狨猴
猴(食虫类:Callithrix jacchus),又名普通狨,是狨科狨属动物,狨猴有四个亚种,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种猴类之一。成年狨猴平均体长19.9厘米(17.9-21.3厘米),平均体重321克(240-400克)。狨猴体躯圆而匀称,体色为鼠色或黑褐色,上有斑驳的黑色和黄色毛;头平且圆,冠毛几乎为白色,前额有一块白色斑点,脸部没有毛;眼大;咀宽,鼻短且扁平,鼻孔被中隔分开朝向两侧;耳大,两耳距宽,耳有长的白色束毛;四肢较短,;其腹部和四肢颜色似背部;尾比体长,尾部有黑灰色与黄灰色相间的环纹。
狨猴最初发现于从马托格罗索到亚马逊的巴西各地,但在21世纪其分布仅限于大西洋森林保护区(大西洋森林)。该物种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或耕地中,相比浓密的植被,其更喜欢森林。
2015年,狨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2022年,狨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狨猴在南美是家庭宠物之一,在动物园里也是珍贵的观赏动物。由于其个体小、繁殖快、饲养空间小、实验适应性好且实验用药量少,在生理特性等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可作为良好的实验动物。
亚种分化
狨猴有四个亚种,也有人把它们作为四个种。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狨猴体型小,成年狨猴平均体长19.9厘米(17.9-21.3厘米),平均尾长24.8厘米(22.5-27.2厘米),平均体重321克(240-400克),最重能达700克,成年狨猴雄性体重为175-360克,雌性167-335克。
狨猴体躯圆而匀称,体色为鼠色或黑褐色,上有斑驳的黑色和黄色毛,身上为灰、褐、暗黑的混杂色,组成层次明显的细条纹;头平且圆,冠毛几乎为白色,前额和太阳穴为黑色或棕色,前额有一块白色斑点,脸部没有毛,脸部的皮肤在阳光下会改变颜色;眼大;咀宽,鼻短且扁平,鼻孔被中隔分开朝向两侧,吻鼻都为浅灰褐色;耳大,两耳距宽,耳有长的白色束毛;四肢较短,后肢比前肢长;狨猴与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不同,只有大脚趾具扁平指甲。其余各趾和指均为爪子,拥有爪状坚硬的指甲,被称为翅基片,代替了其他哺乳动物的扁平指甲,使其能更好地运动和捕食,趾具钩爪,可以握合。其腹部和四肢颜色似背部;尾比体长,不能卷曲,尾部具有缠绕性,尾部为黑灰色与黄灰色相间的环纹。
生理特征
狨猴听觉发达,嗅觉、视觉次之。其视力非常敏锐,同时靠两只眼睛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从而能在丛林中跳跃。所有的雄性狨猴都是色盲,而雌性狨猴中只有一部分是红绿色盲,另一部分有正常的色彩视觉。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狨猴最初发现于从马托格罗索到亚马逊平原的巴西各地,但现在(21世纪)其分布仅限于大西洋森林保护区(大西洋森林)。截止至2015年,以下保护区引入了该物种的种群:塞尔吉佩(Sergipe)的乌鲁布莫罗保护区(Morro do Urubu Protected 面积)、塞尔希培州南海岸保护区(Litoral Sul do Estado de Sergipe Protected Area)、北利托拉尔保护区(Litoral Norte Protected Area)、伊布拉国家森林(Ibura National Forest)和满它东江口野生动物保护区(Mata do Junco Wildlife Refuge)等地;巴伊亚(Bahia)的阿索达卡塔里纳生态保护区(Raso da Catarina Ecological Reserve)和皮图阿苏都会公园(Pituaçu Metropolitan Park)等地;里约热内卢的蒂朱卡国家公园(Tijuca National Park)、南极水井生物保护区(Poço das Antas Biological Reserve )和生物保护区联盟(União Biological Reserve)等地;圣卡塔琳娜的大珊瑚生态公园(Córrego Grande Ecological Park )。
栖息环境
狨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或耕地中,相比浓密的植被,其更喜欢森林。狨猴能在一些其他灵长目(Primates)物种可能认为过于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包括树冠较短、温度和降雨量季节性波动较大的干燥次生林、沿河森林、稀树草原森林和内陆的半落叶林。狨猴通常居住在这些栖息地的边缘,而不是森林深处。
生活习性
节律习性
野生狨猴白天通常在日出后30分钟离开其夜宿地,集中进食约一小时,然后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交替进食、社交和休息。休息时,该物种采取全身匍匐的姿势,并能在这种完全静止的姿势中保持30分钟以上。大约在日落前一小时,狨猴会回到其夜栖地(夜宿地)中。
取食习性
狨猴是草肉兼食的动物,主要以昆虫、小型鸟、鸟蛋、野果、蜥蜴(姆万扎平头飞龙蜥蜴)、花蜜、树芽或树木的渗出液等为食。其中,渗出液可以占到该物种食物的70%。其可以用爪子一样的指甲紧紧抓住树的一侧,同时用门牙在树上咬洞,使植物渗出液渗出,然后用舌头舔食或用牙齿舀入口中。昆虫是狨猴仅次于渗出液的主食,更偏向于蝗虫(locust)和蟋蟀(Gryllulus)。与体型较大的灵长类动物不同,该物种体型较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从昆虫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
社群结构
野生狨猴的种群中,一个稳定群体的繁殖模式通常是一雄一雌制,但也存在一雄多雌或者一雌多雄的现象。该物种以相对稳定的家族式群居生活,每个家族有3-15只个体,平均有9只。该家族通常包括三个家族世代:一个或两个繁殖的雌猴和一个或多个繁殖的雄猴,繁殖雌雄猴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相关的成猴,以及一对其繁殖的后代。其中,成年雄猴通常来自该家族以外的群体。
唯有占统治地位的雌性才有生殖能力,从属地位的雌性不出现发情周期,在猴群中只充当“保姆”的职责,没有繁殖的权利。这只占主导地位的雌性成年繁殖猴如果死亡,该群体将会面临解散危机。狨猴家庭成员有明确的分工:雄猴负责保护家庭和觅食,雌猴负责生育和哺乳,但育雏的任务仍然主要由雄猴负责。该物种的觅食嬉戏等活动都是一起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因争夺食物和配偶等原因导致相互打斗、驱逐的情况。狨猴可以占领2.2-6.6公顷的领土,但不出现任何形式的领土防卫,通常可以发现该物种不同族群间存在重叠的领地。
攻击和防御行为
狨猴发现有陌生人时,其耳旁的白毛竖立,脸不断摇晃,发出龇牙咧嘴的高频率尖叫,以示恐惧警示的应激状态。该物种在判断出人类在没有明显表现出攻击或捕捉其的情况下,很少会发出主动攻击的行为,反之则会发起攻击。
交流行为
叫声
狨猴的叫声非常丰富,和鸟类的叫声类似,有些叫声的频率甚至超出了人耳的识别范围。在森林中,狨猴的个体小而活动范围大,再加上有树叶遮挡,因此声音交流几乎是狨猴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其警报叫声为“staccatos”,即一系列重复的叫声,每次叫声都变得更高;或者为“tsiks”,即一系列短促的叫声,连续或间歇响起。这些警报声可以警告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逃离危险的环境,或者提示他们去围攻潜在的捕食者。一般的发声包括颤音和嘘声。颤音叫声是低音调的,有明显的颤音,频率波动,用来追踪彼此,特别是在低能见度地区。群体的所有成员,不论性别、年龄或地位,都使用该声音;嘘声是响亮的、高音调的口哨声,由一到五个短音组成,每个短音持续约2秒,在寻找丢失的群体成员、维持群体凝聚力、领土防御和吸引配偶时使用。
嗅觉
狨猴嗅觉也很灵敏,可以靠嗅觉找寻食物并判断其是否成熟,还可以预警潜在的入侵者和天敌。该物种能利用气味做标记和交流,例如用尿液划定自已的领地,或给其他狨猴留下可识别身份的气味信息。
表情
狨猴会使用瞪眼、眯眼和张口等行为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传递外部环境信息。其半张口瞪眼是报警的信号,皱眉表示攻击性,而眯眼凝视则表示服从。其将耳朵压平靠近自身头部表示顺从、恐惧,或者仅仅是对环境中的一个新物体的好奇。
亲密行为
狨猴群体中会通过相互清理对方被毛或皮肤、两者拥抱、紧紧地依靠对方或舔对方等行为来建立彼此的社会关系。
其他行为
人工养殖的狨猴,休息一般在笼底或栖木上,四肢爬行或后肢站立,未发现站立行走现象。一般以跳跃、“飞行”式的动作进行移动,在爬行或移位时靠尾巴保持平衡。抓取食物时,其通常会用单个前肢接住、抓住食物塞进嘴里,用舌头直接舔舐流质食物。狨猴经常性会啃咬木头,在人工驯养的情况下持久的啃咬木头表示烦躁。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雌性普通狨猴在大约477天时达到性成熟,雄性普通狨猴在382天时达到性成熟。在发情时,雄性以肛周腺作标记,将肛部对着树干磨擦;而雌性则用胸部作标记,把胸部对着树干或其他物体磨擦。该行为的目的是引诱异性和警告同性(雄者之间)不要进入这一范围。雌猴在发情期时会同时与2只雄猴一同交配。野生狨猴交配不受季节限制,而人工养殖的则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狨猴通常在早晨进行交配,往往是雄性追逐雌性,刚开始雌性拒绝,但马上雌性会妥协从而进行交配,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妊娠期
狨猴妊娠期平均为146天(140-150天)。
育幼期
新生的狨猴会紧紧地趴在父母或兄姐的背上,其兄姐们也会照顾幼猴,尤其是家庭中的长子,在哺育期间,所有的家族成员会帮助分娩、照顾及喂养幼猴;幼猴出生后第3-5周,其各项运动技能开始发育,就可独自活动了;出生后第8周,幼猴的运动技能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约1岁半的狨猴就可以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尽管许多灵长目在青春期时就离开了其出生群体,但狨猴在成年之前都会和家族呆在一起。野生狨猴的平均寿命为12年,人工养殖的狨猴的平均寿命为16年。
人工养殖
人工繁育
狨猴可以在笼内人工繁殖。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狨猴全年都可以配种,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春夏是繁殖高峰,秋冬是繁殖低谷。狨猴的发情周期为28天左右,在发情周期内随时可以配种,最好在排卵期配种,雌猴发情通常在清晨和上午。每胎1-3仔,双胎率约为80%。每胎的间隔期是158天。仔狨猴一般出生后的3周内都在母亲的背部,吸吮乳汁;到第4周时才时而在地面活动,此时也可以给予少量的流质食物;第8周断奶,开始采食固体食物。
饲养条件
狨猴饲养笼舍面积为13-15平方米,以同时容纳15-20对狨猴为标准,为了便于清洗,地面一般为水泥地或水磨石,室内温度应保持均匀恒定,温差越小越好,相对湿度保持较高水平。由于其为昼行性动物,室内饲养需注意灯光调控,避免狨猴由于光线骤变而产生惊吓。需经常通风以促进空气交换,尽可能减少噪音,因为狨猴生性胆怯,容易受到刺激,尤其是刚引进时由于长途运输,狨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中,更需注意保持饲养室安静,避免狨猴受刺激。
饲喂
除每天需给狨猴以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混合饲料和水外,还必需给以一定数量的新鲜水果,如香蕉、苹果、梨等。刚从野外捕获的狨猴不会使用水瓶饮水,人工喂养狨猴约在喂养4-6周后即可用水瓶喝水。
常见疾病
对狨猴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传染性疾病和消化道营养性疾病。在实验室笼养条件下引起狨猴死亡的常见疾病包括消瘦综合症、肺炎、痢疾、产后大出血等。其中,消瘦综合症和痢疾对绒猴生产和繁育的影响最大,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科、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单状疱疹、慢性结肠炎、维生素缺乏症、贫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等疾病也需注意预防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15年,狨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2022年,狨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虽然狨猴被评估为低危(LC),但该物种在巴西东北部的栖息地几乎被完全破坏,严重威胁到那里的狨猴数量,并迫使这些狨猴寻找更适宜的栖息地。不过,巴西东南部地区没有适合该物种的栖息地,那里的狨猴已经适应了在森林边缘生活。该物种分布相对广泛,适应性强,出现在许多保护区,并且由于目前的下降速度不足以使其符合或接近受威胁类别。但截至2015年,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1、一年生和多年生的非木材作物种植、伐木、放牧和农工业等原因导致狨猴的栖息地面积减小。
2、对狨猴的捕捉和狩猎导致其数量减少。
保护措施
1、在狨猴的栖息地如卡廷加(Caatinga)和大西洋森林(Atlantic Forest)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2、将保护措施如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列入国际立法中,并且受国际管理或贸易的管制。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狨猴体小,活泼,很容易和人熟悉和亲近,所以在南美,狨猴成为家庭的宠物之一。在动物园里也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很受游人的青睐。
实验价值
狨猴由于其个体小、繁殖快、饲养空间小、实验适应性好且实验用药量少,在生理特性等方面与人类极其相似,可作为良好的实验动物。例如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语言;制作人类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和免疫缺陷病病毒相关模型,用于疫苗的安全性评价;作为EB病毒、自发罹[lí]患消耗性综合征、人类Il型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牙科、高血压和缺乏叶酸导致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可作为药理学和安全性评价试验动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尤其七十年代以后,欧美许多国家把狨猴用于肝炎研究,已成为病毒、恶性肿瘤和免疫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想实验动物。
文化交流
清人顾公的《丹午笔记》记载,他在乾隆曾于川陕栈道经过酒坊,见悬一死兽,询问乡人,言是狨猴。“其鼻倒生,面青如瓜”。顾并引用了北宋文学家杨忆在《谈苑》中关于狨猴的记述:“狨,大小类猿,善缘木,绝自爱。其尾若中毒箭,即自啮断。”
参考资料
Callithrix jacchus (Linnaeus, 1758) 普通狨.自然标本馆.2023-05-25
Callithrix jacchus (Linnaeus, 1758).itis.2023-05-26
Callithrix jacchus.iucnredlist.2023-05-26
Callithrix jacchus.monaconatureencyclopedia.2023-05-26
COMMON MARMOSET.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