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殷墟考古遗址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首都,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殷城经历了8代12王,至帝辛被周文王所灭,历时273年。之后纣王之子武庚叛乱未遂,殷人被强迁至南洛河北岸,殷地沦为废墟。
1898-1899年间甲骨文的发现使殷墟重见天日。1928年开始,考古学家进行了大规模、多阶段的挖掘考古,先后发现了殷城宫殿宗庙、王陵墓、商城、手工业作坊、甲骨窖穴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目前已勘定的殷墟遗址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其中宫殿聂氏宗祠遗址、王陵遗址是其核心区域。
殷墟代表了中国早期文明,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在殷墟遗址发掘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反映了商朝王朝的繁盛,并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名称由来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或“邑商”。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是盘庚至帝辛时期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迁殷,此为殷都所在。周灭殷后,纣之子武庚伺机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动乱并迁走殷民,殷墟逐渐荒芜,沦为废墟,故称殷墟。1898-1899年间小屯发现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后,考古学家考证其地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殷墟。 殷墟一词两见于《史记》,一是《宋微子世家》所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一是《项羽本纪》所载“洹水南,殷墟上”,提及项羽与章邯订期在水南岸殷墟相见以缔结盟约的历史。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齕攻克魏“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之后朝代更替,安阳几易其名,又称邺、相州、彰德府等。
有关盘庚迁殷的历史,古本《竹书纪年》《汉书》《水经注》《括地志》等均有记载,以《竹书纪年》最为详细和可靠。《史记·殷本纪》有“盘庚治”的说法,而王国维则指出其笔误始于《今文尚书书序》,而《史记·项羽本纪》中又说项羽与章邯曾会盟于“洹水南殷墟上”,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前后矛盾的记载。而今,大量殷王朝遗物和甲骨文已经对殷墟之名予以佐证。郭沫若指出,甲骨文卜辞中的地名“衣城”即为“殷城”。
历史沿革
盘庚迁殷
商朝从汤到盘庚,曾有18位国王先后掌权。前九王统治时期,政治稳定,都城一直建在亳,后九王时期则政局动荡,王位争夺激烈,更替频繁,贵族大臣争权,这就是所谓的“九王之乱”,而奴隶制度也加剧了阶级矛盾,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商朝王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落。为扭转困局,大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率众从当时的奄都(山东曲阜)迁都河南安阳,称为殷都,位于今天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武官村和侯家庄一带。
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近代学者多认为“七”应是“二”之误。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殷王朝在殷墟的建都时间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 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灭亡,商代后期均以此为都。 这段历史由商朝甲骨文证实了其真实性。
殷城发展史
殷墟的商文化可分为四期。第一期约在商王武丁早期或商王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第二期约在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时期,第三期约在廪辛、庚丁、武乙、文丁时期,第四期总体上约在商代最后两王帝乙、帝辛时期,但最晚或可延续到西周初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武丁至帝辛的年代为公元前1250~公元前1046年。
殷城在发展过程中规模逐渐增大,人口逐渐增多。第一期时面积只有4平方千米,城市以小屯为都邑中心分布,居民点集中在宫殿聂氏宗祠区附近;第二期遗址范围扩大,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启用,人口增多,手工业作坊出现;第三、四期时,宫殿宗庙区仍然是遗址的中心,王陵区出现多座大墓,铸铜作坊的规模明显扩大,新出现制骨作坊及玉石器制作场。人口增长,规模扩大,整个殷墟面积扩展到30平方千米以上,并建设了复杂的道路系统。居民依洹河两岸而居,建起带夯土台基的地面式建筑。
盘庚迁殷之后的250多年,政治清明,厉行改革,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殷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的首都,并且一直都是商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殷城没落
殷商末期,帝辛昏庸残暴,国力衰弱,而属于殷商西部的周部日益强大,周文王因而被囚禁,逃脱后与其子周武王一起灭了殷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代。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然统治殷商故地,并派自己的三位叔叔加以监管,史称“三监”。周武王驾崩后,姬诵年幼,由周公辅政,“三监”趁机叛乱,周公平定叛军后,便将殷人强迁至清洛北岸,殷地自此沦为废墟。整个西周时代,殷商旧地大体上属于卫国。春秋时期,晋国灭卫,占领洹水帝都旧地。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安阳市先后归属魏国和赵国。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46年),秦国攻打赵国,安阳也沦陷。《《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的项羽章邯“于洹水南殷墟上”结盟,便出自此役。
考古发掘
1899年占卜用的甲骨刻辞的发现让殷墟重见天日。小屯村在明朝年间开始有人居住,至清末时,仅有数十户居民。他们在耕种时常常在庄稼地里翻出龟甲或兽骨,有的甲骨上还刻有符号。这些甲骨有些被用作药材,称为“龙骨”,1899年,被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购买中药时偶然发现,经研究认定契刻在甲骨上的符号为商代文字,他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之父”。消息传开后,许多学者开始收藏甲骨。1908年,罗振玉派人于1908年查明甲骨文出自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第一次为学术界所知晓,引起巨大关注。1928年,学术界开始进行考古挖掘,揭开了殷墟发掘的序幕。
殷墟发掘的三个阶段
殷墟的发掘基本上分三个时期:1928—1937年为殷墟发掘的开创时期。1950—1957年为殷墟考古恢复期。1958—1985年为全面开展期。
1928年,学术界首次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累计发掘15次,找到商代晚期的宫庙区和王陵区,发掘总面积46000余平方米,发掘了小屯宫殿区、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以及后冈、大司空村、侯家庄村南地、四盘磨村、王裕口村北地、武官村南霸台等遗址,发现了仰韶、龙山、殷代文化直接叠压的地层,发现多座大墓以及殉葬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发掘被迫中止。1950年恢复发掘。
殷墟发掘第二阶段,考古学家对小屯村西地等13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初步明确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根据明确的地层证据,首次提出殷墟遗存的分期问题,也提供了更详实的殷代奴隶制的资料。大司空村遗址、小囤村南地甲骨以及商王武丁之后妇好墓的出土是这一阶段发掘的重要成果。
在殷墟发掘的第三阶段,考古学家先后在殷墟进行了100多次的考古发掘,并且扩展了原殷墟的保护范围,2000年后又增加了对洹北商城区域的发掘工作。已发掘发现的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出土了数量极其可观的殷人遗迹遗物。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殷墟的挖掘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了属于商代中期的洹北手工业作坊区、陶家营环壕聚落遗址,商代晚期的小屯宫殿宗庙区、殷墟王陵区、道路系统、辛店铸铜遗址、邵家棚聚落遗址等。 其中2016年发现的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县辛店集西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约10公里。辛店遗址以铸造大型青铜礼器为主,规模宏大,具研究价值。
殷墟发掘的总体收获
自殷墟开始发掘,考古学家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0多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并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还原了3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商代首都的风貌。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千米,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综合来说,殷墟考古一是基本搞清了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二是发现了洹北商城,三是发掘出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大量珍贵的商代文物,四是发现了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自然地理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殷墟是经过精心选址规划的,除了具备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其地形和地貌特征也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和规划。
安阳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殷城成为宜居之地。首先,安阳地处中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倚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绵延的太行山脉提供天然的防卫屏障,华北平原沃野千里,地势平坦。洹河等河流流经安阳全域,黄河丰富发达的水系带来丰沛的水源。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既适合农耕,也利于防御。其次,安阳市附近天然矿石资源丰富,为青铜冶炼和铸造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安阳西部太行山的林木茂密,种类繁多,为商朝修建宫廷提供了充足的木材资源。据考古发现,殷墟宫殿所用木料大多来自太行山林区的维管植物。
殷墟的城市布局也深受其地势和地貌特征的影响。殷墟由洹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靠近洹河水源,地形平坦,为宫殿区和大部分居住区和手工作坊。紧临洹河的岗地建造的王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地,巧妙地利用了岗地地势高、视野开阔、利于防御的特征。在“前朝后寝”的宫室布局中,南面的“朝”占据了岗地顶部地势最高处,北面的“寝”布局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平台上,以方便从洹河取水。王宫的东北有洹河的天然屏障,西南有人工开挖的L形巨大壕沟,大壕沟与洹河围合成内城区域,可以替代城墙抵御外敌。而大壕沟外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适合农作物生长,殷人围绕耕地形成独立的生产和居住小区。 殷墟北边为王陵区,与南部地区隔河相望,远离人群密集地,而且地势较高,无水患之忧,加上周围十分开阔,是建造陵墓区的理想之所。
遗址布局
殷墟以小屯宫殿及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呈现开放形的布局。殷墟遗址的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现已考古发掘并进行保护与展示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墟的核心区域,也是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保护范围腹地。 殷墟遗址还包括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数量众多的祭祀坑、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达71.5公顷,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聂氏宗祠建筑基址80多座。
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为宫殿宗庙遗址乃至洹水帝都的核心部分。甲组建筑是宫殿宗庙区内的早期建筑,为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为殷王室的宗庙建筑,结构复杂,面积巨大。丙组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这些宫殿宗庙建筑宏大而规整,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排列, 展示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特色。宫殿区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聂氏宗祠遗址隔河相对,是商朝的陵地和祭祀场所,是中原地区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王陵遗址面积达11.3公顷,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 这些王陵宏大而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葬者众多,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以及陵墓分布、随葬方式和祭祀礼仪等。
后冈遗址
后冈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青铜时代商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道河南岸高楼庄村北的高岗上,在小屯东南1.5公里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该遗址于1931年发现,3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4次发掘;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多次发掘。后冈遗址以首次发现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和文化堆积上下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而著名。根据房址、灰坑、窖穴、灶等遗迹,以及陶器、玉石器、骨蚌器等遗物,考古学家判定上层包含的是白陶文化(即小屯文化)的遗物,中层包含的是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的遗物,下层包含的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是盘庚迁殷之初的商城,位于殷墟的东北方,于1999年被发现,2001年进行全面挖掘。这座商城面积达470多万平方米,其中仅一号基址就长达170余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为历代宫殿之最。 商城位于洹水北岸保护区北部,城垣大体呈方形,南北2.2公里、东西2.15公里,城内四周有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城内北部分布居民点。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与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在附近还发现了甲骨窖穴、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等遗迹。
大邑商城市干道
国家文物局2024年12月26日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在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地区初现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发现有多条道路和路沟,在武官东地考古发掘确认一条纵向干道L3的路沟长1.6千米,路面上有密集的车辙痕迹,每组间距为1.2米,这是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大邑商城市干道。
出土文物
自1928年起,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至今陆续发现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以及邻近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卜甲和卜骨集中出土过三次,陆续发现小屯YH127号甲骨坑、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等。青铜器大部分出自墓葬,少量出于祭祀坑,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妇好三联额、戌嗣子鼎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和玉器。近年的发掘工作也有重大进展。2000年在宫殿聂氏宗祠遗址发现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贵族墓葬—M54墓,2001年在洹北商城遗址内发现宫殿基址建筑群,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成为甲骨文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些遗存反映出殷墟文化的多样性,和古代都城的繁华富庶。
甲骨文
甲骨文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3000多年以来,虽然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变化,但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一直沿用至今。
甲骨文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首都的实证。甲骨文至今已发现约50000片,经科学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逾4000字,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为全面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殷墟甲骨的三次重要发现中,小屯YH127坑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南地甲骨具有明确年代,花园庄东地甲骨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这些甲骨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和具体方位,将中国有文字记载和实物印证的历史提早了一千余年。
青铜器
商代的晚期即殷商时期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殷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都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作,充分显示了那时的冶炼技术已经由矿石混合冶炼法发展到铜、锡、铅按比例混合冶炼的阶段,其独特的铸造工艺与艺术、雕刻与绘画相融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印证了我国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就已出现了青铜文明。
殷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青铜礼器,青铜武器和工具,马车或木器上的青铜饰品,以及为死者陪葬的冥器,以青铜礼器量为多,种类主要有鼎、尊、、爵、斝、方彝、盘、盂、、壶、、、等。大部分青铜器物上装饰华丽图案,以一种被称作为“饕餮“的神兽纹样作为纹饰。 1976年妇好墓被发现,出土了青铜礼器约205件(套),其品类、工艺和装饰在殷墟中都属上品。
殷墟青铜器纹饰种类繁多,主要有神话性动物纹、写实性动物纹、几何纹三大类。神话性动物纹包括纹、纹、龙纹、凤纹等多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写实性动物纹包括虎、牛头、鹿头、蛇、鹗、鸟、鱼、龟、蝉及人头纹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种类;几何纹则更为多样化,包括云雷纹、勾连雷纹、圆涡纹、弦纹、乳丁纹、兽面三角纹、蕉叶纹等。以动物形象为特征的纹饰,与青铜器铭文中的表示动物的象形字,构成殷墟青铜器纹饰艺术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殷墟青铜器上线雕、平雕、浅浮雕、高浮雕、透空雕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表明早在殷代,中国的先民就掌握了多种装饰技法。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被誉为“青铜之冠”“国之重宝”。司母戊大方鼎整体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4厘米,重达832.84千克。大方鼎呈长方形,有两个立耳,四个中空的柱足,两耳外侧装饰虎人纹,鼎的腹部装饰有餐餐纹等图案。腹的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因而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学术界认为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的礼器,是商王祖庚、祖甲为他们的母亲铸造的。
部分学者认为“司母戊鼎”应为“后母戊鼎”,源于对青铜大方鼎内壁上铭文“司母戊”中的“司”字,长期以来存有争议。学术界考证出“司”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可正写亦可反写,“司”与“后”实际上是同一个字,所以,建议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之名,更名后虽然去掉了商王为其母“戊”祭祀之意,却突出了“后”字的“皇天后土”之意,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后母戊”是商王武丁妻妾妇(jing)的庙号。故“后母戊鼎”的铭文之意为“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鼎”。
牛方鼎
牛方鼎为商朝青铜重器,形制巨大,高73.3厘米,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现为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此鼎1935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北地1004号墓,为商王陵墓。鼎为长方形,鼎内容量很大,鼎底平实,鼎沿左右两侧有立耳,其外侧饰以兽面纹。底部以四圆柱形支柱为足,其上也饰以兽面纹。鼎四边棱角及四壁中央有扉棱,沿鼎沿一圈饰有龙纹,四壁中央为牛兽面纹,两侧有对称立鸟。鼎内底刻有象形文字“”。
亚长牛尊
亚长牛尊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一所墓葬。此青铜尊仿水牛创作,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牛体态健壮,姿态生动,栩栩如生。该牛尊牛身遍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面部铸有铭文“亚长”,指商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也是墓葬主人。这件祭礼用的酒器,寄托着殷商时期人与神沟通的愿望。
玉器
殷墟出土的玉器达2600件,大多数出土于殷代大墓和中型墓中。据《逸周书·世俘解》称:“凡姬发俘商,亿有百万。”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为“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由此可见,殷王朝玉器的数量相当可观,但被盗掘、损毁的也很多。
殷墟玉器种类齐全,分为礼器、仪仗器(或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七大类,以装饰品数量最多。殷墟玉器选料、用料考究,有新疆和田玉、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岫岩玉,可能还有河南密玉,而以新疆和田玉为多。造型除了传统的琮、璧、环、、戈、铲之类,还有创新的人像、兽畜、鸟纲等多种圆雕及浮雕作品。早期的玉禽鸟,多作站立状,眼睛呈甲骨文“目”字或圆形,采用双线阴刻;晚期的禽鸟多作伏状,圆眼,长尾后伸或下垂,鸟兽花纹为单线阴刻。晚期巧用玉料天然色彩和自然形态而因材施艺的“俏色”作品展示了玉雕工艺的成就。
妇好墓玉器为商代玉器典范,共出土750余件玉器,涵盖礼器、仪仗、仿或实用工具器、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等六大类,有玉琮、玉圭(应名斧)、玉璧、玉环、玉璜、玉、玉戈、玉矛、玉戚、玉、玉刀、玉斧、玉梳、玉匕、玉牒、玉簋、玉佩、玉柄形器、玉臼、玉调色器等多种器型,还有大量以人和动物为本摹作的玉器,纹饰简洁,风格质朴,琢玉工艺和造型融入创新,其中立雕玉人、动物形玉佩饰和玉龙、玉凤、形象怪异的玉形鸟兽等,都是制玉史上的突破。 妇好墓的玉雕从形体上分为扁平浅雕和立体圆雕两大类。这些玉器以绿色为主,次为褐色、灰色、白色、黄色和黑色,基本上有白玉、青玉、墨玉和绿晶四种,均为软玉。
陶器
陶器在殷墟遗物中最为常见,在居住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大量发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殷墟发掘出土了近25万块陶片和1500余件可以复原的陶器;1958-1961年,发掘到的陶片有十几万片,遗址、墓葬出土陶容器一千余件;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共出土陶容器2014件。
殷墟出土的陶器,按质量不同可分为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白陶、硬陶。后两种数量较少,白陶主要见于大中型墓中,是商代陶器精品,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专用瓷。
殷墟出土的陶器以轮制为主,模制次之,少数用泥条盘筑即手制,或几种制法兼而有之。陶器种类分为生活实用器皿和随葬用的明器。常用的生活用具中,炊器有鬲、甗、、鼎、釜;食器有簋、豆、盂等,酒器有、爵、觚、斝、尊、壶等,盛储器有罐、盆、瓮、缸、大口尊等,还有建筑用的陶水管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次之,再其次是附加堆纹,另有少量的划纹、三角划纹、圆圈纹、菱形纹、云纹、饕餮纹,还有素面磨光。在陶器上出现了陶文符号。
殷墟出土的白陶显示了商代陶瓷制作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迄今共出土数十件器物和千余碎片。三十年代,侯家庄西北岗大墓和小屯村少数较大穴墓中出土了完整和可复原的白陶容器十多件、陶埙一件、残片663件。1949年后,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都有白陶器出土。器类主要包括礼器、酒器、食器和盛贮器,器形有鼎、豆、爵、觯、、卣等,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兽面人体纹、蝉纹、云纹、雷纹、圆涡纹、弦纹等,部分花纹和形制与青铜器相似。殷墟白陶器和青铜器皆为精美的艺术品。
石器
殷墟出土石器数量庞大,1987年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石器有5500件以上,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包括祭器)、乐器、仪仗器与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石雕以及杂器等八大类。这些石器中仍以生产工具为主,曾在一窖穴中出土有使用痕迹的石镰444把。生产工具有斧、凿、铲、、镰、刀、钻、磨石、纺轮、杵等;武器有矛、钺、镞等;乐器有等;还有雕刻艺术品,如白石动物雕象石鸦、石虎、石龟、石兽等;另外还有装饰品等。
商代青铜手工业工具的出现替代了部分石器手工业工具,而石质礼器和乐器则增多了。石质礼器器型多样,造型精致,容器类礼器多出土于大中型贵族墓葬,如侯家庄出土的簋,口下有鸟纹装饰,腹部雕三角形纹,圈足饰几何形带纹;妇好墓出土的一件椭圆形龙钮盖,盖里刻有阴线夔纹四条,盖面的龙蟠卷成钮。非容器类礼器则包括璧、琮、环、圭和璋等,制作比较粗糙。而磬和埙等石质乐器,制作精巧,雕琢虎纹或龙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殷墟也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动物石雕。在小屯发现的玉石器制作工坊,出土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骨器
殷墟出土的骨器,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千件之多,妇好墓就出土骨器569件。殷墟出土的骨器包括铲、刀、锥、针、鱼钩等生产工具;镞、矛等兵器;、梳、勺、匕、叉等生活用具; 珠、管、环等装饰品,以及骨雕的人物和各种动物等艺术品,其中以骨雕的人物与动物制作水平较高。
考古学家在殷墟至少发现五处晚商时期制骨作坊晚商时期的制骨作坊,包括在殷墟中心区花园庄村、薛家庄村、北辛庄先后发现的三处大型制骨作坊,还在大司空村和小屯村附近发现的小型制骨作坊遗存。北辛庄南地制骨作坊遗址中有不少骨器,在近25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骨料和半成品5110块。从出土遗物看,这个作坊主要制作骨笄和骨锥。另外,还有制骨作坊专门生产王室专用的比较精致的骨器。
从出土的遗物可知,制作一件骨器,基本上经选材、锯割、加工成形、磨砺成器及雕花、镶嵌等工序,使用的工具有青铜刀、锯、钻和粗细砺石等。
另外,还有以兽牙为原料的牙雕制品,包括梳、筒、杯和剑鞘等。妇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牙雕制品。象牙杯杯体为筒状,两件高约30厘米,一件高42厘米,各有夔形或虎形。杯通体刻有花纹,以云雷纹为地,其上浮有饕餮、夔龙、凤鸟等,鋬部也雕刻虎、鸟等形象。
妇好墓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在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妇好墓。发掘工作从5月17日开始,至6月7日完工。妇好墓位于殷墟宫殿区,距离丙组建筑基址约200米。墓的规模不算太大,但墓室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精美, 涵盖青铜器、玉器、石器、宝石制品、骨器、象牙器、陶器等。 根据墓葬品中青铜器的铭文以及甲骨卜辞的相关记载,考古学家推断出此墓的墓主和墓葬年代,这在殷墟发掘史上还是首次。
妇好墓随葬器物共1600件,包括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70多件,象牙雕刻和陶器各数件,蚌器10多件,海螺2件,大海贝1件。这些文物可能为墓主人生前自作之器或使用的饰物,还有部分可能来源于方国的进贡或者王室或贵族为墓主人所作的祭器,以及专用于随葬的明器和通过交换的来的海贝、海螺等。
妇好墓出土文物众多,器类齐备,式样新颖,为卜辞的分期断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两者相互参验,使墓葬、器物、铭文、甲骨文相结合,使殷墟考古进入新阶段。
文物流失
殷墟自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其出土的文物就不断流失海外。流失的渠道为外国传教士、探险家从安阳市小屯村村民手中廉价收购,或者在历次外来侵略战争中被劫掠,也有大规模盗掘和古董商转卖的。据估计,在过去百余年间,至少有5万余件殷墟文物被运出国境。目前,殷墟文物散布在海外至少80多家博物馆、基金会、拍卖行和私人机构,包括珍贵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石器等,其中以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收藏数量最多,包括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三方盉、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收藏的刻辞骨匕、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所收藏的骨尺等珍品。
目前,中国已加入相关国际公约组织,并与意大利等国签订了相关协定,可依据国际公约追索文物,然而,由于国宝流失严重,情况复杂,其回归之路还很漫长。
开发与保护
国家划定殷墟保护范围,对殷墟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殷墟保护范围约24平方公里,以小屯为中心,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这是殷墟30多年来科学发掘成果所确定的大概范围。此后,殷墟范围不断扩大。至20世纪末,仅在殷墟周边及外围的重大商朝考古项目就有数十项。新的殷墟范围面积扩展为36平方公里。1999年至2000年,在殷墟范围外的东北角发现了洹北商城遗址,该城址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殷墟新的范围把洹北商城包括进去,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多年来,政府逐步完善了殷墟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专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文物保护和行政管理,同时,促进考古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并多方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在保护遗迹的前提下提高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殷墟建造了殷墟博物苑,并正在建造遗址博物馆,旨在把殷墟遗址打造成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遗址公园。 殷墟文物保护目标是保持殷墟原有的风貌,体现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目前除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村庄、道路外,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范围内均为农田和绿地,地表上保持了殷墟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面貌。
殷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从2001年4月开始启动,历时5年多。2006年7月,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的申遗申请,殷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等,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重要价值
殷墟的文化遗存、文化现象、工艺技术、建筑布局、考古历程等,都具有无可争议的普遍价值。 商文明是世界几个主要早期文明之一,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原地区商文明乃至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是一个灿烂的中国古文明。
文化遗传
殷墟本身的价值首先是文字价值,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只有甲骨文经过演变保留下来,成为现在的汉字。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是今天十余亿中国人使用的汉字的起源。它不仅证明了汉字的根脉,还提供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从而对中国文化、思维和审美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演变,至今仍在使用,是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所仅存。
殷墟作为晚商都邑遗址,它的文化遗存,特别是甲骨卜辞的内容,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并由此使《史记·殷本纪》等文献所载内容成为信史。从殷城的城市规模、整体规划和布局、宫殿的设计,以及数量巨大的出土文物来看,殷商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殷墟的发掘不仅为认识晚商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对中原地区早期文化的认识。1931年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后岗遗址发现的殷商-龙山-仰韶叠层,确定了几种文化之间的关联,而1933年对浚县刘庄村、滑县小屯村和浚县辛村的挖掘,也使这种关系得到进一步验证。
文化现象
殷墟所展示的一些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段中的独有现象。此类文化现象中最为罕见的是商代大规模的杀人祭祀现象。仅殷墟王陵区,现已探明以人殉葬的祭祀坑达2000余座,总人数在10000人以上。虽然古代殉葬遗迹非中国所独有,但杀殉万人以上的祭祀场所,则仅见于商代,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状况。 殷墟所确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礼制、丧葬制度都直接影响后世几千年。
工艺技术
殷墟所展示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创造文明成果的技术手段也是独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块范法青铜器铸造技术,这是商周最先采用的、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包括重达875千克的司母戊鼎在内的不少巨型青铜器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技术制造的。殷墟先进的冶铸技术使殷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都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 殷墟青铜器、玉器、陶器的制作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建筑布局
考古遗迹表明,商朝时期是中国某些重要制度的转型时期,其中包括中国过去3000年以来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制度,也包括中国历史上沿用数千年的“四合院”式建筑式样。这些传统建筑布局得以传承并保留至今。殷墟的城市布局严谨而合理,规模宏大而规整,成为后世建筑的原型,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历程
殷墟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发掘殷墟时所创造的许多方法被推广到各地,并在考古工作中应用。从殷墟发掘的几个阶段,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成熟,因此,殷墟的考古也推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重要事件
1961年3月,殷墟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
2005年3月,殷墟博物苑动工。 殷墟博物苑坐落在“殷墟宫殿区”,主要包括在原址上仿建的大殿(甲骨文展厅)、阁楼、妇好亭堂等仿殷代宫殿建筑和其他遗址、遗迹性展示及辅助性陈列。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0年,殷墟进入首批“国家遗址公园”名录。
2011年,殷墟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2年编制殷墟保护总体规划。
2017年殷墟编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2020年11月,河南安阳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动工,计划于2023年10月底建成启用。该世界级遗址博物馆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毗邻殷墟遗址核心区,与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建成后将全面展示殷墟考古成果和商朝文明。
2021年10月18日,殷墟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1月,殷墟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相关文化
1987年,考古学家和资深媒体人刘志伟编剧的电视剧《甲骨魂》在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开幕式首映,1988年2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为我国“殷商题材”第一部影视作品。
1991年,仿殷乐舞《商颂》在安阳市首届殷商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获河南省舞蹈大赛二等奖。
殷墟申遗成功后,村民组建了小屯艺术团,几十名村民合作完成名为《大秀殷商》的仿殷乐舞演出,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表现殷商生活场景。该节目参加世界旅游日国家艺术巡游获最佳节目奖。
2010年,我国第一部殷商题材大型动漫《梦回殷商》,纳入国家文物局文物数字化工程项目,在殷墟游客中心播放。《梦回殷商》通过“盘庚迁殷”“武丁拜相”“妇好出征”以及甲骨占卜、青铜冶炼、宫廷建筑和征战等场面,全面反映了殷商时代社会风貌,增加了殷墟景观的观赏性。
201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第四片甲骨》播出。这是国内首部以“殷墟”考古为体裁,以殷商甲骨文为载体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该剧在安阳市及周边地区拍摄,展现了安阳的古风和文明。该剧于2011年11月15日在上海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影视频道首播。
2021年1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殷墟专场开播,介绍亚长牛尊、陶三通、YH127甲骨窖穴等国宝。
2022年6月27日起,《殷墟之谜》分五集在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该片全面梳理殷墟考古百年来的重大成果以及背后的故事,首次全方位展示殷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重大成果。
参考资料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概况.殷墟博物馆.2023-06-09
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2023-06-09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河南省文物局.2023-06-08
揭秘殷墟考古新发现:千年前车辙痕迹仍清晰,商都面貌更鲜活.南方都市报APP .2023-06-23
河南安阳辛店遗址出土一批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新华网.2023-06-24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河南人民政府.2023-06-23
殷墟、三星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新进展!.央视网.2024-12-26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23-05-31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发布.光明网.2023-06-10
殷墟文化 | 安阳殷墟博物馆里的“国家宝藏”.大河网.2023-06-26
安阳殷墟成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赢得世界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10
中国安阳殷墟7月13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央政府门户网.2023-06-09
殷墟博物苑.中国政府网.2023-06-10
河南再添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日报网.2023-06-23
殷墟遗址博物馆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开馆.新华网.2023-06-23
安阳建世界级殷墟遗址博物馆 计划2023年开馆.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2023-06-10
百年考古 百大发现.光明网.2023-06-26
国内近70处大遗址有望陆续开放.中国网.2023-06-26
刘志伟新著《神奇甲骨文》正式出版.安阳网.2023-06-10
第四片甲骨.豆瓣电影.2023-06-10
《国家宝藏》殷墟专场1月24日晚8点开播.新华网手机版.2023-06-26
央视《国家记忆》推出五集纪录片《殷墟之谜》.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