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李益(约746-约829),字君虞。李亨朝宰相李揆是他伯父,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诗人,唐朝官员,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十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至李豫宝应二年(763)正月,唐王朝平息了这场战乱,李益的家乡被吐蕃占领,举家迁往中原,居于虎牢关之战。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李益考中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四岁,后来又考中拔萃科。大历六年(771年)李益参加制科考试中榜,授职河南府参军,三年任期到后,担任华州郑县(华州区)主簿,任期结束后,提拔他做渭南市县尉。由于久久不得升迁,大历九年(774),李益跟随幽州节度使刘济。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李益再次到灵武市,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此为他第一次参军。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长安,再次参加制科考试,登第,次年授侍御史。兴元元年(784),李益应樊泽的邀请,去襄阳市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二次从军。贞元元年(785),李益加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的军队,出上郡、五原四五年,这是他第三次从军。贞元二年(786)七月,论惟明继任坊节度使,李益担任掌书记一职,此次是他的第四次从军。贞元四年(788)李益跟随宁节度使张献甫,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五次从军。贞元十七年(797年)到贞元十五年(799年),李益跟随幽州节度使刘济的军队,这是李益的第六次从军。元和三年(808),李纯召李益回京,出任都官郎中。元和五年(810)出任中书舍人,其后出任为河南郡,元和七年(812)担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到长庆四年(824),李益担任左散骑常侍。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担任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大和三年(829),李益在洛阳市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李益是中唐大历诗坛颇负盛名的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青年时期,创作多为大历诗风;入幕时期,诗风一变,既有慷慨悲凉的边塞诗,也有清新秀朗的生活诗;进入朝廷,步权德舆后尘,多写台阁体和闲适诗。其诗题材广泛,尤以边塞题材著称,并且擅长七言绝句。诗风以雄浑深婉为主,兼有清奇秀朗之致。代表诗歌《江南曲》《从军北征》《登长城》等。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李益出生于天宝五年,陇西狄道人,他的家乡陇西之地是战略要地。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豫广德二年(764),李益的家乡被吐蕃占领,举家迁往中原,居于洛阳市。李益始终忘不了失去家乡的沉痛事实。他暗下决心,“北逐驱虏,西临复旧疆”(《从军有苦乐行》)。李益在中原地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以读书仕进为唯一目标。
仕途失意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唐王朝宣布开设两都贡举,李益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的考试,而后参加省试,落榜。代宗大历四年(769),李益考中进士第,大历五年去长安参加制举,后又考中拔萃科。大历六年(771),考中制科的讽谏主文科,授职河南府参军,三年任期到后,担任华州郑县(今华州区)主簿,主要做协助主官掌管文书的工作,任期结束,提拔他做渭南市县尉,但李益并未赴任。
寄身边塞
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朝已经显露出藩镇割据的端倪,李益毅然进入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军队,以“平生报国愤”(《送辽阳使还军》)的满腔热情开始了他人生中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李益在《从军诗序》中追忆到:“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跟随崔宁的军队是李益“六在兵间”的第一次。这期间,他跟着崔宁“巡行朔野”(《从军诗序》),一度到过盐州(陕西定远)、夏州(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宥州(内蒙古鄂托克旗南)、灵州(宁夏灵武)、丰州(内蒙古五原县南)以及受降城(包头市一带)等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篇,如七古《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七律《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七绝《拂云堆》《度破讷沙二首》《塞下曲》《暖川》以及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德宗建中二年(781),崔宁受宰相杨炎的排挤罢职归朝,任右仆射知省事,李益也不得不东归。建中四年(783),李益考中书判拔萃科,授职侍御史。兴元元年(784),朝廷任命原山南东道行军司马樊泽兴为襄阳市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益应樊泽的邀请,去襄阳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二次从军。
唐兴元元年(784),幽州卢龙军度使朱滔任命李益为卢龙军观察支使,他未赴任。大约兴元元年(784)底或贞元元年(785),李益第三次从戎,跟随廊坊市节度使(治所在今富县)唐朝臣的军队。贞元二年(786)七月,唐朝臣调为单于大都护、担任振武绥银节度使,由论惟明继任鄜坊节度使。李益没有跟随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归振武》等诗,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论惟明的幕府,继续任掌书记一职。在论惟明的幕府,李益结识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缜。贞元三年(787)十一月,论惟明死在任职期间,李益结束了这次从军,返回洛阳市家居。
贞元四年(788),应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张献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书记。在邠宁期间,李益与著名诗人孟郊、李观、柳宗元等人都有过交游,他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有《上黄堆烽》《邠宁春日》《赴邠宁留别》等。在这一年,任职左补阙的卢景亮请李益辑录他所作的从军诗以求观赏。于是李益从自己以前的诗作当中辑录了五十首赠给了卢景亮,并写了一篇序言一《从军诗序》。李益离开邠宁,结束他的第五次从军。贞元十一年(794),李益和第一任卢氏夫人结婚。婚后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于贞元十二年(795)春客居扬州市。在这期间,结识了青年诗人刘禹锡,他们诗酒唱和,相交甚欢。两次漫游生活扩大了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创作出大量诗歌,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扬州送客》《汴河曲》等诗篇。
约在贞元十七年(797),李益从洛阳市出发,向北行走。他先到了山西省,之后又去了河北省,这一路走来,他创作了《石楼山见月》《北至太原》《临沱见蕃使列名》等诗歌。后来他到了幽州,节度使刘济留他在幕府,并征辟他为从事,后又进为营田副使,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从军,也是最后一次。刘济十分看重李益的才华,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来的漂泊流浪,他感愤地写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又献刘济》)的诗句。约在贞元十五年(799),李益离开了刘济幕府,结束了从建中元年(780)以来近二十年的戎马军旅生活。
召回京中
大约在李纯元和元年(806),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元和三年(808),李益和杨於陵、韦贯之等人一同担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官,应试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指切时弊,触犯了权贵。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挤异已,杨於陵、韦贯之等人均遭贬,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李益尽管也主持正义,但由于他的态度没有杨、韦等人坚决,所以,并未遭受贬谪。元和五年(810),李益升任中书舍人,后出任河南府少尹。约于元和七年(812),担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史称他“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降居散秩”(《旧唐书·李益传》)。不久李益即官复原职,历任太子右庶子、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直至元和末年,不断晋升。李恒即位后,李益转右散骑常侍。此时唐穆宗刚刚主政,却想效仿李隆基前往唐华清宫度假,李益、李绛等人均极力劝谏,穆宗不听,执意由复道前往华清宫。事后,考功员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谏幸华清宫,应特予迁升(参见李渤《考校京官奏》),穆宗并未听从。至长庆四年(824),李益担任左散骑常侍。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李益担任礼部尚书,两年后辞官。大和三年(829),李益在洛阳市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李益诗歌在其生前并未整理汇编,但其逝世后,有韦庄所编《又玄集》收录李益的诗3首;宋人李昉、徐铉等人编成文集《文苑英华》收录李益的赋1篇,诗46首;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收录李益的乐府诗18首;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李益的绝句共71首。唐朝令狐楚的《御览诗》收录李益的诗174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别集类》收录《李益诗》一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收录《李益集》二卷;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别集类》收录《李益集》和《李君虞诗集》。
创作特色
主题思想
李益认为,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失其道,则天下怨声作,得其宜,则四海颂声起矣。李益的诗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唐的现实,特别是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其边塞诗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同时又反映了边防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和士卒们的思乡之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在妇女问题题材中,李益以妇女自述的口气,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在夫权统治下的不幸命运:她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在男人手中,她们只不过是玩物而已。如《杂曲》一诗中,“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她们并不看重荣华富贵,只求和丈夫相敬相爱,白头到老。另外,《古促促曲》“嫁与棹船郎,空床将影宿”反映了妇女婚姻生活的不美满。
除此之外,李益还有一部分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现象,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全国各地几乎无地不藩,无藩不叛。各叛镇拥兵自立,和中央分庭抗礼,竟使政令不出京。如《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自踏上仕途所经历的代、德、顺、宪、穆、敬、文这七个皇帝中,就有顺、宪、敬、文四个皇帝死于宦官之手。
艺术风格
李益以边塞诗知名,不少篇章作于军旅之中,尽显中唐边塞诗形象鲜明、节奏流畅、语言精练的特点。其间虽不乏壮词,然多抒写久戍思归的幽怨心情,情调悲凉感伤。长于七绝,语言凝练自然,韵味含蓄深长,音律和谐婉转。当时乐工以贿求取,谱入管弦歌唱。
雄浑深婉
初入仕途的李益一路走来并不顺畅,“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不得已之下李益选择了从军边塞一途。在边关塞外,立功沙场的热切期望激励了诗人的勇气,变幻莫测的大漠风光、艰苦的边塞生活开阔了诗人的视野,磨砺了诗人的意志,由此形成了他雄浑的诗风:“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边庭汉仪重,旌甲似云中。虏地山川壮,单于鼓角雄。关寒塞榆落,月白胡天风。君逐嫖姚将,麒麟有战功”(《送柳判官赴振武》),“黄云断朔吹,白雪沙城”(《赴宁留别》)等都是这种雄浑诗风的代表。
清奇秀朗
除了雄浑深婉外,李益还有一部分诗歌呈现出“清奇秀朗”的特色。唐末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也将李益评为“清奇雅正主”。“清奇雅正”是大历诗的基本品质,李益“奇”字方面稍逊,他的这类诗风主要表现在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中,常常带有一丝民歌风味,读来琅琅上口。比如《山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这首诗清新含蓄,极具有民俗音乐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
文学成就
李益的诗,按题材分,有边塞诗、咏怀诗、山水诗、妇女诗、酬赠诗等几类,以边塞诗的成就为最高,所以许多文学史家把他划入边塞诗人之列,与岑参、高适、李颀齐名。元和年间翰林院学士守中书舍人令狐楚编录的《御览诗》中,李益的诗最多,共入选36首。此集不仅是为备呈御览,而且适用于歌筵舞宴,以供教坊司之乐人演唱。从侧面反映了李益在当时的声名籍甚。李益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诗人,在他所留存的诗中,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各种体裁均有,而且都皆有水准。明代陆时雍《诗境总论》日:“李益五古,得太白县之深,所不能者澹荡耳。明朝的胡应麟更是认为李益的七言绝句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参以王维之俊雅,之浓丽,之浑雄,之高华,李益之神秀,益以弘、正之骨力,嘉、隆之气韵,集长舍短,足为大家。”王建在《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中表达自己对李益的仰慕之情时说:“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将李益提到了承继风雅、文坛宗主的地位。
历史评价
唐朝诗人韦应物在《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府》中说:“二十挥翰墨,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
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认为李益是“大历以后”他“所深取者”之一。
元代文学家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认为李益和卢纶“在大历十才子中号为翘楚”。
明代文学家、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说李益的诗“不坠盛唐风格,不可以晚唐目之。”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艺苑言》卷四云:“绝句,李益为胜,韩翃次之。”甚至认为他的某些绝句,“何必王昌龄、李白。”
明代诗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近体下·绝句》中称道:“七言绝,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人物轶事
风流才子—李益
据《李益墓志铭》,李益曾先后娶过两位卢夫人。“前夫人范阳卢氏幸忖焉,常州江阴县主簿集之息女。门风光大,坤仪弘播,音徽早谢,而懿范犹传,有子二人。今夫人陇西郡君范阳卢氏,太子校书舒之女也。行周阴德,化被六姻,有光辅佐之勤,克奉苹之荐。生一女,始。”李益同僚,唐人蒋防以李益的生活背景为题材,写出传奇故事《霍小玉传》。本篇写陇西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唐朝大历年间,陇西有个叫李益的书生,风流倜傥,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乘进京复试之机,如愿觅得一绝色女子一霍小玉。小玉也倾慕李益,二人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时光。不过,小玉预感李益日后会变心,常忧心忡忡,李益则信誓旦旦。两年后,李益离京赴任,约定八月来迎接小玉。可是,逾期未见李益前来,原来李益又与另一名门之女订了婚。痴情的小玉,为寻找李益耗尽了家产,大病不起。众人劝李益回心转意,李益却不以为然。一日,有一壮士诱使李益与小玉见了面,小玉悲切地哭诉了自己的不幸,痛斥李益背信弃义的丑恶行为,最后她长号一声,气绝身亡。而李益绝情,终遭报应,落了个非常可悲的下场。明代戏曲家根据《紫钗记》的故事改编成戏曲《紫钗记》。
李益疾
根据《旧唐书》卷137记载:李益年轻的时候有痴病,所以对事情有很多猜忌,尤其是对妻妾的猜忌疑心更为苛刻。当时有传闻“李益在他家地上撒灰,并将门窗关锁”,所以将此病称之为李益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