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其源头可追溯至厦门大学创立时期开办的“化学”课;1923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成立,为厦门大学初创时期首批建立的理学系科之一;1991年,厦门大学以化学系为基础组建化学化工学院。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3个系,开办有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授权资格,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在职教职工33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各类在校生2424人。
历史沿革
1921年,厦门大学创建,全校设有17门课,其中化学列为其中之一。
1923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成立,为厦门大学初创时期首批建立的理学系科之一。
1930年,继纪育之后,物理化学家、化学史家张资珙博士出任化学系主任,兼理学院院长。
抗日战争期间,有机化学家刘为化学系主任,并兼过理学院院长。
1946年,旅美归来的卢嘉锡博士,应聘回母校执教,接替刘椽出任化学系主任。
1949-1950学年度,化学系在校学生达50名。
1951年,化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8年-1960年,化学系设置放射化学专业。
1958年,化学系建立化学系总支委员会。
1960年,为筹办福州市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教授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
1963年,陈国珍教授调任于二机部。
1970年后,化学系连续招收了五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后,化学系先后恢复了正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
1986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厦门大学以化学系为基础组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开发基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醇醚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研究中心:福建省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实验室: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化石能源化学与化工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级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电镀及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开发基地
市级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分子纳米技术与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复杂体系的计算化学研究团队、碳资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础研究团队、杂环化学研究团队、谱学分析研究团队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5篇论文,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16篇,包括《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Protocols》上分别发表论文4篇、8篇、1篇、2篇和1篇。
截至2016年2月的5年内,学院发表于SCI源刊物的论文数量年均逾400篇,共承担各地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项目260项,建立校企共建平台31个(含延续),合同经费约1.7亿元,合同经费逾百万项目40余项,逾千万项目3项,获授权专利272项,其中转让或实施许可11项专利或专利申请权。截至2016年2月的10年内,学院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六项,两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一项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学术资源
《电化学》
电化学
电化学
《电化学》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于1995年创办,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学术性期刊,其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旨在及时反映中国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设有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等栏目;期刊先后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遴选为“中国核心期刊”,并于2005年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列为精品期刊,201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交流
据学院官网2016年2月信息显示,近五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主办或协办35场学术会议,2010年成功承办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参会代表逾3000人。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国家人事部111引智基地。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罗伯特·柯尔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曾先后到学院讲学,展开教学交流活动。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共3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在职教职工334人,179位专任教师中教授90人,副教授77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8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69人;在职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入选者4人,青年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人才培养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教育部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2014年9月4日,学院郭祥群教授、朱亚先教授、夏海平教授、黄培强教授、张洪奎教授、袁友珠教授、任斌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多元化、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综合化学实验、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实验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
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纳米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生物化工、应用化学、能源化工
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外圆圈内上方"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卢嘉锡先生亲笔题写的院名,下方是院名的英语全称,内圆圈中三颗星,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之三才,即天然中之精神、宇宙、人类三大原素。
院徽内圆圈中图案由"H"字母和大门构成。"H"既是化学、化工拼音首写字母,又代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个元素;门为大厦之门,既为厦门市之表记,又指学府门户大开;内圆圈下方"1921"指学院学科之起始时间。
精神文化
院歌
《起航》(学生之歌)
歌词:朝霞映红了海的脸庞,沙滩亲吻着如雪的细浪,水手,水手驿动着驿动着年轻的心,短笛在清风中清风中悠扬,前程未必总是惠风和畅,海面更多是风雨激扬,探索,探索来开拓,开拓梦想,创造让青春,青春飞扬,彼岸闪耀着阳光,我们拔锚起航,挑战伴随着希望,我们扬帆起航,前航,扬帆起航。
学生活动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组织有“正新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挑战杯竞赛、远动会等学生活动。2012年3月10日至5月12日,学院举办了首届“正新杯”篮球赛;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后5次开展了爱星星——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2014年11月5日,学院在化四112教室召开第49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动员大会;2015年5月,学院“正新杯”篮球全明星赛展开。
领导团队
现任团队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chem.xmu.edu.cn.2019-12-28
科学研究.chem.xmu.edu.cn.2019-12-28
教育教学.chem.xmu.edu.cn.2019-12-28
学校文化.chem.xmu.edu.cn.2019-12-28
学校领导.chem.xmu.edu.cn.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