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贝母
伊贝母(学名:贝母属 pallidiflora Schrenk ex Fisch. \u0026 C. A. Mey.)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贝母、新疆贝母、伊贝、伊犁贝母。原产于中国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在世界分布为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等地。伊贝母多生长在海拔1000-1800米的湿润山地草原带、山地灌木林下。伊贝母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耐寒,怕水涝、高温和暴晒,适宜生长在土层较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
伊贝母长30-6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鳞片上端延伸为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花1-4朵,淡黄色,内有栗色斑点,每花有1-2(-3)枚叶状苞片,花被片匙状矩圆形。蒴果长圆形,棱上有宽翅,种子扁平具翅,淡褐色。花期5月。
伊贝母花朵较大,形态美丽,可作为观赏花卉,也可用作切花。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伊贝母鳞茎可入药,具有清肺、化痰、散结的作用。
植物历史
伊川贝母是产于中国新疆的贝母类药材,与浙贝母(贝母属 thunbergii)、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是中药贝母的4大类主要商品来源。中国新疆分布的贝母种类较多,有较长的历史,古代维吾尔族医生即用当地贝母治疗疾病。18世纪后期,随着中医药人员入疆定居人数的增多,新疆本地产的贝母得到进一步利用,并形成了商品流通于市场。20世纪中叶起,中国政府组织中医药专家对新疆药用的主流贝母药材进行了总结,并在1959年出版的《中药志》中,将伊犁贝母以西贝母之名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77年版开始,把伊犁贝母列入伊贝母项下,应用至今。
形态特征
伊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长30-60厘米。
茎
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5厘米,鳞片上端延伸为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
叶
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但最下面的决非真正的对生或轮生,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
花
花1-4朵,淡黄色,内有栗色斑点,每花有1-2(-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不卷曲,花被片匙状矩圆形,长3.7-4.5厘米,宽1.2-1.6厘米,外三片明显宽于内三片,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近基着,花丝无乳突;柱头裂片长约2毫米。
果实与种子
蒴果长圆形,棱上有宽翅,种子扁平具翅,淡褐色。
物种分布
伊贝母原产于中国新疆北部伊型中亚河中地区上游,在世界分布为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地。伊贝母多生长在东经80°-94°、北纬41°-48°的各类山地、草原、灌木林带、林间空地中,其中尤以伊犁河两岸海拔1000-1800米的湿润山地草原带、山地灌木林下分布最广。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2.18℃,年降雨量为502.5毫米,多集中在5-8月份。
生长习性
野生伊贝母多生长在山区地带,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引种栽培后,耐寒,怕水涝、高温和暴晒,其生长最适气温为5-15℃,超过25℃易生长不良。伊贝母种子具有后熟和休眠的特性,其萌发适温为5℃,种子生长5年内,可在地里越夏,超过5年,鳞茎易在夏季腐烂。伊贝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适宜生长在土层较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在干旱瘠薄地、涝洼地、黏土中均生长不良,土壤pH值以6.5-8.5为宜。伊贝母是一种早春植物,生长期较短,从出苗到枯萎的生长期约在90天左右,野生植株在3月下旬出苗,5月开花,6月中下高温即猝倒病。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作为伊贝母的种植地,夏季深翻后,施加腐熟的厩肥、饼肥、过磷酸钙等做底肥,耕细耙匀后做垄。
播种繁殖
伊贝母秋播时,种子可在土壤中完成休眠和后熟,无需提前处理。春播时,需在播种前浸种,再用湿砂混匀,才可播种。春播于3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播种后一周左右即可出苗。秋播于10月份进行,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苗。播种时采用苗床育苗,先将种子撒在面上,再覆土、盖草保湿,然后及时浇水。幼苗出土时,及时揭去覆盖物。
鳞茎繁殖
6月中旬,选用直径2-3厘米的新鲜鳞茎作为繁殖材料,先将鳞片掰开,再挑选其中带心芽的鳞片,注意需保证心芽有一定生根点,然后用草木灰涂抹伤口,最后将鳞茎按株行距栽种于土壤中,一般15-20天左右即可长出新芽。
养护措施
伊贝母生育期短,一般在生育期间宜追施速效性肥料1-2次,第一次在出苗后追施磷酸铵或硝酸铵,第二次在开花前追施硝酸、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追施后及时浇水。越冬前,还需施加腐熟厩肥作为越冬肥。伊贝母浇水最好采用喷淋或沟灌,保持土壤湿润,雨季需注意排灌。
伊贝母以鳞茎入药,可及时摘蕾,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鳞茎生长。摘蕾一般在苗高20厘米左右,或花蕾将要开放时进行。伊贝母生长到5月底至6月初时,地上部茎叶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一般不挖掘,就地越夏。种植伊贝母时宜套种豆类作物,如果种植行距较大,还可间种油菜(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或板蓝(Strobilanthes cusia)等作物。
病虫害防治
伊贝母的常见病害有腐烂病、灰葡萄孢等。防治腐烂病需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疏松,注意排水。灰霉病发生时,可喷施波尔多液、托布津等药剂杀菌。
伊贝母的常见虫害有铜色丽金龟、黄地老虎、灰地种蝇等。铜色丽金龟发生时,可用黑光灯诱杀,也可用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乳油等药剂浇灌植株根部。防治黄地老虎,可将敌百虫与麦麸混匀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也可喷施敌百虫、辛硫磷乳油等药剂。种蝇发生时,可喷施敌敌畏、敌百虫等药剂杀虫脒。
用途
园艺观赏
伊贝母花朵较大,形态美丽,可作为观赏花卉自然丛植于林下、草地、山坡上,或配植于花坛、花境中,也可用作切花。
医学药用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伊贝母鳞茎可入药,具有西贝素、贝母辛碱、伊贝辛等化学成分,可起到清肺、化痰、散结的作用,能治疗肺热咳嗽、痰黏胸闷、劳嗽咯血、肿等病。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伊贝母鳞茎中含有西贝素,其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扩张麻醉犬的外周血管。此外,伊贝母对离体回肠、十二指肠豚鼠、大鼠子宫及整体犬小肠均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其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能对抗氯化乙酰胆碱、二磷酸组胺和氯化钡引起的肌肉痉挛。
自毒作用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伊贝母鳞茎、地上茎和叶片水浸提液的自毒作用,发现伊贝母各部位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效果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同浓度条件下叶片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地上茎浸提液,鳞茎浸提液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化学成分研究
伊贝母含有异甾体生物碱、皂苷、黄酮、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异甾体生物碱为主要活性成分。有学者从伊贝母中分离出三个异甾体生物碱,分别为西贝母碱、西贝母碱和贝母辛。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伊贝母中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
物种对比
伊贝母与新疆贝母(贝母属 walujewii)为同属相近种,且都是中药伊贝的基源植物,其区别如下。
主要变种
注释
参考资料
中国自然标本馆.植物智.2023-06-1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17
中国自然标本馆 CFH Home Page.中国自然标本馆.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