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抱朴子

抱朴子

《抱朴子》是中国的道教理论著作,中国古代东晋时期葛洪撰写,于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成书,共70卷,其中《内篇》20卷,《外篇》50卷。

在道教哲学方面,《抱朴子》继承了传统的道家思想,《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邪却祸之事,主要阐述以金丹思想为核心的众术并修的修仙思想体系和气生天地万物、形神关系、物类变化等命题。另外它还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方术,记载了有关科学技术内容的史料,通过烧丹炼汞,认识物质的升华、还原作用、置换现象、反应的可逆性等化学现象。《外篇》则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内容多与社会政治生活相关,包括明仁、君臣、用人、刑法等思想以及对社会风俗的批判等方面。

《抱朴子》一书在中国的道教、哲学和科技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内篇》继承了早期的炼丹、医疗、养生等理论和实践,集当时神仙长生思想和金丹理论之大成,创建了以金丹之道为核心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对后世的中外炼丹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外篇》论述人间世事的得失是非,为道教从民间步入上层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内容涉及颇广,如政治得失、社会风俗、学术风尚、人物评价、文学观念等等,反映了两晋时期社会历史,提供了研究魏晋时期历史实际的史料,加深了对魏晋时期历史的认识。

书名由来

“抱朴”一词,语自《道德经·圣人抱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即持守勿失,“朴”即朴素敦厚。“抱朴”作为道教的人生观,它要求修道者全性葆真,不慕荣利,远离物欲,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后来“抱朴”成为道教人士所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就自号“抱朴子”。

据葛洪自己回忆,他少年时,年轻人在穿着上追求时髦,一年一变,去年衣裳长得拖在地上,今年又短得遮不住腿。只有他不随世变,年年都是一个样,加上他为人性钝口讷,质朴无华,因此,乡人都称他为“抱朴之士”。后来,他著书立说,就拿它来作为笔名,其代表作也干脆叫作《抱朴子》。

关于内篇外篇之分,他在《抱朴子》中自述道:“世儒徒知服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日“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日“外篇”。即世人只知道信奉周公孔子等圣人的教诲,却不信奉神仙的书籍。他认为世人应该兼信神仙之书与周孔之教,因此他写了一本名为《内篇》的书来阐述炼丹修仙之道,又写了一本名为《外篇》的书来对神仙之书进行解释和反驳。

作者介绍

基本信息

葛洪,字稚川,丹阳郡句容市(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出生,东晋司马丕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去世,享年81岁。葛洪是中原地区古代的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个笃信道教的学者,自号抱朴子。

主要经历

葛洪家世为豪族,十三岁时丧父,白天砍柴谋生,夜里诵读著书,博览经、史、百家、短杂文章。先后师从郑隐上党郡鲍玄等人学习炼丹和内学,兼练医术。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因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永兴县元年(公元304年)之后,或游历或流离于徐、豫、荆、江州、岭南、广州市等地,最后被广州刺史邓岳所留,在罗浮山炼丹、著述,闲养终老。

主要著作

葛洪的著述有60余种,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老子道德经序诀》《大丹问答》《抱朴子养生论》《浑天论》《神仙传》《碑颂诗赋》等。现存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10卷,《金匮药房》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

主要思想

葛洪学识渊博,他力图从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来神仙长生不老的思想,以建立一套神秘主义的道教哲学。他提出“玄”是宇宙的本质,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宇宙的本体“玄”是葛洪对于神仙思想的高度概括,构成其神仙道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玄”互相联系的两个范畴是“道”和“一”。甚至把他的神仙之道,概括为“玄道”或“玄一之道”。修“玄道”靠思神守一,守一分为“守玄一”和“守真一”两种。葛洪认为,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在论述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性之后,详细说明长生、成仙的内修和外养各种修持方法,以及具体步骤等,从而形成以金丹之道为中心,荟萃众术而构成的独特体系,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主要成就

葛洪在创立道教理论上的同时,其主要成就在于炼丹实验对医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医学方面,他著有《金匮药方》100卷(失传)《肘后备急方》8卷等医学书籍。葛洪对传染病和免疫法的认识,以及论本草药物、强调养身保健,增强体质和抵抗风寒暑湿的能力等,都反映出在医学和药物学上的贡献。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主要在炼丹史上的贡献:一是首次记载了许多失传的炼丹著作;二是具体记述了许多炼丹的方法;三是记录了炼丹的主要材料以及有关化学反应等。

成书

时代背景

葛洪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其家族是江南著名的士族,吴国灭亡后,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抱有歧视和戒备心理。司马衷泰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起义被镇压后,又发生“八王之乱”,诸少数族贵族不断内侵,北方土地上了无宁日。加以陈敏为乱江东,中原至江南的交通被阻绝。葛洪避乱南土期间,虽多有僚佐职位,但都不能使其伸展才志,最终居于广州罗浮山“优游闭痒,著述不辍,”终老于此。

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分化和繁演,封建士大夫大量涌入道教,引起道教内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变化。针对道经日益增多,相继出现新的道派的转变关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理论基础,最终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使葛洪成为道教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人物。

成书过程

葛洪撰述《抱朴子》一书,是其20多岁时就立下的心愿。其在《抱朴子》自叙篇有详细的说明。他悟到作细碎小文,只有妨弃功日,因为决定“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经过十多年的写作,至建武中完成定稿。在《抱朴子》序和其它有关篇目中,多次提到关于《抱朴子》的成书经过。最终于40岁之前改定全书。其中先写《外篇》,后写《内篇》,最后同时定稿,并确定内外篇的名称。全书撰定完成后,统一作序和自叙。

代表性版本

《抱朴子》现存的通行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平津馆丛刊》本、《四部丛刊》本、《道藏举要》本、《诸子集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敦煌残卷本

《抱朴子》成书于两晋交替时期,存世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市残卷本,一般认为是六朝古写本,所存的编目是《内篇》中的《畅玄》《论仙》《对俗》,文献价值极高。

唐代两种版本

天宝时期,《抱朴子》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征引《抱朴子》的书籍主要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等。其中魏徵的《群书治要》、马总的《意林》辑录《抱朴子》的部分文字,属于《抱朴子》在唐代的两种版本。

宋荣六郎家刻本

现存最早的完整版本是宋绍兴市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临安府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本,此本每篇为一卷,有简略小字双行校注。此版本在《抱朴子》的流传、校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正统《道藏》本

《道藏》本在《抱朴子》版本的流传上具有标志意义。该版本《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全书依例以千字文编码。根据其篇目、内容分析,此本应当出于宋荣六郎家刻本。明代以前,《抱朴子》的篇目散佚众多,卷数差异较大。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明《道藏》产生并广为流传后,《抱朴子》的版本虽略有不同,七十二篇的篇目数及分卷方式基本都趋于稳定。

在明《道藏》本基础上,明代也衍生出若干新的《抱朴子》版本。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鲁藩承训书院刊《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慎官将《抱朴子》分为《内篇》四卷、《外篇》四卷;卢舜治本翻刻慎懋官本并在天头加评校语,在清朝广泛流传。

明代另外一个比较独特的《抱朴子》版本是吉藩崇德书院的《二十家子书》本,只收《外篇》四十九篇,其中一至二十四篇为上卷,其余为下卷。此版本是现今所知《抱朴子外篇》的第一个独立完本。且版本形态独特。

清嘉庆继昌本

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收录的《抱朴子》是清代最具影响力的版本。《抱朴子》经清人孙星衍、顾广圻方维甸等校勘、增删后,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由继昌付梓印刷。之后,《内篇》《外篇》又经过多次校勘,继昌本被《平津馆丛书》收录。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吴县朱记荣翻刻《平津馆丛书》本,大致恢复了继昌本的原貌。

内容概要

《抱朴子》分《内篇》20卷和《外篇》50卷,原本各自单行。根据葛洪在《外篇•自叙》和《内篇▪黄白》的说法,《外篇》成书时间早于《内篇》。葛洪对《内篇》和《外篇》的思想主旨都有明确的定位。

《外篇》

概要

葛洪对《抱朴子外篇》有明确的定位。他在《外篇▪自叙》中称“《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从内容上讲,《外篇》多与社会政治生活相关,包括明仁、君臣、用人、刑法等思想以及对社会风俗的批判等方面,针砭时弊。葛洪对个人修养的有关思想也进行了阐述,主张不断学习、自我砥砺的人生态度。《外篇》还蕴含丰富的文论思想,强调文章与德行同等重要,文章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等。特别是他认为文章今胜于古的主张显示出其思想的进步性和独特性,直接将这种文论思想付诸于实践,在文章中注重论证的翔实细密、形式的工整与典故的应用等。葛洪的《外篇》虽自称儒家,但因其内容博而杂,思想没有专尚一家,也没有形成融贯全书的核心观点,所以后世史书及目录学著作多将《外篇》归类为杂家。

卷目

抱朴子外篇》通行版本共计50卷,卷目分别为:

《内篇》

概要

葛洪《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综合而言,《抱朴子内篇》主要阐述以金丹思想为核心的众术并修的修仙思想体系。其修仙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服食炼化的金丹,获得其不坏的性质而坚固人体,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但在服食金丹的同时,还需要其他一些保身却祸的方法来保持肉体的健康,包括宝精、行气、饵服、守一、符、医药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的法术神通等。葛洪同时认为,欲修仙必德行高尚,多行善事乃得长生。葛洪通过对众多修仙术法的梳理排序,确立了金丹道的核心地位,形成了以金丹道为核心,众术并修的集大成式的修仙体系。葛洪一方面借助“道”“玄”“一”“气”等概念建立其道教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从道教与王权共存的角度出发,强调道教的自我整肃以及对王权的主动协调,对道教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卷目

抱朴子内篇》通行版本共20卷,卷目分别为:

主要思想

道教思想

《抱朴子》将道教思想与中国儒家正统思想密切结合。关于道教与儒家,《抱朴子·明本》中记载:“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教与儒家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道为本、儒为末,两者是不可分的。依葛洪看来,儒家讲的是人间世务,而道教囊括了宇宙的一切道理,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乃至人伦道德。儒是道之末,儒道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且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所以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其内篇讲道教神仙思想,外篇讲儒家学说。外篇中的《崇教》篇,崇的就是儒家之教。

《抱朴子》在本体论上继承了《老子》和《庄子》以道为世界本体的观点,借助道家思想构建和完善道教理论体系。《明本》篇中记载,道为万物之本,上至天地阴阳二仪,下至世间万物,都是由它所生。另外,气可以生万物,且这一过程是自然而成,非有意作为。万物禀气而生,人在气中,气也在人中。寿修短也要看出生之时受气多少,多者寿长,短者命夭。即气盛人在,气竭人亡。因而人和物都须保养自身之气。此外,气还可以在物质之间流转,故受气有定,但未竭之时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恢复并补益。

关于“玄”,《抱朴子》中对玄的描述与道基本相同。《畅玄》篇中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即“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根源。葛洪所谓玄、道其实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名异实同。老子讲的“道”是“无”,葛洪讲的“玄”(或“道”)与老子讲的“道”略有所不同。葛洪认为,“玄”不能简单地断定它是“有”是“无”。《道意》篇中说,论它为无,它比阴影回响还要更虚空;论它是有,它又比万物更实在。因此,它既是有,亦是无。在《至理》篇中葛洪指出“无”要比“有”更根本,“有”只是“无”居住的处所,讲到底世界最后的根源还是“无”。

养生思想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养生意识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黄白》篇中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的说法。《塞难》中写道,葛洪认为人所具有的生命长短原本是有定数的,由其所秉受的气与星宿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命”是不可改变的,人的寿命不仅仅可以通过修行而有所增长,也同时会因为自身的行为而有所缩短。人的形体能否保全、长寿能否学得都取决于人本身。而要益寿长生,就需要懂得养生之道。而人的身体是由气所构成,因此养生即养气,长生不死的问题即补养血气的问题。《极言》篇中指出“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并提出了还年之道、房中之术,以及喜怒,寒热、馍饱、劳逸等都应适度等保养身体的一套办法。同时还强调:“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以小益为不乎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极言》),要求人们保养身体务必做到谨慎细心为好。

养生之道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将得道的养生之道分为内外两方面,《畅玄》篇中有记载,玄道是从内在而得到,靠外在来持守的,善于运用玄道的人则可畅达其精神,而忘却玄道则只会拘泥于形体。即既要向内从心中去领悟它,又要向外从心外去持守它。

《至理》篇中点明了人会死亡的原因,即“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针对这些死亡的原因书中提出几种避开死亡的方式:道引行气、服药、在日常生活中有度有节的生活、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等。这些避开死亡的方法皆属于养生之道,既有内在方面的养生方法也有外在方面的养生方法。

内在心灵的修养

葛洪提出的“得内”的养生之道,主要是修道者内在心灵的修养方式。“内”也就是“神”,即精神。在葛洪的思想中,养生修炼也应当如修炼长生之道一样先立志。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强调树立修仙求仙的决心,认为这是成仙的重要前提。凡人修炼长生之道,希望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然而却总是失败。葛洪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玄”与“仙”的确实理解与坚定信念。志向不坚定就会导致修行不精,沉迷于声色好味,而难以成功,故“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论仙》)。养生之道作为修炼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坚持,也会同样导致半途而废的结果。

在立志之后,葛洪提出“得内”的养生之道还应当做到“守一”或“守真”。其中,“真”与“一”都是作为“道”的别称。葛洪认为“守一”“守真”实际上是“守形却恶”的重要方法,即“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地真》)。做到“守一”或“守真”即是识得“太初之本”,而做到内心的恬淡寂寞,无欲不争,使内心免受好恶爱憎的磨损,这样才能达到“迎福禳祸”的结果。

保养形体

“得内”的养生之道只是养生术侧重的一个方面,在实行“得内”的养生之道时,也当辅之以“守外”的养生之道。这样做到“内”“外”双修,才能最终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得道成仙”。葛洪认为“形者,神之宅也”(《至理》),想要得到长生之道,就不能不保养形体。不然则会导致“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至理》)。而在涉及身体的养生之道中,《抱朴子内篇》不仅仅涉及了与身体有关的修炼方式,还涉及到身体与外在事物的关系。

“守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服药、导引、行气、因循天理而有度有节的生活、佩戴符印。养生之道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服药”,“服药”乃是长生之本。书中将“药”分为“凡药”与“上药”,“凡药”属于医家所使用的“草木之精”,“上药”则是葛洪所认为的用黄金等至坚之物练就的“金丹”。他提出“金丹”炼制药物难凑,资费甚高,难以很快练成,故而也可以服食此种“凡药”以求延年益寿。“导引”之术又称之为“道引”或“屈伸之法”。《对俗》中言:“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即是指通过对长寿的动物进行模仿而达到长寿的方式。

“行气”的养生之道又称之为“吐纳之法”,属于一种呼吸的方式。葛洪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至理》);通过吐纳天地间的精气元气,来达到“胎息”的最高水平;以及认为“行气”可以辅助“服药”而使修炼有所增益,由此来点明“行气”在养生修炼中的重要性。另外,纵欲于声色淫乐乃是伤生害性的直接原因,《极言》中言“养生以不伤为本”,所以需远离伤生害性之事,在日常生活中因循天理之规律,饮食有度,起居有节,五感适度。至于佩戴符印,则不仅仅在于避开鬼神邪气的侵害,甚至可避开禽兽的侵害,故而《登涉》中也提及避患于山林虎狼的“入山辟虎狼符”。

这些“守外”的养生之道关乎于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涉及非常广泛。与“得内”的养生之道相配合,两者相互辅助才能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故“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微旨》)。

神仙理论

神仙说的建立

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三品仙说,以论证神仙的存在。他进一步吸收汉朝以来的神仙三品说,建立其仙真世界。神仙三品说为前道教时期即已完成的神仙思想,综台了神仙神话、不死信仰,经历战国秦汉的长期发展,至汉晋之际道教成立后,为不同道派所吸收,衍变为性质相近的神仙说。葛洪将其崇尚隐逸的思想,配合当时的高隐风尚,具体表现于三品仙说,成为极具时代意识的新仙说。

首先,葛洪在《抱朴子》先举众多载于史册典籍的仙传传说为例正面论证神仙存在,在《论仙》《对俗》《至理》等篇,葛洪列举了大量成仙者的例子。他还作《神仙传》为古来神仙立传。其次,他认为人的认识有限,不识神仙不能否定神仙存在。《道藏》篇中,葛洪指出神仙好清静多处于山林幽僻之处,常人于世俗生活范围而不识神仙,但不能否定其存在。又或因为个人认识能力有限,因为心智的不足不能认识玄奥幽微的仙道是可能的,但也不能作为否定神仙存在的证据。面对周公孔子不成仙的置疑,他用宿命论加以批驳,甚至认为周孔其实成仙只是世人不知。

《道藏》中,葛洪将神仙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三等的差别既包含修炼方法,又带空间意义。上等者服金丹白日飞升,居于天上,称为天仙;中等者茹芝导引行气,居于昆仑等名山,称地仙;下等者食草木尸解得仙,居于世间,称尸解仙。这种分等从天下、名山再到人间,既符合自古以来天尊地卑的观念,也因天远地近,契合人类对越渺远不了解的事物越加敬畏的心理。另外天仙内部也有尊卑之别。葛洪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于登天,而止人间八百余年也。”同为天仙地位也不同,尊官大神在上,新仙者需“奉事”上位者十分劳苦。

修仙的必要性及好处

《抱朴子》中的神仙道教理论是“人世”的,不是“出世”的。书中虽然向往神仙生活,但又并不忘情于世俗间的事。强调修仙目的在于尽“人道”,而人道的本质在于享受,认为在家的世俗生活才是修仙者所求。求肉体长生不死身体轻健,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享人世之乐。“止家而不死”的状态优于“登天”,成仙与不成仙之间可以通过“服金液半剂”的方式加以协调为世间享乐留下空间。长生不死不只肉体不坏,还代表一切世俗的欲望得到满足。修仙不仅有利于个人,还惠及先祖子孙。仙业成就,先祖将因之获致荣位得享富贵,子孙如伯阳之子也将受其荫庇功成名就。

书中宣扬得证仙道的美好前景,并以形神相依得出形坏人死的必然结果。形神相互依存,必须保证肉体不坏才能使精神长存。完好地保存形体是长生的必要条件,因而炼形修仙是求不死的必然选择。所以修仙是避免死亡的唯一途径,最后又以周公孔子庄子等人乐生的态度来说明祈求长生是人类普遍必然的选择。

修仙之道

成仙方法方面,金丹之术是葛洪修仙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求仙之法要旨在于服食金丹,金丹未得之前辅以宝精、行气二术。葛洪所说金丹其实指两种物质,其一是黄金,其二是丹。葛洪认为黄金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制取,人工作成的黄金和自然界的黄金都可以用药物炼化成金液,以黄金为器皿饮食或服食金液都可以长生。《金丹》和《黄白》篇记载了诸多炼制和服食黄金的方法。另提及的还有饵服、守一、符书、众多术法及医药,这些虽与成仙无直接关系,也是成仙之前保命或便宜行事的重要手段。

除金丹之术外,《抱朴子》对于修学仙道还提出了很多非方术性的、而且必须遵守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有些是道家养神工夫,如恬愉淡泊、内视反听、无为、无心、无欲等;有些是养生要求,如止绝臭腥、休粮清肠等;还有些是佛教的戒律。其中对为人之道德要求最多,制定了非常详备的道德戒律,从尊卑上下到所有的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人与鬼神的关系。这些戒律涉及了人的言、行、意各个方面。道德就通过这些戒律与寿命联系在一起,长生成仙这一人生理想不再仅仅是寿命的无限延长,而且是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炼丹理论

葛洪颇为自得于丹经的传承,但在撰述《抱朴子》之时,他并没有很多实际的试炼经验。葛洪在《抱朴子》所整理的炼丹资料,大多是左慈、郑思远实际操作的经验,而非他自己所实践而得。

内卷《金丹》篇中记载成仙的最好办法并不在于木石草药、房中(房中禁忌术)、吐纳(呼吸食气法)、导引(类似一种健身运动)等术,而在于提炼大补之药的金丹术。葛洪认为,五谷犹能养人,何况金丹神药,自然能够延年益寿。书中讲到草木之类燃烧后就成为灰烬,朱砂却经过燃烧成为,最后水银又可还原为丹砂,因此它与草木不一样,永远是不会消灭的。以此证明服了丹砂炼成的丹药就可以长生不死。此外,书中对炼丹现象多有总结:“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金丹》);“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黄白》)。实则是化学元素经过处理后发生的化学变化。

另外炼丹这件事讲究仪式性,《金丹篇》强调从事炼丹,除需用钱,出于巫术性的思考原则,要“又宜人名山,绝人事”。炼丹是神秘、洁净的仪式行为。因而首先要远离俗人,《明本篇》中就详细阐说了为道之士,莫不漂纱绝迹幽隐山林的原因:修道炼丹自有异于常人常事之处因而容易为人沦为怪诞,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且书中提出炼丹有入山的禁忌和禁忌之日,《遐览篇》有《入山经》一卷、《五岳经》五卷,均载有一些入山须知。另外还需配合一些仪式性行为:一为斋戒,一为祷祭:“结伴不过三人,先斋百日,”(《金丹》);“又黄白术亦如合神丹,皆须斋洁百日以上。”(《黄白》)

政治思想

抱朴子外篇》的政治思想融合儒、法两家而多有发展,他承认君臣关系的合理性,强调用严刑峻法整顿史治与社会,主张选贤任能、打破门户限制举用人才。政治思想方面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是分清理想与现实,政治的高远必须辅助于现实中的可行性,而不是高扬理想目标忽略实际的情形,从而摆脱了形式主义;二是注重政治运作,用制度建设保证政治的实施,从而使政治有法可依,消弱门第、家势的作用。

《良规》中提到葛洪主张君权天命,认为“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废,武则天亦可改,父亦可易也”。君臣关系如天、如父天然神圣不可侵犯。君臣关系方面,在《诸鲍》篇中,葛洪提到了一个主张“无君论”名叫敬言的人物,葛洪通过对其观点的驳难来阐明君臣关系的合理性。另外在本篇中,葛洪还指出了君主关系的必要性。他说自然状态并非完满,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没有制度保证,照样会有相互侵害的行为,并且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活动范围均受到极大限制,所以有君是必要的。君臣关系的处理方面,葛洪一方面强调君尊臣卑,强调君的权威、君对臣的控制,另外一方面认为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君主的过度行为会影响其统治地位,从而导致大厦倾覆。

文学特色

抱朴子《内篇》和《外篇》之分,虽然论述的是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内外兼用,仕隐变通的人生哲学。但在写作形式上,葛洪非常注重文辞,追求写作技巧,呈现文辞之美,显示出独特的文学特色,具有明显辞赋化和“骈赋”特点。

在行文上,葛洪讲究铺采文,使用铺排、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冲击力;注重骈偶句的运用,形成骈散结合的句式美;注重押韵和叠音词的使用,增加回环和谐的声律美。

《抱朴子》的文学性还体现在用典使事,赋予文章浓重的故事性。葛洪用典,或用来叙事、描摹,或用来感慨抒情,起到引发联想、深化主题的作用;运用传说故事、志怪故事使文章更为生动,更具说服力。

名言章句

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药;朽烂之材,不受雕镂之饰。——《抱朴子·博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抱朴子·博喻》

白石似玉,奸似贤。——《抱朴子·广譬》

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生。——《抱朴子·安贫》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抱朴子·广譬》

虎尾不附狸身,象牙不出鼠口。——《抱朴子·清鉴》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抱朴子·学》

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抱朴子酒戒》

饰治之术,莫良乎学。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抱朴子·崇教》

影响

丰富道教理论,推动道教的发展和过渡

《抱朴子》是道教史上具有比较完整理论和多种方术的重要著作,集神仙思想之大成,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国道教理论。《抱朴子》将原先漂纱的神仙乐园的神话传说,以及封禅祭天的宗教仪式,逐渐落实为中国本土的名山仙境,将求仙的方法也进步为具体可行的方法,促进了道教理论体系的完善。

书中还具体论述了长生可能、神仙实有、求仙可得的观点,是对战国以来方仙道各派的继承和总结,确立了道教应以长生成仙为本的宗旨,并把长生成仙的思想给以理论化系统化,使神仙道教在思想理论上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中的金丹理论更是为神仙道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外,该书调和道家和儒家的关系,把儒家的忠孝意识直接纳人到道教的道德规范中去,突出了道教的社会政治属性。

在道教的传承方面,葛洪以金丹道派为中心,接受其他一些主要的道教经典。不论从其教理还是修炼方术上看,都是从旧天师道、太平道等早期民间道派向后来的上清、灵宝等上层道派过渡的桥梁。书中的服气练气的养生学说后来就发展成为了宋元新道教的内丹派。另外《抱朴子》试图摆脱秦汉方仙道中许多旧习俗、旧规矩,如秘密传道、道书隐嗨、偏修一术等,增加了一些适合社会发展的教义教诚,加重了道教炼养自保劝善度人的宗教性质,为向南北朝成熟的教会道教过渡准备了条件。

为研究宋版书提供第一手资料

中国辽宁省图书馆珍藏有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是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在《抱朴子内篇》第五册后面印有5行碑记,共75个字,详细记录了当时刻书的时间、地点、所有底本和刻书者,以及金兵入侵开封市开封市)后,刻书铺南迁等情况。记录详实的牌记,相当于刻本的版权页,是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的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的藏书家钱谦益将此牌记的内容比作“一部《东京梦华录》”,可见其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创新医学思想

葛洪在《抱朴子》记录的炼丹方法和技术相当于现代的科学实验,所炼的丹药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葛洪通过炼丹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药,其开创的丹术传到欧洲后,成为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石,化学合成药走向舞台。《抱朴子》中所强调的“养正治未病”思想和“行气”“保精”“服食”的治病方法是中医养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两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就是来自于葛洪的“实验”效果。

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抱朴子内篇》介绍了许多丰富的化学知识,发现了红色的朱砂硫化汞)变成,再还原成朱砂(硫化汞)的过程。葛洪还炼制出了氧化铅氧化铅)、三仙丹(氧化亚汞)等化学物质,用于制造丹药。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能够制造出这些原料,是难能可贵的。《抱朴子》记载的炼丹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验,也是近代化学的前驱。《抱朴子》一书在炼丹史上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记载了许多已经失传的炼丹著作;二是第一次详细描述了许多经过实验过的炼丹方法,三是具体记录了炼丹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化学反应的过程等。

相关研究

校定注解

清人继昌、严可均参考《道藏》本、卢舜治本、天一阁本等书校定《抱朴子内篇》,并形成《内》《外》篇《校勘记》一卷,《佚文》各一卷,对《抱朴子》的校勘做出一定贡献。

王明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即继昌等所校本)为底本,参校宋代府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等书完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对文字、词意多有校正和注释,该书是《抱朴子内篇》最通行的本子。

今人杨明照以《平津馆丛书》为底本,参校明正统《道藏》本并其它名人校本成《抱朴子外篇校笔》一书,校释精良,考证详实,是《抱朴子外篇》研究上的重大进展。

2006年,高原乐所著的《抱朴子版本研究》出版,该书专门对《抱朴子》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是《抱朴子》版本研究上的重要著作。

思想研究

容肇祖1926年发表《读〈抱朴子〉》一文,是较早采用新史学的方法对《抱朴子》外篇进行研究的著作。阐述了《抱朴子外篇》中涉及的葛洪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礼法折中、文学观等思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抱朴子内篇》进行文本翻译;五十年代末以后,日本学者有多部关于葛洪及其著作《抱朴子》的专著问世。思想研究方面,论著有:村上嘉實著《中國の仙人——抱朴子の思想》,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等。

对《抱朴子》进行综合研究较早有台湾省蓝秀隆的《抱朴子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0年版)和林丽雪的《〈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台湾学术书局1980年版),从诸多方面对《抱朴子》进行了论述。1982年李丰懋出版《不死的探求一抱朴子》,此书是专门研究《内篇》的开创之作。

1995年11月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惠州市召开,收到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形成论文集《葛洪及其〈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研究》,推动了葛洪医药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丁宏武在《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一文中以二十世纪为界,综述了自东晋至清末和二十世纪以来的葛洪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抱朴子》相关的版本、注本以及小学研究进行了概括,对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也分三个时期,既有阶段性划分,又有系统性整合,还加入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评价

明代宋濂在《文宪集》卷二十七《诸子辩》评论《抱朴子》:“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为文辞虽不近古,徐蔚茂,旁引而曲证,必达己意乃已。要之,洪亦奇士,使舍是而学六艺,夫孰御之哉!惜也。”

清朝藏书家、目录学家孙星衍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评价到:“《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之学,永无至言,区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

中国哲学史专家、道家专家王明评价《抱朴子》:“总的来说,《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是研究我国晋以前道教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中国文献学家杨明照在《抱朴子外编校笺》前言中评价到:“葛洪的《抱朴子外编》,就是东晋初年写定的一部杰出子论。全书内容丰富,“词旨辨博“,尤其是对社会和文学,颇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牗”,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傅山在《傅山全书》中评价《抱朴子》:“道家者流,而不善读庄生之书,吾不慊(喜欢、满意)也。”

范文澜评价“《抱朴子外篇》,完全是儒家的面貌,不见怪诞的语句。”

参考资料

..2023-12-05

..2023-06-25

葛洪中医治病养生理论影响至今.北国网新闻.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