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人
马赛人(Maasai),是非洲的3000个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非、肯尼亚的南部、坦桑尼亚的北部,总人口大约将约50-100万(2023年)。马赛人常常身着红色披风,手持长矛,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们的通用语言是马赛语和斯瓦希里语,马赛语是尼罗一撒哈拉语系中东苏丹语族的一个分支。
历史缺乏权威考证,根据马赛人的口述历史,马赛人起源于图尔卡纳湖北部的下尼罗河谷,并在15世纪左右开始从这个他们自称为“凯里奥(Kerio)”的家园向南迁移。从17世纪到18世纪晚期,马赛人在今天的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狭长地带逐渐定居下来。马赛人的领地范围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覆盖了东非大裂谷以及两岸被火山岩覆盖的肥沃土地,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6月,马赛人通过开发马赛村庄旅游、贩卖手工艺品等方式,加入到旅游业中,旅游业已成为马赛人的重要的收入来源。
马赛人信奉原始宗教,笃信众神,认为众神之神则是恩迦,但是大多数已经皈依基督教。马赛社会包括数个宗族,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分别叫做“红牛”(Odomongi)和“黑牛”(Orok-kiteng')。年龄组制度构成了马赛社会的基本制度,等级为低级武士、高级武士、低级长老和高级长老四个级别,他们男女接受的教育不同。马赛人以肉类、乳制品为主要食物,喜欢直接饮用新鲜牛血。他们没有长期居住的固定房屋房子或者呈星形,或者呈圆形。马赛人穿红色衣服,佩戴的耳坠常常是银质或木制或用珠子串成的,把耳朵眼坠得很长很大。在马赛人的部落,有猎狮和割礼两种重要的仪式,成年后他们需要拔门齿、切耳洞。马赛人的艺术文化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他们十分擅长制作饰品,传统的马赛音乐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包括领唱和合唱两部分,传统舞蹈一般为马赛武上的对抗性舞蹈。除此之外,马赛人还十分擅长跳跃,跑得快,跳得高,历来就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
历史沿革
族源
历史缺乏权威考证,根据马赛人的口述历史,他们起源于图尔卡纳湖北部的下尼罗河谷,并在15世纪左右开始从这个他们自称为“凯里奥(Kerio)”的家园向南迁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冶铁锻造,组织内部出现了男性年龄等级制度,再加上数十年相对较高的降雨量使他们专注于家畜饲养,并逐步控制了裂谷地带中部的牧场和水源。
形成与分化
从17世纪到18世纪晚期,马赛人在今天的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狭长地带逐渐定居下来。他们的到来迫使许多原本在这里定居的部族背井离乡,其他一些部族,主要是南方的库希特族,则融入到马赛族当中。马赛人的领地范围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覆盖了东非大裂谷以及两岸被火山岩覆盖的肥沃土地,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当时,在使用长矛和盾牌袭击牛群的过程中,马赛人最东曾到过今天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地区的坦噶海岸,北到马萨比特山区,南到多多马市地区。
1852年时,在肯尼亚境内一起活动的马赛武士有800人。1857年,在消灭了肯尼亚东南部瓦库阿腓荒原上的居民以后,马赛武士甚至威胁到了肯尼亚的海港城市蒙巴萨。在马赛人领土扩张和争夺控制权的派系斗争达到顶峰时,德国和英国对东非地区开始了殖民远征和领土划分。1885年柏林会议开启欧洲列强瓜分非洲领土的历史,1890年的《英德条约》决定了该区域各国人民,包括生活在马赛兰(Maasailand)上的人民的命运。德属东非以及东非保护国通过分割马赛人的祖传土地,加剧了马赛人社会的分裂,削弱了马赛人的集体力量。马赛人集体力量下降的另一个因素是马赛兰在1883年至1902年爆发传染性牛胸膜肺炎、牛瘟和天花等急性传染病,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彻底毁灭(Emutai)”,据估计三分之二的马赛人因此丧命。
人口与分布
马赛人(Maasai),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约50-100万。马赛人目前生活在肯尼亚南部以及坦桑尼亚北部,主要的活动区域是东非大裂谷两岸半干旱和干旱地带的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之间的边境横穿马赛人的领地,西起马拉河,东至乞力马扎罗山脉东坡,长达数公里。与所有生活在东非的现代人一样,马赛人口每20年翻一番。按照居住地域来划分,马赛族分为12个部落,并且各有自己的部落首领。
社会制度
马赛社会包括数个宗族,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分别叫做“红牛”(Odomongi)和“黑牛”(Orok-kiteng')。根据马赛人的神话传说,地球的始祖耐特鲁·考普(Naiteru-kop)娶了两个女人,他给两位妻子的礼物分别是红牛和黑牛,以示区别。不幸的是,因为女性对牛总是马马虎虎的,所以她们拥有生群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在这两个主要完族内部句含了很多小宗族,同一宗族内的所有成员像兄弟姐妹般互相尊重。比如说一位马赛男子不能和同宗族的女人结婚,因为在别人看来,两人之间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因此这样的结合令人憎恶,同时,马赛人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
马赛人的社会是极度平等的,从未出现任何奴隶制度。年龄组制度构成了马赛社会的基本制度,依照该制度,年龄相仿的马赛男子同时接受割礼,开始他们的成人生活。马赛男子在一生中一共要经历以下五个年龄组:
8~18岁,男孩阶段(Laiyoni)。马赛男孩从8岁开始负责每天放养山羊和绵羊,走很远的路寻找水源以及理想的牧场,并且向年长者学习。他们不能和女孩有联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父亲。
18~30岁,低级武士阶段(moran)。在接受割礼以后,马赛男孩就成为“武士”或者“摩忍”。其职责包括:保护家园和家人不受食肉动物和敌人的袭击;不断寻找肥沃的土地,并且负责家族迁徙的安排和组织工作。他们可以与尚未接受割礼的女性保持联系,也可以自由行动,在未经父亲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离家较远的地方举办的仪式等。
30~40岁,高级武士阶段(King’onde)。他们帮助“摩忍”保护家园负责规划和解决问题,高级武士可以做“摩忍”的干爹,以确保他们不会闯祸。
40~60岁,低级长老阶段(40~50Makaa,50~60Seuri)。这些年老的绅士负责管理低级武士,解答他们的所有问题。他们要为了整个部族的基本利益做出整体规划。他们还要保证和维护各个年龄组的构成以及确保马赛文化的传承。
60~80岁,高级长老也即酋长阶段(Meshuki)。他们整天呆在家里村里的所有女性和男孩遇见问题都可以向他们请教。高级长老有权“坐着”,而且不需要从事任何体力劳动。他们参与决策,并做出最终决定他们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在高级长老经过时,男孩和“摩忍”要低头表示敬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的宗教,马赛人笃信众神,众神之神则是恩迦(Ol Doinyo Lengai),他生活在伦盖火山(OlDoinyoLengai)山顶上。在马赛语中,OlDoinyoLengai的意思就是“神山”。在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被马赛人称之为“上帝的山”。马赛人相信,恩迦赋予他们管理天下所有牛群的权利;通过充分使用牛身上的各个部位,他们就能够和主神和谐相处。
在马赛人心目中,恩迦既是太阳神、爱神,同时还是造物主。其性格具有两面性:“黑神”(EnkaiNarok)仁慈和善,而“红神”(EnkaiNanyokie)却小肚鸡肠、脾气暴躁。他娶了月亮神奥拉帕(Olapa)为妻一次,两人发生了争吵,急躁的奥拉帕打伤了恩迦。为了遮盖伤口和耻辱恩迦(太阳神)发出万丈光芒,耀眼的强光使得人们无法直视他。出于报复心理,恩迦重重回击,奥拉帕因此失去了一只眼睛。至今,每逢月圆之夜,人们还可以看到月亮只有一只眼。
马赛人还认为,恩迦之所以要把所有的牛都送给他们,是因为他对马赛人情有独钟,有意让马赛人生活在宇宙的中心。不过,除了马赛部族,恩迦在地球上还创造出其他两种人:一是道劳保人(Dorobo),他们以打猎和采集为生,恩迦给他们的礼物是蜂蜜和野兽;另一是基库尤人(Kikuyu),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恩迦给他们送去了种子和谷物。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现在,少数马赛人依然笃信本部族的原始宗教,但是大多数已经皈依基督教。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马赛人,他们每天要祷告若干次,大多数在早上祷告,但祷告时间因人而异。父母和孩子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祷告。妇女在早晨和晚上祷告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她当天挤的头奶,在她向雅威说出需求时,要将奶洒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很多场合下,马赛人需要集体祷告,最常见的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祷告。例如,女人想要顺利分娩,就会在牧师的指导下,于适当的时间到特定的圣地去进行集体祈祷。祈祷者手牵着手,同时献上祭品,以确保愿望能够实现。
语言文字
马赛人说马赛语,该语言是尼罗一撒哈拉语系中东苏丹语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很多“现代的”马赛人也开始说斯瓦希里语。马赛儿童在学校里同时接受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教育。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这两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马赛语(Masai,Maasai,Maa),属尼罗一撒哈拉语系东部苏丹语族,4 种方言,主要分布于北部与肯尼亚接壤的地区。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传统上,马赛人是游牧部族,主要靠放牛为生,他们也饲养体型较小的牲畜,诸如山羊和绵羊等。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宗教、食物、医疗和社会关系中牛群和山羊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即便是今天,衡量马赛人财富的标尺还是他们拥有的牛的数量。
服饰
马赛人未成年的儿童身上一丝不挂。
因为乞力马扎罗火山山地的气温会殖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马赛人的装束是多层的,为的是增减衣物时穿与脱方便,最外层依然是一块大型的披毯,毛毯是红色的衣服,英文名字叫是Shukas,中文可以翻译为:马赛毯。它是一块格纹布,那是马赛传统服饰,红衣服象征着马赛族的文化。由两块布料组成,一块裹住身体,另一块斜披在肩膀上。此外,他们还会随身携带一根长木棍,既可以防身,又可以狩猎时使用。马赛族妇女穿坎噶(kanga),色彩更加丰富,以红色和蓝色居多,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非洲各部族女性都扎耳朵眼儿,在马赛部族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耳垂部位扎耳朵眼,以大耳眼为美。马赛人佩戴的耳坠常常是银质或木制或用珠子串成的,琳琅满目,把耳朵眼坠得很长很大,感觉好像有拳头大小。肯尼亚的马赛人们喜欢动用各种材料来制作各种形式的服装,比如动物毛皮、大羚羊的角等。
年轻的马赛女孩都剃光头,当了母亲以后就会开始留头发,代表和孩子一样新生。而马赛男子却经常扎着小辫。因此,在马赛家园,千万不能以头发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当地人的性别。马赛人还喜欢佩戴首饰,但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佩戴的首饰有所区别。一位女性的项链和其他装饰物反映了她的社会地位。比如说,一位年轻的未婚女子不能佩戴已婚女性或者寡妇佩戴的项链、耳环或者手臂上的饰物。马赛少女在婚礼上会串连起来的庞大的珠饰从脖子一直起续到了肩膀,手臂上戴着很亮的金属臂环,下面的围裙用一块黑庭彩条的布很随意地包裹。马赛妇女脖子上带着沉甸甸的项链。在手腕和脚处她们佩戴鲜艳的、珠子串成的手镯和脚镯。这些首饰是心灵手巧的马赛妇女利用各种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她们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用于制作首饰的材料非常丰富。
住宅
马赛人既无长期居住的固定房屋,也不制备喂养牲畜的饲料,只靠在牧场或草原上放牧。为了追寻水源、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得不四处奔波。因为游牧和半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马赛人总是就地取材、利用手头的材料搭建住所。他们的房子或者呈星形,或者呈圆形,都非常简陋,便于随时搭建和拆卸。他们将很多木头桩子逐个敲进地面,在木桩之间搭上小树枝,并把它们交织起来搭成一个框架,然后将泥土、小树枝、草、牛粪和灰等材料充分混合后涂在框架上面。牛粪具有很好的防水作用。房屋面积不大,但在这方寸之地上,一家人不但要做饭、吃饭、睡觉、接待访友,还要储存食物、木柴以及其他家庭财产。在马赛人的斗室里,小火苗总是在燃烧,白天可以用它生火做饭,晚上可以利用它取暖、驱除蚊虫。屋顶上的一个小洞可以给睡眠区域提供照明。除此以外,小屋里再没有别的照明设施。屋里非常简陋,没有任何家具,只有几张用牛皮铺成的床。在夜间,为了保护人畜不受食肉动物的侵袭,奶牛、山羊和绵羊都被安置到村子的中心,然后,人们就用荆棘灌木把入口封住,白天再打开。
饮食
马赛人以肉类、乳制品为主要食物,喜欢直接饮用新鲜牛血。时至今日,马赛人依旧饮用一种掺杂着牛血和牛奶的富含蛋白质的饮料。在特殊的节日上,他们会吃很多肉食。此外,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会吃粮食或果蔬,如谷类、豆类、香蕉和其他食物。武士们只会在私下里偷偷吃植物,因为马赛人认为与牛肉相比,农作物只是劣等食物。他们与从事农业生产的邻居以物易物获得水果和谷物等。马赛人很少吃蔬菜,最多只是在汤里加一些煮。他们把金合欢树的树根以及树干部位的树皮放在水里煮熟,然后直接饮用熬出的汁,或者把汁倒在汤里食用。这种汁里含有能够降低胆固醇的皂昔,具有药用效果。马赛人认为它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勇敢无畏。
丧葬
对马赛人来说,生命的死亡是没有仪式的,而死者则被丢给食腐动物,被食腐动物拒绝的尸体被视为一种耻辱。在尸体的安葬方式上,马赛人没有挖掘地面甚至埋葬亡者的习俗,他们死后均实行“天葬”。其方法是将死者尸体全身用水洗净,涂上一层奶油,停放在屋子中间,在死者的亲属向其跪做一天的祈祷后,由村中最年长者引路,众人将尸体抬到荒郊野外,任其野兽撕咬飞鸟叨啄。埋葬的权利只留给伟大的酋长,因为埋葬被认为会对土壤造成伤害。由于妇女分娩时没有已婚妇女的帮助,导致婴儿出生时死亡率很高,所以只有婴儿出生并幸存至少三个月后,这个小生命才被得到确认。
成年仪式
猎狮仪式
马赛部落将狩猎狮子视为勇敢和个人成就的标志,马赛人称之为集体狩猎。马赛人与狮子搏斗,最开始也是为了保护养的牛,可是后来猎杀狮子却成了勇士的象征,部落里每个男孩的成年礼,是要单人拿长矛和盾去猎杀一头狮子,当然周围还有一帮人持长矛帮助。当狮子向他们扑咬而来时,他们会先用盾护住自己,将一种叫柳叶矛的长矛插进狮子的身体,之后会用一根两头都非常尖锐的短棍,抵进狮子的嘴里。
割礼仪式
马赛男子只有接受了割礼,才能成为“摩忍”( 即武士 )。割礼意味着:他们从此由男孩蜕变成了男人。割礼标志着童年时光的结束和成人生活的开始,是马赛社会最重要的庆典。在接受割礼以前,一个马赛人必须要抛开曾经犯下的所有错误,从此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但是割礼要比洗礼痛苦得多。
通常,一个马赛男孩在 16 岁左右接受割礼。在割礼过程中使用的只是普通的刀子,不使用任何麻醉剂,结束后也只是用煤渣给伤口消毒而已接受割礼的男子在割礼过程中,绝不能因为拼命挣扎而踢到割包皮的刀子,必须要表现得很勇敢,否则他的家庭和家人都会因此而蒙羞。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
只要不妨碍实施割礼,女性在割礼的过程中如果疼痛难忍的话可以哭泣。尽管女性割礼手术非常痛苦,而且对她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但直到现代很多马赛女孩在青春期来临以前,还要接受由年长的女性实施的割礼术。对于她们而言,接受割礼意味着从此不能再和马赛武士相伴。待伤口愈合,她们就会很快出嫁,嫁给此前和她们有交往的“摩忍”。
拔门牙、切耳洞
马赛成年男人几乎都缺一只下门牙,这也是他们作为成人的标志之一。马赛人的孩子到4、5岁时要进行“美丽修饰”,那就是门牙要被拔走。马赛人认为这样看起来会更美丽。而且拔掉门牙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当孩子病到张不开嘴时,可以直接从牙洞里灌药进去。
打耳洞也是马赛部落成人礼的一部分。到了7、8岁时,男孩、女孩都要把耳垂切出一个洞来,用木棍或树叶塞上,为的是让这个洞越长越大。
婚俗
马赛人娶妻并不用付彩礼,但娶亲时要用牲畜作为聘礼,牲畜的数量不固定,有的只需要4-5头,但有些则需要14-15头牲畜才能娶妻,这是因为牲畜对于马赛人而言非常重要。马赛族的男子在结婚时不用准备房子,而是女人准备。
传统教育
马赛人的男孩和女孩最初都由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带大,所以他们的童年是在女性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们从小接受妈妈和姐姐的教育 (挤奶之类的家务),长大后参加“磨忍 (moran)”(马赛人的低级勇士)组织的部落盛宴,如果当家里没有男孩派去放牧时买就要担起放牧的“要职”,正规学校教育与女孩们生活中所需的教育几乎是毫无关系的。男孩与女孩们接受的教育不同,尚未接受割礼的男孩整天放牧,在生活中从父亲及长兄那里汲取大量有关动物、放牧及生活中应急方面的知识。
勇士和高级长者是受人羡慕的两个阶段,因为勇士象征着荣耀自由,高级长者则被赋予领导马赛人社区的特权。高级长者被视为“磨忍”的象征父亲,承担着对他们的教育和管制,同时向勇士传授社会规则(如对长辈的尊重)。勇士花大量市时间周游于乡村,学习捍卫和保护本族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致力于歌舞的学习。
禁忌
马赛人,主要是马赛勇士,在饮食上有一定的社会禁忌。例如,为了加强社会团结,马赛勇士不允许独自吃饭或者喝牛奶。他们公认的规定是,所有的牛奶需要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所有的马赛勇士平均分配。他们吃肉也是有规定的,他们不允许食用已婚妇女看到或碰过的肉。
仪礼
每当宾客临门,马赛人总要全家、甚至全村出动迎接。当他们认为是重要客人到来时,各家的男主人会不约而同地踩着高跷到村口欢迎。在离开家门之前,他们先要洗礼净身,在无水之处,就用沙搓脸代替,然后在上身披一块很大的方形白布作为衣袍。当一切准备好后,便踩着高跷去迎接客人。据说,踩着高跷迎客,是马赛人最隆重的礼仪。在马赛人看来,他们的脚未沾地面,全身洁净,表明他们对待客人的心地晶莹透亮。马赛人的高跷不同于中国的高跷,是用两根又细又长的木棍,木棍下半部横绑着一根小棍作为脚踏部位。为了健身,平时总是开展高跷竞赛活动。每逢村里有什么喜庆之事,便踩着高跷庆贺、或快跑比赛,或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艺术
歌曲
传统的马赛音乐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包括领唱和合唱两部分,一首歌的领唱者通常是能将它演绎得最好的人,但也不乏几个人一起领唱的情况。领唱者高唱旋律,合唱者唱出节拍。歌词反映了马赛人的生活而且经常一字不变地不断重复。大家一边唱歌,一边前后抖动脖子。
舞蹈
马赛人的传统舞蹈一般为马赛武上的对抗性舞蹈,跳舞时,武士们站成一排,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根细长的木棍,他们一边唱出曲调,一边有节奏地跳跃慢慢地,他们围成一个半弧形,开始原地轮番拔高往上跳,类似“立定跳高”,这是马赛舞蹈的标志性动作,跳得越高越优美,越见舞者的功夫而且脚后跟不能着地,因此,马赛男子拥有很好的弹跳能力。跳得最高的武士被认为最帅气、最勇敢、最能赢得女人的芳心。
工艺
马赛人擅长制作饰品,装饰胳膊、腿部的饰品,以及手镯和脚镯通常都是用金属材料打造而成的。他们经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铜、黄铜以及铝,打造金属饰品的工作由专门的金属工匠来承担。制作首饰的木头材料包括乌木、樱桃木等。除此之外,马赛人还使用不同植物的种子做装饰品,主要是项链、手镯和脚镯,现代的珠宝设计师将大个的种子加工成项链和耳环,然后出售给游客。为了生计,马赛人还将象牙、兽骨、兽角鸵鸟皮、鸵鸟蛋等加工制作成装饰品,如烟草罐、耳环和手镯。他们还用象牙和兽骨来装饰随身携带的棍棒,使其外观更精致、更时尚。
体育
马赛人擅长跳跃,他们精瘦的双腿,动如脱兔、跳如蚱蜢。马赛人的立定跳高也堪称世界一绝。这也是与野兽打交道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由于他们生活的荒原上常常找不到树木和山丘,登高眺望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他们就靠跳高望远来目测四周的危险。跑得快,跳得高,历来就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
发展现状
政治上,在英国人统治时期,马赛人失去了一半土地,他们仍生活在部落制度下,政府在劳塔丘陵地区有一名官员,但他们用不着警察和法庭,由莫兰来维持秩序;长者来裁决大部分违法事件,他们也不需要民主或投票箱。对于马赛人来说,他们部落就是国家,每一个男性群体组成一个扩大式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人人是兄弟。即使少数马赛人欢迎变革,但选择仍是痛苦的,一些马赛氏族已被迫从传统的游牧生活中脱离出来而选择农业。另一些氏族屈服于政府的压力,被迫放弃牧业以便有利于经营规定的土地。
经济上,生活在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等肯尼亚热门景点周围的马赛人通过开发马赛村庄旅游、贩卖手工艺品等方式,加入到旅游业中,旅游业已成为马赛人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跨越肯尼亚一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赛家园上生活着地球上最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在这里有14个世界闻名的国家公园,包括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平原、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塔拉哥尔国家公园、曼尼亚拉湖国家公园,以及位于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安布塞利动物保护区察沃国家公园等。该地区每年吸引的游客数量超过百万,旅游业收入高达15亿美元。
参考资料
坦桑尼亚文化.自然知识网.2023-06-26
(国际·一周看天下)马赛部落.腾讯网.2023-06-26
马赛人以拔门牙为美(入乡问俗).新浪网.2023-06-28
拉伸的耳垂,最会跳高,崇拜双面神的红色原始民族.网易.2023-06-26
肯尼亚:展示马赛文化-腾讯新闻.腾讯网.2023-06-26
马赛族男子成人礼:尿淋蚁咬让500勇士成年.新浪旅游.2023-06-29
东非奇俗:马赛成年男人都少一颗门牙.新浪网.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