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龙江林蛙

黑龙江林蛙

黑龙江林蛙(学名:镇海林蛙 amurensis),是蛙科林蛙属的动物。黑龙江林蛙成体头较扁平,吻端钝圆而略尖,眼大小适中,前肢短而粗壮,后肢较短,皮肤粗糙。雄蛙背部及体侧一般为灰棕色微带绿色,有的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为红棕色或棕黄色。

黑龙江林蛙多隐伏于水域附近的草丛、淤泥或石块下,冬眠,主要以昆虫为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产卵,产卵数为929-1268枚,主要栖息在海拔50-650m的平原及较开阔地带的水塘、水坑、沼泽、水沟和稻田等静水域及其附近,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黑龙江林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黑龙江林蛙成体体长44-66(平均53.8)mm。头较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倾斜有1浅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约等于上眼睑之宽,眼大小适中;瞳孔乎置,呈椭圆形,其直径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2小团,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舌后端缺刻深、鼓膜圆。前肢短而粗壮,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端较圆,指长适中,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显著;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掌突窄小。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长于胫;趾端尖圆,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蹼发达,雄蛙的蹼在内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几达趾端,第四趾的蹼达远端关节下瘤,蹼的缺刻浅,雌蛙的蹼不及雄蛙发达,蹼缘的缺刻亦较浅,外侧踞间蹼较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内突长椭圆形,外蹠突略显或无。

黑龙江林蛙皮肤较粗糙。背褶在部呈折状,即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上端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沿浅色脊纹两侧,有略呈纵行排列、长短不一的疣粒。雄蛙皮肤较雌蛙光滑,两眼前角之间常有1凸起小白点,口角后部有1微带红色的灰白色长形颌腺,延伸至前肢基部。腹侧、腹后部及股后腹面有许多扁平疣,腹面其余部分光滑,内外跗褶明显。

黑龙江林蛙生活时体色有一定变异。雄蛙背部及体侧一般为灰棕色微带绿色,有的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为红棕色或棕黄色。从两眼之间至肛上方有1条灰白或灰色略带蓝色的脊线;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色斑;背侧褶及背部的疣粒呈棕黄、红棕或灰白色,背侧褶外侧及背疣周围黑色斑纹或斑点显著,背后部、体侧、股后的小疣多为红色}前肢背面有黑色横纹或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后肢背面黑色横纹显著,股背面一般各有4-5条;咽、胸及腹部有鲜艳的红色与灰或深灰色白额雁,二色的比例变异颇大;四肢腹面灰色,间杂有红色斑点,股下后侧为深灰色,胫跗及蹠趾内侧亦有红色小点。

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上有极显著的灰色婚垫,可分为4团瘤状物,基部2团大,背面界限不明显,近背端的2团小;无声囊;有雄性线。黑龙江林蛙的卵彼此粘连呈团状。卵直径1.6-1.7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色。卵外有胶质膜2层,外层粘性强。蝌蚪生活时体背深褐色,散有灰白或灰棕色细点;尾部色浅,散有深褐色麻点;腹面灰白或灰棕色。后肢长3.5-10.4mm时,头体长12mm,尾长17mm左右;吻圆,眼在头背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孔斜开于尾基部右侧;尾肌较细弱,尾鳍褶薄,末端尖圆。口较小,上唇缘无乳突,下唇乳突1排,完整,两口角处有副突,唇齿式为Ⅰ:1-1/Ⅲ,角质颌较弱。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3.2-16mm,皮肤各部疣粒显著,与成蛙基本相同,背面为棕或灰棕色,灰白色脊线及四肢背面的斑纹均清晰,鼓膜部位无三角形黑斑,腹面白色,无红色与灰色白额雁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黑龙江林蛙习居于平原及较开阔地带的水塘、水坑、沼泽、水沟和稻田等静水域及其附近,分布于海拔50-650m的地区。

生活习性

3月末至4月初,随着气温升高,水域解冻,黑龙江林蛙苏醒出蛰;白天多隐伏于水域附近的草丛中,有的潜于淤泥或水边石块下,有的蹲于岸边,受惊扰后即跳入水中,潜于水底;夜间活动于草丛中,有的蹲于水边或浮于水面。9月下旬至翌年3月,黑龙江林蛙多群集在水较清澈、底层富于有机质的坑、塘底部进行冬眠,亦有少数在河湾深处砂砾或石块下冬眠。每年在秋末春初捕捞该蛙时,往往在坑底的臭泥中大量获得此蛙,故称它为“臭迷子”。

黑龙江林蛙主要以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中国分布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

生长繁殖

从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黑龙江林蛙产卵季节,与哈士蟆(东北林蛙)的产卵季节基本相同或略后。4月中旬,即在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内产卵,产卵场与哈士蟆相似,但彼此隔离。产卵多在早晨3:00-6:00进行,少数可延迟到6:00以后,产卵数为929-1268枚。产卵后,除少数个体停留在产卵场之外,大多数个体分散于邻近水域及其附近,6月中旬,在水草丛生的水塘边可见到大量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蛙。一般不进入山林。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中国北部是很常见的,在有些地方,由于城市化等原因,种群数量有所下降,总体发展趋于稳定。

在中国,黑龙江林蛙曾经有丰富的种群数量,东北地区林区分布数量较大。1990年到1999年间,由于环境遭破坏,加之人们大量捕食该动物,使该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范围缩小。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