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
何仙姑原名何秀姑,别名何琼,何慧娘,出生于唐朝开耀年间(公元681-682),在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得道升仙而去,后成为道教全真教的祖师吕洞宾的弟子,成为道教八仙之一,也是全真教云霞派的祖师。被封为宏慈妙法元君,青霞洞天仙姥。
何仙姑的源流有《安庆府志》、增城和永州三种说法,分别记载了何仙姑的出生,少年时期和得道过程。《安庆府志》中她产于鹿,被大同禅师收养,后与师父登仙而去。增城何仙姑少年时梦见一位老翁,老翁告知她把云母溪的云母片磨成粉末吃了,不但可以长生不老,还能任意飞行。何仙姑食云母粉后自由飞行于山间,后来被父母逼婚,投井自尽,登仙离去。永州何仙姑十三岁时和女伴一起去山里采茶,后独自一人迷路于山间,遇到了仙人吕洞宾,吃了仙人吕洞宾给的桃后能够预知世事,后来得道升仙,尸解而去。何仙姑是一位“貌娉婷”的女子,她手持法器篱,后演变为荷花。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也是最晚列入八仙的成员,与八仙一同是民间吉祥圆满的代表。
何仙姑作为道教八仙之一推动了道教宣教,为道教招收了更多的信徒,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何仙姑的人物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戏曲艺术中,扩大了戏曲创作的题材,也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何仙姑的艺术形象丰富,分为绘画、雕塑、舞台、文学形象四类。民俗信仰主要在增城区,在阴历三月七日当地会有粤剧贺诞、喝问仙井中的“仙汤”的活动。与何仙姑相关的文化保护单位有西安八仙宫和迎仙桥,还有八仙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号
名号由来
何仙姑这个宗教名和她手中所持的荷花有关,“何”是荷花的“荷”的谐音,民间称其为“荷仙姑”,而荷花与道教密切相关,具有道瑞属性和实用价值。
宗教封号宏慈妙法元君,青霞洞天仙姑姥都出自《济世度人·八仙传说及其启示》,文中记载何仙姑为“大悲大愿,至孝至善”,可见其有着悲悯之心,故有宏慈妙法元君的封号,青霞洞在罗浮山中,是增城何仙姑的故乡。
源流
何仙姑的生平源流主要有《安庆府志》、增城和永州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中都记载了何仙姑的出生、少年经历、得道过程。
安庆府志说
明代的《安庆府志》中记载了何仙姑居住在桐城投子山,现今安徽,有一只鹿喝了大同禅师的溲溺,产下一个肉球,肉球裂开出现一个女婴,大同禅师就收养了她,在她十二岁时,禅师让女孩下山,告诉她到柴巷口一家姓何的人家住下,女孩后来果然找到柴巷口一户姓何的人家并居住了下来,她以何为姓氏,谨遵师傅的戒律,注重自我修养,禅师派赵州去找她,女孩立刻就拿着笊篱前往,三人一起登仙而去。
增城何仙姑说
明代孟士颖的《何仙姑井亭记》中记载何仙姑于唐朝开耀年间出生于广州增城县,父亲名叫何泰,母亲吉氏,何仙姑出生时,紫云绕室,在四岁时可以拿起一钧之物,她性格恬静温和,知礼节,孝顺父母,行善积德,村民都很喜欢她。在何仙姑十五岁时,梦见一位的老翁,老翁告诉她村子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把那里的云母片磨成粉末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还能任意飞行。何仙姑醒后按老翁所说吃了云母粉,后来觉得身体日渐轻盈,可以自由飞行。何仙姑时常飞到罗浮山去采摘鲜果给母亲吃,还拜罗浮山的仙长麻姑为师学艺。秀姑后来逐渐不吃五谷杂粮,不觉饥饿且精力旺盛。何氏夫妇察觉了女儿异于常人,想让她尽早结婚嫁人,但是何仙姑并不愿意,后来趁父母不在时,投井自尽,只留下一双绣花鞋在井边,父母后悔不已并请人打捞,却始终未见尸首,故有“登仙”之说。何仙姑成仙后,很快和汉钟离、吕洞宾等仙人一起,成为道教中的八仙。
永州何仙姑说
元代苗善时的道藏《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和《吕祖志》卷三何仙遇道中记载何仙姑生于湖南永州,也就是如今的湖南零陵区。十三岁时和女伴一起去山里采茶,不久便走散了,独自一人迷路于山间,在束峰下遇到了身着六铢衣,戴着高冠的吕洞宾,何仙姑立即跪拜,吕洞宾拿出了一个桃子告诉她,若是吃完整个桃子,以后便可以飞升,不然只能留在人间,何仙姑只能吃下一半,吕洞宾告诉了她回去的路,何仙姑回去后才发现在山中停留的一天,其实已经过了一个月。此后何仙姑不吃不喝仍不觉饥饿,能够预知世事,后来得道升仙,尸解而去。
清代的《零陵县志》中记载略有不同,文中何仙姑在十四五岁时梦到神人教她食用云母粉可以轻身不死,又遇到异人赠桃,她发誓不嫁人,后来逐渐辟谷,后来武则天听闻她的特异,派人召她入宫,但在途中不见身影,使臣四处找寻未果,只好作罢。景龙年间,升仙而去。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麻姑坛中升起五色云,有一位仙子立在其间,道士蔡天一认出她是何仙姑。大历年间,又现身于广州小石楼。
宗教角色
八仙作为道教神仙,在明代道教的斋蘸科仪中,正式进入道教神仙之列,后随着元代神仙道化剧和小说的传播,明代中叶时八仙群体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八仙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能解厄、能赐福、能救难,他们本身体现了局障超越之后的完满,是真善美的统一。八仙体现了普渡众生的大乘精神和不畏强暴、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在民间代表着八种类型的人,即吕、何、张、韩、曹、钟离、蓝、李分别代表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同时在民间也是吉祥圆满的代表,是人们趋吉避邪、追求幸福的精神寄托。
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唯一女性,也是最晚进入八仙的成员,这与全真教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宋代何仙姑在“谢仙火”故事后名声大噪,南宋时何仙姑被纳入道教神仙系统,元代时何仙姑成为吕洞宾的弟子,吕洞宾是八仙中的核心力量,又是全真教的祖师,为何仙姑进入八仙队伍打下宗教基础。宋元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业经济高度发展,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在新兴的市民思潮影响下,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这是何仙姑进入八仙系统的社会条件,元代时何仙姑正式进入八仙之列。
宗教形象
元代范子安杂剧《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记载何仙姑是一位“貌娉婷”,手拿笊篱的女性,她容貌美好,体态轻盈,手中拿着法器笊篱。这种法器在明代八仙戏中常出现,但其宗教意义已经不可考了,只是一种做饭的工具——木勺。随着时代的发展,何仙姑手中所持的笊篱被换为荷花,人们认为女仙何仙姑手持做饭工具不符合审美需求,便改笊篱为荷花,荷花与道教关系密切,被称为“道瑞”之花,于“外丹术”“内丹术”有关。
民俗信仰
大戏贺诞
在广州增城县,传说阴历三月初七是何仙姑的生日,当地百姓会唱大戏来庆祝,节日的时间不限,根据集资而定,短则三到五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有时甚至是几个月。人们贺寿除了祈求长生富贵,还有个人修养的提高,家庭伦理的劝化。道教中自身修行最终可以达到寿命的延长,与贺寿的主要目的一致。《吕祖度何仙姑宝卷》中借吕洞宾之口道出了父子、兄弟、妯娌、夫妻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是人们祈愿的一部分。
问仙井
在广州增城县,“问仙井”中的井水被称为“仙汤”,传说喝了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在阴历三月初七这一天当地人会饮用“仙汤”,"仙汤“实际上是道士用井水加红枣冰糖熬制而成的。“问仙井”是何仙姑被父母逼婚时跳入的井,由于打捞始终未见尸首,但井边却留下一双绣花鞋,村民认为何秀姑是投井登仙了,因此问仙井声名远扬。
道场祖庭
红玉洞
在永州市,“红玉洞”被认为是何仙姑修行得道的地方,在民间传说中,何仙姑修炼的红玉洞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零陵县西四十里地方,是何仙姑修炼的仙洞,另一个地方是西三十五里地方大闻洞,是何仙姑的住所。当地人为了纪念何仙姑就开始修建道观,总共修建了八个道观,分布在各个村落中,如今的何仙观也称为大仙观,大仙观坐落在虎形山之中,旁边的溪流就是云母溪,云母溪附近有一个红色岩洞,就是民间传说的“红玉洞”。文革时期大仙观被拆除,大仙观中供奉的神像,也被移到了“红玉洞”。
凤凰台
在增城区,春冈即现今凤凰台被认为是何仙姑居住的地方,孟士颖的《何仙姑井亭记》中记载“所居春冈,即今凤凰台,东北与罗浮山相望。”凤凰台与罗浮山相对,此种说法与罗浮山采果给母,投井登仙相吻合。元明之际岭南大文学家孙青在《书井亭后记》中也提到了凤凰台这个地方,“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文中写道云母落在凤凰台上好似天上的花,与何仙姑食云母可飞行的传说相吻合。
相关典籍
艺术形象
后世相关的艺术形象包括绘画形象、雕塑形象、舞台形象、文学形象。
绘画形象
八仙的绘画形象常集体出现,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 和“八仙祝寿” 是八仙元素最常出现在年画和陶瓷上的题材,对八仙对绘画源自于对八仙信仰的崇拜,八仙寓意着长寿与吉祥,寄寓着人们“祈福灭灾”美好愿望。自明中叶之后,全国许多地方都遍布年画刻印的作坊,潍坊市杨家埠年画、苏州市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这几大年画流派中都可看到八仙的出现,其中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最为知名。明清八仙瓷器种类丰富,色彩清丽,多以活动场面为题材。
《八仙庆寿灶王》属于潍坊杨家埠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是山东省年画之首,在光绪年间最为兴盛。《八仙庆寿灶王》图中灶王位于中心,八仙分布在四周,各持法器身处云海之上,对称排开,左右各四位,右侧最下方是何仙姑的画像,何仙姑与左侧最下方蓝采和相对而望。
《八仙骑兽》是潮州市年画,图中八仙刻画精细,神态端庄,服饰线条流畅,各骑瑞兽,手持法器。上下两行排列整齐,第二行第二个是何仙姑,图中何仙姑怀中抱着法器荷花,身骑瑞兽,面向前方。
明清时期八仙故事题材纹饰和八仙宝物纹饰大量出现在青花陶瓷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执政皇帝的信仰和喜好,八仙元素常以人物造型和宝物装饰出现在瓷器上,八仙的法宝也形成了图像系统,称为“暗八仙”。明清时期八仙元素主要出现在盘类、碗类和瓶类上,常采用“苏麻离青”“平等青 ”作为瓷器绘画的色料,如清顺治青花八仙祝寿图盘、景泰八仙祝寿罐等,其色调明快,柔和,人物勾勒线条洒脱流利,画意生动,青花色泽鲜艳,能很好的描绘出八仙人物活动场面。
雕塑形象
何仙姑的雕塑形象有众多,主要有根雕、泥人彩塑、木雕、竹根雕,其雕塑造型多为站立姿态,面容柔和,或手持法器,从面部神态到服饰法器线条刻画流畅自然,雕工精细,人物可谓是惟妙惟肖。
根雕起源于陕西省,主要流传于陕北地区。图为清代根雕《何仙姑》,图中何仙姑面带微笑,双眼炯炯有神眺望前方,头发高高挽起,姿态略佝偻,人物雕刻精致细腻,衣服的下摆褶皱深浅不一。
泥人张彩塑起源于天津市,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开始出现,后逐渐流行开来。图中为清代泥人张塑何仙姑像,图中何仙姑面庞丰满,略带微笑,双臂交叉,左手掩在右臂的宽袖之中,她的衣服以红绿色为主,衣饰中带有流苏等传统元素。
舞台形象
八仙的舞台形象有戏剧和皮影戏两种表现形式,戏剧具体指八仙戏,戏剧中敷演八仙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宋金时期,主要表现神仙聚会、八仙庆寿的内容,但是除此之外,金元时期的八仙戏更多的是借八仙度脱的故事表达“神仙道化”和“隐居避世”的内涵,清代将八仙戏归为吉祥戏,现代八仙戏主要是在庙神寿诞的表演。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戏曲艺术。
八仙戏主要表演分为神仙会、三跳、拜堂三部分,戏中的八仙扮演者需佩戴面具,身着八仙服饰,手中各持法宝,八仙戏中还有抛撒供品和留下宝物的设计。其中何仙姑常手拿荷花,头戴高冠,常出现在八仙庆寿和吕洞宾相关情节中。
皮影戏中描绘的何仙姑脚踩瑞兽渡海的场景,图中何仙姑侧身站立,手持荷花,身着华丽繁复的服装,周围有缠枝纹、如意等图形装饰,四周的云霞波涛的镂空衬托出何仙姑的“实”,使得何仙姑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文学形象
明代吴元泰的东游记又称《东游记上洞八仙传》、《东游八仙全出身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八仙题材中长篇小说之一。全书共两卷五十六回,约五万三千字。文中记载何仙姑生于增城区,少年时梦见神人教食云母粉,日服而轻身,立誓不嫁,又被铁拐、采和授仙诀,最后被铁拐李引度。
清代何仙姑宝卷是民间宗教用以宣传教理的文学作品,分为三部,分别是《何仙姑宝卷》《何仙宝传》《孝女宝卷》,宝卷借用了吕洞宾度脱何仙姑的叙事框架,相关的情节出自民间的依托和虚构,前两部依托吕洞宾戏白牡丹情节来宣讲宗教教义,第三部只借用吕洞宾度脱何仙姑这一叙事框架来叙述。文中何姑娘“祖家广州府增城县人氏”,移居钱塘,开生药铺。吕洞宾因中洞神仙无女仙给西王母敬酒,下凡度脱她。吕洞宾幻化成道士进店买药,何姑娘出面兑药,何姑娘在与吕洞宾的对答中萌生求道士度化之念,于是向父母辞行,父母不允,反逼何姑娘招婿养老。后经金德太白星君的传道,吕纯阳和钟离汉多次考验。何姑娘被吕纯阳引渡至终南山修道。何员外请黄龙寻何姑娘引发大战。观音劝和黄龙皈依,乞化3年而成道。后授何员外夫妇丹道。何姑娘成仙朝玉皇大帝,得封后下凡度脱父母,后同钟、吕等共赴瑶池。
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记载:广州增城县何泰之女。唐天后时,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不死,因饵之,誓不嫁。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后遂辟谷,语言异常。天后遣使召赴阙,中路失之。
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刘斧的《青琐高议》等小说中,何仙姑是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女道士,她的活动圈子主要是达官贵族和士大夫等上层社会人物, 她很少和普通百姓交往;她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为人解说因果、预知休咎。她没有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行为, 这和后来八仙成员何仙姑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距。
影响
道教宣教
何仙姑成为道教八仙,促进了道教宣教,为道教招收了更多的弟子。同时也为全真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明朝中期,全真教逐渐衰落,发展态势不佳,在全真教中的道士人数下降,全真教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教,选择放松入教限制,使许多女性也可以入教,这时何仙姑作为道教八仙中的唯一女仙,推动了全真教女性信徒的招收。如:万历间黄周星《人天乐》传奇中,轩辕子的妻子问:“但不知从来女流辈,亦能学道成仙否?”轩辕子回答道:“这个有何不可,你看开辟以来,头一个女仙就是王母娘娘,那八仙之中,就有个何仙姑……,只是也要等候机缘。”可见何仙姑成为道教宣教的一个例子。
戏曲艺术
何仙姑作为女仙,其在戏曲舞台上也大放异彩。何仙姑的戏曲角色最早出现在元代范子安的杂剧《竹叶舟》中,在汤显祖《邯郸记》和吴元泰《东游记》中也有出现。引入何仙姑这个审美意象,扩大了戏曲艺术的创作题材,丰富了戏曲的内容,宫廷戏和文人八仙戏中,都喜欢选用何仙姑这个审美意象。其中宫廷承应戏《福禄齐天窃桃上寿总纲》《三戏白牡丹》等戏中常有何仙姑。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芳官唱的就是《邯郸记·扫花》的两只曲子。这使戏曲艺术更加符合市民阶层的趣味,变得更具吸引力。八仙“孤汉处女,七雄一雌,饮食起居,厮混一处”也给人们留下来很多话柄,因此后世戏曲常围绕吕洞宾和何仙姑之间的关系,铁拐李打趣何仙姑来创作,戏曲艺术也因此增加了不少亮色。
争议
成仙之前的身份
何仙姑在成仙之前的身份有多种说法,有卖饼女、织鞋艺人、采樵女之说。《福建县志》中何仙姑是一位卖饼女;《岭南丛述》描述她是织鞋艺人;《浙江通志》中的何仙姑是一位采樵女。
与吕洞宾的关系
师徒关系,何仙姑是吕洞宾的弟子。在福建何仙姑传说故事的记载中,明确记述了何仙姑是被吕洞宾所度化,二者之间是师徒关系。此种说法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根据南宋曾慥《集仙传》和《续道藏》所收录的《吕祖志》卷三的记载,何仙姑遇到吕洞宾虽然是偶然,但是后来吃了吕洞宾送的仙桃,被吕洞宾度化而成为道教八仙。何仙姑精通医术,擅于识别中草药,在一次上山采药时,由于迷路才结识了“异人”吕洞宾,后成仙。
非师徒关系。可以通过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吕岩”条中关于仙姑的记载内容来证明。吕洞宾所度化的是赵仙姑,只是法名为何,而不是何仙姑。这与在元代已经形成了吕洞宾度何仙姑,两者是师徒关系的说法相悖。浦江清先生对元代赵道一所叙述的“赵仙姑名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考其原因,必定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何仙姑很有名。同时在她的时候还没有说吕洞宾度的。而吕洞宾的传说又说度过一个赵仙姑,后人遂捏合。”
恋人关系,汤显祖《邯郸记》何仙姑道 :“钟离公,着你高徒洞宾子奉东华道旨,下界度引真仙,还不见到,好闷人也。”在这一戏剧对话中,两人的话语略显亲密,这一节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吕洞宾和何仙姑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然超出了师徒,是一种暧昧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并非是遮遮掩掩,不为人所知,反而是尽人皆知的。
评价
明代医学家兰茂的《性天风月通玄记》中对何仙姑的评价为:“无中有,有中无。颠颠倒倒,颠倒不在人间配丈夫。”文中提到了道教中“有”“无”相生,何仙姑正合乎这种看似颠倒的有无。
北宋诗人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的《谢仙火跋》对何仙姑的评价是“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皱黑,第一衰也。”文中认为何仙姑是衡山人,晚年羸弱消瘦,皮肤黝黑,长满皱纹,可谓是天下第一衰弱的老妪了。
道书《十渡船》中新经韵曲目《何仙姑传》对何仙姑的评价是“六渡船的何仙姑,人人说我有丈夫。是是非非朝朝有,耳不听来自然无。”文中对何仙姑不被他人的言语所影响的洒脱性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典故传说
挂绿荔枝
清代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在广东增城一个果园里种植了一棵荔枝树,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乘凉,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结出的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其果肉鲜美爽口,名声远扬。
卜卦助战
宋代游侠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记载有何仙姑预测国家大事的事迹。相传狄青率兵征南侬, 途经永州, 知道永州有何仙姑, 听闻何仙姑懂得占卜之事,便前去请她预卜一下此次出征之胜败如何。何仙姑回答道:“将军此去, 根本看不到敌人。将军未至敌人就先败逃了。”狄青起初并不相信何仙姑所说, 认为战争不会这样简单就结束,可战争的结果确实如此,他并未见到敌军就大获全胜了,原来是先锋部队在前面清除了障碍。
“谢仙火”
根据《集古录跋尾》卷十中《谢仙火》中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岳州华客县“玉真宫”被天火所焚,只有一根柱子上有“谢仙火”三个字,并且是以“倒书”的形式出现。有人问何仙姑此事,仙姑回答是雷部中的神仙所为。因此才传说何仙姑可以知道天上神仙的事情。
后世纪念
碑记
明代万历年间广东布政司左参政李得阳撰了《增城何仙姑神应记》碑,碑文中记载李得阳在家中隐居时,梦见带着一家人去任职,在一家旅店休息时,在一间屋子里看到了一位女姑朝南而立,这位女姑大约十七八岁,穿着绿色得衣服红色的裙子,容貌端庄秀丽,异于常人,她自称何仙姑。后来李得阳在广东省上任后,得知增城何仙姑寺庙的规模建造与梦境吻合,由于他将要去岭北,不能亲自去寺庙拜望,就捐出自己的俸禄让县令用酒祭祀,并刻下石碑来纪念。
明代增城区知县谢士章撰了《拓建功立业何仙姑祠记》碑,在碑文中将何仙姑祀和崔与之祀放在一起比较,充分肯定了何仙姑的地位。
明代陆清原撰了《存仙井亭记》碑,在碑文中称赞何仙姑对母亲孝顺,救济贫苦的百姓,肯定何仙姑的道德品质。
祭祀庙宇
根据增城地方文献,何仙姑祠庙和遗址共有六处,由于战争等因素影响,现存只有五处。分别分布在小楼镇,石滩镇,派潭镇,正果镇,其中石滩镇有两间寺庙,广州增城小楼镇的何仙姑家庙是目前当地最大的庙,于咸丰年间重修,清代大儒黄培芳(1779-1859)为这座庙的牌匾题了“何仙姑家庙”五个字,清代官员王映斗为何仙姑家庙题了楹联“千年履易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族谱
在《庐江堂何氏族谱不分卷》家谱中将何仙姑列为祖先,文中融合了唐代和宋代两种关于何仙姑身世以及登仙的传说,也记录了“谢仙火”的故事,还有《庐江堂何氏大同族谱》和《武平何氏族谱》中都记载了何氏祖先及何仙姑的传说,可见许多地方已经将何仙姑纳入族谱,作为家族中的祖先神。
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仙戏
八仙戏最早起源于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和南戏,到晚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时,就有完整的抄本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八仙戏开场惯例演唱《八仙庆寿》这一节,故而听众称之为“唱八仙”,该戏种因此得名“八仙戏”。八仙戏分为“东游”“西游”两种,“东游”主要表演与八仙相关的故事,“西游”与西游记相关,表演形式为当街表演,后来逐渐搬上舞台。元代范子安的杂剧《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首次出现了何仙姑,但只是在末折八仙同台时出现。八仙戏中没有何仙姑作为主唱的旦本戏,有关何仙姑的部分多是何仙姑被吕洞宾脱度,何仙姑使用荷花渡海。
保护单位
八仙宫
西安八仙宫原名八仙庵,是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道观。关于八仙宫来历的传说众多,一是纪念吕洞宾和钟离权相遇,过去在八仙宫的牌楼下立有“长安酒肆”石碑一座,旁刻“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指的是八仙中的人物吕洞宾与钟离权相遇的传说,后人立祠以纪念。二是据《咸宁县志》中记载:“宋代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因建庵祀之。”金元之际,全真道盛行,于是在此大兴土木建置道观,观内建筑初具规模,取名“八仙庵“。在明代,此处已成为西北著名的道教宫观。清康熙初年,殿宇重修、扩建,被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因庚子国变避难西安的慈禧、光绪帝曾驻于此,颁赐“玉清至道”匾额,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得到了全面的修复,造就了现在这座西安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蒙阴县旧寨乡北楼村西南角,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它始建于明朝,光绪三十三年重修,是山东省仅存的四处古代桥梁建筑之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面两边各立栏柱五根,间隔栏板四块,上面均饰有纹饰,采用剔地浅浮雕刻法。其中除桥北侧第二块栏板为一幅画面外,其他均为两副。桥上的栏板绘有“暗八仙”即八仙分别使用的法器宝物。后来迎仙桥概念逐渐泛化,不再局限于道教八仙,其他地方也涌现出相关建筑,如浙江新昌1迎仙桥、广东惠州迎仙桥等。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艺术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八仙传说故事的文化底蕴探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23-08-18
东游记.豆瓣电影.2023-07-09
修仙记之何仙姑传.豆瓣电影.2023-07-09
何仙姑修仙记.豆瓣电影.2023-07-09
何仙姑.豆瓣电影.2023-07-09
何仙姑招亲.豆瓣电影.2023-07-09
何仙姑传奇.豆瓣电影.2023-07-09
六渡何仙姑.豆瓣电影.2023-07-09
何仙姑.豆瓣电影.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