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延河

延河

延河(英文名:Yanhe River),古有区水、斤水、水、延水等名称。延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经纬度范围东经108°45'~110°28'、北纬36°23'~37°17,是仅次于渭河的陕北地区第二大河。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镇周山,是由西北向东南在延长南河沟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95~1795米之间。主要支流有杏子河、平桥川和南川河等。以安塞区的化子坪和宝塔区的甘谷驿为界,可以把延河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区域主要在安塞区境内,河流从镰刀湾乡入境,沿河湾镇出境;中游区域在延安市境内,从河庄坪乡入境,从西沟门村出境;下游区域在延长县境内,从黑家堡镇入境,凉水岸村汇入黄河

延河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它的形成与黄土高原陕北地区丘陵沟壑区的形成密不可分。流域地势空间差异大,主要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上游的梁丘陵沟壑区,中游的峁状丘陵沟壑区,下游的破碎平原区。延河流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差异大,春季气温多变,干旱多风;夏季较为温热且多暴雨;秋季气温下降速度快,温凉多雨;冬季降雨稀少,干燥寒冷。流域年降水量为435.64毫米,年平均气温9℃,主要灾害类型为旱灾、霜冻、冰雹及暴雨。植被类型以森林灌丛草原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绵土为主。

延河流域内油气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二三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82.91亿元。除西北部的靖边县外,当地的三大支柱产业分别为以石油产业为主的工矿业、绿色农业以及红色旅游为依托的旅游业。主要景点有延河桥延安市关塞遗址范公井、宝塔山等。

命名

延河在《山海经•西次四经》中称之“区水”,“区”字繁写为“區”,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區”字从品,从“匚”,“品”意为“三口”、“众口”,引申为“食物”,“区水”即是可带来食物的水。在《水经注》被称为“清水”,《地理志》谓之“洧水”,“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肉食”,“水”与“有”联合起来表示“多鱼肉之水”。明弘治《延安府志》载“延水在城东门外,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东南流入肤施县境,又经延长县流入黄河,俗称濯筋水”。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延”亦作“蜒”字,有长行、绵延之意,也有蜿蜒、曲迴之意。“延水”既切合延河流域的河道走势,又体现人们对延河水长流不消,为人们带来利益的美好期盼。

位置境域

延河流域位于陕北地区,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级支流,由延安市安塞区穿越至延长,最终流入黄河水系。延河干流集中分布在延安市内,经纬度在东经108º41′~110º27′,北纬36º27′~37º58′之间,流域面积7725平方千米。延河以天赐湾乡周山为发源地,自西北至东南分别流经安塞、宝塔区、延长三县区,是陕北第二大河流(仅次于渭河)。河流北与清涧河无定河相接,南与雷多河、云岩河相邻,西南对接北洛河

成因

延河的形成与黄土高原陕北地区丘陵沟壑区的形成密不可分。在6000多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区域还是一片汪洋湖泊,但随着地球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被不断抬升、隆起,湖泊面积就逐渐缩小。在300多万年以前,陕北仍是雨水丰沛、林草茂密的地方,野生动植物繁多。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西北地壳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域不断扩大,广泛分布在新疆、内蒙、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表的砂岩粉砂岩不断热胀冷缩,逐渐碎裂成大大小小的石块、砂子和泥,冬季在风力作用下由西北向东南漂移,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沙漠,并向东南吹移,在秦岭地区受到阻拦,让这些沙降落并逐渐堆积,经过长年累月就形成了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在雨水的冲刷下,便形成一条条冲沟,这些沟越冲越深、越冲越长,便形成了现在支离破碎、沟壑交错其间的、、峁、沟地貌特征,延河便是这“千沟万壑”中较长的一条。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概况

延河是陕西省第二大水系,主要支流包括杏子河、平桥川和南川河等,延河流经延安市长度为248.5km,河流在延安市内流域面积为7321平方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4km,其中流域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条,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159条。

延河属于中游发达的河流,河源至真武洞称为上游,特点是山大沟深,坡陡谷窄,滩多水急,河谷呈V字型,河道弯曲,仅大沟村至铲刀湾村之间,14公里距离就有72道湾。真武洞至甘谷驿称为中游,河谷开阔,呈“U”型,河谷平均宽约800米,最宽可达1200米,河流两旁阶地宽广平坦,较大的支流均汇集于中游。河床为砂卵石组成,比降较小,河流左右摆动不定。甘谷驿至河口称为下游,河流深切基岩,构成谷窄、岸陡、滩多水急的曲流峡谷。从火焰山到河口的20公里距离,两岸悬崖陡壁,谷宽只有20~30米,泥河湾以上河谷呈“U”字型,往下游逐渐变成为线型河谷。著名的险滩有张家滩、阎家滩,跌差可达4~5米。

主要支流

杏子河

杏子河俗名“西川水”,又名“浑洲川水”,发源于靖边县大路沟乡关圣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经纬度位于北纬36°46′—37°31′和东经108°41′—109°21′,由王窑乡井庄入境,经王窑、招安、沿河湾3个乡(镇),至沿河湾镇黄崖根汇入延河。河流总长约106公里。杏子河东西走向长约62.5公里,南北宽57.5公里。海拔最高点1795.6米,最低点1010米。流域总面积约为148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23亿立方米,河床宽度25至35米,流速0.7米/秒,常流量为0.8至1.5立方米/秒。境内河段长40千米,为延河一级支流,有常流水支流26条,流域面积610.7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41%。年平均径流量0.23亿立方米,河床宽度25~35米,流速0.7米/秒,常流量为0.8~1.5立方米/秒。境内杏子河主要支流有岔路川,主河道长20.17千米,流域面积137.19平方千米;长尾沟,主河道长32.88千米,流域面积247.65平方千米;碾盘沟,主河道长10.99千米,流域面积34.28平方千米;谢屯沟,主河道长19.95千米,流域面积74.33平方千米;灰堆沟主河道长20.37千米,流域面积76.45平方千米;周屯沟,主河道长10.54千米,流域面积33.84平方千米。

小沟河

小沟河位于县城以北偏东,属延河支流。发源于建华镇大理沟,由东北向西南流经该镇9个村,至建华寺入延河。全长10千米,河宽15米,属常流河

双阳河

双阳河发源于王家湾乡走马梁村东,流经高龙山、麦地湾、石峁、阴山峁等6个村,最后在靖边县青阳岔镇店家城村入大理河。全长16.4千米,流域面积89.6平方千米。河床宽3米,流量0.03立方米/秒,平均流速0.6米/秒。县境内河长10千米,属常流河。

南川河

南川河是延河的支流,流域全长约23公里,流域面积432.5平方公里,上起柳林镇九燕山,下至燕沟沟口,汇入延河。

西川河

西川河位于安塞县南部,因在延河西部而得名,发源于志丹县曹新庄。由西河口乡的李盆窑子入境,由西向东流经西河口、砖窑湾、高桥、至郭家砭出境,于延安市兰家坪汇入延河。年平均流量为0.2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44.9平方公里,河宽15至20米,流速0.8米/秒。

小川河

小川河位于安塞县北部,因在小川而得名。发源于王家湾乡郝家圪台,由北向南流经坪桥、郝家坪至剑华寺沟岔汇入延河,全长39.3公里,流域面积337.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17亿立方米,常流量0.5至0.6立方米/秒,流速0.4米/秒,河床宽18至22米。

水文特征

延河流域内水系结构呈树枝状,上游存在很多较大支流,而下游支流较少且都短小,河网整体呈现为羽状。延河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存在夏、冬两个枯水期。

径流

延河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为28895万立方米,延河常流量维持在0.5~1.5m³/s范围内,洪峰流量一般100~2000m³/s。受降雨量影响,延河夏季径流量最大,占全年径流量的51%~60%,冬季径流量最小且存在干枯现象,仅占全年径流量的6%~7%。径流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从上游到下游的径流量逐渐减少。径流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从上游到下游(西北向东南)径流量逐渐减少。上游径流深大于45毫米,中游区介于30~45毫米之间,下游(延长以下)低于30毫米,但左右两岸径流量差异并不明显。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夏季径流占年径流的51%~60%,冬季仅占6%~7%,秋季略多于春季。夏汛突出,春汛不显,夏季枯水短暂,冬季枯水较长。径流年际变化也较大,主要是受降雨的影响,年径流的变差系数为0.37~0.47,最大年径流与最小年径流比值为2.9~4.2倍,最大年变率为1.93~2.14,最小年变率为0.51~0.68。

泥沙

延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8756万吨,由于受水力冲刷影响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多为悬移质。河流的含沙量在地域上的分布都是从上游到中游逐渐减少,汛期时,河流中携带泥沙含量大约为300~675千克/立方米。延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多为悬移质,各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44~311千克/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延安市为1300千克/立方米,阁家滩为1100千克/立方米。延河全河多年平均输沙量8756万吨,区内多年平均输沙量为8177万吨,相应输沙模数为1.12万吨/平方千米每年。河流泥沙来源、含沙量和输沙模数在地域上的分布都是从上游到中游逐渐减少的。延河中下游地区,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在300~400公斤/立方米。

水质

延河2020年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pH的变化范围为8.00~8.60,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82.50~127.10μS/cm,DO的变化范围为 8.10~10.40mg/L,高锰酸钾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70~5.70mg/L,BOD5的变化范围为2.20~3.40mg/L,NH4-N的变化范围为0.14~1.27mg/L,COD的变化范围为10.00~29.00mg/L,TN的变化范围为3.38~13.00mg/L,TP的变化范围为0.05~0.59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延河年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补给类型

延河主要是由降水补给而形成的,因而径流的多年变化过程,基本与降水多年变化过程相似,其次是地下水补给。

地理特征

气候

延河流域属于暖温带与中温带过渡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也处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燥气候过渡的区域,其气候特征为:春季干燥多风,寒流交替出现,气温多变;夏季受河西走廊四川盆地低压和西伸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多阵雨且具有强度大、来势猛、范围小的特点;秋季温凉多雨,气温下降迅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持续时间长。延河流域气温空间分布离散,各地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9℃,延河流域多西南风,西北风冬季较为常见,东南风盛行于春、夏季节。气温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日温差多年平均为13.2℃,每年的气温从2月份开始温度上升一直到7月份,8月份以后逐月下降。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27.6℃。全年无霜期157~187天,平均冰冻天数79天。

延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523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803.0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315.4毫米。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在区域上为自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增,在时间上,每年7月~9月是雨量最充沛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延河流域降水的分布与季风的变化有关,夏季多为东南风,常与雷雨相伴。日降水量在0.1毫米以上的降水天数为80~100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000毫米。

地质

延河流域属陕北地区构造盆地,地处鄂尔多斯市地带,岩石类型以中生代沉积岩为主,在地质构造上,该区域主要是第四纪的黄土岩系,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升降和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特征。

延河流域黄土地层比较齐全。从剖面上看,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均有出露。马兰黄土厚度约10-20米,离石黄土厚度约70-100米、午城黄土厚度约5-30米。全新世黄土为风积黄土,一般厚度小于2米,分布不连续;在阶地面及沟口也有冲积主要为洪积黄土。风积黄土厚度约50-150米,只有在河源地区局部缺失马兰黄土以及离石黄土,黄土层具有较薄的特点。

延河流域发现的矿产资源全属沉积型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油页岩、煤、锰矿、铝矾土、石灰石、泥灰岩、石膏、陶粒粘土、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石及中华长城石等14种。

石油

延河流域流经的安塞区,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含油层三叠系延长群铜川组、胡家村组,侏罗系延安组。探明和圈定的油区有坪桥、王窑2处大型采区,王家湾一镰刀湾、建华2处中型采区。2003年底,探明原油储量1.67亿吨。安塞石油的主要特点:一是石油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富油层为三叠系长2、长6层,个别区域还有长4+5层。长2层油层厚10~20米,油层物性好,平均渗透率1.3~3毫达西。长6层油层厚30~40米,油层物性差,渗透率在0.1~0.7毫达西,具有多处高油流,单产均在180吨/日,油质好,压力大,含水量较低,主要埋深在650~1300米。二是区内油田无纯油区,油水分异差,原油一般含水率高于25%,油层渗透率一般都在2毫达西,属低渗透中浅油层,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三是全油田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原油性质属于低黏度、低凝固点、微含硫常规陆相原油。

地形地貌

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较为稀疏,因此该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从安塞县真武洞至延安市甘谷驿之间,地质地貌以峁状丘陵沟壑区为主;宝塔区甘谷驿地区至河口地区之间,地质地貌主要以残塬沟谷区为主。延河流域地貌类型以峁梁丘陵沟壑为主,主要有4种,包括黄土鼻梁状丘陵,黄土宽梁残原,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以及河谷阶地。延河流域内河流、河、沟纵横交错,流域地貌显现出四分五裂、沟峁升沉、河道网布特点。

地形地貌顺延河流域地势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延河的地貌地形的最高点平均海拔为1795米,最低点是海拔为495米。区域特点为:延河的上游主要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河谷狭窄,最窄处10米,河道弯度大而多,平均每千米5.4个弯道,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由南向北有多种地貌,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河谷宽展,平均600米,为主要河段,主要特点为西北、西南部地势高,中部隆起,呈两个环状向东倾斜为丘陵河谷地形,黄土梁、峁基本呈连续状分布,沟间地与沟谷地交互纵横,支离破碎,梁峁相间,河谷开阔呈“U”字形,河流两岸阶地宽广平坦,支流众多;下游平均河宽1500米,距河口20千米河段,河谷缩至30~100米,形成典型的陡壁峡谷。的地势特点为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河谷阶地地貌的延河河谷开阔。河谷阶地地貌的延河河谷开阔,多呈“V”形。

土壤

延河流域土壤有7个土类,71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黄绵土、黑垆土、新积土和红土。其中黄土约占总面积的88%,包含黄绵土、绵沙土、质绵土三个亚类,三类土分布在山坡、沟谷等地,黄绵土主要以粉粒组成,土壤特点为质地疏松,土色浅淡、有机质含量低等。流域内特有土壤为黑垆土,黑垆土因其他土壤腐蚀,仅散布于梁塬顶端及较宽阔平坦的沟谷上。

生物

植物

延河流域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植物种类580余种,分属81科。该流域种子植物物种总共涉及57个科、148属、211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4科145属208种。在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50科119属169种,单子叶植物4科26属39种。双子叶植物无论科、属、种均占绝对优势,单子叶植物次之,裸子植物比例最小。属数和种数较多的科是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毛莫科、百合科忍冬科唇形科、萝藤科、鼠李科堇菜科、其中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是该地区最大的科。延河流域天然植被类型多样,因受到气候的影响,该流域的植被生长分布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南部为森林区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以及二者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包括、侧柏林、等。中部为森林草原区,主要群系植被类型为铁杆蒿、等。北部是草原区,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叉子圆柏、沙柳等。在延河流域主要浮游植物有4门23种。在浮游生物中,绿藻门有10种是分布最多的,其次是有6种、各有5种。

动物

延河流域原生动物33种,分别隶属于肉鞭虫门和纤毛门。肉鞭虫门9种,其中植鞭纲4种、辐足纲1种、根足纲4种;纤毛虫门21种,其中寡膜纲10种、多膜纲6种、动基片纲5种。另外尚有植鞭纲滴虫属1种,寡膜纲钟虫属2种。在延河流域主要浮游动物有4种、有3种,最少种类的是裸藻门,只有2种。

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的特点,延河多暴雨。历史上,延河流域洪涝灾害时有发生。1977年延安特大洪水,暴雨中心位于招安以北附近,暴鬲呈西南—东北向。中、上游各河几乎同时涨水,使延河干流出现了明显的双峰型,洪峰流量最高到达8580立方米/秒,形成延河流域自1800年以来的稀遇洪水(200年一遇)。洪水淹没、倒房屋5000多间,冲毁小水库200多座,洪水流进延安城。冲毁耕地4万多亩、粮食7万多吨、冲毁耕地18万亩、8000多头牲畜被冲走,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严重被毁,4000多人罹难,直接经济损失多达2700万元。

延河干流的洪水灾害较多,在历史文献记载,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七(8)月,延洲水丈余入城,坏仓库庐舍;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八(8~9)月,延洲南北两河水溢入城,坏官寺民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7)月,大雨3日,洪水发三关尽没,死者百余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六(7)月初四大水入城,冲漂北门;清嘉庆五年(1800年)七(8)月内,河水涨发,冲塌城身、堤数十丈,水流入北门,至北什字并北仓外。本世纪以来,延河发生了数次洪水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尤其是1977年7月6日延河洪水淹没了延安城,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春秋时期,延河附近是北狄部落的居住区,属翟国。经过多年战争后归为魏国属地,魏文候设延安一带为上郡。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魏国与秦国修好,将上郡15邑送于秦国。自此,上郡便改“魏”属“秦”了。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巩固疆域,修建了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穿过延河一级支流杏子河,再沿着延河西岸二级阶地继续向北直达内蒙古包头西南,全长近800公里。自始以后,这条延河古河道,便一直是外族南犯中原的重要通道。

北宋年间,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事频繁。公元1040年3月份,野心勃勃的西夏皇帝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从统万城遗址(今靖边县红墩界白城子村)出发,首个目标就是要攻取延州,这是李元昊称帝后发动的第一次夏宋战争。西夏军要克占延州,首先得攻克金明寨(今安塞区城南)。金明寨守将李士彬虽与李元昊同为党项族,但却与李有世仇而不共戴天。仇敌当前分外眼红,李士彬作战异常勇猛,西夏军久攻不克。为了拿下金明寨,李元昊可谓绞尽脑汁。他先是使用反间计,介因计谋太过拙劣而被识破,后来成功使用骄兵计以破寨。大概过程是,李士彬每与西夏军交战一次,都能“俘虏”不少西夏兵,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人,甚至双方刚交战,就有不少西夏兵主动交械投降的。多次交战后,“俘虏”兵早已超过一万多。这让李士彬骄傲到了天上,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发放武器给“俘虏”将其全部扩充进宋军中,结果是西夏军里应外合、宋军全军覆没。   西夏军攻占金明寨后,便继续南下至三川口镇(延安枣园一带,西川河与延河交汇处),得知宋将刘平与石元孙率五万增援部队将至。于是派一名细作假扮延州城宋军统率范雍的传令官南行去迎宋军,夜里遇见宋将刘平,告知说:“延州城小,令将军分兵成小队依次前行进城”。刘平信以为真,便依“令”而行,待醒悟急令人追赶前行军时,近4万多宋军却不知去向,其实这4万军士早已被西夏伏兵逐个聚歼。好在,刘平、石元孙及其先锋郭遵都是宋时有名的大将,立即重整剩余的1万多兵士赶至三川口,与西夏军在延河东西两岸对峙、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川口镇战役。三川口战役中,宋军将士作战非常英勇顽强,斩敌无数,但终因敌众我寡而败,全部牺牲。三川口之战不但重创了西夏军,也为保住延安市奠定了基础。据说,西夏军合围延安城7天后无功北返,原因之一是天降大雪,粮草不济;其二便是听说宋军增援部队又要到了,攻城无望才放弃的。其实,此时的延州城实际是仅有守兵数百人的“空城”。

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七月“安史之乱”暴发。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只得携子挈妇北逃到了富县。次年,他听说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便立即收拾行李北上,欲投奔肃宗参加平叛。年底,杜甫经过艰辛跋涉到达延安七里铺,在延河边“枕鞋夜息”。当诗人行至安塞区靖边县交界处的芦关岭要塞(这里就是明弘治《延安府志》所载延河的发源地),写下了著名的《塞芦子》:“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的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胡行速如鬼”。不幸的是,诗人在此被叛军俘虏押解回了长安。投奔肃宗虽没成功,但诗人忧国忧民、杀敌平叛之情却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如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延安市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他在延安经过的川道取名为“杜甫川”,并在他睡过的地方建起“杜公祠”以纪念。同样,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而影响后世人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宋夏第一次战争三川口镇战役后,便被委以陕西省经略副使兼知宝塔区而驻守延安。他增设城堡,选将练卒,“量敌众寡、使更出御”,深为西夏兵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在驻守延安期间,范仲淹感怀诗人杜甫,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还写下了有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是延安、是延河将两个不同时代、却有着共同理解和博大胸怀的两个人紧密联在一起。

北宋时期,公元1079年,沈括出任延路经略安抚使,当时朝廷正和西夏交战,延河两岸驻满宋军。沈括命兵士挖了许多大坑,把从河道附近收集的石油储备起来,以便来敌侵犯时用火歼之。古代兵器时代,火攻威力十分强大,石油用于战争也早有先例,赤壁之战世人皆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他对石油特别关注,闲暇时长期深入延河两岸考察,了解当地百姓采集利用的情况。

1905年(清朝末年),中国陆上最早的石油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延长建成,填补了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钻成,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延长随即声名鹊起。之后,地质学家王竹泉潘钟祥等,多次专程到延河两岸考察石油。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延河流域是延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至今仍保留有多处革命旧址一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等。

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延河流域在延安市涉及延长县全境及安塞县部分、宝塔区部分和志丹县部分,2015年全流域共有人口67.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30万人,占总人口的41.9%,农业人口39.22万人,占总人口的58.1%。

经济发展状况

延河流域95%面积为延安辖区,延河沿岸涉及榆林市靖边县、延安市安塞区宝塔区延长2市4县(区),榆林市靖边县境内为源头河段。延河流域内油气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二三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82.91亿元。延河干流连接安塞县城、延安中心城区、延长县城及12个重点城镇、重要产业园区,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流域内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5.3%,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46.2%,是延安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安塞区延安市市区的卫星城市,工业以石油为龙头,发展迅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宝塔区是延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初步形成以果菜牧为主的第一产业,油煤气为主的第二产业,商贸物流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延长与宝塔区毗邻,其工业主要以石油开采为主,县内黄河沿岸种植酥梨,林果业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随着“安塞油田”的开发,流域经济以石油资源为依托,带动其它经济快速发展。宝塔区的河庄坪油田服务区、甘谷驿油厂、青化砭油厂等都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安塞区的石油开发较早,工业发展以石油开采为重点。

交通运输

延河渡口:延安东关渡口位于延安市东关延河上,明代设桥,清置渡船,民国年间修成过水桥,与船渡并用。1959年建成延河大桥,停渡。姚店渡口位于延安市姚店,主要用于两岸群众耕种往来,1989年,建成姚店延河大桥,停渡。

水利工程

水库是延河流域内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是延安市的重要水源点。延河流域内主要水库有冯岔水库、寨子沟水库、小河沟水库、王窑水库、杨渠水库、马家河水库、方家河水库、红庄水库等,延河流域的河渠面积为16.6911平方千米,坑塘水库面积为4.8019平方千米,总面积为21.4930平方千米。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的水利事业得到了大发展,成就了一大批著名工程:如有“雕刻在黄土高原上的工艺品”之称的杏子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以及延安供水工程等。

延河水库

延河水库原名烟集水利枢纽工程,是延吉市“十一 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是延吉市继五道水库之后的第二水源工程。该水库是以城市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3745万立方米,可向城市日供水5万吨。

延安供水工程

中国陕西延安市供水项目世行贷款部分是延安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供水工程是延安市“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要供水水源工程,工程规划由延安市的延川县黄河干流王家渠取水,通过多级泵站及输水线路引水至延安市的东川水厂。工程开发任务是合理取用黄河水,缓解延安市中心城区(宝塔区部分)城市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紧缺问题。设计2020水平年年取水量1275万立方米,取水流量0.48立方米/秒,总扬程565米,供水人口38万。工程总投资为14.4亿元。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延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水土流失区,黄河的粗泥沙多来源于延河,土壤侵蚀是该流域突出的问题,其主要驱动力以降雨导致的水力侵蚀,与此同时伴有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延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126.81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90%左右,由此产生的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已危及到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因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成为延河流域的首要任务。

环境保护

延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始于70年代,主要是修建大型水库及淤地坝。80年代以后,随着朱显谟院士提出了28字的水保方针后,加速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补贴金钱或粮食等方式鼓励退耕还林。在1980一2005年的25年间,延河流域森林面积增加了21642.78hm²,主要是由农田和草地转化而来。延河流域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大量农田退还为林草地,森林面积大量增加。2017年3月,延安市编制了主要河流水质达标治理办法,出台了全市13个县区及114个乡镇级的“河长制”实施方案,实现了全市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河长全覆盖。截止到2018年4月8日,延安市主要河流全部消灭劣五类水质。

全面加强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解决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快节水治水工程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近期依托黄河引水工程和王瑶水库扩容工程,解决北部能源化工集群工业用水和延安市中心城区以及子长市、延长、延川县等县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远期通过实施引洛济延工程,确保延河干流生态蓄水量。坚持节水优先、总量控制,提高用水和节水管理水平,推进农业高效节水,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强化企业计划用水,加强城镇生活和服务业节水,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调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通过优化配置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风景名胜

延河流域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自然风貌景点和特色旅游乡村。对流域内景观资源统计并分类,分为以下四种,分别是红色革命景观、绿色生态景观、文化古迹景观以及乡土文化景观。

延河大桥

延河大桥修建于1958年,是一座空腹式石拱桥,是中国革命圣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全长115米,高13米,共3孔,每孔跨径30米,桥高13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附设人行道,每孔拱上有6个跨径各为2.5米的圆拱形小桥孔,一方面便于排泄洪水,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桥体本身的重量和压力。横卧清凉山脚,跨越延河,是连接延安市城区市中心与东关的重要通道。

延安市关塞遗址范公井

范公井位于宝塔山麓,延河与南川河汇合之处,是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井筒呈椭圆形状,长轴1.4米,短轴0.75米,上面又用块石围砌成圈,往下凿石直通延河,总长约24米。此井迄今已近千年,井筒保存仍较完好,因其为范仲淹镇延时主持凿造,故被后人命名为“范公井”,以资纪念。

宝塔山

延安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延河与南杏子河交汇处。山上原有宋建之奎星阁,金建之岭山寺、摘星楼(又名瞭望台)等。山北侧右脚下石壁刻字甚多,其中“嘉岭山”三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是宋范仲淹所题,明初重刻。还有宋、明、清、民国以来名人题写的“胸中自有甲兵数万”、“云出凌空”、“革命导师”等题词。沿河北有“范公井”等古迹。延安宝塔,建于唐朝,高9层,44米。塔底层有南、北二门额布“俯视红尘”和“高起碧落”八字。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原塔是岭寺院舍利塔,名为“镇骨菩萨塔”。塔旁有金造洪钟一口(已毁)。现有明崇祯元年建造的洪钟一口。1937年后,宝塔成了延安市的象征,始名“延安宝塔”。1959年8月1日~9月25日,延安县人民政府重新补修了宝塔,4层以上用钢筋水泥塔身,塔尖安装避雷针,塔身安装了彩色电灯,遇有节日或重要来宾之晚,灯光彩照,金碧辉煌。

相关文化

音乐剧《延河谣》

音乐剧《延河谣》以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通过延河岸边几个平凡人物的典型事迹,以小见大艺术地再现了延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讴歌了延安人民一心向党,一心为公,为了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延河谣》荣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奖项。

红色文化

2016年5月在延安市首次启动“红色延安 书香延河”活动,随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延安中心陆续开展了“红色箴言,致敬经典”——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诗歌朗诵会、“面向百年,品读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悦读延安”读书会、2017中国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研讨会、“青年大学习 奋进新时代”全媒体弘扬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活动。

文艺作品

诗歌

唐朝诗人杜甫游历时两次路过此处留下足迹而得名,由西向东于宝塔区杜公祠附近汇入南川河。杜甫的《月夜》《塞芦子》《望春》《三川观水涨》《玉华宫》《羌村》等诗歌记录了他的两次陕北地区之行。

交响诗《延河颂》

交响诗《延河颂》以陕北地区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素材写作而成,创作于2021年,使用双管编制,时长11分47秒。这首民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敬爱的毛主席,反映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为革命带来转折,最终走向胜利。

历史人物

周恩来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延安市。当天中午,他想登上宝塔山看看延安城全貌。当时宝塔山脚下并没有桥,周总理只能乘坐吉普车涉水过河,小车不慎陷入淤泥里。正当陪同的延安市领导和警卫总理的人员不知所措时,延安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合力将周总理乘坐的小车稳稳地抬过了河。这次回延安,总理感慨万分,新中国已经成立24年了,可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卓越贡献的延安人民,日子依然过得很苦。回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专门作出批示,1974年陕西省政府拨专款40万元在宝塔山下修建了宝塔桥。这座桥大大便利了延河两岸百姓们的生活,乡亲们就亲切地称这座桥为“总理桥”。

参考资料

延河寻古.陕西省水利厅.2023-11-26

安塞县志.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07-22

河道水环境承载力分析计算方法研究.中国知网.2023-10-15

第一节 水系特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11-26

杏子河流域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水土保持通报.2023-07-16

资料库列表.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2023-10-15

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政府关于南川河管理保护范围的公告.延安市人民政府.2023-07-16

第一章 水资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12-06

第二节 径流的基本特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10-15

延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中国知网.2023-07-23

基于时空分辨率融合的延河流域植被季节变化分析.中国知网.2023-07-23

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耦合分析.中国知网.2023-07-23

延安市区河流原生动物的初步调查.中国知网.2023-07-23

延河“77.7”特大暴雨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3-10-15

沿着一条河流走.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12-04

第三节 水上交通.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12-04

延河水库竣工.中国知网.2023-07-23

China - Yan'an Water Supply Project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 main report.THE WORLD BANK.2023-07-23

延河:中国革命的红色标识.今日头条.2023-07-23

近25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中国知网.2023-10-15

What can I do to resolve this?.人民黄河.2023-12-04

我叫延河大桥,今天给大家讲讲我61年来见证的时代变迁.搜狐网.2023-07-16

陕西延安延河大桥复桥昨建成通车.中国新闻网.2023-07-23

延安市关塞遗址范公井.陕西省图书馆.2023-07-16

延安市志.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23-07-22

红色延安 书香延河.中国青年报.2023-12-03

【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流不尽的延河水,忘不了的延安情——延河纪事.河海大学.2023-12-03

陕北民歌元素的当代诠释‒‒ 交响诗《延河颂》的创作构思分析.中国知网.2023-12-03

【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流不尽的延河水,忘不了的延安情——延河纪事.河海大学信息公开.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