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科
凤尾蕨科(学名:Pteridaceae E. D. N. Kirchn.),又称蕨科,是蕨类植物门蕨纲薄囊蕨亚纲中的一科。
形态特征
凤尾蕨科的植物大多为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根状茎长而横走,有管状中柱,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密被狭长而质厚的鳞片。叶一型,少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或簇生,有柄;叶片长圆形或卵状三角形,一回羽状或二至三回羽裂,或罕为掌状,偶为单叶或三叉,从不细裂,草质、纸质或革质,光滑,罕被毛。叶脉分离或罕为网状,网眼内不具内藏小脉。
分布范围
凤尾蕨科的植物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热带美洲为多。在中国,凤尾蕨科的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已知有3属,100种。
代表属
凤尾蕨属
拉丁名:Pteris L.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叶簇生,下面绿色;羽片对生或互生,有柄或近无柄,基部不具托叶状的小羽片;叶脉分离或仅沿羽轴(或有时也沿主脉)两侧联结成1行狭长的网眼。
模式种:Pteris longifolia L.
分布:
约有300种,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及南非洲,北至日本及北美洲。我国现知有6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少数种类向北到达东及秦岭南坡。
栗蕨属
拉丁名:Histiopteris (Agardh) J. Sm.
形态特征:
根状茎长而横走;叶疏生,下面常为灰白色;羽片对生,无柄,基部有1对托叶状的小羽片;叶脉全为网状。
分布:
本属约有7种[过去归并为栗蕨H. incisa(Thunb.)J. Sm.一种],广布于世界泛热带地区,向南达非洲好望角、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其他一些亚南极洲岛屿;中国有下列一种。
科属研究
凤尾蕨科和蕨科的关系密切,有些学者认为两科应该合并,特别是有学者认为蕨科的蕨属应归入凤尾蕨科。以井栏边草科凤尾蕨26种6变种以及栗蕨属1种及蕨科蕨属3种植物的孢子为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孢子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对凤尾蕨属植物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三裂缝、具赤道环是本属植物孢子的重要特点。根据孢子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的有无,可将凤尾蕨属植物分为四个组。且与以往根据形态学的分类无相关性。栗蕨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不具赤道环,从孢子形态上看,栗蕨属与凤尾蕨属有很大差异,将其放在一个科中不合适。关于栗蕨属的系统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两科中的代表属蕨属和凤尾蕨属的孢子形态进行了对比,尽管两属植物的孢子均为三裂缝,辐射对称的,但是凤尾蕨属植物的孢子明显大于蕨属植物;凤尾蕨属孢子大多具赤道环,孢子表面具颗粒状、瘤块状或隆起的脊形成拟网状纹饰;蕨属植物的孢子不具赤道环,孢子表面分布有刺状、颗粒状纹饰。关于蕨科和凤尾蕨科的系统学关系,在综合了前人的形态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不同意将蕨属合并到凤尾蕨科的观点,认为应该列为一个单独的科。对保存在系统的蕨科蕨属和风尾蕨科的1500多份腊叶标本进行了考证,其中包括模式标本49种。经考证确认蕨属的6种皆成立。发现了凤尾蕨属新异名3个,存疑种1个,中国新分布种1个,都为凤尾蕨属篦形凤尾蕨组的种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