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
河童,日语名为かっぱ,是日本民间传说中水陆两栖的怪物,又名水虎。河童外貌身形如四五岁孩童,尖嘴似鸟喙,背上有龟壳,身体其余部分被鳞片覆盖。手脚有蹼,手臂左右相通可自由伸缩。水是河童的力量源泉,它的头顶有个储水用的碟子,水少则力减,水无则力消。
关于河童的由来,在日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偶人说,二是渡来说,三是中国河神演变说,四是水神说。日本对河童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1444年的词典《下学集》里。《下学集》对于河童的解释是:カワウソ老いて河童になる。(水獭变老后就会变成河童。)到了1603年的江户时代,日本掀起了研究河童的热潮,后期还出现了研究河童的专门书籍《水虎考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河童的印象从“兽”变成了“妖”,逐渐被赋予了吃人内脏和从人的肛门里掏“尻子玉”(指人类肛门中的一个脏器或残存的尾骨,用于储存人类的精气神)的爱好,还增加了力气大、头上有碟、爱吃黄瓜、爱相扑等属性和特征。江户后期的河童形象逐渐小丑化,集中出现了打败、嘲弄河童的故事,如力士白藤源太大败河童等。到了1953年,清水的漫画《かっぱ天国》让河童的形象开始走向生活化,多了几分亲和力。如今,市面上的河童已多以卖萌的形象出现了。
柳田国男在1932年发表的《盆过河童谈》以及1937年发表的《川童祭怀古》中提到河童是水神信仰沦落后,由神变为妖怪的一个典型事例。河童的存在,是人类社会时代文化的缩影,也是日本对自然神原始信仰的体现。 在近现代日本,河童逐渐被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幸运吉祥的文化内涵,对日本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词源
河童(日语:河童,平假名:かっぱ)意思是居住在河川如孩子般的动物,故名河童。此种怪物在日本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西日本是がたろ,中国、四国一带又称其为かわこ、えんこう。日本北方如青森县津轻地区有将河童与水虎混同的情况,常出现めどち(medochi)或めんつち的别称。日本南方也称川太郎、河太郎等。日本关东地区则称之为“河童”,日文中的发音为“Kappa”,后在日本全国统一。
日本学者饭田道夫在考察河童名称起源的文章中(1993)指出:カッパ(河童)这一名称是来自是《日本书纪》中的河神——河伯,而津轻地区祭祀的シッコサマ是水虎「すいこ」的讹音。
基本情况
样貌
不同地域的河童外貌大致相似,身高都在60厘米到1米左右,体重45公斤左右,很瘦,外形像4到10岁左右的儿童。河童发型呈碗盖状,头顶有一处像盘子一样凹进去的地方,里面的水即河童的力量来源,如果水干了,河童就会失去法力而虚脱。
日本北方的河童的脸部及躯体大多被着以红色,红色是北方河童的代表性特征。南方的河童则为青绿色,并与水天宫信仰紧密相连。其颜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南方在传承过程中与外界交流频繁且有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推动河童艺术形象。
河童的身上散发着鱼腥味,身体像泥鳅一样滑,它的两只手臂是贯通的,一只伸长了另一只就会相应地缩短。河童手脚掌均很长,手指和脚趾之间有蹼,脚印呈竹枝状,手腕很细,手掌像猴掌,但只有四根手指,指甲很长。它的眼睛圆圆的,眼光锐利,鼻子很长像狗鼻,嘴上长着鸟喙,牙像龟牙上下有四颗。河童背上有乌龟一样的硬壳,手脚都可以缩进去,侧腹部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那是河童的要害之处。河童长有三个肛门和一条短尾巴,被杀死的时候就会放出很臭的屁。
性格
河童的性格像个顽童,喜欢使坏捉弄人。坏的时候它会故意毁坏农田及庄稼,把河边的马拖入水中淹死;更有甚者还会把在河里游泳的人强行拖人水中淹死,或者抢走过路行人的肛门球,或者从厕所下面伸出手来摸女人的屁股等。但有时候河童是善良礼貌的形象,会帮助农民种田除草,打鱼捞虾,受到恩惠还懂得知恩图报。
习性和能力
河童力大无比,特别喜欢相扑,常常要求人和它比赛相扑,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输给人。河童输了就会气得头脑发昏,赢了的人也会昏死过去,如果喝下用芥草制的沉香化的水就可痊愈。《和汉三才图会》上记载,在和河童比赛前,如果把头向下甩几下,河童也会学着甩头,这样,河童头顶的水被甩掉了,河童的法力消失,人就可以轻易地战胜它。
河童喜欢黄瓜、柿子、茄子和人的尻子玉(肛门球)。在日本很多地方都会在六月份举行川祭或水神祭,在祭祀上都会把黄瓜作为献给河童的祭品。河童极其讨厌葫芦、丝瓜、玉米、金属、刀剑、猿猴及佛像前的供饭,见到这些东西都会避而远之。人们外出时只要把这些东西带在身上就不用担心河童的骚扰。河童喜爱居住在池塘河流等地,熟悉水性,因此河童也有“擅长游泳的人”的意思,惯用语「河童の川流れ」就指淹死会水的人的意思。
居住地
正德二年(1712年)寺岛良安所写的《和汉三才图会》中记载:“在九州西国的溪涧、池塘、河川中多见川太郎(河童的别称)”。安永四年(1775年)的《物类称呼》中写道,九州河童多,筑后的柳川尤甚。长谷川光信的《日本山海名物图绘》(1754年)中在记录日本各处名物时有一幅“丰后河太郎”图,并注有“河太郎,丰后国里多,九州别处也时可见”一文。“所以丰后、筑后以及之前提到的肥后(今九州熊本县)都是河童有名的居所。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分布极为广泛,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区、关西的富山县和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市地方、九州的宫崎县以及奄美群岛和冲绳县,都有河童出现栖息的记载。河童分布很广,但位于北部的东北地区和位于南部的九州地区是其兴盛之处,与河童相关的资料大多是从这两个地区传递到日本全国的。
原始起源
偶人说
相传在近世初期,有一个名叫安倍晴明的阴阳师,安倍做法事时要用一个有灵性的纸人偶,安倍的夫人非常害怕这个纸人偶,安倍便把它禁在京都的一条戾桥畔(晴明式神居住的地方),后来这个纸人偶的子孙变成了河童。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种说法,据传江户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工匠名叫左甚五郎,他在奉命修建一座宫庭时由于人手不够,便用稻草树枝之类的东西做成木偶并给木偶施与法力,使木偶能像人一样干活。有了这些木偶,左甚五郎终于赶在规定的期限内造好宫廷。工程完成后,木偶们向左甚五郎询问它们之后的去路,左甚五郎便让他们住到河里,以过路人的肛门球(尻子玉)为食物,之后这些木人偶就成为了河童。
渡来说
位于九州熊本县的八代,与茨城县牛久沼以及岩手县远野并称河童的三大圣地。八代市的球磨川河口建有“河童渡来之碑”。据碑文所示:1500-1600 年前,河童从中国大举而来,入住球磨川。据日本《本朝俗谚志》和《倭训刊》记载,河童原本居住在中国黄河上游,其中一位名叫九千坊的族长带领部族成员东渡来到日本,定居在九州球磨川一带,在这里繁衍生息,家族成员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了九千名。由于河童家族庞大难以管教,河童便开始出来扰乱当地居民。惹怒了熊本城城主加藤清正,加藤清正指使猿猴打退河童,(据传山猿是河童的天敌,人们看不到河童的时候,山猿却有可以发现他们的“火眼金睛”)迫使河童许下不再加害当地居民的承诺,随后河童求得城主的谅解搬迁到了熊本县的筑后川,从此与人类友好相处。
中国河伯演变说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河童的传说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河伯"传说。河伯名叫冯夷,《山海经》等古籍又称之为冰夷,是华阴潼乡人,在渡河之时不幸淹死。当地人为告慰他的亡灵,便祈求天帝将他任命为黄河水神(一说是服用了八石散而成仙)。黄河在历史上频有水灾,于是河伯也就被塑造为暴戾邪恶的面貌。早在战国时,西门豹治理邺县,见当地有"河伯娶妻"的陋习,当地官吏及巫师也以河伯娶妻的名义敛财,被西门豹识破,因此河伯遭到驱逐,远渡重洋到了日本安家,由于作恶多端,也由黄河水神降格为日本的水怪。按照柳田国男男的观点,古老信仰中的神因年代更迭,信仰失落,则易降格为妖怪,河童即是一例。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在早期版本的《山海经》中,河伯的形象为俊美男子,东渡日本后却演变为小孩子的形象,其地位也大大下滑,从河神变成了“捣蛋鬼”。不过,南朝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上曾记载有种生物名叫“水虫”,又名“虫童”或“水精”,并形容其为“裸形人身,身长大小不一,眼耳鼻舌唇皆具,头上戴一盆,受水三五尺,得水勇猛,失水则无勇力”。这与分布在日本各地的河童的共同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来经过日本民俗学家考证,认为该生物应该就是日本的河童。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在楚地水流域生活着一种水怪,“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的模样,和日本河童的形象如出一辙。日本的河童形象或许便是河伯信仰与水怪形象的融合变异。
水神说
在富山县、青森县、岩手县、新潟县、鹿儿岛县等地,人们还把河童叫作“水灵”或“水神”。由此可见,人们原本是把河童视为水神的。另外,日本人认为,每到春天,山神就会下山到村子里来,变成田神或水神。在九州的山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河童每年春天和秋天会往返于山间与河川,“河里住千年,山中住千年”。栖息于山里时,河童被冠以“山童”等称谓。在日本,人们自古以来认为,神来到人世间是以孩童的形象现身的。因此,水神表现为孩童模样的河童,是合乎情理的。古时候,人们认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都是因为触怒了水神而引起的,所以对水神非常崇敬信仰,举行各种各样的祭拜活动。但随着人们逐渐掌握修建堤防、引水灌溉的技术,学会了如何支配自然,对水神的感谢和敬畏之情逐渐淡薄,对水神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原本是水神河童就逐渐演变成妖怪的形象。
历史演变
室町时代
日本早期关于河童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下学集》(1444年)中提及“老而成河童”,认为河童是老水獭亚科成精后变化而成。室町时代的辞典《节用集》(室町时代中期)提到河童的形象类似于“猿猴”。
江户时代
到了江户时代,古籍中关于河童的记载愈发增多。本草学家贝原益轩的 《大和本草》(1709年)中,对河童的形态、行为进行了详细记载:“似五六岁小儿,遇之精神错乱,好与人角力,时而拽人入水溺毙之。”此时人与河童的关系还处于遇到河童则会受到伤害的阶段。平濑徹斋在《日本山海名物图绘》(1754年)中对丰后国(今日本大分县)的“河太郎”进行了描述:“形似五六岁小儿,遍身披毛,外观似猿,常出没河滨与人相扑,时而引人入水溺毙之。相传与其相扑后,无论胜负皆患大病。河太郎,丰后国居多,九州各处均有,关东亦多,于关东被称河童。”河童往往以力气大擅长相扑的形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并被认为遇到则会让人患上疾病的不祥之兆。
人们对于河童的恐惧,其实也是对于自然的恐惧,溺亡,病死,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尤为常见。截至18世纪中期,在九州为中心的西日本地区,河童多以亚洲小爪水獭,猿猴为原型出现,还并没有长出乌龟的贝壳以及水鸟的喙。此外,时候的河童还不是百姓祭祀信奉的偶像,对当地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妖怪。
著名画家鸟山石燕《画图百鬼夜行》(1778年)首次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了河童龟形态的产生,这主要源于平安时期从中原地区古代传入日本的龟崇拜。日本最早出现的关于龟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古事记》,神武天皇与五濑命在速吸门遇见了乘龟的当地国神。在《日本书纪》中有海神之女丰玉姬乘着龟带着妹妹玉依姬从发光的海面出现的情节。日本龟崇拜的表现与意象也基本承袭了中国正面积极的的龟崇拜表现。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主要有三位学者主张河童形象为龟,分别是小野兰山、栗本丹洲及古贺侗庵。本草学者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1803年)中提到河童“其形状如人,两目圆而黄,鼻子突出如猴。嘴大如犬,齿如龟,上下共四颗尖牙。头顶短发,红色。额上有一孔,深约一寸。上有盖,如蛤。面青黑色,背色如龟,坚硬亦如龟甲。腹如龟板,黄色。左右胳肢下各有一道竖条,白色柔软。手足形似人,青黑色带微黄。四指短而爪长,指间有蹼,手足皆可缩入龟板中,与龟无异。”小野兰山认为河伯、河童、水虎广泛意义上是一样的,只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叫法。古贺侗庵在其作品《水虎考略》中明确指出“关东水虎皆老巨鳖”。此时许多书籍中关于河童的描述已经将龟形态化了。自从河童龟形态的人设一经开发就符合了许多人的“萌点”。与第一特征一起发生变化的同时,河童的行为也正发生着变化,从一个人见人恶的恶妖变成了知恩图报的好妖形象,甚至被人们视为神灵设立神社祭祀。
明治时代及其后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关于河童谢罪和报恩的故事逐渐传播开来。日本的民间故事中记载河童恶作剧欲引人上当,却被武士识破砍掉河童的一只手臂,河童为了取回手臂进行赎罪,不再伤害人类。 冈村良通的《寓意草》(1950年)中就记载了武藏国(今日本关东地区)川越市附近,一位和尚从当地人手中救出河童,在第二天收到了河童以鱼相赠。春名忠成的《西播怪谈实记》(1954年)中记载了人们将河童切断的手臂还给河童,河童将接骨秘药进行回报。根据中村祯里的研究,关于河童的故事大致有三个变迁,分别是河童对人类的攻击、人类的反击和河童的失败以及河童向人类归顺。
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河童相比,这个时期的河童不再夺人性命,妖怪立场弱化,正在失去“妖性”。换言之,以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为中心,河童的行为描述进入转换期。随着时间的流逝,河童故事里关于其行为的负面描述慢慢减少,开始出现积极正面的因素。河童行为的变化时间与河童形象的变化时间大体一致。与此同时,人们口中的河童也不再是凶神恶煞,丑陋且散发着臭味的怪物,而是有着圆圆的眼睛,性格乖巧,喜好帮助人类,虽然喜欢恶作剧,但目的是亲近人类等充满正义的形象。人们不再需要用妖怪来表达对于自然无知的那种不安和恐惧,而是用这种萌化的妖怪形象去总结一个时代的变迁。
发展到现代,河童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爱好恶作剧的奇怪生物。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之后,其河童形象也更加贴合人们的喜好,在不同的情境下,河童的形象也更加地多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在互联网的发展之下,河童的形象渐渐走上了荧幕,越来越多的动漫中都有河童形象的出现。这时候的人们早已不把河童令人可怕的怪物,反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吉祥物,以河童为形象设计周边等。
相关传说
河童驹引的传说
1754年春名忠成的《西播怪谈实记》卷三的河童谭中这样记录:播磨之国佐用郡的一家,盛夏里将马牵于河边树旁。不久马牵着某物飞奔回马厩。家人察看马牵回的为何物,发现其似猿却非猿,手缠马的缰绳蹲在一旁。主人拔出短刀将河童右手斩落。河童流泪哭诉保证不再犯,求主人归还右手,让它接回去。主人要求河童传授药方,河童照做,主人遂将手还于河童,放其回河中。日本民俗学的创始人柳田国男男的《远野物语》于1910年问世,其中第58个故事为河童之说,内容与上文相似。小乌濑川姥子渊旁有新屋一家。某日牵马至渊边,牵马之童玩耍时,河童欲将马牵入河中,反被马牵于厩前,以马槽遮蔽。家中人见马槽翻倒心生疑惑,揭开看见河童之手。村中人聚齐商议是否杀河童,最终河童允诺再不戏马,村人将其放之,河童现离开村庄移居相泽龙之渊。
之后,1914年柳田国男在其著作《山岛民谭集》的《河童驹引》一章中,在博览河童古今的文献及传承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介绍。“将马放牧水边,河童会企图将马拉入水中,往往以失败告终。河童被抓后会写下忏悔文,誓不再犯。”从《山岛民谭集》的古今资料中可以看出,几乎全日本都流传有河童驹引说。而柳田介绍之后,这一传说更加广为流传。后来的河童报恩等传说也是多由此传说演变而来。
河童侵犯女性传说
据说河童有时会很好色,被河童缠上的女性会变得淫邪,而且为了繁衍后代,河童会强抓少女怀孕生子,它还喜爱美女的处子之身,有不少处女被迫跟河童性交而怀孕生子,生完河童的小孩之后,女人就被杀掉,其血肉也被吃掉。
河童侵犯女性的最初记载出现在贝原常春《朝野杂载》(1734 年):丰后国日田郡梅野村庄屋的又兵卫有个五六岁岁的侄女,某日来访时眼色与往日不同,轻松提起一般孩童无法拿起的重物,在衣服上点火。据说这是河童在作怪。第二年,又兵卫的女佣私通河童生下一子。在这一记载中,河童首先让少女迷失了心智,继而侵犯了成年女性,对不同对象河童的攻击形态也有所不同。
中村祯里认为幻想出河童侵犯女性的传说应该是受到了蛇侵犯女性一说的影响。蛇同样被作为水神,而其侵犯女性一说在古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在妖怪与女性的幻想故事中往往会出现这一情节,这并不局限于蛇与河童。人们畏惧这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人又对自身抱有优越感,把鄙夷等情绪加于河童之身。如柳田国男在《远野物语》所描写的:松崎村河边一家,连续两代产下河童之子。将河童之子剁碎装入一升樽,埋于土中。其样貌极丑。这是关于河童与人私通的传说。日本将婚前私通之子称为河童之子,远野物语中将河童之子剁碎表现出了对孩子的憎恶之情,也反映出人性的自私。
河童与葫芦瓢
据传长崎县北有马镇有个庄主,庄主家有一个年轻貌美的独生女。一年夏天,正是稻谷生长旺期,庄主家稻田的水突然干涸了。眼看水稻渐渐枯黄,庄主心里着急就去水神庙祈水。这天晚上庄主梦见水神对他说:“有马川里的河童想娶你女儿,如果你把女儿嫁给河童的话,你的田里马上就会有水。”庄主舍不得把独生女嫁给河童,可稻田干得裂缝了,种田的佃农们纷纷向他诉苦,庄主心里烦恼整天闷闷不乐,女儿就问为什么,庄主只好把水神的话告诉女儿,没想到女儿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就交给我吧。”庄主的女儿拿起一个葫芦瓢来到河边,把河童叫出来:“我可以嫁给你,但你必须先把稻田的水灌满。这个葫芦瓢上附有我的灵魂,什么时候这个葫芦瓢沉到水底了,我就什么时候嫁给你。”河童很快就把稻田的水灌满了,稻子又转青了。可是河童怎么也把葫芦瓢沉不到水底去,从此有马川里总会看到一只葫芦沉下去又浮上来,浮上来又沉下去。类似的还有“河童倒插门”“河童与木饭勺”“河童与公主”等的故事,这也解释了河童厌恶葫芦、木饭勺等的原因。
河童卷的由来
传说中的河童还喜欢吃黄瓜,所以河童也是黄瓜的别称,有一道海苔卷黄瓜的菜也被叫作“河童卷”,它就是以黄瓜为芯,外包紫菜的细条寿司。在日本一些地方,还是保持着祭拜河童的传统。六七月份,人们会举行“川祭”或“水神祭”,祭品是河童最爱吃的小黄瓜。
民间信仰
日本原始信仰的产生是以农耕为背景的。与农耕直接相关的水,左右水流的森林、山,都成为信仰的对象。柳田国男在《河童驹引》一文中指出河童本为水神童子,后因渐渐失去了信徒而堕落成妖。河童喜爱相扑的传说、河童有关的祭祀活动等与其所具备的水神的神格有关,也体现出日本民间信仰的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特征。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南北的语言、习俗都有所不同。所以,河童的形象、别称以及由河童延伸出的信仰也有所不同。
日本全国与河童相关的祭祀主要出现在12月1日和阴历6月中旬。12月1日和阴历6月是日本传统川祭的日子。其中12月1日被称为川浸的朔日。此日人们会将臀部浸入河中,或斋戒沐浴。将饼供奉给水神,祈求避免水难渔业丰收。阴历6月则根据地区的不同分别在1日、15日、30日举行川祭。祭祀时用的饼相当于中国的年糕,有的地区会在祭祀当天捣年糕。祭祀捣年糕主要目的在于作为贡品,通过人神共食来加强人与神的连带感。所以对河童的祭祀反映出日本传统水神信仰。从祭祀河童的目的来看,大多都是为了平息河童的怨气,使其不再害人,不再引发水难。在日本青森县或宫城县等地,神社供奉河童为水神。在那里河童被认为是丰收的象征,所以要尽力安抚。
日本历史学家、自然人类学者梅原猛曾经说过“对于古代人来说,自然超越了人的力量,是带给人类恩惠与灾难的魔一般的存在。人们祭祀魔一般的自然,镇定它的怒气,引出它的恩惠,这就是自然崇拜的真正意义。”这种自然崇拜是日本原始信仰的根源。对河童的祭祀也体现出这一意义。再者,祭祀时存在一些地域性的差异。相邻的地区往往出现较为类似的内容。例如在同为九州地区的熊本县和福冈县,有竖起竹竿祭祀的风俗。这在其他区域并无出现。
由于各地河童传承的差异性,在供奉时也出现了不同的特征。常坚寺独特形象的河童犬,水天宫河童的眷族形式是各地的代表。柳田国男的河童水神零落说在日本各地颇有影响,人们将河童与水神关联起来。水神乃是日本原始信仰即神道信仰,然而在对河童进行供奉时既出现了神社又出现了寺庙,且毫无抵触之感。这体现出日本人对于神佛的双重信仰,神道和佛教的习合深入人心。
甚至日本人也会以河童起名。据说在延历22年(803年),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劝请建造了矶良神社由。其原因是:在田村麻吕东征之时,一个名叫东右卫门的男子在水中带路,他如河童般游泳,在激流的河童川屡立战功。于是田村麻吕赐予他“川童”之姓和土地,并在他死后建了河童明神祠来歌颂他的功绩。矶良神社内有河童栖息之地的石碑,有河童亲子石等河童塑像。而这个神社的宫司(神社的最高神官)世代以“川童”为姓,这也是全日本唯一拥有此姓氏的家族。
文化内涵
河童是日本的“妖中之妖”,河童的传说代表了古代日本人民对妖怪的整体看法,河童的传说的演变也记录着古代日本人民对妖怪态度的变化。河童的存在,是人类社会时代文化的缩影,也是对自然神信仰的体现。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古时人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自己所看到的自然变化,于是将这一切归结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并心怀敬畏,这就是“自然神信仰”论,也是“妖怪”现象最初的来源。
河童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妖怪,与狸、天狗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妖怪”,但河童真正的活跃期是在进入江户时代以后。河童从最初邪恶的妖怪,逐渐演变为使些小坏搞些恶作剧的可爱妖怪。日本人在想象的空间里赋予河童调皮捣蛋、天真可爱,甚至是为人类造福的形象。这种对河童的美化,体现出了日本人内心对大自然给予的感谢。同时日本人从最初的敬畏和恐惧心,到亲近喜爱河童,也能看出希望能够实现人与万物(神、怪)平等和睦相处的愿望。人们虽然对河童怀有一定的敬畏和恐惧心理,但更多的是亲近喜爱之情。从人与河童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民众对待自然与环境的态度,可以看到日本民众的自然观,日本民众对河童的膜拜归根到底是对自然的崇拜。
一些与河童有着历史渊源的城市和区域将河童作为地方振兴的主角,一方面希望借此号召人们回归传统的自然观,保护日益严重的环境。另一方面则希望借用河童的人气来缓解经济的不景气。作为河童三大圣地之一的远野,不仅以河童为旅游形象代言人,更创造了“安全太郎”,河童被赋予了新的保佑交通安全的使命。又例如,东京合羽桥商业街的中心建有全身呈金色的“河童河太郎像”,它作为保佑生意兴隆的神明为当地人所喜爱,视为神明供奉。宫城县加美郡的矶良神社把“御河童大人”当作神明供奉,它被当作在祛除腰腿疾病、免去水难灾祸、安产结缘方面都十分灵验的神明所信奉。以上事例都是以地方传说为基础将河童作为神明供奉的例子。至于与河童有关的礼品,“幸运挂件”“河童护身符”类礼品也较为多见。护身符上都注明“河童是幸运之神”“放在身边万事顺利”等字样,可见河童被大家认为是能够带来幸运的保护神。河童被时代所赋予的“可爱亲和幸运”的形象至此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令人敬畏恐惧的水神,到异类妖怪调皮鬼形象,再到都市振兴计划的一份子,成为幸运保护神或环保代言人。这种对河童形象的美化,体现出了日本人内心对大自然给予的感谢,也能看出希望能够实现人与万物平等和睦相处的愿望。
河童目击争议
明治时代之前,日本流传着很多关于“亲眼目睹”河童的传说,人们对河童“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幻想出来的”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日本保留着两具据说是河童的木乃伊,另外还有河童的手掌骨,但他们究竟为何物,就不得而知了。据传承馆透露,大约在1818年-1830年期间,一名侍卫在现在的宫崎县三股町的河岸边枪杀了河童,之后便身患重病,一名友人为祈祷其康复特意请来巫医,该侍卫随即康复。作为答谢礼,这名友人收到了“河童”的手足,并将它献给了都城的岛津家族。2014年,日本宫崎县“都城岛津传承馆”首次向公众展示了岛津家族从江户时代传承至今的“河童手足”。至于河童木乃伊尤以佐贺县伊万里的松浦酒造所搜藏的河童的木乃伊最有名,体长大约是40公分,与柳田国男先生所描述的河童如出一辙,外观看起来像猿猴,头顶上有个碟子状的凹陷处,长得像怪物一样的河童,不过经过电视台的查证,这个木乃伊的标本应该是造假的成分居多,另外大阪的瑞龙寺也有河童木乃伊标本的照片,但是拒绝给外界采访。
相关概念
中国:马腹与水猴子
《山海经》中写道:“(独苏山)又西二百里,日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河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日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伊水与洛水汇合的之处乃古代中国的中心,即中原中的要冲,此地有水怪信仰,水怪吃人。由原文可知,马腹居于水中,人面虎身,叫声如婴啼。伊藤清司指出,马腹是类似老虎的水怪,类似于后世的水虎。有学者认为伊水的马腹和黄河流域上游的水虎是从同一信仰中派生出来的水怪传说,马腹即水虎的前身。河童是日本妖怪、传说中的动物。河童诞生于中世末期,在形态上经历了数次变迁。江户时代的本草学家对河童进行调研,统一了日本全国的河童形象:外表似小儿,姿态如蛙,背负甲壳,肌肤绿色,头顶小碟。河童造型的水元素、人要素与水虎一致,甚至在日本的部分地区,河童也被称作水虎。水虎源自马腹,或许日本河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的马腹。
中国民间一直有关于水猴子的说法。小时候家长总是告诫孩子不要下河游泳,否则会被水猴子拖下水。据说水猴子有神秘力量,能在水底掘地穿梭于不同的池塘和江河,它在水中力大无比,逮着落水的人将其拖入水底,用淤泥敷满被害人的七窍,致其窒息死亡。水猴子在水中的力量无比巨大,但据说水猴子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上了岸就没了力气。而河童是头顶储水用的碟子,水乃其力量的源泉,水少则力减,水无则力消。可见日本河童的传说与中国水猴子的传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对孩童有很强的危害性。这一是出于水妖偏爱孩童的共同特征,二是出于家人对孩童的爱护。过去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解释的能力,人溺死之处有可能恰好是水流湍急或形成漩涡之地。而人们出于对自然的畏惧,往往幻想出不同的妖魔鬼怪。
斯拉夫神话:伏贾诺
伏贾诺是栖息于俄罗斯河川中的男性水妖,青蛙脸,脸上有胡须,上半身似海豹。若有人将脚伸入河中,它便会拽之;会让游泳者溺毙。石田英一郎认为其与河童类似。
法国:百路达
法国有一种叫百路达的毛怪也与河童有几分相似。百路达出没于法国西北部的约讷河中,体积如牛,头似蛇、足似龟,有大蛇般的尾巴,全身被绿毛所覆。发怒时会袭击人、马,引发洪水。其身上的蛇和龟元素以及袭击人马,控制水的能力与河童不谋而合。
文学及影视作品
芥川龙之介《河童》
日本文学中出现过很多关于河童的文学作品,其中以芥川龙之介在1927年的3月发表过名为《河童》的短篇小说最为有名。它是芥川龙之介的遗世之作,也是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小说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芥川龙之介把河童描写的已不再是可怕的水鬼形象,反过来成为一个幽默风趣的典型人物,能够引领人们进入神奇的乌托邦世界。小说的最后芥川表达出对河童世界的某种憧憬,这是芥川从小耳濡目染而积累的对河童亲近感的体现,也是其构建河童国的源泉所在。河童国也因而成为“理想国”的代名词。小说中钜细靡遗地描绘了河童的长相:它们的头上有个碟子,常会做出肯蛙跳跃的姿势,或是爬在树上看人。身体略微透明,且能随着环境而改变颜色。在河童国境内,所有的观念都在嘲讽着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它们甚至了解人类更甚于了解自己。一旦掌握了它们特有的语言,接受了它们的怪异思想,离开了这个乌托邦之后,便会立刻陷入对人类产生无比嫌恶的烦恼之中。小说的最后一章,主角好不容易才返回人世间,由于他已经无法习惯人类的生活,而被当作是疯子对待。这部作品反响强烈,也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河童忌”指的就是7月24日,也是芥川龙之介的忌日。
动漫《河童之夏》
河童作为日本国民喜爱的妖怪形象,也多被作为人物形象出现在动漫影视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温和,懦弱,富有感情的形象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妖怪有所出入。2007年在日本上映的由原惠一导演的《河童之夏》讲述了一个名叫小酷的河童跟一个小男孩上原康一度过一个暑假的感人故事。片中反映了河童小酷对人类侵犯自然问题的担忧,也表现出它和小主人公一家的感人的友情。最后其在不堪人类破坏自然的情况下,小酷借助于小主人公的帮助回到了大自然中。片中河童的游泳技术依旧高超,喜欢黄瓜和相扑,但它的形象己不再是经常作恶、拥有怪力,令人讨厌,而是可爱纯真,保护自然的形象。《河童之夏》获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提名和第81回电影旬报最佳十部电影称号,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
参考资料
河童だより7 河童とニホンカワウソ.長野県立歴史館.2023-09-02
“河童徽章” 时隔21年重现日本东京-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03
日本宫崎县公开“河童手足” 真伪不明引关注-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03
世界古怪生物:蝾螈似龙 存活100多年.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9-03
河童.豆瓣读书.2023-08-31
河童之夏 河童のクゥと夏休み (2007).豆瓣电影.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