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英语: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科学传媒,其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南京的科普杂志《地理知识》。2000年,《地理知识》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以“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为办刊理念,即把自然地理放在第一位,并注重挖掘人文地理中最具特色的东西。《中国国家地理》为月刊,每月7日出版。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地理与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历史、民俗、生物、科考、探险等领域。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首次出版于1950年1月1日,它是当时中国地理学界最早的普及性刊物,当时的杂志主编是时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李旭旦。1957年,李旭旦教授不再担任《地理知识》主编。1958年,《地理知识》编辑部从南京迁到北京,主编为高泳源。1960年8月至12月,受当时中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知识》停刊整顿了5个月。1961年1月,《地理知识》复刊。1966年到1972年,《地理知识》又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1972年10月,停刊6年多的《地理知识》复刊。1997年7月,李栓科担任《地理知识》杂志社社长,《地理知识》开始进行全面改版。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定位由科普期刊升级为科学传媒,在运行机制、市场策略等方面都有所改变,由此,《中国国家地理》开始走向世界,进军新媒体,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发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在日本发行,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升级上线;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出版。在发行量方面: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 选美中国”特辑后,杂志月发行量超过20万册,后被翻译成10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量超过两百万册。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的月发行量依然突破50万册。2015年,《中国国家地理》月均发行量已达到80万。2016年,在纸媒行业整体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年发行量依然保持增长4.2%。到了2018年,杂志的月发行量已接近100万册。截至202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月均销量已在中国高档媒体中居于第一位。
《中国国家地理》已经由当初的科普杂志成长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科学传媒,是2017年的新浪微博“最具行业影响力媒体”,201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21与2022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中国著名作家、画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历史发展
创办时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是1950年创办的《地理知识》。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国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系和一批中学地理教师联合组建了南京科协地理组。经过几次活动与座谈交流,地理组的成员们一致认为,当时急需一种地理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以便于科研人员与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刊名由施雅风提议,定为《地理知识》,主创人员有施雅风、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李旭旦等,并由时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李旭旦教授担任主编。《地理知识》的发刊词说:“这册小小的简陋的刊物,就是南京地理工作者,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愿望的具体表现。”其创办的初衷,是为了在人民群众中间推广地理基础知识,也是为了满足中国地理科研与地理教学的需要。
《地理知识》时期
1950年1月1日,《地理知识》首次出版,刊出了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一经出版就得到地理学界及广大地理教师的好评。在出版了3、4期后,还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赞扬,这给予了《地理知识》创办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与信心。由于《地理知识》是月刊,为满足定期出刊的需要,他们加紧撰稿,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编委会,随即就有很多重要文章陆续在《地理知识》刊出,如主创人员之一周立三的《天山南北》《新疆的民族》《生产力的合理配布》等文章,这使得《地理知识》的影响越来越大,到1950年代中期,其发行量已由当初的600册增加到五万册左右。
1955年的《地理知识》第五卷第五期是专辑,主题是为新中国工业地理发展做宣传。但由于所发表的文章中涉及泄密问题,使这一期未能正常出版,当年7月,五、六期合刊出版,编者话中写道:“本刊五月号因故未能发行,不得不将五、六月号合刊出版。”此事件的发生,使媒体人不敢再轻易撰写、发表有关新中国工业地理的文章,这给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此外,1955年以来,《地理知识》大量刊载了有关地球南北极地的文章,几乎每期都有多篇文章对极地的自然地理以及国际社会的科学考察活动进行介绍,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了解极地知识的重要窗口。
1957年,李旭旦教授因为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而不再担任《地理知识》主编。1958年,《地理知识》编辑部随中国地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北京,主编为高泳源,杂志沿着原有的方向向前发展。
1960年《地理知识》只发行了7期。当时中国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国范围内人们都被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为了顺应形势需要,《地理知识》于当年8月至12月进行为期5个月的停刊整顿。
1961年1月,《地理知识》改名为《地理》复刊,并更改编辑方针,刊登了很多“大办农业”的文章。在《地理》第1期的《告读者》中,编者透露出改换新面貌的由来,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杂志“首先是为农业服务”,要“成为党指挥地理大军前进的有力武器”,同时,“又要成为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共同学习的园地”。但是更名为《地理》的杂志内容定位模糊,对于科普读物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内容偏深,对于地理研究来说又太浅,这样一来,杂志的主要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读者很不适应,致使1961至1966年,杂志的发行量严重下滑。面对这种情况,1966年第2期,杂志又恢复了《地理知识》的刊名,编辑方针也回到初衷“普及地理知识”上面。
1966年6月,恢复刊名仅仅过去两个月,《地理知识》又因为“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刊。
1972年10月,停刊6年多的《地理知识》复刊。复刊后,杂志的内容除了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各种地理现象,还涉足世界其他国家的地理与风土人情,这样的杂志定位吸收了更多新读者,1972至1982十年间,《地理知识》发行量显著上升。
1982年,中国高考取消了“地理”科目,《地理知识》失去了中学生这部分阅读群体,受此影响,杂志发行量逐年下降,比如,1993年9月仅两万册、1997年7月仅有1.5万册左右。除此以外,《地理知识》也进入了品牌老化期,在杂志定位与编辑方针上还是固守当初,没有创新意识,再加上当时传媒业逐渐多元化,涌现出一些新的期刊,如1993年的《时尚》、1995年的《瑞丽服饰美容》等杂志的诞生,还有电视领域里诸多优秀栏目的异军突起,如1994年4月的《东方时空》和《新闻30分》栏目等等,给《地理知识》这一传统纸媒带来巨大的冲击,读者群体进一步减小,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1997年7月,地理所派李栓科担任《地理知识》杂志社社长,他开始主持杂志的全面改版工作。1998年1月,杂志版面扩至84页,由黑白页面升级为彩色页面,价格由4.9元增至16元,价格虽提升了,但杂志的发行量却也在缓步回升。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时期
2000年10月,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并以“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为办刊理念,将杂志定位由科普期刊上升为科学传媒。但杂志的改版还早于此,所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更愿意把1998年1月杂志改版后的第一期当做新阶段的起点。改版后,杂志社在运行机制、市场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从1998至2008这十年间,《中国国家地理》的发展势如破竹,在中国期刊界写下了隆重的篇章。
2001年6月1日,《中国国家地理》在台湾推出繁体字版,到同年10月,杂志的繁体字版发行量达到7万册,这个数量超过了美国地理期刊佼佼者《国家地理》当时在台湾的发行量,而后者还早一年进驻台湾。
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在日本发行,日文版刊名为《中国地理纪行》,首次就印发3万多册;2月,杂志推出影视版;6月,推出《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7月,发行“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图书”;到了12月,该期《中国国家地理》各版的发行量分别为:中文简体版26万册,繁体中文版8.4万册,日文版4.5万册。总印数将近39万册,这个发行量在国内高档科普杂志中是首屈一指的。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发行,而法文版、德文版、菲律宾语版、印度尼西亚版的出版事宜也已在筹备中。同年,《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网上商城。
2004年,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图书发行,并推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杂志《博物》,《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内部孵化出的子刊,青少年版的国家地理。
在《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之际,杂志社发动了全国34家媒体、以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的4家专业学会参与评比,策划出一期“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的特辑,于2005年第10期发行,发行了55万册,一上市就很快售罄,接着出版了精装版和精装修订版,总发行量超过300万册,还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版本远销世界。“选美中国”特辑的成功使《中国国家地理》进入了品牌知名期。
2006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制作的“318国道”特辑,通过宏大的景观地图,介绍了从到西藏樟木口岸的318国道,展示了北纬30度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成功的把318国道打造成了“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该专辑获得大卖,当月当月单次印刷突破了100万册。
2008年2月,《中华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媒体之一,加入《中国国家地理》,成为杂志社旗下3个重要期刊之一。
2008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港澳繁体字版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内地以外的华语地区发行。同年,成立了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很快在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正式上线。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正式进军新媒体的一年。中国国家地理网成立于2002年,但是网站功能还很简单,急需改版。自2007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就开始筹备新网站,很快于2008年3月成立了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管理杂志社所有新媒体运营工作,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的新网站正式上线。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成为第一家面向全球发行的中国地理出版物。
2015年,《中国国家地理》月均发行量已达到80万。
2016年,在纸媒行业整体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年发行量依然保持增长4.2%。到了2018年,杂志的月发行量已接近100万册。
现状
封面设计
《中国国家地理》的杂志封面很具特色:红色的“C”形边框,边框内左上角也有一个“C”字符,两个“C”字符的颜色都是中国红,而“C”是代表中国的英文“China”的首字母,这一设计颜色醒目,简洁明快。在选择封面图片时,为了不与中国红的“C”形边框相撞,都避免选择红色系图片。封面图片主要以自然风景类图片为主,其次是人文类图片。封面的主标题即为当期的主打报道,此外还显示有杂志当期发行的日期与定价。
采编和选题
特点
立足中国是《中国国家地理》在采编和选题上最大的特点。它一直把视野聚焦在国内,所选题材里中国地理类题材所占比重最大,但同时也注重挖掘并报道中国人文地理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东西,充分体现了其“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办刊宗旨。除了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以外,还有世界地理、地理知识、自然和文化要素类题材,另外,很多题材还涉及到历史、民俗、生物、科考、探险等领域。
关注中国西部也是《中国国家地理》采编选题的特点。在所报道的文章中,有关中国西部的内容占很大比例,几乎每隔一期,《中国国家地理》就会报道中国西部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新疆、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章经常出现。因为关注到西部的自然景观,发现了这里的雪山与冰川,才使《中国国家地理》开启了中国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这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里从未出现的。
原则
符合读者定位原则:《中国国家地理》以符合读者定位为策划和选题的原则,以为读者服务为核心。杂志的核心读者定位为“35岁左右的男青年,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喜欢边缘和交叉知识,热爱自然,具有生态和环保的情怀,愿意走向户外”,以此为指引方针,《中国国家地理》在策划和选题上都很注意考虑这类读者的需求,这是它获得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差异性原则:“寻求地理的差异之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有差异的事物更能吸引读者兴趣。而中国地理资源种类繁多、形态万千,正是《中国国家地理》策划和选题素材的资源宝库。而寻求差异,也使得杂志最大可能保持住内容的独家性和原创性。
独创性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异,独创性是杂志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为了保持杂志策划和选题的独创性,《中国国家地理》建立了互联网检查机制,以保证其选题内容在互联网上是首次出现的,而绝不会重复已有的选题,从而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原创作品。
文体文风
传统的科普一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向读者介绍内容,而《中国国家地理》彻底改变了这种姿态。在文风上不再是传统的说教形式,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将内容介绍给读者,常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叙述,这令读者感到亲切,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的用词也更为平实,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文本主要出现在卷首语、趣文、图片说明等地方。
《中国国家地理》虽然以传播地理知识为使命,但为了顺应了21世纪的“读图时代”,它很重视图片的传播效果,通过对图片的有效运用,比如经常采用对版照片和拉页,给读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借此达到对内容的传播,其五分之三的版面都是精美的地理图片。
文字和图片是构成《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的两大要素。虽然杂志对图片的重视程度极高,但也像重视图片一样重视文字表达,图片吸人眼球,文字表达深度,其整体风格是图文并茂,是视觉杂志与人文杂志的结合。
主要栏目
自1998年全面改版后,《中国国家地理》由细分栏目转为系列专题报道。主要栏目有:卷首语、地理视点、地理文萃等。主要以专辑式、主题报道式、杂烩式三种类型呈现。其中,专辑式中的“区域专辑”是《中国国家地理》在期刊业独有的创新,推出的第一本专辑是2001年3月的“台湾专辑”,后面陆续推出了北京、新疆、山西省、云南省、山东省、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多个省区(直辖市)的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的王牌栏目是每一期的卷首语,卷首语代表了杂志的思维与风格。《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是由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写的,单之蔷对他写过的卷首语总结说,这些文章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建构中国的形象,并给读者提供了视角和框架,以便让他们既能宏观地把握中国,又能结合杂志呈现的图文想象中国的形象。
组织结构
团队管理
《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坚持扁平化管理模式。有编辑部、市场部、发行部、会员部、以及行政部门。团队有微信企业号“中国国家地理大家庭”,有员工交流群。团队有一个“我与杂志社共同成长”的读书计划,还组建有内部社团,如马拉松队、自行车队、徒步队、篮球队等,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一次大型户外培训。
人员构成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创作团队由记者、学者、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等各行业的专家组成,为扩大稿源,还有大量社外签约作者。
此外,杂志社顾问团队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主。如在创刊55周年之际,为了作出“中国最美地方”排行榜,杂志社组织了200多人的评审队伍,其中就有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院士、专家,美学、建筑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登山家、探险家和户外运动专家等。
重要事件和争议
停刊和复刊
《中国国家地理》自创刊以来经历过两次停刊。第一次为1960年8月,为了响应当时中原地区兴办农业的号召,《地理知识》主动停刊整顿,于5个月后的1961年1月复刊。第二次为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这次停刊6年零3个月,于1972年10月复刊。
两次更名
《中国国家地理》第一次更名发生在杂志首次停刊以后,1961年1月《地理知识》改名为《地理》复刊,但此后杂志发行不理想,应多方要求,1966年第2期又恢复其原名《地理知识》。1997年7月,李栓科担任《地理知识》杂志社社长后,对杂志进行全面改版,于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
走向世界
立足中国的《中国国家地理》也不断在尝试走向世界,2001年,其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发行。
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在日本发行,成为第一家进入海外非华语市场的中国大陆期刊,而且日发行后第三期就实现了盈利。
2003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繁体字版在台湾省发行,读者与市场皆反响热烈,迅速在台湾省的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英、法、意、德、俄等10种语言版本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面向全世界发行,还被选为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官方礼品用以赠送给各国嘉宾。
2008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港澳繁体字版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内地以外的华语地区发行。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创刊,成为第一家面向全球发行的中国地理出版物。
2014年时其英文版更名为《China Scenic》,同时向海外推出官方网站及APP应用。
中国的期刊杂志在与国外同行开展的版权合作中,大多数都是版权引入,但《中国国家地理》则是以版权输出的形式走向了世界。
进军新媒体
中国国家地理网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2003年1月网站做了改版,网上商城开业,首页的栏目有:推荐商品、最新商品、热销商品等,其销售产品主要是地理图书与期刊典藏版,如《荒野传奇——中国野生动物精彩图片选》和《龙门山地裂山崩》等,网站还支持用户提交邮箱地址以获取信息。2005年12月实现网上支付功能。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成立了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该新媒体公司负责管理杂志社所有新媒体运营工作,新媒体科技公司的成立,是《中国国家地理》进军新媒体的标志。后来经过不断打造,已经有:中国国家地理网、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信、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及腾讯控股官方新浪微博、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多媒体移动客户端。
2009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此后也不断拓展其他新媒体传播方式。
2014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015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隆重推出了旅游服务类应用掌途APP,这款应用覆盖了全国7万个旅游景区及景区的相关信息,并为标志景区做出排行榜,为旅行者出行提供重要的参考。
线下建设
《中国国家地理》走市场化道路,通过一系列线下与读者的互动,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其线下建设包括:成立会员俱乐部,每年开设上百场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全国巡回演讲、“博物课堂”、图片巡回展览,开通24小时读者服务热线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等。在为读者设置的实地应用体验有:组织由科学家带队的国内外实地考察活动、摄影师指导的摄影实践活动、以及在各地建设的营地、自然训练营、产业地理以及探索中心等,这些都能让读者多维度地体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美。
2006年4月,杂志社俱乐部组织了穿越“大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的科考探险活动;2007年10月14日至11月15日,承办了穿越羌塘高原、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脉、罗布泊四大无人区的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这一地区。
2008年10月,俱乐部组织会员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达里雅博依到和田河全程约120公里,是开辟的一条新路线。
2020年8月5日,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约,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将以海南省为起点建设营地产品。
2020年10月20日,中国国家地理首个国内营地,在经过100多天的筹备建设后终于落户淄博市,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栓科出席了当天的试运营仪式。
2021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室在成都蔚然花海落成,它是中国首个自然教育体系落地项目。8月,中原地区国家地理探索中心在山东济南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完成,它也是中国首个家庭自然科学娱乐体验场馆。
2023年4月29日,中国国家地理在溧阳市建设完成的长荡湖超级自然营地举行启动仪式,社长李栓科也出席了启动仪式。
2023年6月28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中科院地理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的专家学者,来到赤水市河畔的郎酒庄园进行实地科学考察。
新媒体
中国国家地理网
中国国家地理网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有深度有特色的权威网站。其最早的域名为“CNG”,后来改为“dili360”,以“阅古今、品天下、行生活”为宗旨。刚成立时网站的功能很简单,只能为杂志每期新出的内容做介绍,以及地理论坛交流和简单的留言板。2003年1月网站做了改版,网上商城开业,并在两年后即2005年12月实现网上支付功能。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升级上线,它不仅成为杂志社所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平台,比如电子杂志、手机报等都在这里获得技术支持和推广宣传,此外,它也成为杂志社旗下重要的三刊:《中国国家地理》《博物》《中华遗产》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网彻底改版,实现了作者、读者、编者无边界战略。
中国国家地理网的页面不是纸质杂志的数字版,其垂直架构由几大板块构成:焦点、社区、景观、推广、聚焦CNG和征稿。网站还设置了横向资讯条,资讯条有7大块组成:画廊、景观、谈资、作者、论坛、活动和商城。
官方客户端
2012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官方客户端,将所有杂志内容,包括大量的地理摄影作品上传,实现内容数据库化。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杂志社《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以及《行天下》的上传录入,使历年的纸质刊物实现了数字化和数据化。《中国国家地理》手持客户端主要有iPad版本、IPhone版本和安卓系统,下载了手持客户端后,读者能快捷地查找杂志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在官方客户端购买电子杂志。
官方微博和微信
2009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开通新浪微博账号,自开通以来,该账号已拥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与其他媒体的微博账号相比,其粉丝数量排列靠前。通过所发布微博下方的评论和粉丝互动。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青少年版《博物》开通了新浪微博,名为“博物杂志”,它属于科普类账号,为大家解答自然现象、动植物种类、中外名字、历史典故等各种问题,深受粉丝喜爱,被戏称为“博物君”、“薄雾君”或“网红杂志”等。
2014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始在这一新的“微传播”领域的扩张。
电子杂志
2009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其旅行版《行天下》电子杂志。它采用每期单一主题的模式,以旅行中的图片故事展开篇章,并配以与内容相结合的音乐,除此以外,它还有旅游攻略与地图的模块等。
荣誉和奖励
2011年《中国国家地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走出去”先进单位。
2015年,荣获“2015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读者欢迎50强”称号。
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青少年版,《》荣获“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新浪微博最具传播力媒体,同时,《中国国家地理》也获得报刊发行局颁发的“中国邮政发行报刊百强”称号。
2017年,《中国国家地理》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同年,《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九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2020年,《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入选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
知名人物
李旭旦
李旭旦(1911-1985),江苏江阴人,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的主创人员之一,并担任杂志主编,当时他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1957年,李旭旦教授因为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而不再担任《地理知识》主编。李旭旦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获理科硕士学位。他引进西方现代地理学思想,回国后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家、区域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
施雅风
施雅风,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的主创人员之一,刊名就是由他提议而来,《地理知识》的“发刊词”也是他写的:“这册小小的简陋的刊物,就是南京地理工作者,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愿望的具体表现。”施雅风是科学工作者,因为政治敏感性的不足,在1955年《地理知识》发生“泄密”事件后受到了党内警告的处分。1985年,施雅风就职于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来改名为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从事冰川研究,有“冰川之父”的称号。2011年2月13日,施雅风在江苏省逝世,享年93岁。
李栓科
李栓科,1964年出生,甘肃平凉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自1997年始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他曾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是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队队长。1997年,正值《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杂志社的低谷时期,李栓科临危受命,担任杂志社社长,对《地理知识》杂志进行改版并推行新的运行机制,更名后的《中国国家地理》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李栓科与《中国国家地理》已成为中国传媒界的标杆与传奇。
单之蔷
单之蔷,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职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自1997年始任《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等。单之蔷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策划制作了很多经典选题,而且,该杂志很多精彩的卷首语就出自他之手。
影响和评价
发行量
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 选美中国”特辑后,杂志月发行量超过20万册,后被翻译成10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量超过两百万册。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的月发行量依然突破50万册。
2015年,《中国国家地理》月均发行量已达到80万。
2016年,在纸媒行业整体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年发行量依然保持增长4.2%。到了2018年,杂志的月发行量已接近100万册。
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月发行量接近100万册。
截至202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月均销量在中国高档媒体中居于第一位。
影响
创刊于1950年的《中国国家地理》,已经由当初的科普杂志成长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科学传媒,月均销量在国内高档媒体中占据首位。是2017年的新浪微博“最具行业影响力媒体”,是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中国国家地理》的出品屡获权威部门肯定,并得以在权威平台传播其作品。2014年,完成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形象画册”《美丽中国》的出版招标任务,并带着《美丽中国》去世界各地进行图片展。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主导策划的《本色中国》VR纪录片被中宣部列为国家重点对外宣传影视项目,以此打造对全世界宣传中国的“景观名片”。2019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承制的纪录片《科学的力量》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成立70周年”,2020年9月,《科学的力量》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第八届优秀国产纪录片。
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为读者推荐《中国国家地理》道:“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国著名作家、画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中国国家地理》的评论:“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作家王开岭《中国国家地理》及单之蔷写的卷首语评价道:“地理性的书刊和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但以知识科普和风情揽胜居多,我不否认‘扫盲’的意义,却有个小小遗憾:除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何以没有‘精神地理’?除了公共化的‘物质风光’,何以不见旅人眼里的‘精神风光’?那么,为何不提供一种新文本,表达一种有精神维度的地理感言呢?说‘新’,其实古已有之,在苏轼、白居易、张岱等前辈人的芒杖下,地理从来都是‘精神地理’。这部由卷首语缔结的书,几乎篇篇称得上我鼓吹的‘精神地理’,且非那种共识性的文化结论,它纯粹是一个人的精神风光,属于‘私货’。”
作家于坚评论到:“我注意到,在最近十年中,它一直在努力改变着枯燥的科普知识读物的形象,这本刊物被注入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诗意。我说诗意,并非中原地区当下泛滥于诗歌刊物的那些声名狼籍的风花雪月酸货所暗示的轻浮浅薄。”
参考资料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2023-11-12
周日下午茶·“刊”见中国 | 《中国国家地理》.浙师图文 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6
中国国家地理.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11-17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杂志之家.2023-11-17
从中国地理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11-11
创办《地理知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11-11
中国60年历史地理杂志走向全球 --《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创刊.美通社官网.2023-09-20
又是十年风雨路——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5
影像记忆:里程碑——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5
那段艰苦并快活的日子——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5
作者.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5
影像记忆:影响力——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5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中交海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人民资讯.2023-11-14
全国首个!中国国家地理·淄博营地博山开营.澎湃新闻客户端.2023-11-14
潥阳市:中国国家地理·长荡湖超级自然营地启动.常州市人民政府网.2023-11-14
李栓科.平凉市人民政府.2023-11-16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23-09-16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中国国家地理网.2023-11-16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10:30聊青藏.新浪网.2023-11-16
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微博.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