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元用

曹元用

曹元用(1268-1330年),字子贞,号超然居士。原籍阿城(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徙汶上大张村(今嘉祥县梁宝寺镇桑科集)。曹元用于元英宗时致仕为官,历经元英宗、仁宗、太定帝、文宗四朝皇帝,累封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尚书省右司都事员外郎礼部尚书等职,天历三年(1330年)曹元用死于任上,时任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

曹元用是元代儒臣中的一员,在其任职期间,以儒治国、整顿朝会、严格科举,其提出的施行德政、实干不浮夸、厉行节约等政治主张得到朝廷的肯定并予以推行。著有《超然集》四十卷,在政界和学界都有很高的威望。在其生前,时人把他与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元明善陕西省行台中丞张养浩同称为朝中“三俊”。去世后,元英宗有感于曹元用对朝廷的尽忠尽力,哀悼不已,除赐予安葬费以外,还赠曹元用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

人物生平

嗜好读书

曹元用自幼酷好读书,过目成诵,每每读书通宵达旦,其父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对身体不好,劝阻他要按时睡觉,为了避免父亲看见自己熬夜读书,曹元用就用衣服把窗户遮挡起来,自己在屋内默读。

初仕青云,朝廷俊杰

曹元用初仕为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元用是奇才,因此推荐他为翰林史院编修官。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才不称职,请求公开测试,择优录用。御史台聘他为属官,元用开始的时候并无处理公务的经验,但是他判断事情既准确又果断,御史台的官员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

以儒治国,严守礼制

故后懿德

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只称之以名,没有谥号。曹元用向朝廷上书,提出皇后为天下之母,不可直接称呼其名字,应当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彰显皇后的美德。之后,曹元用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

功于祭祀

延祐六年(1319年),李仁孝崩,曹元用建议太子朱祁镇亲自参加祭祀之事,英宗亲自主持了祭祀的仪式。从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到服装等礼制,曹元用都为英宗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仁宗驾崩时,太庙的九室已经供奉了九代皇帝的灵位,仁宗的灵位只好临时在武宗的灵室之前搭了一间供奉。英宗于是召集礼官讨论这件事,曹元用上奏道: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曹元用的提议得到皇帝的称许。曹元用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整顿朝仪

曹元用提出改革朝会制度的主张,要求官员在退朝的时候要循序而退,杜绝夺门而出的情况发生;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单独成一列,他的这些主张都被朝廷采纳。

礼不可废

当时的礼经规定,太庙四时祭祀。有官员提出为了减少耗费,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举行,遭到曹元用的反对。曹元用认为,太庙四时祭祀,缺一不可,不可以为了减少耗费而废除应行之礼,要严格遵守礼制。

退居任城,学者云从

尚书省废除后,曹元用退居任城区,仍然坚持传道授业,为朝廷培养治国人才。由于曹元用在政界、学界都有很高的威望,齐鲁弟子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盛况空前,其中王思诚宋本为代表的优秀学子,后来都成为元朝的栋梁之材。

非常之变,宁死不屈

朱祁镇尊重儒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改革,他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御史大夫铁失密谋政变,于上都南坡刺少了英宗,史称”南坡之变“。政变者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曹元用严词拒绝北上,称其为非常之变,自己宁死不从叛贼。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大臣们都称赞曹元用的先见之明。

以德祛灾,真才为用

泰定三年(1325年),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大臣们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求真务实,实行德政。具体的举措有:厉行节约,地方官选贤任能,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建设,减轻百姓负担。严明赏罚纪律。这些意见都切中当时的政治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主张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务求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曹元用的这些意见和主张都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代行祭祀,帝欲大用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受皇帝之命,代表皇帝到曲阜公庙举行祭祀活动,回来献上孔子像即所撰写的代祀记,文宗非常高兴。当时太禧宗院副使空缺,中书上奏推荐曹元用担任,文宗不准,说曹元用为翰林中不可或缺之人,将来有大用。

尽忠职守,逝于任上

1330年(天历三年),曹元用未能等到告老还乡,为官期间在京师去世,享年62岁。文宗帝听闻死讯,哀悼许久,并对身边的侍臣说:曹子贞为了朝廷尽忠效力,为了表达朝廷的慰唁,赐丧葬费铜钱五千文。又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并追封他为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人物作品

公文

曹元用参与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集甲令为《通制》,把唐《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曹元用还为朝廷起草文告和命令。其中李昂时他起草的宽恤之诏,受到皇帝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诗文

曹元用著有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

家族成员

评价

皇帝

天历二年(1329年),中书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奏请曹元用充任太禧宗禋副使的职缺,遭到皇帝的反对,皇帝说曹元用是翰林中不可或缺之人,将来必有重用。天历三年(1330年),曹元用去世,元文宗称赞他一生为朝廷尽忠效力并为之嗟悼良久。

史书

元史》中说曹元用资禀俊爽,见事明决,为朝廷“三俊”之一。

墓志铭

曹元用于书无不读,尤其悉心研读《易》《春秋》,在儒学和诗文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性格平和,为人谦厚,正直刚毅,处理事情果断,上朝议事据理直言,与人相处率真诚实,不卑不亢,体恤别人的困难,即使与人有争议,也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考虑。举止着装上文雅大方,令人倾倒。

墓葬与遗迹

发现过程

曹元用墓地位于嘉祥县,1974年秋,嘉祥县梁宝寺公社石林大队社员,在农田建设挖水渠时,挖出曹元用及其夫人郭氏墓志两合。1981年10月,社员在该位置又发现积碳并将墓顶暴露出土。1982年5月,文物管理部门派人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紧急清理。

墓葬结构

曹元用的墓为土坑竖穴合葬墓。内置二套棺。曹元用棺椁居右,其妻郭氏后附葬在墓之左侧。整个个墓口东西长5.8、南北宽5.2米。有两层土台,台宽1-1.1米。东部两层台距离地表2.5米、西部距离地表3.1米。曹元用木椁长2.3米、前宽0.9、后宽0.77、高0.76米,系整块楠木合榫而成。木棺置于椁内,棺椁之间距离仅0.05-0.08米,棺盖上面盖着一层细绢,上面用毛笔书写两行大字”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同修国史兼经筵官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木棺常2.05、前宽0.65、后宽0.56、高0.6米,棺板厚6厘米,棺底有垫板厚1厘米,有圆孔。在垫板与棺底之间塞满棉花。

随葬品

曹元用和夫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雕版印刷杂宝画、纸钱、金簪、银簪、亚腰葫芦银挂链饰、联珠银手镯、透雕鸟纹白玉牌、描金双凤牡丹纹漆盒、铜镜、棉菱形花纹织锦等。墓志两合,曹元用的墓志,志盖为1.08✖0.89✖0.15米,方形青石,阴刻正楷书”大元故显考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通修国史兼经筵官超然先生曹公之墓”共34字。底石尺寸与志盖相同,墓志为“门生中议大夫艺文太监检校书籍事宋本文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王毅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