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经
《文始真经》全名《无上妙道文始真经》,又名《关尹子》,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文始真人所著,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尹子》共有九篇,分别是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第一篇宇喻为真空之道,此篇为纲旨引领全文;第二篇讲柱可以建立天地;第三篇讲天地既定后,圣人的中极之“道”;第四章讲符的精神魂魄;第五篇居于中间,对应心居人中的概念,引喻以心为镜可以明“道”;第六篇讲匕代表食物,食物可以养形;第七篇以釜可以用来煮食,寓意变化;第八篇讲筹代表物,物可以成为药;于是第九篇讲药,药可以医治病症,代表复生。书中主要讲述“道”、气、天命、生死、心物的关系,意旨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始真经》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和宗教等相关的道学思想,还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影响,推动了儒释道思想贯通三教合一。但因《汉书》所载的《关尹子》已经遗失,后世学者对关尹子本人的真实姓名以及现存的《关尹子》一书是否为杜撰存有诸多猜测,后人对此书的评价亦毁誉参半,关于此书的真伪及思想内容研究还需后人更进一步确认。
作者
古本作者
“关尹子”既为书名,又可作人名。
目前史学界对于关尹子的真实姓名尚有争议。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载道“(老子)至关,文始真人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请老子著书上下二篇”。高诱在《吕氏春秋·不二》中注,关尹,即是关正,名字叫喜。有学者认为“关令”合读,此人姓尹名喜即为尹喜。也有一些学者据《庄子·达生》和《庄子·列御寇》篇中皆称其为“关尹”且先秦时期没有关姓,依据由官职名赐氏的传统,“关”是氏,“令”为古代负责守护关口的官职,“子”为尊称,推测“关令尹”合读为其姓名,“喜”是关尹见到老子时的喜悦之情,并非指他名喜,“文始真人”一名皆是人们误读《全本史记》所致。其中第一种解释中的关尹子叫做尹喜的说法得到更多人认同,但仍需立足于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考证。此外,关尹子还被当做道教楼观道派的始祖,道教徒一般称其为文始真人或文始先生。
关尹子在正史上留下的史料不多,其中最可信、最早的史籍来自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关令尹喜遇老子骑青牛即将出关西游,于是盛情邀请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也就是《道德经》,为老子的思想流传做出贡献,之后,老子便不知所踪。关尹子与老子同为春秋战国的人,关尹子作关令一职。由于《史记》只写了老子“至关”,后世对此处的“关”亦有微词,一说此关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南),据《史记索隐·函谷关铭》记载:“文始真人要老子留作两篇”。一说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据《史记正义·抱朴子》记载:“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圣人抱一》一卷,谓之《老子》。”后世一般认为老子与关尹子相遇于函谷关。
关尹子的思想与老子共通,他认为“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的根本,主张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追求内心的空灵虚静,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因势利导,不为人先。
至于关尹子与老子相遇之后的去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德经过关,关尹子随后弃官,追随老子,成为老子的弟子。之后据《列子·说符》记载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关尹子向列子讲述从政需要注意的事项;《庄子·达生》也记载了列子向关尹子请教“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的问题,可见关尹子曾回中原成为列子的老师,为列子释惑。另外,葛洪在《神仙传·尹轨》中提到尹轨,字公度,此人是关尹子的传人。
关尹子相传是道教楼观道派的始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据曾召南考证,关尹子与楼观道之间没有关系,原因有三:一楼观道派兴起于北周,与关尹子所在的春秋末年相差较大;二南北朝时期楼观道派与佛教争鸣,楼观道人士有用关尹子作为始祖提升自家门派地位的可能性;三据考证楼观道派的第二祖师尹轨,并非实有其人,故推测文始真人与楼观道派别没有关系。
今本作者考据
《汉书·艺文志》记有《关尹子》九篇,然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皆不见《关尹子》一书的著录,直到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再次收录,其卷数和作者均为不详,由此后人揣测现存的《关尹子》是依托关尹子之名伪造出来的。除了《关尹子》在正史里缺失这一事实外,还可从书中语言风格与先秦时期的不同看出此书系伪造的端倪,例如《筹篇》有描述:“婴儿女,金楼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出现后世道教的炼丹术语。此外还有《符篇》中“惟其爱之无识,如锁之交;观之无识,如灯之照;吾识不萌,吾生何有!”,出现了类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佛教思想。但当代学者刘建国则认为现本《关尹子》一书确为关尹子所作,他在《先秦伪书辨正》 中对认为《关尹子》为伪书的各个证据逐个进行反驳,表示《关尹子》书中所讲均能在先秦典籍中找到出处,还指出隋唐史志中没有著录并不能说明此书亡佚,可能汉后流落民间,后来失而复得流传至今。
关于《关尹子》此书的今本作者考据,现分别有孙定成书说、唐朝方士成书说、杜光庭成书说,以及郑思远成书说。
孙定成书说
宋濂在《诸子辨》中推测《关尹子》是南宋时期孙定所作,但事疑无据。南宋陈振孙亦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也指出:“徐子礼得於永嘉孙定”,但没有明确指出孙定作《关尹子》。
唐代方士成书说
《四库全书提要》则认为《关尹子》伪造于唐、五代十国期间,作伪者是当时颇通文墨的方士,据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寻师访道鱼千里”,称化用《关尹子》中语,则孙定不是《关尹子》的作者,但需要注意黄庭坚的“鱼千里”典故亦有可能出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杜光庭成书说
张心澄在《伪书通考》中指出《关尹子》一书的作者系五代间杜光庭,但此人的各类记载中都没有证据表明他做过此书。
郑思远成书说
《关尹子》中有葛洪作序,序中讲到郑君授予葛洪《关尹子》,但没有讲郑君作此书,郑君便是郑思远,葛洪的师父,此人内丹造诣深厚,《关尹子》一书也涉及很多内丹学知识,因此有可能是《关尹子》一书的作者。但也有人认为《葛洪序》是后人伪作,由此看来郑思远作《关尹子》一说不能完全确定。
成书时间
关于《文始真经》一书的成书时间,学术界中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南宋成书说,唐五代成书说和魏晋成书说。当代学者徐海华综合以上古人的推测,认为《文始真经》约成书于唐宋之际。
南宋成书说
宋濂在《诸子辨》认为今本《关尹子》有刘向作序,内容多有释学和神仙方术伎俩,文笔简洁流畅,精巧深刻,是故推测该书伪造于南宋时期。
唐、五代成书说
《四库全书提要》否定了宋濂的推测,以《墨庄漫录》中记载的黄庭坚诗推测《关尹子》伪造于唐、五代时期。梁启超也认为其为唐时期的后人所作。另外民国时期的张心澄认为《关尹子》是五代时期的杜光庭伪造。
魏晋成书说
顾炎武曾根据晋人有“甲乙丙”的用词习惯,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中提出《关尹子》伪造于魏晋时期。
版本
据现存资料有关《文始真经》各类版本残片主要有白文本、注释本、节选本、抄本、校注本、批校本及相关论述研究等共计六十五种。
白文无注本
《文始真经》的“白文无注本”,就是指无人做注的版本。现存白文无注本有明《正统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二十二子》本、《四部丛刊》本、《百子全书》本、张海鹏墨海金壶本、钱熙祚珠丛别录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等,下面简要介绍三个较为完善的白文无注本:
《正统道藏》本
《正统道藏》本据考证为其最早的白文无注本,《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收录于洞神部本文类,书前有关尹子小序,九篇中的各个章节之前都没有“关尹子曰”或者“曰”字,既无刘向序,也无葛洪序。
《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关尹子》, 是两淮盐政采进本,该本有刘向的进书表和葛洪作的后序。九篇中的第一章节都有“关尹子曰”,其它剩余章节前都有一“曰”字。
《四库丛刊》本
《四部丛刊》收录的《文始真经》是明刊本,这一版本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常熟市翟姓铁琴铜剑藏有,亦有刘向进书表和葛洪序。该本与《子汇》本近似,不同的是《四部丛刊》分上中下三卷,《子汇》只分九篇。
四大注本
《文始真经》最早的完整注疏本是南宋陈显微的《文始真经言外旨》,随后分别有南宋杜道坚《关尹子阐玄》、元朝牛道淳《文始真经注》和明朝王一清《文始经释辞》注疏本,以及今人朱海雷先生的《关尹子·慎子今译》,下面介绍前四大注本:
陈显微、王夷注本
《文始真经外旨》是由陈显微作注,其弟子王夷受注所著,每章注首都以“抱一子曰”开头。陈显微注本有二卷本、三卷本和九卷本,二卷本流传不多,陈显微的三卷本将《文始真经》的九篇分为上中下三卷,直至明朝才出现九卷本。关于三卷本的刻本分别有元刊、明刊和明抄本,现在元刊本只在陆心源《仪顾堂题跋》、《皕宋楼藏书志》等藏书题跋中被提及;明刻本有多部,最早的《文始真经外旨》收录于《道藏》;清代的陈显微注本多校本和抄本,例如钱熙祚的《守山阁丛书》校本、朱象先的《文始真经出世纪》校本、清朝沈德寿的《抱经楼藏书志》抄本等。
牛道淳直解本
《文始真经注》,又名《文始真经直解》,为牛道淳为《文始真经》的注本。《道藏》将《文始真经注》收录于洞神部玉诀类。此本共有九卷,每篇各成一卷,每一卷都写有:“神峰潘阆牛道淳直解”,篇目后有关尹子小传,牛道淳的注释逐句阐发,言辞颇显佛道义理。
杜道坚阐玄本
《关尹子阐玄》为杜道坚为《文始真经》作注,现仅流存抄本。《关尹子阐玄》有三卷,为清代年间的曹炎所抄录,并且曹炎为之作跋,该书卷首盖有‘曹炎印’‘彬侯’两个红章,卷末有记:“己未三春抄讫,中秋节前得陈显微本校一过 , 阕文俱得补足。”,此外正文中内有杜道坚的序,以及他做《文始真人子阐玄》的意图。
王一清注本
《文始经释辞》为王一清注本,最早可见该书收录在《御定六壬直指》中。该书共有九卷,正文前写有《题注文始经序》济南公署吴之鹏作于万历丁酉秋七月。该注本每篇名下有解释和总章数,每章名下不写“关尹子曰”或“曰”字。另外王一清还著有《文始经释辞叙》、《叙文始真人本传》和《叙文始经九篇旨意》。
四大注本的异同点
四大注本皆为《文始真经》的流传做出贡献,其主旨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一、皆各有侧重的引用《周易风水》的内容。二、引用儒学大家的言论和事例。三、引用老庄的言论。四、引用阴阳五行的思想。五、引用佛教经典佛语。六、都根据自己的思考阐释原文大义。
因四大注本的作者所处年代不同,认知有所差异,故四大注本在引用和形式上各有不同。陈显微注本一章一注,作者善于使用典故来说明文意,使得经文解答更通俗易懂。杜道坚注本一章一注,该文在引用上较少,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思考直接解答经文。牛道淳一章一注,注本更多的使用阴阳五行思想注释。王一清注本一句一注,作者多用全真教道人丘处机的事例以及用宋明理学家程颐的话(其他三注本用孔孟的言论)。
评点节选本
明清以来,考据之风盛行,诸多学者对《关尹子》一书进行节抄、评注,校订,为后世留存丰富的版本可供研究,这些版本依照类型可分为评点类、读后感类、节选类、辨伪类;依照成书时代可分为明、清、民国三类。下面将依据类型列出部分著作:
评点类
1.(明)杨慎 《关尹子》评注;
2.(明)归有光《关尹子》辑评;
3.(明)杨起元《文始经品节》;
4.(明)焦竑《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关尹子〉品彙释评》;
5.(明)钟惺《〈关尹子〉琅嬛》;等
读后感类
1.(清)杨琪光《读〈关尹子〉》;
2.(民国)胡朴安《读〈关尹子〉》;
3.(民国)刘咸忻《关尹》;
节选类
1.(明)沈津《〈关尹子〉类》;
2.(明)孙园《关尹子》;
3.(民国)张文治《〈关尹子〉治要》;
4.(民国)陆翔《〈关尹子〉精华》;
5.(民国)佚名《关尹子》;等
辨伪类
1.(民国)黄云眉《〈关尹子〉考补证》;
2.(民国)张心澄《〈关尹子〉通考》;
3.(民国)蒋伯潜《〈关尹子〉考》。
主要内容
《汉书》中记载的原本因兵灾难佚失,现书《关尹子》中所言内容,一为前代学者所注,辅之当代学者整理多方古籍、探讨前人研究之后所作,力求接近书籍本貌和作者的核心思想。《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尹子》共九篇,分别是《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第一篇宇喻为真空之道,此篇为纲旨引领全文;第二篇讲柱可以建立天地;第三篇讲天地既定后,圣人的中极之“道”;第四章讲符的精神魂魄;第五篇居于中间,对应心居人中的概念,引喻以心为镜可以明“道”;第六篇讲匕代表食物,食物可以养形;第七篇以釜可以用来煮食,寓意变化;第八篇讲筹代表物,物可以成为药;于是第九篇讲药,药可以医治病症,代表复生。书中主要讲述“道”,气,天命,生死,心物的关系,意旨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宇篇
宇篇共有二十八章。“宇者,道也。”,“宇”指整个空间,《尸子·卷下》有云,天地四方称作宇,往来古今叫做宙。《关尹子》开篇指出世间天地万物都遵循大道的规律,天命神玄皆按照大道规定性地产生、生存直至消亡。“宇”与“道”是相生相存的关系,就像火需要依靠实物才能燃烧,“道”亦需要万物的存在才能运行。那么人如何悟“道”?书中说“道”无实名,“道”只能靠内心感悟,“道”是不可说、不可学、不可见,不可靠执念或是努力获取的,得鱼忘荃,得兔忘蹄,得“道”者应该忘“道”,当人们获取到真正的意义时,反而会忘掉言语表达的浅相。观“道”就像观水一样,岸边观水的人可以照过水面看到自己,观“道”之人亦可照“道”看见真理,只要秉持静默沉着,不论是贤人君子抑或平凡众人皆可入“道”。不同的人悟道的契机不一,有的人在一息间悟“道”,也有人久历人生后方能顿悟,但不管何时得“道”,在求道的旅途中,如果有人智波迷道,饵食障心,就会像小鱼一样被垂钓者捕捉。“道”是真理的尽头,“道”也是真理的开端,犹如盆中的小鱼绕着一块石头转圈,得“道”之人也要在这个没有源头、也没有归途的世界中穷极一生随着万物而运转。本篇末尾作者重申了每个人内心中都有“道”,无须假借圣人,只要内心参悟,“道”随处可得。
二柱篇
柱篇共有十二章。“柱者,建天地也。”,本篇主要论述天地、万物以及“道”的原理。在天地未开化之前,宇宙一团混沌,天地寄托于太虚元气,万物又寄托于天地元气之中,人的意识寄托于“道”,虽然“道”本不应该有名,但若“道”没有能够被称呼的名字,那么人的意识便无处寓所,于是圣人为“道”强名,“道”便有寓可立。天地建万物,碗盂,瓶壶,瓮盎之类外实内虚的器物也能够建天地,龟甲瓦石可以预测吉凶,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万物孕育于太极之中,这便是天地之理。阴阳之下则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彼此相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又可循环相克,五行对应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此外,关尹子认为人在睡眠状态下可以通天地,人在妙道真空境界中有创造“风雨雷电,寒暑温冻”的能力,此篇带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三极篇
极篇共有二十七章。“极者,尊圣人也。”此篇论述了圣人与贤人、众人之间的区别,作者主张以圣人为尊。众人以贤人为师,贤人又以圣人为师,圣人则以万物为师,圣人悟彻道法,顺应自然,并不将自己当作圣人,因为圣人“无我”,而众人、贤人皆称以圣人为圣人,因众人还没有进入“忘我”的境界。众人、贤人都追随圣人,模仿圣人的言行貌能,殊不知,圣人和众人因有言有作有思所以没有分别,唯有圣人做到不言不作不思这才与众人有了分别。通俗来说,圣人不同于其他人,是因为圣人讲究“无为”,追随自然,而众人贤人都以“有为”来处理各种事情,所以他们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终无可得。本篇对比圣人与贤人、众人的差异,体现圣人治理国家社会的“用工”之处,极为推崇圣人的“无为”理念。此篇与庄子《逍遥游》中的的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之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符篇
符篇共有十七章。“符者,精神魂魄也。”本篇主要讨论精、神、魂、魄。作者云:精属水,魄属金,神属火,魂属木。他认为,魄藏于精,精主水,水对应人体内脏的肾和体表的耳;魂藏于神,牌位火,火对应人体内脏的心和体表的舌。水能分开魂魄,火能融合魂魄。结合柱篇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一个人的精魄神魂可以在天地间汇聚融合、循环不已,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在阴阳的观念中,作者又云:魂属阳,阳主动,有浮游之意;魄属阴,阴主静,喜在黑夜隐藏。魂能进入人的眼睛,魄在夜晚进入人的肺部,于是人会在夜晚做各种梦,染识性后,人的梦境可以进行区分。在修“道”的过程中,作者主张人要保持至精,自己的本心不应该被外物所干扰,保持内心的纯粹澄明,通过吸气养精、吸风养神、漱水养精、摩火养神,来滋养自己的内在精神,延长自己的寿命。本篇还阐述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的生死不过是一气聚散,并非生死之说,人一旦了悟真空之道,就能摆脱五行之气,超越生死。
五鉴篇
鉴篇共有二十章。“鉴者,心也。”,作者在本篇以镜子来比喻心,取自镜子有鉴照他物而自身不变的特性。世间有许多蒙蔽心识的外物,例如:“吉凶”“男女”“幽忧”“盟诅”等,人心如果任其遮蔽,则会引起种种不测。但人非圣贤,许多人都有七情六欲,能够做到不为外物所支配,不被情感所驱使,始终保持心如明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告诉我们:心的内心本来是纯洁的,只是受到种种诱惑后,才产生了种种妄念,要还原曾经纯洁无瑕的内心,就要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关于如何达到此种境界,作者主张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欲,弃内心中的杂念与私心,寻找内心的宁静,只有克制感情,才能成德;忘掉感情,便达到了“道”的境界。本篇另有许多精彩的类比,例如“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善心者,师心不师圣。”意思是,善于射箭的人,会向弓箭学习,而不是向另一个会射箭的后羿学习技法,善于行舟的人,会向船学习,而不是向另一个善于行舟的奡学习,同理,思想深的人,则追求自我深处的造诣,而非效仿他人。
六匕篇
匕篇共十六章。“匕者,食也,食者,形也。”匕的本意是进食的餐具,此处代指食物。食物用来滋养身体,形体和食物可以看做为一体,本篇主要从道与自我的关系展开论述。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无的,“我”本身也是虚无的,悟道的关键要从“有我”、“无我”、“有形”、“无形”中判别。 首先作者从前篇讲过的五行观念论述,“我”是五行之气造化而成的,即是物我同源,则五物可以养“我”身形,五味可以养“我”精气。随后作者又说:不要把自己独自看到的当做梦,把大家一起看到的当做醒;也不要把一时之见当做梦,把经常之见当做醒,梦和醒、阴与阳,二者是为一气,皆“我”精神,“我”可以是万物,万物也可以是“我”。最后,作者又担心后人出现为达到“无我”而变成木石的情况,表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知力言行”与“无我”的境界并不矛盾。
七釜篇
釜篇共有十三章。“釜者,化也。”本篇主要讲述变化之“道”。“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道”就是变化,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即“道”是不变的。天地万物皆寓于气,天地万物的变化象征了气的流动,因气又受控于“道”,所以变化的准则是“道”。悟道的人掌握了世界运转的规律,可以运用于占卜预测未来、辨人的身体气色、还可以作炼丹养生之用等。然而,不论世间万物如何千变万化,圣人却始终保持不变化,这并不是说圣人可以无视变化而存在,只是因为圣人的言行举止合乎规矩,与人交往讲究谦逊随和,不与人计较个人得失,于是,无论万物如何变化无常,圣人始终不受影响。
八筹篇
筹篇共有六章。“筹者,物也。”本篇承接釜篇。主要续述“道”和物的关系。“道”可生万物,“道”是万物发展的准则,“道”能够御动气,气通过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转化作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五行生五精、五臭、五色、五声、五味,五行可使万物相生相克,世间万物在变化中得到发展,人与万物不区分彼此,都遵循变化的规律,这一切的根源都归于“道”。最后一章,作者讲到了物的真伪问题,当人知道一件事物是假的时候,人不应该将此物摈弃。陈显微在《言外经旨》有注言:事物的真假产生于人内心的认识,圣人在看待事物时,不去分辨其中真假,真假只是映射出内心中的妄念。
九药篇
药篇共有三十一章。“药者,杂治也。”,本篇试图矫治世人学道中的种种弊病,作者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从日常生活到思想修养,从事理到“道”理,告诫后人如何合乎“道”法地为人处事、应事接物。例如在做事方面,作者认为世人不能轻视“小”,忽视小孔的存在能使大船被水倾没,低估小虫的危害会使身体受损,轻信小人的谗言会带来国破家亡,只有周全这些“小”事,才能成就大事。学“道”的人更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交友方面,作者提到朋友可以分为“道交”、“德交”和“事交”。“道交”就像父子关系的一样,是没有贤愚之分的,合乎自然长久的;“德交”指人因后天声气相合,自己选择交往的朋友,与我志向相合便一起相处,与我志向不和便分开;“事交”指两人因目的与利益一致达成的交往,因利而和,因害而分。在讲到世人学“道”时存在的弊病时,作者说有五大弊病“非世”、“卑人”、“轻忽”、“讪谤”和“鄙猥”,人不能为了让自己正确而去颠倒是非;人不能为了使自己尊贵而去贬低他人;人不能为了修道而轻视忽略其他事情;人不能彰显自己的德行而去诽谤他人;人不能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而做卑鄙的事情。针对如此种种,作者对症开药,例如如果盲目崇信圣人,那么需要保持诚心、简化自己的言行,对人有宽容之心等。
核心思想
《文始真经》一书中的思想内容涉及到形上哲学、国家政治、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宗教这四个领域。在哲学上主张“道”生说,认为“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规律,“道”与天地万物相契相通,人在悟道时要秉持无为、无相、无名。在政治上指出圣人的要务是治国平天下,在治理国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并保持客观公正的理性态度。在个人修养和伦理道德上,作者规劝人们要重视血缘关系,善于择友,摈弃固执的理念,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等。在宗教上该书提出了人的生死在五行中的观念,以及占卜、咒语、方术等概念,对道教的发展产生影响。
哲学思想
《文始真经》书虽有九个独立篇章,但每一篇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在于“道”。“道”是道家和道教流传的核心理论。《文始真经》主张“道”生说,不仅对《老子》中“道”生万物思想有所继承,更增添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表征。
一、“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规律,是天、命、神、玄四者的结合。天、命、神、玄皆为“道”。天代表了自然,因自然万物是由“道”在阴阳之气中繁衍而生,于是天地万物本身自带“道”性,则不须假借外力而作为,顺应自然才是正道。首先关于世间流传了许多求道的方术和修炼的法门,这些功法只能算是“道之用”,并非“道之体”,如果执迷其中便永远不能明白“道”的真正意义。再者人一旦起心动念,萌发爱、观、逐、言、思的念头,便会与“道”偏远,真正的“道”在于内心的清静。命是物物都有的,不存在有无、得失、情感知识、形状方位、颜色命数、精巧拙劣、多或少、善或恶、首或尾等超过二元对立的存在。只要人们向内心了悟,便能在一息间顿悟,不用依靠外力。神代表幽深玄远,深不可测。玄代表了“道”混然天理,杳冥莫测的特点。天命神玄表现了“道”自然、自足、不可窥、不可测的特点。
二、“道”以“气”为媒介,与天、地、人、物互相依存,相契相通。太极、太一名为“道”,“道”生化出阴阳之气,能够分昼夜划南北,气在流通运动中形成象,最终象化作五行和万物。天地之“道”具有普遍性,不论圣人亦或凡人都具有参悟“道”的可能。即使在实际中人分圣凡与普通,但其实他们在“道性”上并没有不同,究其缘由在于他们根性的高低,悟性的深浅,悟道时机的快慢不同而已。“道”生万物,道”亦以万物为寄寓,心是人悟道的途径,只要修炼内心,人人皆可以了悟道。
三、“道”性的关键在于无为、无相、无名。“道”的秉性是自然清净。自然是一种状态,不被外力所改变,人如果在现实社会中被欲望驱使,便会一步一步走向不自然,离“道”越来越远。“道”是一种超越无限的存在,任何对“道”的描述都显得片面,人们是无法向他人问“道”、“学”道的,任何流传中的“道”学都不是真正的“道”,“道”是无法被传递的。
政治思想
关尹子在《文始真经》中涉及有关治理国家的内容主要体现有六点:一、作者认同圣人如果能够得到君主任用和世人赏识,那么他就应该承担辅世的责任,则圣人的要务实为治国平天下;二、治理国家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随心所欲;三、治理国家要懂得变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不同时代的民众有不同的性情,治国者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四、治理国家须摈弃个人成见,保持客观公正的理性态度对待民众;五、治国者要“无我”,保持仁爱、正义、礼貌和智慧的秉性;六、治理国家切忌标新立异,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伦理道德、修身出世思想
《文始真经》对于伦理思想与处世思想有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八点:一、关尹子将人际关系分为道交、德交和事交。道交为血缘至亲,超出是非、贤愚的判定,能够长久不变,德交和事交都是不长久的;二、重视夫唱妇随;三、主张学习,年轻人要听父兄的教诲,中年人要听朋友的劝诫,老年人要接纳年轻人的意见;四、提醒人们不要固执;五、不要盲目迷信圣人、古人,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六、主张谦退守柔,不为人先;七、不要轻视小事,积少成多才能做成大事;八、追求天人合一。
宗教思想
《文始真经》中有关宗教的思想可以归纳有四点:一、作者认为生死的过程,就是气的聚散,本质都是气,生与死可以被同等看待,人的灵魂是不会死的,间接引申出天堂、人间、地狱的观念,以“鬼云为魂,鬼白为魄”为主,辅之五行观念,作者认为生前做好事的人,死后会变成魂,上升到天上;生前做坏事的人,死后会变成魄,坠入地下;好坏参半的人,则继续留在人间。二、人可以通过占卜预测吉凶未来。在《筹篇》中作者记载了人如何通过灼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的裂纹预测未来的吉凶发展、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柱篇》和《鉴篇》中作者亦记载了有关运用方术进行召唤、鬼神能够附身以及一些咒语的力量等内容。三、提出了数术。作者认为人拥有造化天地的能力,可以创造出风雨雷电,寒暑温冻等自然现象,其中“死尸能行,枯木能华,豆中摄鬼,杯中钓鱼,画门可开,土鬼能语”实乃道教的方术,另外“行气”也是道教进行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四、提出了与佛教相似的观点,例如《鉴篇》中所述的心无物,物无物,道无物,万物皆空,同佛教中的的万法皆空思想相近。
影响
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提升了道教的地位
道教初创于东汉末年,据传其创始人曾借用老子之名宣扬道教,自此道家与道教关系日趋紧密。随后楼观道教出现,该教派据《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引《楼观本起传》中记载的“楼观者,昔日周康王大夫关令尹的故宅,他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命名此处为楼观。从此楼观开始闻道授经,楼观教逐渐兴盛。”,实际上,楼观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把《文始真经》的作者关尹子当做自己的始祖,便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以此抬高道教的地位,与外来宗教佛教相对抗。
完善道教丹药方术的理论学说
《文始真经》在教义、修炼、神通、内丹、方术诸多层面有系统性的观点。《文始真经》有记载学“道”的人,通过呼吸神气的方法,能使自己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达到水火并济,从而修成内丹的境界。继而又说当人修炼出了内丹,便可以具备方术能力,“有道之士”可以选择“为之”或“不为之”。关于方术的记载有,关尹子认为人的形体可以根据神和气的不同发生改变,人的形体可以延长或缩短,还能隐身;关尹子还认为只有心“诚”才能诵咒和变指,方术以施术者自身的修为为依托才能彰显出神通本领。
推动道教改革
有学者认为,楼观道在改革时尊关尹子为始祖,推崇《文始真经》的思想,实际上是为加强道教管制,制定戒律对道人进行约束,主张除恶从善。其戒律有《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等。其中《太上老君戒经》认为必须戒除“杀、盗、淫、妄语、酒”,如此才能戒掉恶。
对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
《文始真经》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兼收包容的思想,其经文以修道之人对“道”的体悟作为中心脉络,辅之儒家的名言纲常和佛家教义学说作为延展,具有以道教思想统摄三教,使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
在《文始真经》中,作者从心性论角度提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将“五常”与圣人相贯通,从道学的角度提出圣人能够将五常融会贯通的境界。另外,此书还吸收佛家“理事二障”、“转识为智”和“顿悟”的观念,例如关尹子认为学道之士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来去除“事障”,改变固执的态度才能去除“理障”;作者又通过犀牛望月寓意“认识”,月亮有时和犀牛角一样是半弯的,但不能有月亮的形状只是半弯的认知,真实的月亮和看到的月亮可能并不一致,人们心中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是这个道理,这和佛教瑜伽派获得四种智慧有同样的修行方法。
名句摘录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一宇》
“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几千万里而不穷乎,夫何故?”——《一宇》
“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一宇》
“梦中、鉴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二柱》
“天下之理,是或化为非,非或化为是,恩或化为条,条或化为恩,是以圣人居常虑变。”——《七釜》
“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也,出于是非贤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则有是非贤愚矣,故或合或离;事交者,合则离。 ”——《九药》
评价
《文始真经言外旨》序曰:“是经也,真所谓剖大化于秘藏,增日月之光明,泄《大易》未露之机,述《 楞严》秘密之道,即伏羲之本心,尽姬文之神思,探孔子之精微,究诸佛之命脉,穷诸祖之骨髓,显黄帝之机缄,露老耽之肺腑也。”
(宋代)林希逸:“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明代)李贽:“老子《道德经》虽日置案头,行则携持入手夹,以便讽诵。若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与谭子《谭子化书》,皆宜随身者,何曾一毫与释迦差异也?”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有云:“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 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
章太炎在《国学概论·辨书籍的真伪》记载:“《关尹子》这书无足论。”
《四库全书提要》有云:“要之,其书虽出于依托,而核其词旨,固远出《天隐》《无能》诸子上,不可废也。”
参考资料
《汉书· 艺文志》全文.360个人图书馆.2023-10-15
尸子《全文》.天中人文网.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