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液
前列腺液(prostatic fluid)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持续分泌的一种较稀薄的无色乳状液,呈弱酸性(pH6.5,发炎时可达pH7.7,呈微碱性)。成人前列腺液每日分泌量约为0.5~2毫升,占射出精液量的1/10~1/3,其主要成分包含有高浓度的锌离子、酸性磷酸酶、精胺、蛋白水解酶和纤维蛋白酶等。
作为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前列腺液有激发精子活力、促进精液液化、提高精子成活率、促进受精卵形成及维持生殖泌尿系统卫生的功能。
前列腺液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其结果可以反映前列腺功能,辅助诊断前列腺炎、前列腺结核和前列腺肿瘤等;评估前列腺疾病临床治疗的疗效;还可诊断性传播疾病。
分泌器官
分泌前列腺液的器官是前列腺。
前列腺毗邻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前列腺上端与膀胱颈、精囊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列腺的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下端与尿生殖膈相贴。
前列腺形态结构
前列腺是由腺组织和平滑肌组织构成的实质性器官,形似栗子,重8~20g,质韧,色淡红;上端宽大为前列腺底,下端尖细为前列腺尖。横径约4cm,前后径约2cm,垂直径约3cm。表面包有筋膜鞘,称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前列腺体的后面平坦,中间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sulcus of prostate)。活体直肠指诊可触及此沟;前列腺肥大时,此沟消失。
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缘处进入,经前列腺实质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在近前列腺底的后缘处,射精管穿入前列腺,斜向前下方,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的输出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尿道嵴两侧。
前列腺分为五叶: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前叶很小,位于尿道前方和左、右侧叶之间;中叶呈楔形,位于尿道和射精管之间;左、右侧叶分别位于尿道、中叶和前叶两侧;后叶位于中叶和侧叶的后方,是前列腺肿瘤易发部位。
小儿前列腺较小,腺部不甚明显;青春期前列腺迅速生长发育成熟。中年以后腺部逐渐退化,结缔组织增生,常形成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成分
健康人前列腺液呈乳白色、稀薄、不透明而有光泽的液体,分泌量为数滴至2ml。呈弱酸性(pH6.5,发炎时可达pH7.7,呈微碱性),占射出精液量的1/10~1/3,内含溶酶体性及分泌性酸性磷酸酶、蛋白水解酶、纤维蛋白酶、麦芽糖酶、溶菌酶、氨基肽酶、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柠檬酸、脂类、脂族多胺(精胺、亚精胺、腐胺等)、转移因子、锌离子等多种成分,还可见大小不一的前列腺凝固体,但蛋白质的含量则很低,不含或仅含少量的还原糖。
精液射出时,最初的前精排出物清亮而黏稠,仅含少量前列腺液,精子数量少,主要为尿道腺(Lit-tre's gland)和尿道球腺分泌物,起滑润尿道利于射精的作用,且常不发生凝固;其次排出的是射精的主要部分,以前列腺液及附睾尾液为主,精子的数量多、质量高,属富精排出物,排出后先凝后溶;最后射出的属后精排出物,主要是精囊及壶腹分泌液,前列腺液很少,主要含果糖,精子量极少,排出后凝固速度增加,液化速度减慢,受精卵质量降低。射精排出内容物的顺序大致是:始于尿道球腺,然后是前列腺、附睾、壶腹、精囊腺,在收集精液时,宜有所选择。
功能
前列腺液的功能包括:
前列腺液内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水解酶和纤维蛋白酶,均与精液的液化有关,还可使宫颈黏液水解,降低尿道的酸性。因此可帮助精子穿过重重屏障——子宫颈内的黏液屏障和卵细胞的透明带,使得精子和卵细胞能够顺利结合。
前列腺是机体内酸性磷酸酶阳性反应最强的部位,超出肾、肝、脾、免疫细胞等细胞组织。此酶是一种在pH酸性范围水解磷酸单的酶,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活动增高时,此酶活性亦增高,可见其关系到精子的营养功能。
精浆内的锌离子可与蛋白质结合,分布在精子表面,起到保护生物膜的作用,有利于延缓膜的脂质过氧化及保持精子活力。锌还是抗病菌因子及酶活性的辅助因子,精浆内的锌含量与精子活力及精子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临床上有时以锌制剂促进患者精子活动度提高。
前列腺液所含的枸橼酸盐是金属离子的结合剂,有利于保持精液的渗透压平衡,还可与钙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避免钙盐沉淀;此外,在控制精液的凝胶化、缓冲和保持精液的pH值,以及保护酸性磷酸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方面,枸酸盐也有一定作用。
前列腺液中的脂族多胺在精液中起到一定的抗感染、诱导脱氧核糖核酸复制和细胞生长的作用,脂族多胺的转化物具有特殊气味,是精液气味的来源。
前列腺上皮细胞还分泌一种糖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它能使精液中的凝块水解,与男性生育力相关;同时,它也常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
前列腺位于膀胱的前方、直肠的下方,环绕着尿道,而且前列腺液中的锌离子具有杀菌的功效,使得前列腺发挥了抵御外界病菌的作用,从而对维护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其结果可以反映前列腺功能,辅助诊断前列腺炎、前列腺结核和前列腺肿瘤等;评估前列腺疾病临床治疗的疗效;还可诊断性传播疾病。其适应证为:出现由炎症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腰、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尿不净、夜尿频等怀疑前列腺慢性炎症或前列腺感染。通过前列腺按摩所获得的前列腺液混有精囊腺液,此为静态液;由射精排入精液中的前列腺液为刺激性分泌物。
标本采集
采用前列腺按摩术采集前列腺液,通常由医师完成采集。患者在采集前一般应禁欲3~7天,因为近期有排精及情绪兴奋可使前列腺液中免疫细胞计数非炎性增高,影响临床对检查结果的判断;如若禁欲时间太长超过7天,白细胞出现积聚,亦会影响临床的判断。近期有性行为,还可能会造成采样失败。
采集方法
患者排尿后弯腰,抬高臀部或取右侧卧位。医师戴手套或指套,指端涂凡士林或液状石蜡。用手指先在肛门口处轻轻按摩,使患者适应,以免肛门括约肌骤然紧张。然后将手指缓慢轻柔地从肛门插入到距离肛门缘约4~5cm处,可以摸到直肠前壁外的前列腺,先了解其大小、软硬度、光滑度、压痛等基本情况,再利用示指按摩前列腺(如图)。
按摩要适度用力,轻柔均匀,避免反复强力按压损伤直肠壁或前列腺引起出血。此外,要由外上向内下先按摩前列腺的左右两侧叶,之后自上而下挤压前列腺中央,反复3~5次,即有前列腺液沿尿道口滴出。一般弃去第一滴,之后滴出的前列腺液收集在洁净干燥玻片上进行显微镜检查,也可用无菌管收集进行细菌培养。按摩后采集不到标本时,可以采集按摩后的尿液进行检查。
注意事项
一般性状检查
前列腺液一般性状检查包括量、颜色和透明度、酸碱度等,是判断前列腺功能状态的粗略指标,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价值有限。
参考值
前列腺液一般性状检查的指标与参考值如下表
临床意义
1.量:前列腺液减少见于前列腺炎;多次按摩无前列腺液排出,提示前列腺分泌功能严重不足,常见于前列腺的炎性纤维化、某些性功能低下病人。增多主要见于前列腺慢性充血、过度兴奋时。
2.颜色和透明度:①黄色脓性或浑浊黏稠:见于前列腺炎。②血性:见于精囊腺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结核、结石和肿瘤等,也可为按摩前列腺用力过重所致。
3.酸碱度:70岁以上老年人前列腺液pH可略增高,混入较多精囊腺液时其pH亦可增高。
显微镜检查
采用前列腺液湿涂片直接显微镜检查,也可将前列腺液涂片干燥后经Wright染色、Papanicolaou染色或H-E染色后,进行检查。
参考值
前列腺液的非染色涂片检查的内容较多,常见成分的参考值如下表。
临床意义
湿片直接显微镜检查是前列腺液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观察细胞和磷脂胆碱小体等成分多,对前列腺的功能状态和感染状况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前列腺液常见成分的临床意义如下表。当直接显微镜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时,可进行涂片染色检查,以诊断前列腺癌,并与前列腺炎鉴别,但细胞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前列腺癌。
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仪直接湿片镜检
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仪直接湿片镜检除了可以观察到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上述有形成分,还可以观察梅毒螺旋体和支原体。梅毒螺旋体呈纤细螺旋状,有8~14个螺旋,沿其长轴滚动、屈伸、前后移行,运动活泼。支原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无细胞壁,高度多形性,以球形和丝状为主。支原体包囊可游离或附着于上皮细胞,白细胞或吞噬细胞内的支原体则形态多样,特别活跃,不停的泳动。整个操作过程简便快速,15分钟左右即可报告结果。
化学检查
1.锌离子浓度
前列腺能利用锌离子合成具有抗菌作用的含锌多肽,故锌离子浓度可以基本反映前列腺液的杀菌能力。锌浓度升高多见于前列腺癌,下降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
2.酸性磷酸酶含量
酸性磷酸酶含量与锌浓度呈正相关,特别是患前列腺癌时,二者显著增高,将二者与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和随访追踪的客观指标。
3.蛋白水解酶、纤维蛋白酶及枸橼酸浓度
前列腺炎时蛋白水解酶、纤维蛋白酶及枸橼酸三者浓度均下降。
细菌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转运
通过前列腺按摩术采集的前列腺液流经尿道时容易被尿道细菌污染,故推荐使用前列腺液细菌学定位检查。具体步骤如下:先清洗尿道口,用无菌管收集先排出的10ml尿液为U1,继续排200ml尿,中途收集10ml尿液为U2,之后停止排尿,进行前列腺按摩收集前列腺液为PS1,最后收集按摩后首先排出的10ml尿液为U3,把这四份标本都立即送检进行细菌培养。U1代表尿道细菌培养;U2代表膀胱细菌培养;PS1代表前列腺液细菌培养;U3代表前列腺按摩后的尿道细菌培养。
直接涂片
收集PS1也可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或抗酸染色,寻找病原体,但此法检出率较低。前列腺脓肿时,由于其分泌物浓厚还常带黏丝,直接涂片比较容易检出细菌,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致病菌最常见。患前列腺结核病者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细菌培养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应该注意无菌原则,保证标本取材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无菌,以免标本污染影响结果。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可以提高检出率,包括一般细菌培养和支原体培养等,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前列腺炎时,最常培养出的是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耐药机制复杂且多重耐药的溶血性葡萄球菌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淋病患者取前列腺液分别接种在奈瑟氏球菌培养基和血平板上,置37℃环境下培养24~48小时,通常能培养出淋病奈瑟菌;前列腺结核患者通常能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前列腺液细菌学定位检查能较好的判断前列腺是否有炎症,有效区分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
临床意义
临床上,对前列腺液进行检查主要用于前列腺炎的辅助诊断。前列腺炎的诊断依靠前列腺液的显微镜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免疫细胞、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和磷脂酰胆碱小体减少是前列腺炎的特点。
此外,细菌性前列腺炎可有特异性IgA、IgG抗体增高,可维持6~12个月,急性或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见大肠埃希菌。但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生率为细菌性前列腺炎的8倍。前列腺液pH增高(如增高至7.7~8.0以上)对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有参考价值,而且前列腺炎病人经治疗好转后,前列腺液pH也恢复正常。
相关疾病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常见于青年男性。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根据前列腺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情况,把前列腺炎分为四种类型:
急性前列腺炎(Ⅰ型):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在劳累、饮酒、性生活过于频繁后发生,部分病人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留置尿管,经尿道进行器械操作或患有膀胱炎及尿道炎时,细菌或含有细菌的尿液经后尿道和前列腺导管逆流至前列腺。经直肠或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细菌可直接或通过淋巴管入前列腺,也可导致急性前列腺炎发生。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也可经血流播散至前列腺。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也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偶有厌氧菌。
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疼痛,因为前列腺充血、肿大,有时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致病因素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常见于长期反复下尿路感染,病原体反复存在,病原体通过尿液逆流进入前列腺所造成的感染。Ⅰ型前列腺炎治疗不及时或迁延未愈,亦可发展为Ⅱ型前列腺炎。
发病缓慢,多数病人具有尿路感染病史。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尿滴沥。部分病人可出现下腹部、会阴部、骨盆区疼痛不适。部分病人伴有精神紧张、萎靡、焦虑、抑郁、紧张,失眠、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型)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细分为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a)和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b)两种,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尿液反流刺激、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发病缓慢,多数病人具有尿路感染病史。临床表现同Ⅱ型。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Ⅳ型)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尿液反流刺激、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前列腺液、精液检查发现免疫细胞升高,或前列腺组织活检、前列腺组织标本检查中发现炎症证据。
前列腺结核
前列腺结核主要来源于其他部位结核灶的血行感染,少数继发于泌尿系结核。前列腺结核和精囊结核一般同时存在,病理改变同其他器官结核类似,但纤维化较重。有时形成寒性脓肿及不同程度的钙化。病变偶可向会阴部破溃,形成窦道。
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偶有会阴部不适,有时有血精、精液量减少、射精痛等现象。临床上多是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结核。直肠指检可见前列腺表面有硬结,无明显触痛。前列腺体积可以正常或缩小。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高峰年龄为75~79岁。已被确认的致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如果一级亲属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病的危险性会至少增加1倍以上。此外,外源性因素可能会影响从潜伏型前列腺癌到临床型前列腺癌的进程。如进食高热量动物脂肪和维生素e、、木脂素类、异黄酮的摄入不足及缺少阳光暴露等。
早期前列腺癌常无症状,常在直肠指诊、超声检查或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当前列腺癌增大阻塞尿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排尿困难、尿潴留、尿毒症等,但血尿并不常见。晚期可出现腰骶部、腿部疼痛;直肠受累者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大肠梗阻;转移性病变时常有下肢水肿、淋巴结肿大、贫血、骨痛、病理性骨折、截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