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翱翔蓑鲉

翱翔蓑鲉

翱翔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动物,又名斑鳍蓑鲉、长鳍蓑鲉、狮子鱼。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被引入至大西洋中西部并已扩散整个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胸鳍甚宽大如翼,能舒展各鳍在水中缓慢翔游。活动范围小,不作远距离洄游。

翱翔蓑鲉是暖水性底层鱼类,主栖于水较浅的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质的礁石平台。其体长在3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43厘米,最重可达1.1千克。雄性较雌性体型更大。其体延长,侧扁,前部稍高,体红色,并伴有白、红、金棕等不同颜色的条纹,头中大,稍侧扁,双眼上方有一对“触手”,吻部稍狭长。

截至2015年,翱翔蓑鲉的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其数量呈上升趋势。翱翔蓑鲉首先极具观赏价值,可为水族馆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其次其肉味鲜美,亦可作为次要经济鱼类的食用鱼。翱翔蓑鲉以其美丽的外表于2009年被帕劳用作邮票的图案。另外,翱翔蓑鲉曾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拍入纪实台的《人与自然》中。

命名与分类

1758年,翱翔蓑鲉首次被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命名为Pterois volitans。在分类方面,其与触须蓑鲉(Pterois antennata)为近缘动物。另外,由于士兵狮子鱼(Pterois miles)在形态上与翱翔蓑鲉极为相似,所以曾经它们被认为是同一物种,该物种也曾被命名为Pterois miles。直到1986年,美国科学家舒尔茨(Schultz)才正式将这两个物种划分开来,外形上,翱翔蓑鲉较士兵狮子鱼会有一个额外的背鳍条和肛鳍条,但通常需要通过遗传分析来确定二者身份。但2016年也有研究表明,翱翔蓑鲉是介于士兵狮子鱼和肩斑蓑鲉(Pterois russelii)的杂交物种,并提议将翱翔蓑鲉命名为肩斑蓑鲉(Pterois russelii)。本词条依传统观点,认为翱翔蓑鲉是不同于士兵狮子鱼和罗素氏蓑鲉的独立物种,学名为Pterois volitans。

形态特征

体型

翱翔蓑鲉是鲉科蓑鲉属的代表性物种,小型海洋鱼类。体长在3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43厘米,最重可达1.1千克;雄性雌性体型更大。其体延长,侧扁,前部稍高,体型十分美丽,但胸鳍和背鳍有毒,因此被称为“海洋里的毒皇后”,也被称为“会游泳的凤蝶总科”;其张开的胸鳍形状酷似古代的蓑衣。

体色

翱翔蓑鲉被认为是水族馆中最漂亮的物种之一,体红色,并伴有红色或金棕色或白色的条纹。体侧约具25条宽狭相间,深色和浅色交替横纹。头侧具黑色横带10余条,以眼前缘,眼中部、眼后缘和枕骨部4条最为宽大。吻部具纵带和斜带约7-8条。眼下方具辐射状条纹。下颌下侧具1黑色纵行条纹,眼间隔中央具1较宽纵纹,外侧具2“人”字形纵纹。背鳍具斑纹和斑点,鳍棘具黑白相间节状斑纹。胸鳍和腹鳍具斑纹。臀鳍和尾鳍具多行点列横纹。

头部

翱翔蓑鲉头中大,稍侧扁,呈带状,头背缘向后渐上斜,腹缘凹弧形。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略近于距鳃盖后缘,眼间隔深凹,约等于或略小于眼径,双眼上方有一对“触手”;鼻孔2个,靠近;距眼近于距吻端;前鼻孔圆形,略小,后鼻孔长圆形,稍大,靠近眼前缘,距前鼻孔近于距眼,鼻棘一个,小而尖锐;口中大,端位,口裂长为头长2/5,呈40度斜裂,吻稍狭长,吻长约为眼径1.5倍,吻端具皮须一对,吻端无鳞。翱翔蓑鲉的牙齿既多又小,它们密集的分布在翱翔蓑鲉的上颌和下颌,这些牙齿利于翱翔蓑鲉迅速捕食猎物。

鱼鳞

鳞小,圆鳞,头部和胸、腹部鳞更细小。颈部无鳞。吻部和头部腹侧无鳞。背鳍、臀鳍和腹鳍一般无鳞。侧线上侧位,斜弧形,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侧线管狭长。体侧鳞片圆形。中心点后中位。

躯干

翱翔蓑鲉背鳍连续,起点在鳃孔上角后上方,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鳍间具一缺刻;鳍棘甚尖长,仅基部有膜相连,第七至第八鳍棘最长,稍大于头长,约等于体高;鳍条比鳍棘短许多,后端伸越尾鳍基。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一至第二鳍条下方,略短于背鳍鳍条部,第三鳍棘最长,略长于最长鳍条1/2,鳍条向后伸越尾鳍基。胸鳍甚长大,伸达尾鳍基,鳍膜深裂,鳍条均不分支。腹鳍胸位,伸越臀鳍起点。尾鳍长圆形,鳍长大于体高。

鉴别特征

翱翔蓑鲉与其他的鲉属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有13个有毒的背鳍鳍棘和14条长的羽毛状的胸鳍,且其肛鳍有3个鳍棘和6-7个鳍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翱翔蓑鲉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从澳大利亚西部和马来西亚到马克萨斯群岛和奥埃诺岛;北至日本南部和韩国南部,南至澳洲豪勋爵岛、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和一些南方岛屿。中国分布于南海沿岸、南海诸岛以及台湾海峡等地。后因人为因素分布至西大西洋海域,尤以加利福尼亚海域及加勒比海域分布范围较广,已构成物种入侵。

栖息环境

翱翔蓑鲉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它们主要栖息于水较浅的珊瑚、砾石或岩石底质的礁石平台;其栖息地主要与珊瑚礁相关,但也能出现于热带温暖的海水中。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50米至-1米之间,但在加勒比海也有它们出现于海拔-300米的记录。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在许多栖息于珊瑚礁环境的海洋生物中,翱翔蓑鲉属于食物链中的顶层捕食者之一。它们是食肉动物,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如端足目动物、等足目动物和其他甲壳亚门动物)和小鱼为食,同时也包括幼年的翱翔蓑鲉。翱翔蓑鲉每年平均摄入其体重的8.2倍的食物,幼年时每天摄入5.5-13.5克,成年时每天摄入约15克。它们通常会在日落后进行捕食行为,它们通常会缓慢地靠近猎物,随后用其张开的胸鳍来掩护其尾鳍的移动,这种掩护以及翱翔蓑鲉自身的颜色会使它们在珊瑚礁中捕食时不容易惊动猎物;随后,翱翔蓑鲉便会快速吞咽猎物。

节律行为

翱翔蓑鲉是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会躲在其珊瑚和岩石之间的洞穴或裂缝里,而晚上会通过其缓慢起伏的背鳍和肛鳍的柔软的鳍条沿着岩石和珊瑚礁进行移动,尽管它们会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觅食及摄食行为,但它们会在这样移动一整个夜晚。

社群行为

翱翔蓑鲉除了幼年或者交配期间以小社群的形式生活之外,它们通常是独居的,并且当有相同物种或者其他物种入侵它们的领地时,它们会用其身上有毒的背刺攻击对方,保护其领地。通常雄翱翔蓑鲉比雌翱翔蓑鲉更具有攻击性。

攻击行为

雄翱翔蓑鲉在求偶时攻击性极强。当其他的雄翱翔蓑鲉入侵正在求偶的雄翱翔蓑鲉的领地时,被入侵的雄翱翔蓑鲉便会伸展它们的鱼鳍接近“入侵者”,并在“入侵者”面前来回游动,同时向前伸出其有毒的背刺;随后,正在求偶的雄翱翔蓑鲉便会与“入侵者”面对面地坐着并抖动其背刺;在冲向“入侵者”之前,它们会先摇摇头,并试图咬住“入侵者”的头,这会使“入侵者”嘴部被撕裂,随后它们便会将其背刺穿在“入侵者”的脊椎上,同时,它们还会继续攻击“入侵者”直到“入侵者”撤退。此外,翱翔蓑鲉几乎没有天敌,它们主要会通过迅速生长为一个庞大的体型的方式来躲避捕食者的攻击。

活动特点

翱翔蓑鲉胸鳍甚宽大如翼,能舒展各鳍在水中缓慢翔游。活动范围小,不作远距离洄游。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翱翔蓑鲉是有性生殖的动物,它们能全年进行繁殖。翱翔蓑鲉在求偶期间通常会与其他个体聚集在一起,一般为一条雄翱翔蓑鲉和几条雌翱翔蓑鲉聚集在一起形成3-8条的鱼群。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便会变得更加明显,雄性身体的颜色会更深,条纹也没那么明显;而雌性身体的颜色会变色苍白,当其腹部、咽部和嘴部变成银白色后,雄性便更容易在黑暗中发现它们。翱翔蓑鲉通常会在天黑时进行发情求偶,均由雄性发起,当雄翱翔蓑鲉找到雌翱翔蓑鲉后,它便会在其旁边的海底休息,并用腹鳍支撑自己,并围着雌翱翔蓑鲉转圈,盘旋了几圈后,雄翱翔蓑鲉便上升到水面,雌翱翔蓑鲉也紧随其后;当它们上升时,雌翱翔蓑鲉会抖动它们的胸鳍

产卵阶段

在产卵之前,交配的雌雄翱翔蓑鲉会上升下降几次,随后雌翱翔蓑鲉便会产卵,这些卵由两个中空的粘液管组成,并漂浮在海面下,约15分钟后这些粘液管便会充满海水并变成直径为2-5厘米的椭圆形球体,这些粘膜球内通常有1-2层的卵子,包含2000-15000个卵子,当雌性产卵后,雄性便会释放其精子,使精子穿过粘膜球并使其中的卵子受精。

生长发育

受精卵后的12个小时,胚胎便开始形成;受精后18个小时,其头部和眼睛便发育完成;受精后36小时,翱翔蓑鲉幼体便孵出;翱翔蓑鲉作为早熟物种,其幼体出生四天后,便能很好地游泳并能够开始以小型纤毛门为食。翱翔蓑鲉成熟时期大小约为19厘米,其繁殖能力会随着其大小迅速增加。翱翔蓑鲉的野外平均寿命为10年。

人工养殖

翱翔蓑鲉的饲养容器较大,通常为“1米缸”,并需铺砂置卵石:卵石用淡色置箱底之半,另半置深色或杂色;杂色或深色卵石铺垫面可植海藻或假山、珊瑚。向缸中注入人工海水,浓度通常为3.2%,水温需维持在22-28℃,pH维持在8.2左右。水宜经瑁瑚砂处理,并充分充氧。按时投放鲜活的小鱼及虾。此外,翱翔蓑鲉需要单种饲养,不适宜与其他鱼混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翱翔蓑鲉是一种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有毒珊瑚礁鱼类。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首次引进佛罗里达水域,自那以后它们便迅速在大西洋西北部和加勒比海建立了种群。截至2015年,翱翔蓑鲉的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其数量呈上升趋势。

保护级别

2015年,翱翔蓑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截至2023年,尚未有针对翱翔蓑鲉的具体保护措施,但部分翱翔蓑鲉会栖息于海洋保护区中进行保护。

主要价值

翱翔蓑鲉具有色彩、形态、动态多界位审美观赏情趣:它们的形态似京剧中扎硬靠,背插靠旗的花脸,威猛壮美;游动时体态飘逸,身躯进转,胸鳍浮动,靠旗招展,如京剧艺术中武净走圆场和起坝的架势。凭借外形,其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可以为水族馆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2006年前后,翱翔蓑鲉是进口到美国的10种最有价值的海洋鱼类之一,它们总共贡献了海洋鱼类总价值的28%,每月约305万美元。此外,翱翔蓑鲉肉味鲜美,亦可作为次要经济鱼类的食用鱼,如中国汕头市的海洋渔业公司食品加工厂以生产加工鱼片、鱼粉、鱼松、鱼糜及鱼类罐头为主,并自筹资金兴建一条水产罐头生产线,而五香炸狮子鱼等水产罐头为其中之一,为利用潮汕地区丰富的水产资源加工增值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物种危害

首先,翱翔蓑鲉的背鳍鳍棘下有毒腺,当人被蛰后,可能会导致头痛、寒战、肌肉痉挛、恶心,甚至瘫痪或者癫痫,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翱翔蓑鲉的毒液量、被蛰者的免疫系统和其被蛰的位置等因素。其次,翱翔蓑鲉作为入侵大西洋西部的物种,可能会改变其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和鱼群结构,对其生态很大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它们已经使一些入侵地的小型本地珊瑚礁鱼类数量减少了95%。同时,翱翔蓑鲉正在向南扩散,这对于南美特有鱼类会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最后,为了减少翱翔蓑鲉的激增,加勒比海地区会大量食用这种鱼类,但由于其体内可能由于进食积累了大量的雪卡毒素,从而导致人类患病:雪卡毒鱼中毒(CFP),该病估计每年有多达50万人患上;此病症是各种严重的胃肠道、神经系统甚至心血管病,这些症状可能在食用翱翔蓑鲉4小时内发生,并持续长达6周。

物种对比

常见的三种蓑鲉属动物分别为翱翔蓑鲉、肩斑蓑鲉(Pterois russelli)及环纹蓑鲉(Pterois lunulata),它们均为暖水性海洋鱼类:眶下骨减少至3块,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消失;鳃盖骨棘减少至1棘;胸鳍甚长大,鳍条均不分枝;背鳍鳍棘部高大深裂。但三者也有不同,具体如下:

相关文化

翱翔蓑鲉以其美丽的外表于2009年被帕劳用作邮票的图案。另外,翱翔蓑鲉曾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拍入纪实台的《人与自然》中,并提出翱翔蓑鲉由于入侵时无人理睬导致其数量大增,且因其美丽的外表而在水族馆受欢迎,但由于其不能人工繁育,所以水族馆的每一条翱翔蓑鲉均来自于大海。

参考资料

Red Lionfish.iucnredlist.2023-09-10

Report: Pterois volitans.ITIS.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翱翔蓑鲉.中国生物志库·海洋生物.2023-09-10

翱翔蓑鲉.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10-12

lionfish.britannica.2023-09-10

Pterois volitans (red lionfish) .CABI Compendium.2023-09-10

Pterois_volitans.animaldiversity.2023-09-10

斑鳍蓑鲉 Pteroinae Pterois volitans (Linnaeus , 1758).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9-10

..2023-09-10

WoRMS.marinespecies.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翱翔蓑鲉 Pterois volitan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9-10

..2023-10-26

都是美丽惹的祸 魔鬼蓑鲉遭大量捕捉.央视网 纪实台.2023-09-26

沙虎鲨三米身长对人友好 魔鬼蓑鲉无人理睬数量暴增.央视网 纪实台.2023-09-26

..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2023-09-10

肩斑蓑鲉 Pteroinae Pterois russelli Bennett, 1831.国家动物标准资源库.2023-09-26

环纹蓑鲉 Pteroinae Pterois lunul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3.国家动物标准资源库.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