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又名《星经》《石氏星经》,是后人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石申所著的《天文》两部著作合并而成。《甘石星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包含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也是中国星表的起源。

《甘石星经》包括甘德所著《天文星占》八卷、石申所著《天文》八卷。其主要内容为对全天恒星分布位置的定性描述,和对行星运动的研究。虽然《甘石星经》的内容已经残缺不全,但其剩下的星座等数据也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天文水平。其所包含的二十八宿距度的数据,被后世众多天文学家用于日、月、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当中,这一数据也是中国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基本数据。

但有学者提出甘德石申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所以二人合著书籍的可能性不高,并且《甘石星经》这一书名出现的时代较晚,书中还出现了后世才存在的地名等,于是认为《甘石星经》是后人借用甘德和石申的名字所撰写出来的作品。

书名由来

《甘石星经》又名《星经》《石氏星经》,是对甘德和石申所著的天文学著作合并起来作品的定名,这两本著作分别为《天文星占》和《天文》,皆为8卷且已经失传。《甘石星经》是后人将古书中引用的两部著作的片段重新辑录起来,因此得名,这一名字首次出现是在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

作者简介

甘德,楚国人,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著有《天文星占》8卷,已失传,对五星运动和占验具有较深研究,其关于五星研究的部分结果被记载于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石申,魏国人,战国时期天文学家、占星家。他对恒星进行了长期观测,并且建立了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通过星官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进行定性描述。他还发现行星的运作存在着规律,并且对其进行观测,为后世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人从汉初起被天文学家并称为“甘石”,其学术也被学派分别专门研究,甘德、石申与殷代巫咸被并列为天文学三大流派的代表人物,石氏星官、甘夫人星官和巫咸氏星官共同组成了中原地区古代星官体系。

主要内容

甘德的《天文星占》与石申的《天文》,皆于春秋战国时期创作。唐朝的《开元占经》保留了其部分内容。《甘石星经》一书是后人将古书中引用的两部著作的片段重新辑录起来而成的书籍。

《甘石星经》的主要内容是甘德、石申的星占条文,还有其他人共同记录的一些恒星的名称、方位。书中对二十八宿体系和其他天区都进行了区划,指明了各宫的星数以及各相邻宫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绘制了相应星官各成员星的位置图形。其中石申将全天的星体分为二十八宿和中外官星座,共120座,含星共121颗。石申还使用坐标来表示其方位,涉及了去极度、二十八宿和距星的距度、中外官的入宿度以及黄道内外度等数据,其中黄道内外度是中原地区独自测定的特殊量。《甘石星经》中还记载了甘德和石申所发现的行星逆行现象,并且将行星逆行弧线描绘成“已”,行星顺行则称为“勾”。此书中还记载了甘德、石申二人对于金星木星等会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推算精确到日,使用“度”作为基本单位,度以下的奇零用“半”“太”“少”“强”“弱”来表示。

影响与价值

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陈卓对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进行了整理,得出了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而甘夫人星官者就有146座,其中还包括了二十八星宿。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石申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研究也属于划时代的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人在他们的基础上绘制星图。《甘石星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甘石星经》中的全天星表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被记录在《开元占经》的引录中,其中列出了120余颗星的赤道坐标,坐标用入宿度和去级度来表示。许多赤道坐标采用的是战国时期的测量数据,证明石申使用了测角仪器来进行天体的位置测量,也表现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水平和仪器制造水平。《甘石星经》也是中国星表的起源,其记载的对于行星的观测推算数据是证明战国时期在行星和恒星的观测推算水平的有效证据。并且经席泽宗等人的研究,当时的甘德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卫二,这意味着甘德早于欧洲发现木星卫星将近2000年,是星象观测史上具有世界水平的一项成就。《甘石星经》中所提供的二十八宿距度为后世众多天文学家进行日、月、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时提供了数据,同时也是中国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基本数据,在客观上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书籍评价

学者钱宝琮评价《甘石星经》中甘德、石申二人在先秦时期进行的天文观察,开创了汉代天文学的先河。

学者王兴文认为《甘石星经》是华族为之骄傲的科学成就,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学者孙小淳评价《甘石星经》中星表的存在证明了中国星空在汉代以后确实存在变化,为研究中国星空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具体依据。

伪书争议

由于甘德和石申是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人物,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二人合作写书的可能性较小。而《甘石星经》书名出现年代和书中内容的部分州名是晋代或者唐代才得以出现的,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此书的作者应该是唐宋时期人士,是借用了甘德、石申二人名字所撰写出来的作品。

日本新城新藏博士最早提出提出《甘石星经》是甘德、石申二人的著作合成。他对《甘石星经》在日本的传本《天文要录》、《天地瑞祥志》中所记载的行星观测年代进行了推算,得出《甘石星经》的观测数据年代处于战国中期(公元前300年)。学者钱宝琮对《甘石星经》的来历进行了研究与考证,通过史记、汉书等史籍以及后汉、六朝隋唐等时期关于《甘石星经》的记录,提出西汉时期所记载的甘德、石申作品中的数据确实是在战国中期被测定的数据,但唐朝初期之后所流传下来的《甘石星经》真伪有待考证。

学者王兴文在《关于〈甘石星经〉的研究和讨论》中提出《甘石星经》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为《星经》,后被称为《甘石星经》,有广汉魏丛书明万历本、清嘉庆本,说宛委山堂本,增订汉魏丛书乾隆本等,最为常见的是丛书集成初编本,并且互相内容出入不大:另一种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有道藏正统本、小十三经本、汉魏丛书明万历本等,内容同样区别不大。之后王兴文对《星经》和《通占大象历星经》两种版本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版本的内容基本一样。之后王兴文根据这些内容提出其他教材和课本中所出现的错误描写,他还通过《郡斋读书志》等史料对《甘石星经》书名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对最早提出《甘石星经》是甘德石申二人著作合成的日本新城新藏博士的结论提出质疑。为了证明新城新藏博士的结论不能成立,王兴文通过将现传《甘石星经》和史料记载中关于甘德、石申原著的引文进行对比而发现了出入的地方。他还根据后学者以甘德、石申为名编书籍,提出《开元占经》中的引文并不完全是甘石二人的原文,因此认为新城新藏博士根据《开元占星》进行考证后的结论无法成立。王兴文认为“后人将甘德、石申著作合为一书”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甘石星经》并不完全是甘德、石申二人的著作。

学者蔡克骄管成学在《〈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考辩》中提出了《甘石星经》是唐代以后人的伪作这一观点。二人通过对《甘石星经》书名的由来、《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对于甘德石申二人著作的引文与《甘石星经》内容的对比以及书中地名的考证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并且对《甘石星经》书名的由来进行了考证,发现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采用了《郡斋读书志》中的记载,进一步扩大了《甘石星经》的知名度,但《文献通考》和《郡斋读书志》都明确提出《甘石星经》是汉代书籍,不能写入战国时期的天文学成就。清代周中孚也在其作品《郑堂读书记》第44卷中指出《甘石星经》不是甘德石申合作撰写的作品。

版本

《甘石星经》主要有两种书名,每种书名又有各自的版本,但其内容大致相同。:《星经》署名为甘公、石申撰,于宋朝后被称为《甘石星经》。其历经版本有:广汉魏丛书明万历本、清嘉庆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增订汉魏丛书乾隆本、红杏山房本、三余堂本和大通书局石印本。《通占大象历星经》署名同样为甘公、石申撰,其历经版本有:道藏正统本、小十三经本、汉魏丛书明万历本、津逮秘书汲古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丛书集成初编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