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
石申,生卒年不详,又名石申夫、石申甫或石申父,战国中期魏国人,中原地区先秦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战国魏惠王、魏襄王执政时期,但其生平事迹不详。据史书记载,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但已失传,在后世书籍中有部分记载,主要集中在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并通常称之为《石氏星经》。根据史料记载和推算,石申在制定历法、恒星观测、行星运动和黄赤交角数据测定等方面成就颇多。石申记载了121颗恒星的去极度、入宿度,并编制了石氏星表,这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仅次于巴比伦星表。同时,石申在研究五星运动中,发现了行星逆行现象。另外,石申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日珥、日冕的存在,计算出黄赤交角的数据,还对彗星进行了分类。
后人常把石申与战国时期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并称,并且石申的《天文》八卷与甘德《星占》八卷,合称为《甘石星经》,对后世天文研究影响颇深。为了纪念石申的功绩,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石申环形山”。
人物生平
但关于石申生平的事迹,隶书并未过多记载。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宝书》记载:“在齐,甘公;楚,唐眜;赵,尹皋;魏,石申”,可知石申是魏国人。《晋书·天文志上》则进一步说:“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史记正义》引南梁阮孝绪的《七录》也说到:“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
主要成就
综述
石申和他的门徒们通过长期观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天文发现。首先石申不仅测制了世界上第二早的石氏星表,并第一次建立起完整的坐标概念,还是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同时,石申掌握了推算五星出没动态的方法,并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计算。此外,石申还是首先观测到太阳日珥,首次发现日冕的人,并最早留下了有关太阳黑子的纪录。他还发现了月亮运动有迟疾的变化和偏离黄道的运动,最早对彗星进行分类,最早记载下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
恒星观测与星表成果
石申的恒星观测成果主要记载在石申的《天文》八卷中,然而原本早已佚失,但其学说曾被后世所引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中大量引用石申的恒星观测成果,在书中详细地用度数表示恒星的位置,一般称为《石氏星经》。《开元占经》记载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计120座。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根据日本天文学者上田穰和中国天文学者潘对石氏星标数据的观测年代的计算,可以确定《石氏星经》由石申创立,其中石氏二十八宿距度可能确是石申本人所测,其他数值则可能是由其门徒不断完善和补充,大约定稿于西汉后期。因此,《石氏星经》是石氏学派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行星运动研究
石申对行星运动有过研究,尤其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有较大发现。首先,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有关“故甘、石历五星法,惟独荧惑有反逆行”的记载,说明石申发现了行星运动有逆行的现象。然后,石申对金星运动动态的研究有较大成果,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便记载了石申对金星行度的计算,这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观测结果。
黄赤交角数据测定
石申是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续汉书·律历志》引载《石氏星经》说:“黄道规本牛初值平二十度,去极百一十五度”,相当于今度23°21',与理论推算值23°44'相比,仅有23'的误差。
太阳观测成果
日珥
石申观测到太阳日珥,并详细描述了日珥的形状及颜色变化。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便记载了石申对日珥的关注:“日两傍有气,短小,中赤外青,名为珥。”
日冕
石申首次发现日冕现象。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记载了石申对日冕的观测:“有气青赤,立在日上,名为冠。”古代“冠”“冕”二字通用,因此可以肯定石申已观测到日冕是太阳边缘的云气状物质。
太阳黑子
石申曾记录过太阳黑子现象。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记载了石申对太阳黑子的观测:“日中有立人之像。”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黑子记录,但由于《开元占经》没有记载石申观测黑子的任何时间信息,因此,人们公认的黑子记录为《汉书·五行志》所载的河平元年三月乙未。
彗星观测成果
石申进行了最早的彗星分类。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记载了石申对彗星的分类。石申将彗星分成四类:“一名索,二名拂星,三名扫星,四名彗星,其形状不同。”
月亮运动观测
石申发现了月亮运动有迟疾的变化及轨道有偏离黄道的运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引用了石申关于月亮运动的研究:“大臣用事……月行乍南乍北;女主外戚擅权,则或进退脁胸。月行疾,则君刑缓;行迟,则君刑急。”石申的发现,为后世进一步测定黄白交角和月亮的迟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历法
石申对历法制定有过贡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对此有记载:“故甘、石历五星法,惟独荧惑有反逆行。”此处明确提到甘德、石申的五星法。按中国古代历法的传统,五星的推算方法都是属于历法的范围。石申的五星法已经流传于世,此处又明确提到甘、石历,由此可证石申曾制定过历法。
石氏历法有五大特点,首先是其民用历法的月日推算法,按照先秦历法的常规,使用四分历,其基本数据和格局与《史记·历书》所载大致类似;然后,石氏历法使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其次,石申使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并依据此岁星运行12年的周期,预报各年的农业丰歉、水旱及国家治乱状况;再次,石氏历法有五星出没动态及运行方位的推算方法;最后,石氏历法使用周正,以冬至之月为立春。
主要著作
后世影响
三国时期太史令陈卓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其在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和商朝巫咸三家星上总结出古代星官系统,包括283星官1464星,并以三种不同的颜色标在星图上,其中取用甘德星图表上星官146座(28宿在内)。后人据此绘制星图并制造浑象上的星象,成为古代全天星官名数的定型之数。
后世纪念
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环形山。石申环形山于1959年由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发现,位于史瓦希环形山之北,并靠近月球北极,月面坐标为东经105°、北纬76°。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曾写道:“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称石申观测细致入微。
天文学史家陈久金认为石申在四分历、岁星纪年、行星运动、天象观测和中原地区古代的占星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从知识的积累和定性研究进入系统定量的科学探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
P.2512 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