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
王祥(185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今山东临沂),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
王祥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早年丧母,因继母谮言而失父爱;但仍奉继母至孝,汉末战乱,王祥带着继母弟弟在庐江避乱,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继母死后,接受征召为官,担任徐州别驾,治理盗寇,使政令畅通执行,之后担任温县县令。曹魏正元元年(254年),曹髦曹髦即位,王祥因定策之功被封关内侯,后迁太常,又封万岁亭侯。甘露三年(258年),王祥在太学教导曹髦国理政,被任命为三老。曹髦遇弑后,王祥被任命为司空,后升任太尉、睢陵侯。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王祥得封太保、睢陵公,还在施政方面为司马炎解惑。之后王祥以体弱为由多次请辞,得获允准后于泰始三年(267年)以睢宁县公致仕。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重离世,享年八十五岁。临终前写下《训子孙遗令》,教导后代保持高尚品德。司马炎为其封谥号“元”。
《晋书》评价王祥:孝为德本,王祥所以当仁。留有“卧冰求鲤”典故传世,其作品《训子孙遗令》被视为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文献之一。
人物生平
生性纯孝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生于汉中平元年(185年),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祖父王仁曾官至青州市刺史,父亲王融屡次被官府征召前往做官,都被王融拒绝。
王祥生性纯孝,他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常在王融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不被王融关爱。王融还经常安排他去清理牛的排泄物,王祥却愈发恭谨。父母生病时,王祥衣不解带的小心伺候,还亲自为他们尝试汤药。继母欲吃活鱼,他于天寒河冻时解衣卧冰求鲤。
治理徐州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带着母亲和弟弟王览到庐江县(今安徽合肥)避乱,并在此隐居三十余年,不愿接受州郡的任命。继母朱氏去世后,王祥由于过于悲痛,需要搀扶着拐杖才能起身行走。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吕虔为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为其别驾。一开始王祥拒不接受,经过弟弟王览的劝说,又给他准备了牛车,才决定应召前往。王祥到任后,吕虔把州政都交给他处理。当时盗寇横行,王祥率领士兵多次前往讨伐,徐州因此安宁,政令没有阻碍地执行了下去。当时的人都用歌谣来感念王祥的功绩。
仕途高升
王祥后来被举荐为秀才,任职温县县令,经过多次升迁后官至大司农。曹魏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王祥因为参与制定国策有功劳,被封为关内候,拜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
正元二年(255年),王祥跟随司马昭讨伐毌丘俭,因功增加食邑四百户,还升任太常,封为万岁亭侯。甘露三年(258年)八月,魏国君主曹髦前往太学巡查,任命王祥为三老。随后王祥以师长身份,教导曹髦如何治国理政,在场旁听的人都受到了激励。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王祥为此涕泗横流,号称“老臣无状”,认为是自己的罪过,之后升任司空。
拒拜晋王
咸熙元年(264年)三月,王祥升任太尉,加职侍中。之后又受封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当时,司马昭掌握了曹魏大权,有称帝的想法。司马昭受封晋王时,荀顗和王祥一同前去拜见。荀顗认为司马昭地位尊贵,应该行跪拜礼。王祥则认为相国确实尊贵,但仍旧是宰相,他们只和王爵相差一个等级,连上朝时的位次都是相同的,没有跪拜的道理,还会伤害晋王的名声。等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见状表示,如今才知道王祥有多么看重他。
多次请辞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即晋武帝。随后拜王祥为太保,进封睢陵公,允许他在府中设置七官。司马炎刚即帝位,下诏征求正直进言。王祥与何曾、郑冲等素有威望的老臣便请求觐见,司马炎便派侍中前往询问四人关于朝政的得失,以及急需解决的施政问题。
之后,王祥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致仕,司马炎多次拒绝。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长久患病无法按时朝会,不能尽臣子本分,请求免去他的职务。司马炎于是下诏称王祥已经多次请辞,但都没有得到他的同意,并下令不允许再议论王祥辞官的事情。
泰始三年(267年)七月,王祥坚决请求辞官归乡,司马炎才同意王祥以睢宁县公的身份致仕,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样,还在三司之上,致仕后仍享有之前的俸禄。还特地赐给王祥几案与手杖,即便不朝见,也可以派人前往王祥府邸征求大事的处理意见。并赏赐他安车驷马、宅第一区、钱财百万,绢五百匹及床帐褥。还赏赐六位舍人为王祥专门驱使,并设置二十名官骑。让他的儿子王肇为给事中,让他时常有闲暇给王祥请安。还特许王祥仍住在官府,等赏赐的宅院建成后再搬走。
寿终正寝
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重,写下《训子孙遗令》,训诫后代要薄葬他,还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并坚持贯彻“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他的后代都贯彻了王祥的遗命。
同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司马炎下旨赏赐无数,因为其母文明皇太后刚去世一月,所以没能参与丧礼,事后还特地下诏表示要为王祥痛哭一场。次年,司马炎下诏,追赐王祥谥号为“元”。
人物作品
王祥临终病重时,写下《训子孙遗令》。文中他首先交代了办理丧事的事宜,其中包括丧服、陪葬坟墓、祭奠、除服乃至哭泣、饮食等事宜,要求后代一定要“薄葬”。并对后代子孙进行“信”“德”“孝”“悌”“让”这些立身之本的教导: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梯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王祥认为子弟按儒家伦理规范立身行事扬名显亲,才是最大的孝,而不是厚葬。
人物争议
在现存典籍中,关于王祥的寿数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八十五岁去世,有说是八十九。八十五的说法可见唐房玄龄著《晋书·王祥传》,上载王祥于泰始五年(269年),结合《训子孙遗令》所言“吾年八十有五”,可推算其为公元185年所生。但在《晋书·武帝纪》、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用的王隐著《晋书》,记载王祥生于汉光和三年(180年),薨于泰始四年(268年),可知其为八十九岁。学者赵静认为王隐《晋书》成书时间与王祥生活年代更为接近,有更高的可信度。经过研究后认为应为房玄龄《晋书》误作,王祥应为八十九岁。
家族成员
主要影响
孝道文化影响
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以孝名垂青史,感动天下,他也因此被列为古代的“二十四孝”之一。后世更是有诗称赞道:“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政治影响
王祥在做官时以孝治县,深得民心,他在县衙大堂上写了一副对联,上句曰:“万物亲为本”;下句曰:“百行孝当先”,横批为“治县以孝”。并且在管理睢陵也在践行以孝治县,对那些不孝之徒或有凌辱父母、老人的狱讼,他一律严加追究,对闻名贤孝的人,根据他们的事迹,分别予以表彰,这也使得睢陵大治,孝亲成风。
另外王祥在睢陵时开沟引渠,治旱治涝,遇上大灾为民请命,上报灾情,求朝廷减免钱粮,深受民众拥戴,在调离这里是更是得到百姓十里长亭相送,王祥走后,百姓自动捐五百两银,在城南玉皇阁前动工兴建王公庙纪念王祥。
人物评价
王祥在徐州时,当地百姓制作歌谣赞颂他: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司马炎称王祥:资历老且德行高,是朕依靠处理政治的能臣。
唐朝历史学家房玄龄评价:孝为德本,王祥所以当仁。
南宋学者徐钧为王祥作诗:卧冰得鲤供亲养,至孝诚能上格天。每信天人常吻合,应知容谷响声传。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认为:王祥是贪婪的平庸小人,表面效忠魏室,其实已向晋室称臣。
近现代学者余嘉锡认为:王祥不向司马昭跪拜,可见其为人老于世故,实属可贵。
近现代学者吕思勉评价:晋初如石苞、郑冲、王祥、荀顗、何曾等一帮司马氏集团的大臣,都是贪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是纯洁淳正之人,不能托孤济命。
轶事典故
卧冰求鲤
王祥的继母朱氏,曾在冬天极为寒冷的时候,跟王祥说想吃活鱼。王祥为了满足继母请求,便脱下衣服趴在河面的冰上,忽然冰块自行融化,从中跳出两条鲤鱼。王祥便拿着鲤鱼前去孝敬继母。
孝感上天
继母朱氏有一次想吃烧黄雀,没过一会儿便有数十只黄雀飞进屋内,王祥又拿去给朱氏吃。当时的人们都感叹这是王祥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有的结果。
抱树而哭
有一次,他家栽了棵红沙果树,红沙果树结出了果实后,朱氏便让王祥守护这棵树。刮风下雨时,王祥也不肯离开,只是抱着树大声哭泣。
孝感后母
一次,王祥在床上睡觉,朱氏想要过去暗杀他,正好遇到王祥起床小解,朱氏只砍到了空的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很懊悔,便跪在地上请求朱氏杀掉他。朱氏因此深受感动,并真心感到悔悟,此后,便像对待亲生儿子那样对他。
吕虔佩刀
当初吕虔有一把配刀,被工匠认为拥有此刀的人必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认为他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留着只会有害。便对王祥表示他有成为公辅的能力,还把刀送给了他。王祥本来坚决推辞,吕虔强硬要求,他才接受了这把刀。王祥临终前又将这把刀赠给了弟弟王览,还表示王览的后代一定会兴盛,可以配得此刀。后来,王览的后代之中果然多出贤才,尤其在东晋时期最为兴盛。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戏剧作品
2007年,由临沂市打造的柳琴戏《王祥卧鱼》,在第五届书圣节闭幕式首次亮相,之后在各地多次上演。
后世纪念
王祥墓地在今郑州市荥阳县高村乡高村东南约500 米处,墓地位于耕地之中,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墓南侧约100米处为运粮河,相传是王样卧冰之处,今河水已断。墓前原有一碑,刻有王祥卧冰的故事,冢上原有墓塔现今都已不存。现为荥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书目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魏纪九》
《晋阳秋》
参考资料
郭居敬“二十四孝”的孝廉故事(王祥).大田县纪委监委网站.2024-07-14
《王祥卧鱼》 昨晚首都完美谢幕.新浪新闻.2023-09-13
晋书.国学网.2024-07-14
三国志.国学网.2024-07-14
卷第七十七.国学网.2024-07-14
中华二十四孝之首——王祥卧鲤.兰山区人民政府.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