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阴身

中阴身

中阴身,为佛教术语,又名中有。在佛教中,中阴身指意识离开人的身躯之后,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不属于六道生命。中阴身处在新旧生命交接之间,每七天一生死,最多经过七番生死,在这期间等待合适的业缘投生至下一世。

中阴身随业力而流转,遵循三世因果,善果与恶果成熟之人,没有中阴身,这两种人去世后直接前往天道或地狱。按藏传佛教说法,根据不同的去处,中阴身的投胎姿势也有所不同,前往天道的中阴身头朝上,投生为人的中阴身直行而去,去往三恶道的中阴身头朝下。中阴身的形象与下一世投胎处一致,以香气为食,五昼夜之分,具备一定的神通,可以穿过很多障碍物,但不能穿过菩提道场和产道。中阴身有两个净光期,一个是呼吸停止后意识丧失,心识仍停留在身体里面的时期,另一个是死者由无意识醒来,到神识离开肉体的阶段。净光期是亡者获得解脱的重要机会。在宗教中,中阴身前世的亲人可以举办超度和忏悔仪式,帮助中阴身投生到更好的处所,或者升天,前往极乐净土。佛教密宗中,也有在中阴身状态下证悟的修炼方法。不过,在中阴身阶段取得成就的机会很少,有大根器或修炼力量足够强大的人才有可能。

中阴身也分很多层次,一般分为四大类:生处中阴、命尽中阴、法性中阴和投生中阴。生处中阴指的是一个人活着时的中阴状态,包括禅定中阴和梦幻中阴;命尽中阴是指临终时的中阴状态,从确定死亡的那一刻起,到死亡时结束;法性中阴是死亡后还有机会证得报身的时期;当在法性中阴中因执着而升起投胎因缘时,就会进入投胎中阴,投生于有缘的母胎。为了让中阴身能够有更好的去处,尽量少遭受一些苦难,佛教很重视临终关怀,还会举办宗教仪式对中阴身进行超度。

定义词源

佛教中的“中阴”具有“间隔”或“过渡”的意思,可以指时间与空间的间隔,也可以指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间隔。广义来说,任何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之间的间隔,都可以被称作中阴。比如,“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中的“黑暗”,就是一种日落和日出之间的状态。还有在禅定时“出神”的意识境界,也属于一种中阴状态。不过,一般人们提起中阴时,指的是死亡后到转世投胎的这一段过程。

溯源

中阴身的概念可以溯源到古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轮回观,认为生命体死后,神识可以通过生命体进行再生。这其中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轮回主体,二是由善恶的行为而关联的转世再生。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但愿此命我,举行沙驮祭,不死与有死,同出于一源。”这段话是说,“命我”安住在肉体之中,天上长寿(所谓“不死”)的神明,与地上短寿(“有死”)的众生都是如此。神识在生命死亡离开肉体后,可以在阎魔的引导下,到天上享受福乐,或者留在人间长享人生。

在《奥义书》中,认为轮回的主体是宇宙或万有的本体,即“梵”。关于轮回的去处,《广义奥义书》中说:“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歌者奥义书》中说:“此世行善者将得善生:或生为婆罗门,或生为刹帝利,或生为吠舍。此世行恶者将得恶生:或生为狗,或生为猪,或生为贱民。”婆罗门教中的数论派,在吸收了《奥义书》中轮回解脱的成分后,形成了具有古印度特色的学说——二元二十五谛。这种学说承认了轮回的存在,并认为离苦的方式,就是认识到“二元二十五谛”理论:世间的事物是由“自性”和“神我”这二元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在种种变化下产生“觉”,“觉”又生出“我慢”,“我慢”又生出“十一根”和“五唯”,“五唯”又生出“五大”。

佛教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体系,中阴身的概念基于这两种体系而产生,也就是相信此世的躯体死去后,灵魂会随业力前往下一世投胎。十二因缘包含了十二个概念,分别是: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明色、识、行和痴。十二因缘这种思想认为,缘起是世界普遍联系的条件,即所谓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涵盖了十二支缘起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也就是说,在业报轮回的过程中,现世的果包含了过去世的因,而现世的因必将会引出来世的果。这些可以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被称为业力。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众生会轮回在佛教中所指的“三界六道”中。其中,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五道指天(神)、修罗、人、畜牲、地狱、饿鬼。

发展流变

佛在《涅经》中对中阴身表述为:“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其中的“五阴”指的就是“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人的身体死亡后,过去的五蕴消失,呈中阴身的状态,直至投胎新的五蕴生成。佛教的其他典籍,跟《涅槃经》中的说法类似。之后,民间流传着三魂七魄的概念,认为人在死后有三魂七魄,其中一托生、一守尸、一受罪。不过,佛教典籍中并无相关论述,清代周安士在《安士全书》中对其进行了反驳和解释。

佛教中还有观点,男女生育时,需要靠中阴身投胎,然后成胎。如果没有中阴,就不能成胎。《处胎经》中还讲述了男女胎形的不同:“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胁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胁,两手掩面,背脊而住。”《法苑珠林》中还讲到了双胞胎中阴入胎的情形:两中阴有同时的,还有不同时的,若同时而入,则先产出者为兄,若不同时,则先产出者为弟。

内涵解读

在佛教的主流观点中,生命的存在状态有四种,分别是死有、中有、生有和本有。其中,死亡的刹那为死有,投生的刹那为生有,在死有和生有之间的状态为中有,即中阴身。中阴身在轮回中起着衔接前后世的作用,不属于六道之一。

中阴身投胎的时候,会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进行识别,之前造何种业,便会现何种身形,前往相应的投生处所和轮回之道。轮回之道共有六种,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其中前三道被称为三善道,后三道被称为三恶道。这种由业识决定中阴身归宿的情况,也被称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过去好事做得多,中阴身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父母。但若此人过去恶业比较多,那么中阴身就会见到昏暗的地方,投胎到环境相对差的家庭,甚至是前往三恶道中。

佛经中有一种说法,可以根据人死时的身体状态,预先验知此人轮回道哪一道。一般情况下 ,罪业极深的人,命终之后会立刻进入地狱道,不经过中阴身阶段。而善业成熟的人,也不经过中阴身阶段,去世后立刻进入天道。

特征

藏传佛教的唐卡中,有一些展示三界和六道轮回的图像,展现了中阴身的外观、能力等特征。

外观与大小

因为中阴身与下世要投生之处有业力层面的牵引,因此,中阴身的形状一般与其要投生处的形状一致,如果要投生到人道,那么中阴身就是人的形状,如果要投生为一条狗,那么中阴身就是狗的形状。

三界中欲界中阴身的大小跟人间五六岁孩童差不多,不穿衣服;色界中阴身的大小跟色界天有情的身体大小差不多,有衣服遮体;无色界没有中阴身。

能见中阴身的条件

在中阴的境界中,有很多中阴身,业力相同的中阴身之间可以相见。另外,由修行所得的天眼、远离昏睡掉举怀疑意苦等十一种过患的人,也能够看到中阴身。

能力

中阴身一般具有业生的神通,具有健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另外因身体状态细微,可以穿过很多障碍,在很多地方畅行无阻,但不能穿过佛陀成佛之处的金刚座,以及下一世投生处的母胎。

食物

中阴身以气味作为食物,不同的中阴身根据福报的不同,可食用的香气也不同。布施中阴身食物的仪轨,叫做烟供。还有一种说法是,中阴身可以食用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这四种食物,凭借着鼻、舌、身长养身体,以触、思、心来滋养心田。其中,段食只存在于欲界,其他三种食物在诸界都有。

存在期限

藏传佛教认为,中阴身大概在人死后三天半到四天的时间里产生,没有确定的计数。净土宗认为,神识脱离肉体一般需要8小时。中阴身从死有中生出后,每7天会经过一个生死昏迷,在49天内会再入轮回。

类别

按照佛教的主流说法,中阴分为很多个层次,有生处中阴、命尽中阴、法性中阴、投生中阴等。

生处中阴

生处中阴又叫此生中阴,是从出生到死亡阶段的中阴境界,包括幻梦中阴、禅定中阴等。在藏传佛教中,有很多关于生处中阴的修行法门,通过修习觉悟和禅定,来为临终之际和死后会遭遇的中阴身境界做准备。这些教法一般将中阴比喻为一只鹰,它需要找一个地方来筑巢,当这只鹰可以安住时,它就会变得无惧一切境界。修行者修行的目的,就是效仿这只鹰,学会以正念面对看似危险的事物。

命尽中阴

命尽中阴也称为临终中阴,它有两个端点,起点是这个人开始面对确定的死因时,终点是此人死亡之时,也就是从确定走向死亡的那一刻起,比如车祸后,或者是预知到死亡时,直到意识分解融入法界。在这个阶段,当事人有时会体会到一些与日常经验不同的幻境。

法性中阴

如果亡者在临终中阴时,无法获证净光,就会进入法性中阴。法性中阴的形成过程如下:先由愚痴引发7种妄性,看到业果光显现在眼前。之后,会出现由贪欲引发的40种妄性,燃境现前,又有由嗔恨引发的33种妄性相继而生,出现光境。此时的亡者,会因自身未获得觉悟,而导致神识从梵穴以外的各窍离开肉体,从而变成中阴身。但是,亡者如果在法性中阴中获证净光,同样会取得报身成就。

投胎中阴

法性中阴结束后,会进入投胎中阴,此时中阴身会看到由贪嗔痴三毒幻化出来的种种景象,心生怖畏。之后,中阴身面前会出现各种颜色的胎门,分别通向不同的轮回之处。一般认为,灰白色光径通向天道;暗黄色光径通向人道;如烟雾般朦胧的光径通向地狱道;浅绿色光径通向阿修罗道;暗蓝色光径通向畜生道;浅绿色光径通向阿修罗道。此时亦有种种可怕的景象现前,催逼中阴身入胎。

中阴身可投胎到有同业的有缘父母,在父母交合时,中阴身会看到微明的色境,跟随着光入胎。中阴身之所以会投胎,是因为有爱欲之想,这种爱欲会与父母的心神会合,进入胎转续命跟。《楞严经》卷十中,将此描述为:“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向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修行功夫,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而生爱惑,见到有缘的父母同房时,也不心动,那就不会投胎,也就脱离了六道轮回。但是,如果见到了有缘的父母心动,并且加入到同房的过程中,那就可能会入胎。关于中阴身入胎后的情况,《入胎经》中讲道,中阴身入胎后会进入昏迷状态,之后每7天发生一次变化。在怀胎期满后出生时,会经历一番痛苦后,才能降临人间。

中阴救度

临终关怀

佛教中阴身的观点,以及因果论等观点,十分重视人的善终,也就是临终关怀。临终的那一刻,蕴含着生命转化的契机,对死后中阴身的去向有很大影响。临终关怀可以减少临终者的痛苦,让亡者有更好的投生处所,甚至是往生极乐佛国。一些有佛教信仰的临终者,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会在临终时刻为其助念佛号,放生行善,供养布施,以及念经祈祷等。

度亡法事和丧葬礼仪

神识在中阴身阶段,依靠其前世所积累的业报和福报,在六道中寻找投胎之处。如果在这个时期,中阴身在世的亲属能够为其诵经和做法事,就能够帮助中阴身获得更好的投胎之处。

中国从南北朝起便有作七的风俗,通过做法事来减轻死者中阴身的恶业。人死后,亲人于头七日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和供祭,每隔七日做一次佛事,四十九日后结束。唐朝以后,这种斋会与儒家的丧礼,如百日、期年、三年等,在民间逐渐结合为一种丧葬礼仪,并形成了10个丧葬期,分别是:头七过秦广王,二七过初江王,三七宋帝王,四七过五官王,五七过阎罗王,六七过变成王,七七过泰山王,百日过都市王,周年祭过平等王,三年祭过五道转轮王

相关典籍

佛教、道教和儒家典籍中,都有关于中阴身的记载,讲述了中阴身的存在,以及人们如何帮助去世的亲人平安度过中阴身阶段。

否认中阴身的佛教部派

不管是在佛教内部还是外部,关于中阴身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佛教中以大众部为代表的一些派别,就否认中阴身的存在,他们认为死有和生有之间,并没有像中阴身这样的存在,肉体在死亡之后,神识会直接转入下一世。依据《大乘流转诸有经》中所说:“前识已灭,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一个人死后会直接进入后世的轮回轨道,死于生之间相续流转,没有所谓的间隔。

此外,佛教小乘、大乘和密教对中阴身是否能转变,存在着争议。主流的观点认为中阴身无法转变,如果是人的中阴,下一世就会是人,无法改变。但在大乘经论和密法中,有可以转变中阴身的观点,甚至还可以利用中阴身成就佛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