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氛围音乐

氛围音乐

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别名环境音乐。氛围音乐的出现大概可以追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的摇滚在全球的兴起方兴未艾。就在人们还痴迷于吉他、贝司、鼓所能创造出来的激情与能量时,一些音乐家则超越了时代将目光投向更为超前的音乐形式,氛围音乐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氛围音乐的出现与“合成器”这种乐器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它从音色、操作方式、演奏手法等方面大大的推进了音乐的发展。为一种音乐风格,氛围音乐在整体上已经繁行出更为系统更为具体的音乐风格,早期的环境音乐以重复、简约、抽象化为特征,大量运用合成器的发声原理对声音本身进行可行性的探索。

氛围音乐的代表人物从早期的Brian Eno、David Toop、Terry Riley,到如今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其他元素的新生代音乐家,都是经过探索来实现环境音乐的可能性。

命名

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在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下,创造了“家具音乐”(英语:Furniture Music,法语:Musique d’Ameublement)这一早期氛围音乐形式,用以在餐桌旁营造氛围。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受极简主义音乐影响,氛围音乐在形式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发展。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的音乐家通过电子音乐作品探索了声音与空间的关系,推动了极简主义音乐的发展,与氛围音乐在理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女作曲家劳里·斯皮格尔(Laurie Spiegel)利用早期的电子音乐设备,创作出开创性的氛围音乐代表作《膨胀的宇宙》(The Expanding Universe)。这件作品第一次使用了电子技术手段探索氛围音乐的可能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音乐家布赖恩·伊诺(Brian Eno)正式创造了“Ambient”这一术语来专门命名这种音乐风格,Ambient原释义为环境、氛围,而Ambient Music则指用音乐塑造轻松的环境、氛围。后伊诺通过发行Ambient同名系列专辑使Ambient这一术语流行开来。布莱恩·伊诺在专辑中对氛围音乐下了定义,要求其通过声音增强环境氛围,容纳不同层次的聆听体验,但不强迫注意力。

伊诺及其同时代的音乐家如King Tubby、富田勋(Isao Tomita)、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等人,通过具有开创性的代表性作品,推动了“氛围音乐”这一术语的使用和传播。

经过20世纪前期的逐步探索,到70年代末这一术语才正式确立下来。“氛围音乐”最终成为了一种风格和流派的正式命名,标志着这一音乐类型的成熟。

历史沿革

起源

氛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期,出现了两次艺术运动,分别是未来主义运动和达达主义运动。这两次艺术运动都鼓励对各种音乐和非音乐形式进行实验,同时摒弃更传统、更受传统束缚的表达方式。运动的主要参与者除了画家和作家,还吸引了实验音乐家和"反音乐"音乐家,如战前未来主义运动的弗朗切斯科·巴利拉·普拉泰拉(Francesco Balilla Pratella)和战后达达主义运动的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和埃尔温·舒尔霍夫(Erwin Schulhoff)。

作为20世纪早期的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利用这种受达达主义启发的创作思维探索音乐的全新形式,并创造出一种早期的氛围音乐形式,他称之为家具音乐(Musique d'ameublement)。他将这种音乐定义为可以在晚宴期间播放的音乐,能够不喧宾夺主并为晚宴活动营造氛围气氛。。

萨蒂原话曾说他试图创造"一种音乐......它将成为环境噪音的一部分。我认为这种音乐旋律优美,能缓和晚餐时的刀叉声,而不是喧宾夺主,也不是强加于人。它可以填补朋友们一起用餐时的沉默。它可以让朋友们不必在意自己平淡无奇的话语。同时,它还能中和不经意间闯入谈话中的街头噪音。制作这样的音乐就是对需求的回应"。

氛围音乐以此源头开始发展,并很快有音乐家推出该风格的作品,如盲人威利·约翰逊(Blind Willie Johnson)于1928年创作的单曲《夜黑地冷》(Dark Was the Night, Cold Was the Ground)便归入氛围音乐,他认为这是"一首乡村福音即兴曲,采用吉他滑音创作,并伴有人声哼唱,但没有歌词"。

流传期

20世纪60年代,氛围音乐在音乐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1962年夏天,作曲家拉蒙·森德(Ramon Sender)和莫顿·苏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ck)成立了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该中心既是电子音乐工作室,也是音乐会的举办地。他们的作品促进了极简音乐(也称极简主义)的发展,极简音乐与氛围音乐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如重复模式或有节奏的拍打、稳定的无人声和辅音和声。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作曲家埃利安·拉迪格(Éliane Radigue)通过处理两台盒式录音磁带录音机和一个麦克风之间的反馈产生的磁带循环,创作了多首氛围音乐作品。1968年,Pearls Before Swine 的专辑《Balaklava》中出现了鸟鸣声和海洋噪音,1969年,COUM Transmissions乐队在英国艺术学校进行声波实验,这些声音后来都成为了氛围音乐的常用主题。

命名期

到了20世纪70年代,氛围音乐来到了实验阶段,这一时期氛围音乐的创作加入了更多的合成器。并在这一时期正式获得氛围音乐的命名定义。

1974年至1976年间,美国作曲家劳里·斯皮格尔(Laurie Spiegel)在名为GROOVE的计算机模拟混合系统上创作了开创性作品《膨胀的宇宙》(The Expanding Universe)。

1975年4月,苏珊娜·西娅妮用她的布赫拉合成器进行了两场演出,一场是在WBAI免费音乐商店,另一场是在菲尔·尼布洛克的阁楼上。这两场演出的主要音乐风格皆为氛围音乐。

20世纪70年代末,音乐界真正出现了"氛围音乐"这一术语。布赖恩·伊诺(Brian Eno)创造了"氛围音乐"一词,他在后世也经常被认为是这一音乐流派的发明者。

1975年的某天,伊诺的一位朋友在他因车祸卧床期间,给他带来了一张18世纪竖琴音乐专辑。临走时,她把唱片放给他听,但音量太小,他几乎听不见。唱机已经很旧了,那天又下着雨,传到耳里的音乐变得模糊不清,音符和音符之间难以区分。布莱恩·伊诺发现和雨声合而为一的音乐变得格外特别。音乐似乎是缭绕在身旁,你能感觉出它的气氛所在。音乐好像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它是不断变化着,只是很细微罢了,要长时间才听得出来。蒙蒙的音乐显得很有空间感。Ambient的氛围之义(或是情境)就是这些特色的代表。布莱恩·伊诺出院后,即以这些概念着手罐头音乐,也产生了氛围音乐的代表专辑《Ambientl:Music for Airports》。

虽然伊诺的第一张氛围音乐专辑是1975年发行的《Discreet Music》,但他在70年代后期发行的以该流派命名的四张系列专辑,使这一术语作为一种流派和风格得到普及和巩固。其剩下三张专辑分别为《Ambient 2: The Plateaux Of Mirror》、《Ambient 3: Day of Radiance》和《Ambient 4: On Land》,在第一张专辑的内页说明中,布莱恩·伊诺对氛围音乐下了最明确的定义,他声称这种音乐流派应增强听众所处环境的"声学和大气特质",诱发"平静和思考的空间,容纳多种层次的聆听注意力,而不强迫一种特别的注意力"。

当时创作氛围音乐的同时代音乐家还包括牙买加音乐家King Tubby、日本电子音乐作曲家富田勋(Isao Tomita)和 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以及德国实验乐队如Popol Vuh、Cluster、Kraftwerk、Harmonia、Ash Ra Tempel和Tangerine Dream。《Stylus Magazine》杂志的迈克·奥姆(Mike Orme)称柏林学派音乐家的作品为氛围音乐"奠定了基础”。

氛围音乐也于70年代在中国展开初期研究,其早期的研究形式聚焦于电影、广播剧等媒体艺术的配乐之上。

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采样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氛围音乐的创作,采样技术增加了创造声音空间的可能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唱片创作和录制都开始广泛采用电脑制作。不过,电脑技术即使蓬勃发展,许多艺术家仍在使用模拟合成器和原声乐器来制作氛围音乐作品。

1983年,高田绿(Midori Takada)用两天时间录制了她的首张个人专辑《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她在这张专辑中演奏了所有部分,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打击乐器、马林巴琴、锣、簧片风琴、铃铛、陶笛颤音琴钢琴和玻璃制可口可乐瓶。

1988年至1993年间,法国先锋电子音乐家艾莉安·拉迪格(Éliane Radigue)用ARP2500制作了三部长达一小时的作品,随后作为《死亡三部曲》(La Trilogie De La Mort)一起发行。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乐队The Orb、Aphex Twin、Slowdive、The Irresistible Force、Geir Jenssen's Biosphere和The 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所创作的音乐,皆被流行音乐媒体称为"氛围音乐"(Ambient house)、"氛围电子乐"(Ambient Techno)或"IDM",或者根据布莱恩·伊诺于1978年的定义,被称为"氛围"(Ambient)。

伦敦现场的艺术家,如Aphex Twin的《specifically:Selected Ambient Works Volume Ⅱ》、Global Communication的《76:14》、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的《Lifeforms》和《ISDN》、The Black Dog的《Temple of Trans-parent Balls》、Autechre的《Incunabula》和《Amber》、Boards of Canada以及KLF的开创性作品《Chill Out》都为氛围音乐的普及和多样化作出了贡献,在当时流行的硬核和科技音乐泛滥的背景下,聆听氛围音乐成为了令人平静放松的休息方式。

在这一时期的后期,许多实验电子乐,尤其是声音艺术家,如Pole、Mika Vainio、Ryoji Ikeda、Christian Fennesz、Aphex Twin和Autechre,延续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氛围音乐和配乐的传统,扩展了”氛围"的主题,同时,他们开始采用越来越抽象的采样纹理和数字电子技术,带领氛围音乐走向极简主义作曲和具体音乐相融合的趋势。

后来,数字时代的电子音乐艺术家,包括布莱恩·伊诺本人的最新作品,都在尝试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创造与听觉空间的物理结构互动的"声音雕塑"(Sonic sculptures)。

而在中国,环境音乐(氛围音乐)这一概念随着由司有仑等翻译的日本学者服部正等所著《环境音乐美学》一书,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传入。

当代发展

到2000年代末和2010年代,氛围音乐在YouTube视频网站和其他网络媒体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上传的作品通常长达1到8小时,点击率超过数百万次。这类视频通常被冠以"放松音乐"的称号。许多上传的氛围音乐视频往往受到生物音乐的影响,它们以大自然的声音为特色,不过这些声音会经过混响和延时器的改良,使其具有空间感,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些自然声音通常包括海滩雨林、雷雨和降雨等,也会使用鸟鸣等动物的叫声。含有双音拍的音乐作品也是常见的热门内容,可为听众提供音乐疗法舒缓压力。

而在中国国内,针对氛围音乐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增多,如国内出版的氛围音乐外国译著,有日本的服部正等编著的《环境音乐美学》,该书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司有仑等专家翻译出版,主要围绕环境音乐的功能展开,介绍了音乐的功效,以及环境音乐在欧美、日本的当时的使用状况,还有对环境音乐编制、设置的实例分析。应用范围也从早期的舞厅播放扩展到了从音乐学、环境学、教育学声学、生物学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应用研究。

风格特性

非鉴赏性

所谓的非鉴赏性,就是指氛围音乐与音乐会上演奏的音乐不同,它不能像音乐会上的音乐一样作为欣赏的对象,而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作为背景来衬托主体的活动,是一种辅助手段,与音乐作为主题活动不同。因此特性,氛围音乐的响度不能大,最好是似有似无地族拥着主体;此种背景伴奏性音乐也不宜表现或渣染主题,以免吸引主体的注意力:同时作为氛围的酝酿,它需要足够的时间进程。

音乐编制上的规范性

音乐编制可以说是实施氛围音乐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按照工作的强度、场合的不同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不同而按进行编制,使用目的是在某种场合、某种情况下起到积极辅助的作用,如果错误使用则会达不到先前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氛围音乐不能随便什么音乐都能使用,需要由专门的专家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编制,有其内在的规范。如:在工厂里实施氛围音乐,目的是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调动劳动热情,此类音乐不作为娱乐品和鉴赏品,因此不能用专门供人们鉴赏娱乐用的音乐来替代,而应该根据劳动强度和劳动特点、以及时间等方面科学地实施氛围音乐,在这里主要是强调氛围音乐的功用性,而不是讲求音乐的鉴赏性。

功用性

“在音乐中,按其作用可以分为鉴赏性音乐、伴奏音乐、氛围音乐”,环境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现在从开始的胎教,到婴儿的摇篮曲,玩耍时唱的歌谣,再到学校、工作单位等前面讲过的几大使用范围,我们可以看出氛围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有许多功能如减少工作中的疲惫感、提高劳动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生活带来的压力感,到彻底放松的感觉,使人的心理找到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促进消费,提高经济效益等等。

无歌词的器乐

氛围音乐的伴奏性或其边缘意识性,决定了无歌词的器乐在氛围音乐中的主干地位。歌词的语义因素因诉诸思维而不可免地进入了意识中心地带。歌词性的合唱或独唱之可能作为氛围音乐,所凭借的也并非词义,而是其音乐旋律或节奏气势。

分类

当前对氛围音乐的分类主要“从使用场合和演奏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划分”。

一方面将根据“氛围音乐的使用场合”分为七大类:居家生活所用的氛围音乐商业活动中的氛围音乐、产业界中使用的氛围音乐、旅游业中使用的氛围音乐、运输业中的氛围音乐、医疗界使用的氛围音乐、社交场合所用的氛围音乐。另外,在学校、法院等等其他一些场合中也有播放氛围音乐调节气氛的常例。

另一方面根据演奏形式,常把器乐和人声、以及两者混合三种。最初的方式由演奏者、乐队、合唱队或乐队加人声在现场演奏、演唱。现在在餐厅、宴会、运动会中仍沿用这种方法。

子类音乐

黑暗氛围音乐(Dark ambient)

黑暗氛围音乐(Dark ambient)(在1980年代特别称为ambient industrial)是一种后工业音乐流派,其特点是有一种怪异、黑暗、类似无人机的氛围,带有部分不和谐的泛音,通常是黑暗和宏伟的。它具有像目标或地下墓穴的气氛。它表现出与环境音乐在概念和作曲上的相似性,许多黑暗环境艺术家将其视为主要的影响流派。虽然大部分是电子制作的,但Dark Ambient也包括手演奏乐器的采样和半声学录音程序。20 世纪 20 年代,以制作黑暗氛围音乐作品而闻名的艺术家包括与 Cryo Chamber唱片公司有关的艺术家,该公司由西蒙·希斯(Simon Heath)经营,他创作黑暗氛围音乐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代表作有《Beyond the Event Horizon》。

嗡鸣音乐(Drone music)

嗡鸣音乐,基于嗡鸣的音乐,是一种极简主义流派,专注于使用持续的声音、音符或称为无人机的音调簇。它通常的特点是较长的音频节目,每首歌曲的泛音变化相对较小。1960年代创始人之一拉蒙特·杨(La Monte Young)在2000年将其定义为“极简主义的持续色调场”。嗡鸣音乐的元素已融入多种流派,如艺术摇滚、环境音乐和电子音乐

氛围浩室(Ambient House)

氛围浩室是一种慢节奏的氛围音乐的子流派,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融合了迷幻浩室(Acid House)和氛围音乐的元素。该类型的音乐最早会出现在电影、广播或盒式录音磁带中的混响对话片段,以及在其他音乐作品的样本以混音的形式出现。作为英国舞曲场景的一部分,该流派在最初在休闲室和专业俱乐部中发展起来。该流派最著名的艺术家是 The Orb 和 KLF,以及 Global Communication、Irresistible Force、Youth 和 808 State 等人。

氛围科技舞曲(Ambient Techno)

氛围电声音乐是氛围浩室音乐舞曲(Ambient House)的一支,但是它将音乐的重点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以致于它的音乐更加凸显出一种纯色而稀薄的独特电子气息。演绎这种氛围电声音乐的艺人有B12、早期的Aphes Twin、the Black Dog、Higher Intelligence Agency以及Biosphere等,这些艺人们将旋律化和节奏化的音乐创作思维通过808和909型打击乐器的运用与泰克洛(Techno)以及电子手法相互融合;他们同时还借助于弱化节奏(以呈现出一种翱翔、分层以及颇具灵气的氛围声景)和汲取实验氛围音乐的元素,精心创作出一种稀薄气质的电子声音并辅之以旋律以及各种怪异的采样和声响,所有这些的音乐创作使得这些艺人们与其同行相比显得卓然不同。

日本“環境音楽”(Kankyō Ongaku)

日本所流行的氛围音乐名为Kankyō Ongaku,,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东京,其发展源泉与氛围音乐流派本身相同,可追溯到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创作的“家具音乐”。萨蒂的简约重复音乐风格预示了日后极简主义音乐的兴起。70年代中期,日本前卫作曲家秋山邦晴(Kuniharu Akiyama)举办“埃里克·萨蒂完整作品”音乐会,掀起了“萨蒂热”。与此同时,布赖恩·伊诺(Brian Eno)提出“氛围音乐乐”理念,主张音乐应融入环境。

Kankyō Ongaku的特征是音乐简单、重复、富有氛围,它不刻意吸引注意力,而是自然融入环境。

8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电子音乐技术进步,为创作环境音乐提供了条件。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资助,氛围音乐进入百货商店、广告等公共场所。吉村弘(Hiroshi Yoshimura)的专辑《GREEN》,芦川惠(Satoshi Ashikawa)的《Still Way》等作品,使用清澈简约的电子音乐创造舒适放松的购物氛围。

代表人物

布赖恩·伊诺

英国电子乐音乐家,氛围音乐流派的命名创造者,首张专辑是1973年与King Crimson吉他手Robert Fripp合作的《No Pussyfooting》,随后继承Roxy Music风格的个人专辑,半实验性作品《Here Come the Warm jets》也得以发表并取得成功,直升入英国排行榜的前30位。1979年发表《Music for Airports》,音乐静态,朦胧,优美,为缓解飞机乘客的恐惧心理而创作。之后1980年布莱恩·伊诺与又简约派作曲家钢琴诗人Harold Budd合作推出Ambient系列的第二张专辑《The Plateaux of Mirror》,与美国前卫小号演奏家Jon Hassell合作《Possible Musics》

The Orb

来自伦敦的环境电子组合The Orb是氛围音乐进入新时代后的代表乐团,他们在继承了氛围音乐特点的同时将电子音乐注入到传统当中,用科技引领着氛围音乐走入新的领域并且成为氛围浩室(Ambient 浩室音乐)、氛围电声音乐(Ambient Techno)此类风格的领头人物。该乐队成立于 1988 年,由亚历克斯·帕特森( Alex Paterson)和吉米·考蒂(Jimmy Cauty)组成。The Orb 发布的第一张专辑是迷幻浩室音乐专辑《Tripping on Sunshine》。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电子舞曲兴起的时代,The Orb完美的将氛围音乐引入了舞曲时代。

代表作品

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的氛围音乐发展过程中,电子音乐的讨论通常集中在Trap、House等节奏鲜明的舞曲类型,而相对抽象的氛围音乐则较少为大众所了解。但早在90年代末,氛围音乐与实验电子、Techno等音乐类型就已在中国扎根生长。根据小鹿角智库的数据,2008年至2012年期间,国内实验电子相关厂牌数量达到高峰,总计有34家。但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这些厂牌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了。

2011年,陈睦琏和姜剑创立了玄音厂牌,成为国内第一个专注于氛围音乐的厂牌。然而,在2012年至2015年这段时间内,氛围音乐在中国市场似乎“缺席”了,原因包括整体音乐市场低迷、缺乏高质量的策划和演出,以及乐评人的缺失。乐评人在音乐产业中是重要的中介,但当时国内并没有专门针对电子音乐,尤其是实验性电子音乐的乐评人,导致氛围音乐的市场变得较小众。

玄音厂牌自2015年初步步发展,策划了多场音乐演出,逐渐吸引了更多关注。同时,厂牌也尝试将氛围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体验。这种合作不仅使氛围音乐更接近大众,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氛围音乐的发展逐渐得到认可,为中国音乐市场增加了更多元的音乐体验。

2017年10月20日晚,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水景广场中央举行了一场名为“浮梁县一梦·玄音与牡丹亭”的氛围音乐演出。国内氛围音乐厂牌玄音的三位声音艺术家,陈睦琏、陆正、张建夫,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孔爱萍女士的昆曲《游园惊梦》选段与氛围音乐融合,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音乐体验。观众在夜幕下欣赏水波的波动,与视觉艺术家丁昕创造的充满张力的光与电相结合,体验了一场兼具古老唱腔和抽象实验电子音乐的演出,让他们感慨万分。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在观后感中称赞了这次演出,认为氛围音乐与中国古老昆曲艺术的结合是一种能够唤醒古典之美并演绎当代价值的形式。这不仅使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还为氛围音乐注入了新的灵魂,为两种音乐类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除了玄音厂牌,另一家氛围音乐厂牌“Sound Blanc 白”也在中国推动氛围音乐的发展。他们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氛围音乐领域的空白,为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人提供了制作和发表氛围音乐的平台。氛围音乐的发展不仅注重音乐的情感走向和抽象性,还注重与观众的情感连接,为中国音乐市场带来了更多丰富的音乐体验。

价值和影响

氛围音乐是一种多功能的音乐形式,其应用范围广泛,对社会需求的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政治方面,氛围音乐被广泛用于会议开场和军事活动。这些音乐作品能够营造热烈而威严的氛围,传达国家尊重和威严感。如在商业领域,商场、餐厅、咖啡厅和酒吧等场所广泛采用环境音乐来提升消费环境。通过巧妙地选择音乐,商家能够创造出更吸引人的氛围,促进消费者留连忘返,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氛围音乐在居家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用以舒缓情绪、促进放松。学校生活也受益于氛围音乐的应用。氛围音乐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在教育领域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采用超级学习法等创新教育方法中,氛围音乐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更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医疗领域也充分认识到了氛围音乐的益处。音乐疗法已经广泛应用,帮助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压力,促进身体健康。这种治疗方式在提供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对康复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社交和民俗活动中,氛围音乐亦发挥了其团结和和谐的作用。另外在电影、电视、舞台剧、诗朗诵等文艺演出场合,氛围音乐也常常被用来帮助表现主题或烘托情节。

参考资料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Ambient.柯林斯词典.2023-10-19

..2023-10-05

..2023-10-05

Ambient 2: The Plateaux Of Mirror.豆瓣音乐.2023-10-12

Ambient 3: Day of Radiance.豆瓣音乐.2023-10-12

Ambient 4: On Land.豆瓣音乐.2023-10-12

..2023-10-05

..2023-10-05

Dark ambient.academic-accelerator.2023-10-07

..2023-10-12

Ambient Techno.ALLMUSIC.2023-10-12

Music That Lives With You: Japanese Environmental Music on Bandcamp.bandcamp.2023-10-12

..2023-10-12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Brian-Eno.britannica.2023-10-12

The Orb The Orb.豆瓣音乐.2023-10-12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ALLMUSIC.2023-10-12

Ambient 2: The Plateaux of Mirror.ALLMUSIC.2023-10-12

Ambient 3: Day of Radiance.ALLMUSIC.2023-10-12

Ambient 4: On Land.ALLMUSIC.2023-10-12

Riley: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m Band.Apple Music.2023-10-12

U.F.Orb.ALLMUSIC.2023-10-12

steveroach.bandcamp.2023-10-12

玄音与“浮梁一梦”:氛围音乐的中式回归.搜狐网.2023-10-19

《Blanc Live 白·唱片现场Vol.1》在中国开启氛围音乐市场.搜狐网.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