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半胱氨酸
乙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属于黏痰溶解药,又称痰易净、易咳净。常用于治疗呼吸、咳痰困难以及乙酰氨基酚中毒。
乙酰半胱氨酸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罕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药物过量可引起血管扩张、皮肤潮红、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心动过速及血压降低,对本品过敏或患有苯丙酮尿症患者禁用,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慎用。
乙酰半胱氨酸在中国已纳入医保,属于乙类医保。常见剂型为片剂、胶囊剂、吸入用溶液剂、颗粒剂、注射剂。其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品性粉末,有类似蒜的臭气,有引湿性,常见给药方式为喷雾吸入。
医学用途
适应症
治疗由痰液黏稠引起的呼吸困难、咳痰困难。
用法用量
成人
治疗呼吸、咳痰困难
(1)口服
颗粒剂:一次200 mg,一日2~3次。
泡腾片:一次600 g,一日1~2次,用半杯温开水(≤40℃)溶解,最好在晚上服用。
(2)喷雾吸入:临用前,用 0.9%氯化钠注射液使其溶解成10%溶液,一次1~3 ml,一日 2~3 次。
治疗乙酰氨基酚中毒
口服:首次按体重140g/kg,每4小时给70mg/kg,共给 17 次。
儿科
治疗呼吸、咳痰困难
(1)喷雾(10%浓度) 一次3 ml一日1~2次。
(2)气管滴入(5%浓度))一次0.5~2ml,一日2~6次。
(3)口服一次100 mg,一日2~4次。
(4)雾化吸入 一次0.3g,每日1~2次。
治疗乙酰氨基酚中毒
同成人,按体重给药。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祛痰作用
由于化学结构中的巯基(一SH)可使黏蛋白的双硫(—S—S—)键断裂,降低黏度,使黏痰容易咳出。
治疗乙酰氨基酚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大部分在肝脏内通过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小部分直接经肾脏排泄,还有少部分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为有毒的代谢产物N-乙酰P-苯醌亚胺(NAPQI)。NAPQI迅速被肝脏储存的谷胱甘肽解毒,然后经肾脏排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时,肝脏的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能力迅速饱和,大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小叶中央区被P450代谢为NAPQI,因而使肝脏储存的谷胱甘肽耗竭,NAPQI直接与肝细胞蛋白质结合,导致肝小叶中央区坏死。当肝脏的谷胱甘肽储备降至正常水平的30%以下时,就出现肝脏毒性反应。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黄、肝衰竭和间质性肾炎、肾髓质坏死、肾衰竭等。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早期可抑制NAPQI与肝细胞蛋白质的结合,并可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或代替物或硫酸盐的前体与 NAPQI结合。在中毒的后期,NAC可通过非特异性机制减轻肝细胞坏死,因而对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有解毒作用。
药代动力学
治疗呼吸、咳痰困难
该药口服吸收良好,2~3 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肺组织可达有效浓度。喷雾吸入在 1分钟内起效,最大作用时间为5~10 分钟。吸收后在肝内脱去乙酰基而成半胱氨酸代谢。
治疗乙酰氨基酚中毒
该药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6%~10%,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80%,表观分布容积为 0.5L/kg,经肝代谢,血浆半衰期约 2~6 小时。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该药口服偶见恶心,呕吐,罕见皮疹和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静脉注射或过最可引起血管扩张、皮肤潮热、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心动过速及血压降低。
药物过量
静脉注射或过量可引起血管扩张、皮肤潮红、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心动过速及血压降低。
禁忌症
(2)患有苯丙酮酸尿症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可减低青霉素头抱菌素、四环素等的药效,不宜混合或并用,必要时可间隔4小时交替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慎用,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方可于医师指导下使用。美国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
注意事项
(1)不宜与某些金属,如铁铜及橡胶氧化剂接触,喷雾器要采用玻璃或塑料制品。
(2)应用喷雾剂时应新鲜配制,剩余的溶液需保存在冰箱内,48 小时内用完。
(3)在乙酰氨基酚中毒后8~10 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超过15小时疗效降低,24 小时后可能无效。
(4)对支气管哮嘴或有支气管痉挛史、胃溃疡、胃炎、糖尿病患者慎用。
历史
1960年后,乙既半胱氨酸 作为一种药物使用 ,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使用情况
乙酰半胱氨酸由日本田边制药 (Tanabe)公司首次生产,1993年在中国注册,英国、美国、德国、中国药典均已收录。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乙酰半胱氨酸入选咳嗽咳痰症状的常用药物。
乙酰半胱氨酸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在列药物。
乙酰半胱氨酸为《2018版中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列药物。
乙酰半胱氨酸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用药指引(第一版)中被纳入治疗方案。
化学信息
化学名称:N-乙酰基-L-半胱氨酸
分子式:C6H9N03S
分子量:163.20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品性粉末。有类似蒜 的臭气,有引湿性。
熔点:熔点为104~110°C。
比旋度:+21.0°至+27.0°。
贮藏:密封,在阴暗处保存。
化学结构式:
专利
1960年首次获得专利,1968年首次获批生产。
2000年12月12日,阿利坎大学(UNIV ALICANTE)获得从半胱氨酸电化学合成N-乙酰半胱氨酸的方法专利,该专利于2019年1月12日到期。
2023年7月13日,美国安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ANZEN PHARMACEUTICALS LLC)获得具有过量毒性保护作用的对乙酰氨基酚配方专利,该专利于2043年2月27日到期。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10-09
乙酰半胱氨酸补剂(NAC)的8种功效及副作用(6点使用禁忌请小心).补剂前沿.2023-10-27
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10-09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发布.今日头条-光明网.2023-10-09
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 23rd list, 2023.世界卫生组织.2023-10-27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0-27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用药指引(第一版).荆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2023-10-27
药智专利通.药智网.2023-10-10
药智专利通.药智通.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