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瓯缺

金瓯缺

《金瓯缺》共四卷,是作家徐兴业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985年于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989年获上海市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优秀小说奖,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小说以靖康之乱为背景,以伐辽战争到南宋偏安的历史变迁为主脉,以马扩一家人在动荡时代中的遭遇为副线。讲述了宋朝与金朝达成“海上之盟”后,两次伐辽战争的筹划、进行和失败;金军挟灭辽之势大举南侵后,东京汴梁汴梁军民们两次东京保卫战的过程;东京沦陷后,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以马扩为代表的两河军民在亡国后的抗金苦斗的事件。《金瓯缺》着重书写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讲述马扩一家满门忠烈,面对摧枯拉朽的辽、金军队奋力反抗,最后却妻离子散、金瓯残缺。作者通过细腻地描写再现了东京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和国破山河后的满目疮,塑造了马扩、刘锜、童贯、李师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了北宋军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征。

《金瓯缺》于1985年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四卷出版,曾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和电视剧《李师师》,得到广泛流传;后又经历三次修订再版,深受大众的喜爱。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徐兴业自1938年开始酝酿写作《金瓯缺》,直到1985年方才全部出版,这本历史小说与作者徐兴业跌宕起伏的一生息息相关。

在此期间,中国先是爆发了抗日战争,后又经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兴业创作之初,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民族危亡和阶级矛盾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欲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在《给巴黎的一封信——〈金瓯缺〉书简》一文中说“选择马扩为小说主角,当时的意图是明确的,是要谴责领导抗战无方,甚且暗中活动头像的国民党政府,激起读者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为抗日战争增添力量”。文革结束后,新时期历史小说进入多元发展的繁荣时期,徐兴业姚雪垠任光椿等在政治上遭受过冷遇的人,对现实的深思诉诸于历史,希望从历史生活中映射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见解。

作者背景

1938年,徐兴业蛰居于沦陷后的上海市,成为上海染料富商周宗良女儿周韵琴的家庭教师,并与之恋爱。1939年,徐兴业身患伤寒症住院,友人送给他一部记载北宋末年宋、辽、金政治斗争的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这部史料翔实的书籍让徐兴业萌发了创作一部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历史小说的想法。同年,周韵琴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嫁给徐兴业为妻,二人一同构思了这部以靖康之变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1957年,周韵琴因父亲病重出国,从此再未归来。徐兴业拒绝了妻子让他出国的要求,言明“我写的是中国的小说,是写一部旨在激发中国人民保卫自己国家的小说。我的主要的读者是中国人,我的写作的土壤在中国,我离不开我的祖国”。直到文革结束后,徐兴业才写完这部书的前两卷,这期间他还经历了被错批为“右派”,遭遇火灾、手稿尽失等挫折。1980年,徐兴业凭前三十多年打造好的情节,将这部长达120万字的历史小说定稿,并取名为《金瓯缺》。

出版历史

1980年,徐兴业定稿了,将这部120万字的长篇巨著定名为《金瓯缺》。同年,上海大型文学杂志《收获》发表了《金瓯缺》中的片段《冷遇》,受到好评。随后,《金瓯缺》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四卷出版,郭少虞先生为该书作序,国画大师刘旦宅配图,于1985年1月全部出版。

1985年3月,海峡文艺出版社修订了新版《金瓯缺》;2009年9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修订出版;2016年8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新修本。四个版本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增刪,只对文本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如河南文艺本据长江文艺本校对,“克敌致胜”改为“克敌制胜”,“湄河”改为“河”。

内容情节

《金瓯缺》是一部四册长篇作品,涉及12世纪中国领土上宋、辽、金的繁荣兴废。该书紧紧围绕着伐辽战争、东京之战、宗室北迁等重要事件展开,描写了乱世之中统治阶级和小人物在历史漩涡中的身不由己,塑造了马扩刘锜吴革等一批忧国忧民的民族英雄。以下情节以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为准。

第一部

北宋宣和元年(1119),宋宋徽宗企图与金朝达成海上之盟以夹击辽朝,逼迫辽国纳土称臣,收复辽南京。徽宗沉浸在追求文学艺术和与名妓李师师的爱恨情仇中;朝中权臣如蔡京童贯等人,只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子民们习惯于东京盛世繁华的生活;对边防、战争没有足够的认识,都认为出兵即可不战而胜。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刘锜奉命给朝中老将种师道传旨联金攻辽,种师道迫于皇命仓促出征。刘锜回京复旨时替马扩主持婚礼,新一代的青年武将刘铸、马扩等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马扩毅然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娘告别,投身到守卫边疆、收复国土的队列之中。

第二部

在宣抚司统帅童贯“只准散发招降辽军的书榜,不准与其发生军事冲突”的错误领导下,北宋军队在前线白白错失良机,力主开战的马扩被童贯等劝降派排挤。童贯派马扩出使辽国劝降,到达辽国后,马扩与辽国实际掌权人萧太后初步达成劝降计划;但辽军主战派耶律大石不服从命令并抢先对宋军突袭,宋军苦战不敌。马扩遍寻宣抚司援军无果的情况下,自己披挂上阵,受到鼓舞的宋军奋起反击,打退了辽军。辽朝宰相李处温儿子绑了萧太后要献给宋军投诚,耶律大石赶到平息叛乱,并力劝太后攻打宋军。面对辽国攻势,宋军在义军首领郭药师带领下奇袭夺下燕京城门,却在最后关头因援军按兵不动而失败。马扩出使金国,与金主完颜阿骨打约定好由金主攻辽国,宋给予一定报酬,最终辽国灭亡,萧太后被杀,耶律大石创建西辽

金国灭辽后,背弃盟约,向宋朝统治者索要重金以归还燕京。宋朝统治集团为粉饰太平,被迫接受勒索,最后只赎回一座空城。马扩看透金国想要侵犯北宋的野心,力谏宋朝统治者未果后,自己组织了一批抗金的军民力量,以期拯救危亡。

第三部

宋辽战争后,虎视眈的金国派出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统率两路大军攻宋,直趋东京。灭辽有功的义军首领郭药师被委以镇守宋朝北方边境的重任,势力日益膨胀。马扩根据童贯指示向真定路安抚使刘韐借兵,惨遭拒绝。马扩父亲马政把家迁往宋金对峙的保州前线,马扩去联络鼓舞敌后的各路义军。郭药师不敌金朝后归降,并自愿充当先锋,带金军攻向东京,童贯等临阵脱逃,被处死。宋徽宗禅位于儿子赵桓后逃往南方,临行前致书李师师,李师师鄙视其行为,与之决断。危急时刻,新上任的兵部侍郎李纲主持东京之战,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宋钦宗战和不定,派主和派大臣赴金军谈和,并奉上大批财物。金军贪得无厌,索取更多财物,主和派大臣强刮民脂民膏,激起公愤。种师道统领西军赶来勤王,但因叛徒走露风声被金军打败,主战派的种师道、李纲被罢免。士气最低迷时,东京太学生领头,市民参与,聚集到御前上书,表达“主战拒和”的愿望;钦宗被迫采纳,军民奋起作战,金军撤退。为解太原市之围,种师道之弟种师中马扩之父马政壮烈为国捐躯,太原陷落,金军攻到,惨烈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打响。

第四部

东京城沦陷后,斡离不执行“和平占领为主,政治诱骗为辅”方针,钦宗倒向投降派,决心向金朝求和。金人决定扶植傀儡皇帝张邦昌,令钦宗交出印信、冠冕等皇帝仪装;刘鞈表示忠臣不事二主,自缢身亡。为破坏掉张邦昌的即位仪式,吴革等抵抗派军官发动突袭,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李师师突围被俘,在金军营中痛斥皇帝的投降行为。赵佶被金军俘往北方道上,感赋《燕山亭》。宋朝军民拥立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为帝,赵构仍听从投降派意见,苟安一方,不思收复失地。

此后数十年,刘锜、马扩继续领导抗金。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亸娘见到马扩后终于病亡。马扩所面对的,仍是一个金瓯残缺的国家。

人物角色

马扩

马扩是北宋爱国军人的典型代表,出自军人世家,祖父、父亲、兄长都牺牲在战场上。他武艺高超,在出使女真期间被完颜阿骨打赞作“也力麻力”,寓意其为神射手。在宋军直逼辽南京之时,马扩被童贯派往辽朝招降,用计说服萧皇后归降;当宋军被突袭的辽军打得溃不成军之时,他单枪匹马冲入阵中鼓舞士气;为给义军筹粮,他答应为刘韐效力;即便是家破人亡,他依然选择坚守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马扩代表着一批正直勇敢、忘我无畏,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将士。作为一名奋勇抗辽、抗金的中下层官员,马扩是这一时期政治、外交、军事和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反抗敌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刘锜

刘锜是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也是宋徽宗的亲信;父亲刘仲武在西北边防军担任统帅。刘锜一出场便用计谋、感情消除与西军之间的隔膜,从不同角度说服种师道出兵辽国;他胆识非凡,曾主动去当青唐领袖臧征扑哥的人质,促成了一项和平谈判。他虽然身为官家的宠臣,经常受到超脱礼数的待遇,却不愿自居为近幸;同时,他身为贵族子弟,却敢于蔑视权贵,对马扩赵隆关照有加;他想要整顿京师的禁军,使其不再腐败而成为国家的劲旅。可惜在北宋积弱积贫的历史条件下,刘锜虽身怀大志,却壮志未酬。

童贯

童贯作为一名宦官,在宦途上顺风顺水,于书中官拜三路宣抚使。童贯从不体恤百姓的贫苦,公开卖官贩爵;为权与自己的恩人蔡京反目;在西军中培养、扶植自己的亲信迫使种师道罢职。他利用赵佶的好大喜功的心理,在和金朝的博弈中弄回一座空城。他贪生怕死,在金军攻往东京城的途中临阵逃跑。他自私自利地将伐辽战争视作自己操纵朝局、 掌握政权的手段,置国家危亡于一己私利之外,最后被宋徽宗下诏处死。童贯是北宋黑暗腐败的统治阶级的缩影,暗示着北宋王朝的悲剧结局。

李师师

李师师是家喻户晓的北宋名妓,作者却将她塑造成了一个蔑视权贵,清高自傲,同情百姓,并拥有满腔爱国之心的女子。她面对宋徽宗所许的贵妃之位毫不动摇,不与上层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她鄙夷徽宗禅位于儿子,自己逃往南方的行为,毅然与之决断。她蔑视徽宗的投降行为,在金军营中怒斥皇帝,并拔簪自戮,血溅当场。她忧国忧民,在侥幸脱离敌营后,坚决投入赈灾行列之中。李师师虽是一位风尘女子,却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可贵的气节。

徽钦二宗

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形象,在作品里可谓一以贯之。他们并非单纯的昏庸君王,宋徽宗在艺术上潇洒睿智,对李师师情感真挚;宋钦宗善良淳厚,太学生请命,官员纷纷建议杀了这群乱民,他却释放并嘉奖了他们。但徽钦二宗治国理政上的无能、怯懦、寡断也是鲜明的,宋徽宗贪生怕死,金军尚未攻进东京,就禅位于儿子,自己逃走。宋钦宗没有主见,主和派一说,他便下诏求和;主战派一请,他便下令出战;最终定了个“寓战于和,战中有和”的决策,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总的来说,宋徽宗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宋钦宗是一个至纯至善的人,但同样,他们也是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

刘韐

刘本是忠烈西军的一员,后被童贯召入门下。他是一个前期保有道德操守,后期变得卑鄙自私的人。刘韐在早期时,往往能保持君子之风,例如他能以童贯可接受的方式进谏,阻止童贯做错误的决定;例如让马扩辞去劝降辽军这一危险任务。但当利益涉及到自身时,刘韐就变得自私自利,例如他为了保全自己手中的军队和政治资本,诬陷马扩私通金朝,拒绝与种师中一同援助太原市,拖延太原援军粮草的到达时间。刘韐是一个矛盾体,他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

其他人物

《金瓯缺》还塑造了许多为国家危亡而赴汤蹈火的人民形象。马扩妻子亸娘诚实、朴素,她对国家、民族、家庭拥有无私而永恒的爱,她是当时历史环境中遭受灾难的妇女的典型。太学生陈东,不满童贯等奸臣对种师道李纲的陷害,在宣德门伏阙上书,从而引发了东京上万民众的自发请愿。吴革等将士不顾自身安危,在沦陷的东京与金军激烈奋战。老医官邢倞捐出全部家产给前线缺衣少粮的守军。马母在城破之际,堆薪盈门,准备焚家与保州共存亡。

艺术特色

多角度塑造历史人物

一是在战争的背景下,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制造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通过写刘锜到西军颁布圣旨、用计劝种师道出兵伐辽来显现其足智多谋。二是在各种不同境遇中描写人物特点,例如通过写亸娘幼年跟随父亲赵隆生活在军队,与男孩玩耍来展示其机灵勇敢。三是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状态,例如 “久经战阵的西军战士们,听到催征的号角与战鼓如闻钟鸣而进餐一样习惯如常”。四是注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例如将李师师对宋徽宗态度的“冷” 和对马扩、刘锜态度的“热”对比,烘托出了李师师可贵的节气和对权贵的不满。

文白杂糅、夹叙夹议的语言特色

人物语言杂了现代书面语、宋元口语和浅近的文言文书面语,既具俗趣又富有古韵,如宋徽宗北行道上见杏花零落时所赋的《燕山亭》。一些特定称谓选择宋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所常用的日常语言,如称皇帝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称亲王的女儿郡主为“宗姬”,西夏人称皇为“可敦”,契丹人称朋友为“朝定”……叙述时则多使用现代白话文,如对马扩南雄市城外单骑赴死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时作者习惯在叙述时穿插的一些哲理性议论或政论性议论,如“做大官儿的秘诀是:在某些场合中需要让人感觉到比他的实体更大的存在,在另外一些场合中又要使人忘记他的存在。”这种语言形式带来了用语的典雅、含蓄和叙述的分寸感。

双线并行,结构紧凑

小说贯穿着两条线索:主线是伐辽战争到南宋偏安的历史变迁;副线为马扩一家人在动荡时代中的遭遇。小说结构紧凑,围绕着靖康之变的孕育、发生、后续展开描写:第一、二卷写宋朝与金朝达成“海上之盟”后,两次伐辽战争的筹划、进行和失败;第三卷写金军挟灭辽之势大举南侵后,两次东京之战的过程;第四卷则写东京沦陷后,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两河军民在亡国后的抗金苦斗的事件。小说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从北宋宣和年间直到南宋绍兴年间,将宋、辽、金三朝的历史纠葛有机地杂糅于事件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征。

主要思想

北宋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兴业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历史文学观上描写了以马扩为代表的北宋人民,表现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人民的斗争造就了马扩,而通过马扩也证实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小说中的马扩一位是出身社会基层的人民领袖,他意识到灭辽复宋的希望在人民武装力量上,最终,他成为一个义军首领。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日益靠拢人民、日益成为民族精神化身的理想形象。除了人民英雄马扩外,《金瓯缺》还塑造出众多为民族危亡而奋斗的人民形象,如马扩妻子亸娘、名妓李师师、太学生陈东、将士吴革、老医官邢倞等;在国难当头之际,人民群众挺身而出,敢于反抗腐朽的封建统治,坚决抗击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反抗精神,彰显了北宋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平等开放的现代民族思想

徐兴业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以现代人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北宋末年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小说没有沿袭封建时代狭隘的民族主义情节,而是尽量避免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对少数民族的刻画相当客观。例如小说对契丹族、奚族人民保卫民族的英勇行为表示褒扬,并认为宋将杨可世对契丹人、奚人“一律摘杀”的行为是“罪恶的命令”。小说描写辽军统帅耶律大石时,着重刻画他智勇双全,为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当辽王朝灭亡之际, 他不但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还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只许死成国殇,不许生为逃兵”。此外,小说还塑造了拥有高明政治谋略和军事才干的金主完颜阿骨打,他玩弄徽钦二帝及投降派官吏于股掌之上,却敬重有民族尊严的宋朝爱国之士。由于摆脱了狭隘的汉族立场,将汉族与少数民族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审视,作品客观地展现出北宋灭亡的必然趋势。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金瓯缺》将主要视角聚焦于汴京城内的普通人,通过呈现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和内心世界展现北宋末年的悲惨历史,以微观事件折射宏观历史,属于中原地区早期微观史小说。这种注重书写小人物的方式对后世微观史小说有启发意义,引领了中国微观史小说的发展。

《金瓯缺》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其庞大的叙事结构和对历史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描述对后世书写高质量长篇历史小说提供了以下两点借鉴意义。第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丰富而完整的占有,如此才能令作者的历史观点与见解完美地渗透于作品之中。第二,历史小说要坚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遵循着客观的历史主义原则和具体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去书写历史人物故事,这样方能对王朝兴替的内因、外因有更深刻的分析。

社会影响

《金瓯缺》于1980年在大型文学杂志《收获》发表了片段《冷遇》,一经刊发便获得巨大关注。随后,《金瓯缺》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四卷出版,首版高达185000册,后又经历了三次修订再版。《金瓯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改革开放后历史小说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史诗般的宏伟巨著,对当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解放和繁荣发展有积极意义。徐兴业通过刻画马扩为代表的爱国将士和软弱无能的统治阶级,描写战争的可怕和北宋末期满目疮痍的惨剧,增强了当时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责任感。1984年,《金瓯缺》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得到广泛流传。1989年,由徐兴业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李师师》上映,《金瓯缺》的故事被大众熟知。《金瓯缺》为当代中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历史素材。

作品评价

作家二月河认为,《金瓯缺》称得上是当代历史长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惊人的历史洞察力与异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部作品重新出版了,我很欣慰。我坚信,真正优秀的作品,不会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认为,在中国人严肃的文学记忆中,《金瓯缺》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作品。宋代是中国文明霉变期的开端,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传统也在这一时期以历史大悲剧的形式灿烂爆发,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震撼人心。《金瓯缺》所写的正是北宋末期至南宋这段历史,作品文笔庄严,视野宏阔,值得认真品读。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学科的奠基人郭绍虞认为,徐氏(指徐兴业)的学识和才华,均不弱于姚氏(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二难相并,堪称双璧。

相关作品

《金瓯缺》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小说,曾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电视剧。1984年,《金瓯缺》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由庄宏安、罗希贤、罗忠贤绘画,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出版四册,内容分别为亸娘进京、兵败雄县、燕京大战、宋徽宗与李师师。

徐兴业曾担任1989版电视剧《李师师》编剧,其中的情节内容有一部分便是出自《金瓯缺》。

参考资料

《李师师》.抖音.2024-01-13

金瓯缺.豆瓣读书.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