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胡萝卜
野胡萝卜(学名:胡萝卜属 carota)为伞形科(Apiaceae)胡萝卜属(Daucus)的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红萝卜、黄萝卜、山萝卜、野萝卜。野胡萝卜原产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奥地利等地,后被引入中国、阿根廷等地,在中国产于四川省、贵州省、湖北等地,多生于海拔600-2900米的田边、路旁、河岸、河滩等地。野胡萝卜是一种阳生植物,喜生于向阳的开阔地段,其落地种子会随风、雨水、灌溉水及收获物进行传播,也可随人、畜携带传播。
野胡萝卜高15-120厘米。根肉质,细长,圆锥形。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果实圆卵形,棱上有白色刺毛。野胡萝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茎叶柔嫩多汁,可作青绿饲草,也可加工成干草粉或调制青贮饲料。此外,野胡萝卜的肉质根和种子也是很好的多汁饲料和精料,其茎叶还可用做绿肥,果实可提取芳香油。据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典籍《中华本草》记载,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药,具有生干生热、利尿退肿、祛寒通经等作用,可治疗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
野胡萝卜是胡萝卜田里的拟态禾本科杂草,可能是中原地区元代时期引种胡萝卜时顺便引入的,其在《救荒本草》《药物之园》《本草求真》等古籍中早有记载。野胡萝卜常侵入菜园、草地和麦田,是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其常成片生长,可形成优势种群和单一群落危害,发生严重时易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2013年,野胡萝卜被《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列为2级严重入侵类植物。防治野胡萝卜可直接人工拔除,也可喷施化学药剂。
植物历史
栽培历史
野胡萝卜是胡萝卜田里的拟态杂草,可能是中国元代时期引种胡萝卜时顺便引入的。据明代医书《救荒本草》记载“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胡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高山火绒草,众花攒开如伞盖状,比蛇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亦大。其根比家胡萝卜尤细小”,可见野胡萝卜在中国早有栽培。
品种考证
中原地区清代维医药学药物专著《药物之园》中记载“野胡萝卜子即野胡萝卜的种子,原植物高1-3尺,叶与茴香叶相似,但稍小;伞形花序,花黄色,味烈,芳香;种子与阿育魏实相似,但比它小一些,根粗如手指,其味与一般胡萝卜相同,以黄色者为佳品”。野胡萝卜子作为中药鹤虱使用,始于清代,据中国清代医书《本草求真》记载“鹤虱,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辩”。清代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野胡萝卜子,湖南省俚医呼为鹤虱,与天明精同名。湘中土医有用鹤虱者,余取视之,乃野胡萝卜子”。根据以上所述的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发现古书上的野胡萝卜子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野胡萝卜子一致。
形态特征
野胡萝卜为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120厘米。
根、茎
根肉质,细长,圆锥形。茎单生,全体有白色粗硬毛。
叶
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15毫米,宽0.5-4毫米,顶端尖锐,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厘米;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或细长。
花
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10-55厘米,有糙硬毛;总苞有多数苞片,呈叶状,羽状分裂,少有不裂的,裂片线形,长3-30毫米;伞辐多数,长2-7.5厘米,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花梗不等长,长3-10毫米。
果实
果实圆卵形,长3-4毫米,宽2毫米,棱上有白色刺毛。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野胡萝卜原产于阿富汗、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希腊等地,后被引入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地。野胡萝卜在中国产于四川省、贵州省、湖北、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
栖息环境
野胡萝卜的适应性比较强,多生于海拔600-2900米的田边、路旁、河岸、河滩、湖滨、渠岸、荒地、农田或灌丛中,一般为散生,但在撂荒地或松耙的草地上有时可成为优势群落,成为植被演替的先锋群落。在亚热带地区的天然植被中,是草群或疏矮灌丛中的伴生种,在撂荒等疏松的土地上,与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香丝草(Erigeron bonariensis)、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为共建种,其伴生植物尚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蒌蒿(蒿属 selengensis)等。
生长习性
野胡萝卜是一种阳生植物,喜生于向阳的开阔地段,在荫蔽条件下植株易生长发育不良。在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野胡萝卜幼苗能以绿色体越冬,次年2月底至3月初返青,返青后可迅速生根并长出簇生叶,4月中旬抽茎并分枝,5月中旬现蕾,5月底至6月初开花,7月底至8月初果熟,整个生育期约160天。野胡萝卜再生性不强,分枝前可采摘2-3次,但不可过度采摘,尤其在开花时期,否则会严重影响植株再生。
繁殖
野胡萝卜为复伞形花序,可使花高度集中,其花序中的花分为边缘花和中心花,二者分工不同,边缘花通常不孕,并向外伸出以吸引昆虫传粉,而中心花则具有繁衍种族的作用。野胡萝卜的种子可边成熟边脱落,其落地种子会随风、雨水、灌溉水及收获物进行传播,也可随人、畜携带传播。
栽培技术
栽培养护
在野胡萝卜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贮藏至九月播种。播种前先将种植地土壤翻土耕细,再按行距挖设种植穴,每穴施人畜粪水作为基肥,然后播种,并将种子与土壤拌匀。幼苗长至10厘米时,注意匀苗、补苗,每个种植穴保留二到三株苗即可。在植株抽时,及时除草、追肥,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野胡萝卜的虫害有金凤蝶美国白灯蛾,其咬食叶片,可用六氯环己烷可湿性粉剂防治。
采收
野胡萝卜播种后可在第二年收获,如果采收全草需在六月开花盛期割取、晒干,如果采收种子可在七月果实成熟时连果序一起割取、晒干,并及时脱粒,除净枝梗、杂质。野胡萝卜全草和种子采收后需置于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发霉。
用途
经济用途
野胡萝卜富含粗蛋白质、无氮浸出物、粗纤维、灰分等营养成分,其在分枝前期,茎叶柔嫩多汁,是很好的青绿饲草,可切碎后饲喂猪、牛、羊、鹅、鸭、鸡等动物。植株开花后下部叶逐渐干枯,茎叶老化,适口性、营养价值显著下降,各种畜禽均不采食,但依然可以加工成干草粉或调制青贮饲料。此外,野胡萝卜的肉质根和种子也是很好的多汁饲料和精料,其茎叶还可用做绿肥,果实可提取芳香油,有驱虫的功效。
医学药用
据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典籍《中华本草》记载,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药,具有生干生热、利尿退肿、祛寒通经、温中补胃、燥湿止咳、溶石排石的作用,可治疗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经水不下、痰多咳嗽、肾脏结石、膀胱结石等疾病。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野胡萝卜的根也可入药,具有解毒、凉血、消食的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急慢惊风、血淋、消化不良等疾病。
物种入侵
植物危害
野胡萝卜常侵入菜园、草地和麦田,是常见的农田禾本科杂草之一。其果实常混入胡萝卜果实中传播,但只在部分地区、部分农田危害较重。野胡萝卜常成片生长,可形成优势种群和单一群落危害,该草根茎粗壮,与作物争肥、争水能力强,发生严重时易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其还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本土植物生长。
入侵名录
2013年,野胡萝卜被《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列为2级严重入侵类植物。
防治措施
在野胡萝卜开花前人工拔除植株,直接烧毁或沤肥使用,也可用农具清除,或用黑色地膜、秸杆、青草、稻草等覆盖,覆盖厚度以不透光为宜。注意在野胡萝卜发生较多的农田或地区,需合理组织作物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及中耕除草工作。防治野胡萝卜还可在果园、地头、沟渠、路旁、休闲地等处喷施草甘膦水剂、百草枯等药剂除草,也可在其他作物田定向喷雾除草,果园可用苯达松、2,4-D等药剂进行喷雾防除。
主要变种
野胡萝卜的主要变种为胡萝卜,二者间的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据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典籍《中华本草》记载,野胡萝卜子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胆碱样作用,可起到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且野胡萝卜子还可有杀灭钩虫病,其驱虫作用机制是先使虫体兴奋,然后麻痹虫体。此外,野胡萝卜果实的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及未孕子宫,其乙醇和水提取物有抗生育作用,对自发性子宫活动及催产素诱发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组胺诱发的豚鼠回肠收缩。
抑菌活性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野胡萝卜籽芳香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发现野胡萝卜籽精油可有效抑制番茄叶霉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炭病菌等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和菌核萌发,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这表明野胡萝卜籽精油可作为植物源杀菌剂进行开发。
化感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旱雀麦、香麦的化感作用,发现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旱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而对于野燕麦而言,野胡萝卜水浸提液整体表现出了低促高抑的现象,即低浓度下促进,高浓度下抑制,这表明野胡萝卜可作为植物源除草剂进行开发研究。
延伸文化
在欧洲,野胡萝卜也被称为安妮女王的lace(Queen Anne’s lace),据说是因为野胡萝卜的花与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流行的蕾丝花边相似,当时的人们认为其很像安妮女王的蕾丝头饰。18世纪,英国朝臣将此花当作“活的蕾丝”。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10
野胡萝卜 (yě hú luó bo).植物智.2023-11-10
Daucus carota L..plant of the world.2023-11-10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植物智.2023-11-10
Queen Anne' s Lace, Daucus carota.Wisconsin Horticulture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