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太原县人(今晋源区)。出身太原王氏,甲辰,为官历经成化、弘治、、嘉靖四朝,历任工部、右布政使、右副、户部右侍郎、尚书、、吏部尚书,是明朝中期重臣。
王琼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进士。初任工部主事,负责杭州市税赋事务;后任都水郎中,治理漕河,三年秩满改任户部陕西司郎中。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琼升迁山东省参政,两年后因父亲去世丁忧离任,后复起为河南参政。正德元年(1506年),因有之前淮、扬漕河的治理经验,王琼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仍督理漕运和盐政。此后王琼在正德年间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出任兵部尚书期间,他平定了多地的流贼之乱及藩王叛乱;且在巡边期间,镇守京师,有力地维护了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因此加秩至少师兼太子太师。正德后期,王琼因与大学士杨廷和不和遭到弹劾贬黜;嘉靖时“大礼议”,因杨廷和集团的下台,王琼得以被重新启用,管理边防事务,期间他主张与吐鲁番市通贡友好,还击退北寇,有力地维护了当时西北边疆的稳定。嘉靖十一年(1532年)7月,王琼病逝于京城(今北京),朝廷追赠“太师”,谥号“恭襄”。
王琼一生著述颇多,其所著《晋溪奏议》《掾曹名臣录》《掾曹名臣录续集》《漕河图志》《北边事迹》《西番事迹》和《双溪杂记》均被《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后世评价王琼有曲有直,清代官员评价王琼雄才大略,做官做事多有功绩;但说他工于心计,善于权术,为人狡诈。《明史》载时人将王琼比作前辈名臣杨一清,后世将其与于谦、张居正并称,称其是有明一代的治世重臣。
人物生平
芸窗肄业
天顺三年(1459年)九月初七,王琼出生在山西太原县一个儒学馆里,同年其父王永亨考中举人,初年担任河北昌黎知县,成化十一年(1475年)被升为隆庆知州。出生在仕宦家庭的王琼,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自三岁学《尚书》《论语》,兼习书法;四岁能写楷体;八岁通读《尚书》。十二岁开始在晋祠读书,常苦读至深夜。十六岁,王琼通过了乡试。王琼乐结善友,常与和顺人王云凤、乐平人乔宇切磋学问。成化二十年(1484年),三人同时考中了进士,传为美谈,被称为“河东三凤”。
督理漕运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琼初任工部屯田主事,被调至浙江省,处理杭州市的赋税事务,经过几年努力,改善了杭州赋税杂乱的状况。弘治六年(1493年),王琼升任都水郎中,治理徐、扬一带的漕运等务。
在治理漕运期间,他考察了淮、扬漕河沿途的具体情况,并参考了成化年间河道总督王恕的《漕河通志》,重新撰写出了《漕河图志》一书。在这部书中,王琼首次用示意图的形式,首次标出了淮、扬一带的漕河的具体路线,并在其间补充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把运河的流经脉络、古今变迁、修治经费及相应的奏议碑记等文字,都搜集于书中,清楚地概述了淮、扬漕河的历史。
仕途辗转
弘治九年(1496年),担任都水郎中三年秩满,王琼转任陕西司户部郎中,这一时期参与了当时《大明会典》的修撰活动,负责户部中户籍、田赋等内容的写作。期间,他把修撰中所获得的经验,撰写成《四科十三司条例》一书,书中指出土地、户口、赋税、市舶、盐政等务的重要性,是朝廷稳定的基础因素。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琼升任山东右参政,分管粮储、屯田、军务及水利等务。次年,其父永亨逝世,王琼辞官返乡丁忧。期间碰到了山西汾河涨水,淹没沿河的数个村落,王琼便倡议县城的官吏、乡绅捐助钱粮,用来赈济受灾的百姓。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琼丁忧结束,重新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十八年(1505年),升为河南布政使,主持地方的属官、财赋等事。
整饬盐政
正德元年(1506年),王琼被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朝廷鉴于他有过治理淮、扬地方漕运的经历,又把他派遣到浙江省,仍督理当地的漕运、盐政等务。这一时期,民间私盐猖,官令屡禁不止,由于朝廷经常也派遣内官下地方监察盐税,内官从中收取大量的盐商贿赂之财物,治理盐政成为当时烫手的事务。王琼到任后,认真考察了淮、扬、长芦一带的盐政情况,然后选出多为在为官风格上比较强势的官员,分派到沧州市、瀛州、襄州、邓州市、淮海地区等盐务交接处,没收及逮捕从中走私贩卖私盐线人及卖家,颁布禁止私盐买卖的条例,并严厉处理走私盐利的人。并且王琼认为盐政出现的种种弊端,与朝廷变更由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之前朝廷执行的盐法(开中法)为以白银换取盐引的做法有关,上疏请求恢复开中法。王琼任副期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淮、扬地方漕运、盐政状况。
宦海浮沉
正德二年(1507年),王琼擢升为户部右侍郎,除了主持户部的事务之外,他仍关注淮、扬的漕运、盐政等事。次年,又被吏部廷推为吏部侍郎,不久因坐任户部时边臣借太仓银未还,户部奏迟,尚书顾佐被削去俸禄,王琼则被贬调到南京,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因江南出现大范围的旱情,在南京期间,王琼的主要工作在赈济灾情,治理灾后重建事务上。次年,母亲任姓病卒,王琼又辞了官职,回到太原家中丁忧;不久次女也病逝。
正德五年(1513年),王琼丁忧结束,被朝廷起复为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赴山东省、河北省一带,负责赈济当地的灾情。由于当时灾荒严重,出现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无处安身,便组成多支队伍,在河北、山东、河南省等地纷纷起义。王琼收到朝廷诏令,奔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宣布朝廷旨意,规定除了不宽恕头目之外,对其他参与起义的流民不予追究。同年八月,与王琼敌对的权宦刘瑾被诛,他得以回京,出任户部尚书。在治理户部期间,王琼的算计之才得以展现,他通过计算实际所需,拒绝了多起边将无理索要粮草物资的事情,同时明确规定了户部每年对边关所输出的物资数量。
理政诛贼
正德十年(1515年)王琼代陆完任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进秩。王琼上书言:“此嬴秦弊政!”认为这样的做法在边境尚可,但在内地从未有以头颅数论功的例子。如今江西省、四川省平民被枉杀至千万,却纵容盗贼,这是这条规定造成。自现在起,在内地征讨盗贼,只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行赏。武宗同意了王琼的奏请。自十年(1515年)以后,在平定内地叛乱的过程中,以首级多少而进行论功高低的方式逐渐被废除。
王琼在任上,坚持以荡平为目的,还彻底的平定了许多地方的贼盗事件。武宗到塞外远游,经久不回,近京之地盗窃事件频发。王琼请旨在河间市设一名总兵,大名县、武定(今山东滨州惠民县)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今北京)、保定市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镇、延绥镇兵马到武宗行宫附近地区,以护君驾。因王琼的部署京畿内外的百姓得以不再担惊受怕。其后,孝丰(今浙江安吉县境内)贼汤麻九造反,有司请发兵围剿。王琼请奏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大获成功,盗贼无一漏网。各地奏上捷报,推赞王琼的谋划,他也因此数次受到赏赐、封荫,累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王琼之子也被封为锦衣世千户。到营建乾清宫时,又荫封他的两个儿子为锦衣千户,此时王琼宠遇为诸尚书之首。
平宁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驻守江西南昌的藩王朱宸发动了叛乱,这是朱厚照朝第二次地方藩王叛乱,第一次是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王朱寘鐇的叛乱。朱宸濠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师已是七月初,顿时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一片恐慌。对朱宸濠之乱,多数朝臣仍不敢出言指责,因担心其日后成功时会遭到祸患。对于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王琼则认为“竖子鸟鼠聚刻期成擒”。
其实在叛乱爆发之前,王琼已对宁王朱宸濠所为早有察觉,开始应对准备。其一,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琼推举王守仁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以兵部请旨,准王守仁“便宜提督军务”,并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提督军务。其二,叛乱爆发前朱宸濠数次谋求复立护卫,甚至动用重金贿赂了朝廷中的大多数官员,但王琼始终反对他恢复护卫,并未接受其贿赂。其三,正德十一年(1516年)三月,朱宸濠建议把长子过继给一直无嗣的武宗为子,并期能入太庙司香。通过贿赂太监钱宁、臧贤等人,试图劝服武宗同意。武宗下旨礼部,要求廷议,在廷议上遭到了王琼及阁臣梁储等人的强烈反对。
叛乱爆发后。王琼认为首先要削夺朱宸濠的王籍,从而使得讨伐之名正当;二是命令南和伯方寿详督操江兵严防南京,而御史萧淮率兵急速增援南京;三要命令巡抚南赣等地的右佥都御史王守仁率军赶赴临川、吉安县等地;都御史秦金率湖广官兵奔赴荆州等地讨伐;四是传檄江西省各路,号召忠臣义士,如能擒获朱宸濠等主要叛军首领的,赏赐侯爵;最后命令南京等地官府操练江备,并将五府印信上缴朝廷,以防落入叛军手里。另外,王琼提前部署的提督南赣军务的都御史王守仁,及时将战况传达到王琼手中,更使得他及时对战事作出判断,拿出相应的策略。同时,王琼也赞同前线王守仁的战略方针。最终,王守仁等人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平定了战乱,并在江西南昌的黄家渡口处,成功地擒获了朱宸濠等一大批叛乱属臣。。
下狱戍边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改明年为嘉靖(1522年)元年。因与大学士杨廷和等人有政见矛盾被排斥,身为吏部尚书的王琼便遭到夏言、曹佳及吴廷举弹劾,他们指责王琼交结权幸、败坏军纪及受贿弄权等罪。明世宗于是下令将王琼缉拿下狱审问。下狱后,其政治对手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等人更一心想致他于死地,于是继续弹劾他。同年十一月,经过吏部官员及都察院言官史道、范永銮等人的疏救,王琼被贬至陕西绥德卫戍边。
复官定边
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西北边境出现危机,礼部尚书桂萼上疏世宗,请求重新起用王琼出任兵部尚书,赴西北处理边务。这一请求,当时没有获得世宗的同意,但体恤王琼年迈多病,允许王琼返乡居住。十月,翰林学士霍韬也向世宗推荐了王琼,认为他富有御边的才能。次年,世宗令王琼担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榆林市三边军务。
嘉靖七年(1528年),土鲁番占领了哈密,明廷闭关并拒绝它的进贡已经有四年的时间。而土鲁番的将领牙木兰因受到速檀满速儿的猜疑,率领二千人来请求内附。沙州番人帖木哥、土巴等,因受土鲁番奴役,也率领五千多人入关请求内附。随后,土鲁番失去瓦刺援助,又在几次战争中失利,于是归还哈密,请求上贡,并请归还被扣押在明朝的使臣。王琼上书请求对土鲁番予以安抚、结交,兵部尚书王时中的看法与王琼相同,世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招抚土鲁番。但霍韬对此提出责难,王琼又上书请求遣还土鲁番的使臣,并允许他们像以前一样来上贡。通过安抚治理,西域安定,但北又常侵犯边境。北宼首次入侵庄浪,王琼部下的将领阻击他们,斩首数十级。不久又由红城子进攻,杀害了部饷主簿张文明。嘉靖八年(1529年)数万北宼骑兵来犯宁夏,随后又犯灵州(今宁夏灵武境内),王琼派游击梁震等拦截,斩敌七十余人。同年秋天,王琼召各路精兵三万人,巡行塞下,北宼听说即徙帐远遁。王琼麾下诸军分道而出,在原野纵火,展示军威后还。
王琼主持着三边的军务期间,各处番人被扫荡、平息,西部边陲获得太平。王琼还提议朝廷开通边关,与周边的土鲁番民族相互交往,他的建议获得了世宗的同意,此后明朝与土鲁番及边境民族的关系逐渐趋于缓和。
殁于任上
嘉靖十年(1531年)十二月,王琼被调回朝廷出任吏部尚书,但因年老多病,数次请假,吏部事务多由大学士方献夫主持。十一年(1532年)七月,王琼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明世宗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议定谥号“恭襄”,按照旧时谥法“尊贤敬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执事坚固曰恭,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回籍,葬于蒙山脚下,礼部尚书霍韬撰神道碑,后诏建专祠于晋溪园西,名“王琼祠”。
为政举措
治理漕运
通漕之利
王琼认为,里河即是内河,在这里江船不入海而入河。里河自通州(今北京通州)而至仪征市(今江苏仪征市)、瓜州(江苏邗江区)水源不一,总称为漕河,又称为之运河。自发源以至入漕之处,都是漕河的上源。通漕之利,首先是漕河之利。王琼以大通河,即元时的会通河为例,认为通漕可以使水路通达,相较陆运,水运体量更大,速度更快。要加强对诸河、湖泊的利用,并将内河漕运与海运联通,才能真正实现通漕之利。
随机变通
在漕河治理和黄河治理的问题上,王琼认为需要因时因事的随机变通。其一,漕河区域的河、湖状态颇受季节性的降水影响,除了黄河,漕河区域的其他河湖亦会受影响,因此开会通河就要建立在在干旱、雨季两种不同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水利工程要因时随机变通来引水或遏水。其二,在《漕河通志》的描述中,的特性、运河对黄河之水的倚仗,使治理黄河水患成为必须。但在史籍中却少见治理黄河的记载,王琼这并不是因为“河不为患“,而是因为黄河的河势改变没有一个定则,实际上黄河的淤塞、决口、改道为患时有发生。因此,想要治理黄河也需要随机变通,不仅要顺应天时地利,还需通晓黄河水势的变化。
盐粮开中
明中期由于纳粮中盐的行盐壅滞,户部尚书变开中法而行折色,即本色中盐转变为纳折色盐,由运司收取商人费用,然后发放盐引,收入的引钱纳入太仓。但这一方法效果不佳,导致盐商屯垦的粮地荒芜,粮食供应不足而导致粮价上涨。针对这种的情况,王琼建议朝廷恢复开中法,开中法是当政府需要获得军饷时,即张榜公则例,规定粮食与盐引的兑付比率、缴纳仓口。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抢上法),商人可以竞先上纳粮草,获得盐粮勘合,随后持盐粮勘合到指定盐运司或盐课提举司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进行销售。这种方法在王琼当时担任副都御史的两淮地区较为实用,能使盐课没有积滞,商贾实在的获得利益,边境储备能够充足。但针对于、四川等边远盐课不多的地方,王琼建议应该继续准许盐商在本地折纳白银以换取盐引,这样不仅使边关粮储等物充足,朝廷也能到稳固。
军事举措
修举马政
自正德十年(1515年)四月起担任兵部尚书,王琼亦开始主持马政事务。在王琼主导下,两京太仆寺、行太仆寺以及苑马寺等机构开始革新,梳理沉旧弊。首先,王琼参照巡盐清军御史各有驻扎地方,具系轮流差委的方式,将太仆寺分管官员照例实行,责成官吏,固定驻扎办公,固定期限的换呈,使得马政官回京期限有了参照制度。其次,清查全国养马户籍,王琼采用由寺丞官员亲自到所在管辖区域查实情况的方法,当期满之后,寺丞官员将基层的具体情况,包括土地数、人口数、马匹数,以及近年来的变化情况造册上报兵部。最后,针对马户起解进京赴太仆寺交兑之苦,王琼要求各寺丞官员必须严格执行上诉规定,到所辖区域查验符合规定的马匹,之后上报太仆寺验收,符合规定者才允许解送太仆寺。在太仆寺没有验收通过的备用马送到兵部再次验照,不合格的马匹鬃下烙印“退”字,防奸之人将其再次运抵太仆寺蒙混过关。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王琼主政兵部时期的马政矛盾得到了缓和,马匹数量开始增多。
建议废除首功进秩制
首功进秩制是明代正德朝初年,朝廷为平定地方流民起义而实行的一项军事制度,是以斩杀起义军人数的多少,从而来衡量功劳的大小及升赏的高低。但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纵容了官军们滥杀无辜的行为,造成朝廷不稳、社会动荡的局面。正德十年(1515年),王琼代陆完出任兵部尚书后,便上疏建议朝廷废除以首级多少而论功行赏的制度。他批判首功进秩制,认为这种制度只能造成官军一心打算升官进爵,从而丧失平定叛乱的斗志;官兵为了升赏,错杀了大量的平民,一方面使得朝廷赏封泛滥,另一方面也使得平定盗贼的日子遥遥无期。王琼提出了今后兵部在平叛中的目标:向使下令领军官有能剿灭剧贼者,升赏必不吝惜,惟不许开报首功,则岂有今日之弊。自今腹里地方征剿,惟以荡平为功,尽革前议。
建议废除清军制
清军是指朝廷派遣御史、尚书、给事中等官吏外出,定期对地方服役的军户进行检查、清理及补充,旨在防止军户逃跑,从而保证兵源的稳定。至正德年间,清军制所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对于清军所存在的弊害,如清军官重复勾造军册,军户逃亡等。但清军制由来已久,根基深厚也错综复杂。王琼认识到其弊害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于是他提出了五项建议,意图循序渐进的废除之。王琼建议,一是清军量法以宽为主,淘汰老弱病残者,以节省开支;二是实行募兵法;三是豁免丁尽户绝的军户,不准再造册清勾;四是此后逐年减少派遣清军御史,最终罢遣;五是允许军户雇人代役。王琼的建议获得了朱厚照的支持,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后,朝廷派往民间的清军御史数量逐年减少,并废除朝廷委任地方府、州、县的清军衙吏形式。得赖王琼倡议废除之功,清军制在万历二年(1574年),最终得以彻底废除。
治边理念
遵循祖制
哈密卫位于古丝绸之路之要冲,尽管为明朝“关西七卫”之一。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明朝从实际出发,设置忠顺王来统摄其地,并由豳王家族世袭。忠顺王之下设有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协助其管理哈密卫。王琼认为,明朝鉴于前代的政策的失误,在哈密建哈密卫,设置忠顺王进行管理。忠顺王有羁之权,但不用给他提供粮食和俸禄。这种深谋远虑的政策,万世都应该遵守。在通贡问题上亦要遵循祖制,明朝自永乐、洪武开始,与土鲁番的通贡从未断绝,尽管土鲁番侵扰哈密,但期望世宗能恪守明朝先祖的怀柔远人之法,以罢兵息民。
通贡和好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哈密危机”随着吐鲁番市的迅速崛起和成化以后明朝的应对失措而愈演愈烈。在钦定“大礼议”之后,明世宗起用熟悉西北边疆事务的王琼,令其全权处理“哈密危机”。王琼认为采取“通贡和好”的措施,对待土鲁番既不可严峻拒绝,恶化边境的情况,也不能示弱随便答应他们的请求,开启弊端。土鲁番表示顺从,前来进贡的时候,边关要依照旧例放行,并对来人进行安抚,但也要严谨审核关防,不要导致疏漏。并一再强调,针对土鲁番夷,不随意用兵,加赏安抚才是解除危机的方法。
事权集中
早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琼就提出“哈密危机”的日益严重是事权不一所导致的,甘肃省近年因哈密忠顺王拜牙即弃城逃走,吐鲁番市速坛满速儿差人占据哈密,之后添设总制、总督大臣,与巡抚督御史并行经理边关事宜,因事权不一导致了边关的不安宁。在世宗交予王琼提督三边的权力之后,除通贡和好外,王琼认为还要宣谕酋长,对哈密卫严加提防,选任将帅并明确相关的权力和责任,并搜补兵士和马骑养其精锐,选任专门的官员从河东运送粟米解决当地的缺粮问题,再招募百姓在塞下种植屯粮。做好的充分的准备,事权明确,修补边关军事准备上不足,才能在边关问题中无往不胜。
人物评价
明代官员霍韬评价:王琼的功绩,应该永垂不朽。
明代文人康海评价:王琼在事发前能未雨绸缪,决策时能直取要害。不畏艰难,敢于任事;擅于应变,决人所难。因此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保一方平安。
明代官员徐咸评价:王琼的统筹边务的才能,比之韩琦、范仲淹在西夏的作为,只高不低。
明代文人张岱评价:王琼有才华又而贪奸,是治世能臣。
明代文人冯梦龙评价:王琼之才华,多有过人之处,虽然他的人品不足,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才能和作为。
明代学者黄道周评价:王琼才华横溢,高坐堂上就能调兵遣将,围剿盗贼,平定叛乱。但如此正直又有作为的人却遭人诽谤,历经削官又复职的风浪。
清代官员李贽评价:在满朝大臣甚至首相杨廷和等,皆受朱宸濠的贿赂时,只有王琼与梁储能独善其身。王琼不但不贪朱宸濠之贿,还提前部署王守仁,使其能在叛乱发生时成功平定。
清代官员张廷玉评价:王琼负有雄才大略,功绩卓越。但他尤其擅长权谲之术。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王琼之才伟,因此能提前不动声色的部署王守仁以平定朱宸濠叛乱;又擅长权谋,但历经三朝之后政坛盘根错节,可能使后世对他有所误解。明人评价王琼褒讥各半,都不是真正了解他的人。王琼为薛敬轩再传弟子,其祖父即薛敬轩弟子。其人做官正直清白,处事有体有用。
人物著作
人物关系
墓葬与纪念
墓葬
王琼墓位于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王家坟村西蒙山脚下。经考古勘测,墓地坐西朝东,分布面积140平;墓葬封土无存,地面建筑仅存享堂1座,砖体窑洞式结构,基础稳定,墙外表留有马号槽,顶部在20世纪50年代末改为平顶,享堂北面残存石柱3根。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王琼命长子王朝立在家乡修建“晋溪园”以备养老,老友亲手书写“晋溪园”门匾相赠。王琼逝后其长子王朝立将别墅捐出作为讲文学书之课堂,更名为“晋溪书院”。
明、清两代晋溪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是当地乡试的重要场所。其后数百年间,晋溪书院几度兴废,至清道光初年,晋源县城建立晋泉书院后,因生源减少、资费不济,晋溪书院日渐废。民国初年,书院仅存讲堂及前门及王宪篆书“晋溪书院”门额。1993年,按明代建筑格局重修。现晋溪书院位于南部,坐西面东,名晋溪园。
祠庙
明建王琼祠位于晋溪书院西,前临鸿雁南河,后倚悬瓮山麓,右邻难老泉,左有鸳鸯水亭。祠前有古银杏树两株,雌雄同植,树干有十围,树高20米以上,柯枝繁茂,形同华盖。王琼祠自明嘉靖以来,历经修。至今祠内仍有王琼塑像,两边往上挂着王琼十四世孙王惠题木刻楹联,“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王守仁);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杨一清)。全联概括了王琼一生的主要功绩。至今祠门上悬有赵望进补书的“山高水长”额匾。
故居
绥德晋溪洞
“晋溪洞”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清水沟村南无定河北岸的石崖上,王琼被贬谪至绥德期间曾居于此处,洞口题额“晋溪洞”及门东“晋溪杂咏”为王琼亲笔。东门内侧《晋溪老先生移馆月宫寺敬(用)贺之以(讳)》落款“嘉靖甲申(1524年)夏四月告东峰山人刘介书”;《晋溪先生寓月宫寺有志写怀次韵一首》落款“嘉靖乙酉(1525年)岁春三月望南张宏奉次”等,均是在绥德期间王琼与当地文人交往唱和的证明。
太原王琼故居
王琼故居位于小店区刘家堡村。因明代王琼出生于刘家堡村。2022年,在太原市小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刘家堡村修复重建了王琼故居。故居为两进式明清风格四合院,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内塑王琼立像。于2023年1月17日,正式开园。
研究书目
《国朝献徵录》
《明实录》
《对山集》
《续藏书》
《罪惟录》
《明史》
《山西省太原县志》
相关形象
绘画
《王琼事迹图册》绘于明代,作者不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册共四十九开,其中四十六开设色绘画,描绘了王琼少年时苦读及科举登榜后出仕的业绩,不仅是其个人经历纪实画卷,亦是当时时代背景的缩影。
影视
2023年上映的电影《明臣王琼》中,演员成泰燊饰演王琼。
参考资料
一代名臣王琼.太原道.2023-11-13
太原小店区刘家堡村:王琼故居开园.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11-16
国朝献徵录.豆瓣读书.2024-09-14
明实录.豆瓣读书.2024-09-14
对山集.豆瓣读书.2024-09-14
续藏书.豆瓣读书.2024-09-14
罪惟录.豆瓣读书.2024-09-14
明史.微信读书.2024-09-14
山西省太原县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24-09-14
明臣王琼.豆瓣电影.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