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梦见家和母亲

梦见家和母亲

《梦见家和母亲》是一首19世纪由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创作于1851年,歌曲原名:(Dreaming of Home and 母亲)。

创作背景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作曲家奥德威(John P. Ordway)创作了著名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 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该曲旋律优美,饱含深情。20世纪初,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对该曲用日本文字进行填词,创作了《旅愁》。此后,使用此曲作词的中国歌曲还有李叔同的《送别》以及周倍庆的《黑洞》。由于《送别》在1980年代后流传甚广,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李叔同是原作曲者,后来经周倍庆指出在20世纪初就出现过一模一样的曲调,后经证实可追溯到最早的时期是1916年3月31日由美国胜利首次录制过的唱片,歌曲名称就叫《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是由5位著名歌唱家演唱。但这首歌曲的最初录制年代尚不清楚,甚至有传言传出是在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前奥德威便谱写出类似曲调,但由于没有曲谱留传,以人声传唱的方式在19世纪末被可储存介质保存。

作者简介

中文名:约翰·奥特威

英文名:John Pond Ordway,

又译名:j·p·奥特威,约翰·p·奥特威

生 日:1824年8月1日

故 于:1880年4月27日

出生地: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

代表作品:《Twinkling Stars are Laughing love》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约翰·庞德·奥特威 是美国19世纪 著名作曲家、音乐企业家、教育家。19世纪40年代末与父亲亚伦·奥特威一起在波士顿创办了一家音乐商店。《Twinkling Stars are Laughing love》是他在1855年创作的一首代表歌曲,但是更加有名的是创作于1851年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曲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作为一首带有伤感色彩的歌曲流传于美国南北,并且在日本的版本《旅愁》和中国的版本《送别》至今家喻户晓。

平生经历

他在1845年组建了“奥特威的伊奥利亚人”(Ordway's Aeolians)乐队,其形式为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梦见家和母亲》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美国著名音乐家派崔克·吉尔摩(Patrick Gilmore)在奥威特的音乐商店工作过,并且曾经担任过“奥特威的伊奥利亚人”乐队的领队,他的最有名的作词是改编自爱尔兰歌曲的反战歌曲《当约翰尼迈步回家时》,不过他的创作版本内容没有歌曲曲调那么欢快。

此外,美国著名音乐家詹姆斯·皮尔彭特(James Lord Pierpont)的第一首歌曲《重返加州》就是为“奥特威的伊奥利亚人”乐队创作的。此后他又为奥威特创作了许多歌曲,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铃儿响叮当》。

奥特威在美国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战役后,还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照顾伤兵。

他还在1859年到1873年之间在波士顿的哈里克中学担任学校董事,并且在1868年还一度任职于马萨诸塞州法庭。他反对体罚学生,并且还为州议会设立了一个基金。

奥特威还建立了马萨诸塞州渔猎协会,也就是马萨诸塞州钓鱼协会的前身。

奥特威于1880年4月27日在波士顿去世,享年56岁。

歌曲歌词

《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三个经典版本歌词及歌词大意

英文歌词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J·P·奥德威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母亲;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Dear home,childhood happy home,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here’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母亲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Sleep balmy sleep,close mine eyes,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母亲;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soothing me to rest,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 and none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母亲

Childhood has come,come again,Sleeping I see my dear mother;

See her loved form beside me kneel。While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Mother dear,whisper to me now,Tell me of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Now I feel thy hand upon my brow,Yes,I'm dreaming of home and 母亲

歌词大意:

梦见家里,亲爱的老房子!我的童年和母亲的家;

经常当我醒来的时候是甜蜜的寻找,我一直梦见家和母亲;

家,亲爱的家,童年时的幸福之家,当我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时,

这是最甜蜜的欢乐时,我和母亲一起漫游山丘和峡谷

梦见家里,亲爱的老家,我的童年和母亲的家;

经常当我醒来的时候是甜蜜的寻找,我一直梦见家和母亲

温暖的睡眠睡眠,闭上我的眼睛,让我还想着妈妈;

听!”这是她的声音,我似乎听到。是的,我梦想着家庭和母亲。

天使来了,安慰我休息,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没有其他;

他们说我会幸福甜蜜;随着家庭和母亲的美好梦想

童年已经来了,又来了,我看见我亲爱的母亲;

看到她爱的形式在我身边跪下,而我梦想着家庭和母亲。

母亲亲爱的,现在对我耳语,告诉我我的姐姐和我的兄弟;

现在我感觉你的手在我的额头上,是的,我梦想着家庭和母亲

日语歌词

《旅愁》

犬童球溪

(各个版本歌词的顺序不同,上面一行是歌词的平假名)

ふうけいくあきのよ たびのそらの

更け行く秋の夜(よ)旅の空の

侘寂しきおもいに ひとりなやむ

びしき思いに 一人む

こいしやふるさと なつかしちちはは

恋しや故(ふるさと)かし父母(ちちはは)

ゆめじにたどるは さとのいえじ

梦路にるは 故郷(さと)の家路

ふうけいくあきのよ たびのそらの

更け行く秋の夜 旅の空の

わびしきおもいに ひとりなやむ

侘びしき思いに 一人悩む

まどうつあらしに ゆめもやぶれ

うつ岚に 梦も破れ

はるけきかなたに こころまよう

遥(はる)けき彼方に 心迷う

こいしやふるさと なつかしちちはは

恋しや故郷 懐かし父母

おもいにうかぶは もりのこずえ

思いに浮かぶは 杜(もり)の梢(こずえ)

まどうつあらしに ゆめもやぶれ

窓うつ岚に 梦も破れ

はるけきかなたに こころまよう

遥けき彼方に こころ迷う

日语罗马音(各个版本歌词的顺序不同,罗马音的顺序也会改变)

Hu u ke i ku a ki no yo ta bi no so ra no

Wa bi shi ki o mo i ni hi to ri na ya mu

Ko i shi ya hu ru sa to na tsu ka shi chi chi ha ha

Yu me ji ni ta do ru wa sa to no i e ji

Ma do u tsu a ra shi ni yu me mo ya bu re

Ha ru ke ki ka na ta ni ko ko ro ma yo u

Ko i shi ya hu ru sa to na tsu ka shi chi chi ha ha

O mo i ni u ka bu wa mo ri no ko tsu e

歌词大意:

深秋夜阑,旅途天空  寂寥的回忆,

一个人忧愁  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  走在梦中,

回故乡的路  深秋夜阑,旅途天空  寂寥的回忆,

一个人忧愁  风雨敲窗,梦被打破  遥远的他们,

心迷惘  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  思绪涌来,

树梢动  风雨敲窗,梦被打破  遥远的他们,心迷惘。

文言文翻译: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旧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中文歌词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衍生作品

史诗之作

英文版:《梦见家和母亲》 日语版:《旅愁》 中文版:《送别》

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多种版本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这一首歌在1997年由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演译.

中文版本

除了三个经典版《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之外,中文版的《送别》又陆续有很多版本出现。

李叔同版

这个可以说是中文版《送别》的原版

这个版本最早发表于丰子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怀,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将“一瓢浊酒”之“瓢”,误作“" “壶”与“”,「一瓢浊酒尽馀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市。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骊歌》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

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丰子恺家庭版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

《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参考资料

李叔同《送别》曲小议.翰林艺术.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