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呼舒镇
巴彦呼舒镇,隶属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中部,东与代钦塔拉苏木接壤,南与高力板镇和义和塔拉林场相连,西与通辽市扎鲁特旗前进苏木、乌努格其牧场毗邻,北与代钦塔拉苏木接壤。巴彦呼舒镇区域面积1039.6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有75262人。
历史沿革
巴彦呼舒历史悠久,俗称大庙、黑大庙。从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旗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这里一直是札萨克和硕图什业图亲王驻地。罗桑·却吉坚赞罗桑却吉坚赞的亲传弟子乃济陀音,赴东蒙古地区传播藏传佛教时,最先到达的就是图什业图汗驻地巴彦呼舒。后来,通辽市十旗王公尊奉乃济陀音为科尔沁区部十旗“博克达葛根”,并在巴彦呼舒修建了供其坐床诵经的遐福寺(蒙古语称“黑帝苏莫”,又作“黑帝庙”,意为佛寺)。在清朝统治的近300年间,巴彦呼舒一直是科尔沁右翼中旗(原图什业图旗)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
1962年这里开始建镇,巴彦呼舒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春风,这个历经风雨沧桑的草原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日益发展成为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些年来,全镇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农业稳镇、工业富镇、开放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代钦塔拉苏木努图克之巴彦查干嘎查。
1958年,建立巴彦查干大队。
1962年,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委员会迁到巴彦呼舒建镇。
2001年3月,布敦化苏木划归巴彦呼舒镇。
2004年,西日嘎苏木划归巴彦呼舒镇。
经济发展
综述
2011年,巴彦呼舒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
2017年,巴彦呼舒镇企业个数共355个,企业从业人数1895人,其中工业企业64个,规模以上29个;2018年,巴彦呼舒镇工业企业个数共47个,规模以上11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0个。
农业
巴彦呼舒镇耕地面积27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51.17万亩,林地面积23.63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
2011年,巴彦呼舒镇生产粮食9.98万吨;生猪饲养量5.31万头,牛饲养量2.54万头,羊饲养量20.81万只;畜牧业总产值3.2亿元。截至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累计造林6300亩。
基础设施
如今的巴彦呼舒镇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通霍(通辽市—霍林河)铁路省际通道横贯东西,111国道纵穿南北,形成了以巴彦呼舒镇城区为中心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里邮电通讯设施先进,以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系统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通讯网络已经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镇。这里电力能源充足,有东北电力公司在镇内建设的变电站一座,220千伏输电线路穿镇而过。居民小区、商业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自来水实现街街通。文化广播电视设施齐全,全镇现有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各1个,文化室18个,中波发射台和调频转播台各1处,村村可收看有线电视。科技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镇现有普通中小学1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镇区内学校校舍基本实现楼房化,启动了远程多媒体教学。作为在全盟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巴彦呼舒镇始终坚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方针,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使民族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三语(蒙古语、汉语、英语)加电脑的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应用,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得到大力弘扬。全镇现有卫生保健机构10个,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处。医疗单位设备先进、完备,可以诊治一些疑难杂症和进行大型手术。
产业发展
依托资源求发展,开放开发促提高。如今的一个以城镇工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业、城郊农牧业为重点产业的中心城镇正在逐渐崛起。鄂尔多斯市东兴制酒厂、兴华服装集团、金科水泥厂、科兴产业化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地毯、塑钢、铝合金、铸造、食品加工等百余家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生机勃勃;依托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已遍及餐饮、娱乐、加工、修理、运输等诸多领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菜篮子工程”不断发展壮大,使巴彦呼舒镇的肉乳禽蛋和蔬菜的自给率大大提高,老百姓的餐桌上较之从前大为丰富了。
生态建设
近些年来,巴彦呼舒镇大打生态建设战役,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大工程,在巴彦呼舒镇四周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小城镇建设
随着生态环境的大为改观,巴彦呼舒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北区“三街六路”的建设与开发,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位于镇东郊的图什业图赛马场,总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集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为一体,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它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统一,成为东北地区最为豪华的赛马场。赛马场东侧的蒙古风情旅游村,由52个浩特蒙古包组成。居中是号称“兴安盟第一包”的图什业图浩特,仿造通辽市十旗会盟时的样式,设有图什业图、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扎特、郭尔罗斯等10个贵宾厅,游人在品尝风味独特的民族佳肴的同时,还可感受悠远神奇的科尔沁区历史文化气息。
旅游资源
巴彦呼舒镇周围的旅游景区环境优美,独特而神奇。西有蒙格罕山,东邻科尔沁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镇北郊是翰嘎利水库生态旅游区。宽敞的街路、簇簇的鲜花、成片的绿荫,还有那极具人气的图什业图广场和独具特色的科尔沁文化一条街,让巴彦呼舒镇这个曾经遭受洪水“重创”的小城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财政收入
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466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8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3元。同年,巴彦呼舒镇由6星级文明城镇晋升为7星级文明城镇。如今的巴彦呼舒镇正向着“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大踏步地迈进。
参与活动
2007年巴彦呼舒镇还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大魅力名镇”的评选活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辖图什业图、伊和苏莫、罕乌拉、霍林郭勒市、满都拉镇、呼格吉勒、呼和、前德门、铁路、布敦化、赛罕区11个居民委员会,草高吐、王鲁、莫力哈达、浩特化、西日道木、义和塔拉、海龙屯、哈日道卜、窑艾里、敖尼斯台、查顺化、西布敦化、东布顿化、十三马架子、西日嘎、巴彦温都热、查干敖瑞、乌松、杜锡恩格热、嘎旦扎拉嘎、杜日本格热、罕乌拉22个嘎查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巴彦呼舒镇下辖13个居委会、22个嘎查、5个生活区,镇人民政府驻巴彦呼舒巴彦呼舒大街。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巴彦呼舒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边缘科尔沁草原腹地,霍林河中下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西部、北部多山,东部为丘陵,中部和南部是冲积平原,海拔250—300米。
气候
巴彦呼舒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热少雨,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多年平均气温5.8℃,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30.9℃;无霜期年平均151天,太阳年总辐射125.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
自然资源
巴彦呼舒镇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土碱、石灰石、制砖土、青石、铜等;境内有桔梗、黄芩、窄叶芍药、防风等10余种野生药材;有狐狸、山兔、红原鸡、鹌鹑等20余种野生动物;有榆树、山杏等天然林木和松树、杨属、果树等人工树种。
人口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辖区人口7.4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8万人,城镇化率77.7%,另有流动人口2719人。总人口中,男性37352人,占50.07%;女性37247人,占49.93%。总人口中,以蒙古族为主,达6.49万人,占87%;有汉、满、回、朝鲜、达斡尔族等10余个民族,共9700人,占13%。2011年,人口出生率5.47‰,人口死亡率2.04‰,人口自然增长率3.43‰。
截至2017年末,巴彦呼舒镇常住人口有96587人。
截至2018年末,巴彦呼舒镇户籍人口有75262人。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有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23个,建筑面积420平方米,藏书2.42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乌力格尔、好来宝、秧歌等。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560人,专任教师129人;小学8所,在校生6490人,专任教师5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5302人,专任教师47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177人,专任教师304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51人。
2011年,巴彦呼舒镇教育经费达25237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5237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6769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有卫生院2个;病床1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24张,固定资产总值136.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4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31人、执业(助理)医师0.22人、注册护士0.03人。
2011年,巴彦呼舒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95万人次,住院手术26台次,出院病人148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8万人,参合率96%;孕产妇死亡率2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3‰、1.84‰、1.55‰。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有体育场地8处,体育社团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中青年乒乓球赛、老年门球赛。
广播电视
1995年9月,巴彦呼舒镇开通有线电视;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嘎查级安装新型电视地面接收器1256台,有线电视用户1.6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巴彦呼舒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62户,人数4180人,支出1429.6万元,比上年增长6.1%,月人均285元,比上年增长12%;城市医疗救助33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80人次,共支出24万元,比上年增长3.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46户,人数1678人,支出26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月人均130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3人,支出34.84万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9人,支出10.76万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医疗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00人次,共支出7.2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临时救济233人次,支出27万元,比上年增长170%。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4067人,紧急转移安置5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万亩,倒塌房屋30间,直接经济损失3450万元,救灾支出43.3万元,比上年增长9.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7.98万元。新增就业人员126人,有183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共帮助17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41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巴彦呼舒镇有邮政网点3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604米,投递点34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中国国内函件2.7万件,中国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2万笔,中国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1.31万件,征订报纸1.11万份、期刊500册,业务收入27万元。
交通运输
巴彦呼舒镇境内有通辽市至霍林郭勒市铁路线、阿荣旗至巴彦查干省际内蒙古省际大通道、111国道通过;通辽至霍林郭勒铁路线境内长39.5千米,设巴彦呼舒车站;省际大通道境内长52千米,双向4车道;111国道境内长26.88千米;日均发送20辆客车,年客运量141.6万人次,年货运量297.6万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巴彦呼舒镇因佛教圣地巴彦呼舒黑帝庙(俗称大庙)得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