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毓元
谢元,男,汉族,出生于1924年4月19日,原籍苏州市,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1961年,谢毓元获得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2021年3月27日,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人物生平
谢毓元于20世纪50年代初进入药物所工作,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多次根据工作的需要,变更研究的方向,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上,他都留下了开拓的足迹和丰硕的成果。为了克服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常导致锑中毒的问题,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可与锑牢固结合的邻二羟基化合物,试验结果确可降低锑剂的毒性。此项研究中的一个化合物二巯基丁二酸,经反复试验,终于发展成为对重金属中毒有极好解毒效果的新药,被国家批准投入生产,在后来一系列中毒事故的抢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药于1992年被美国著名的医药公司仿制,作为小儿铅中毒治疗药物,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发明的新药首次被国外所仿制。该药于90年代末期又被成功应用于治疗一种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基丁二酸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创新药物研究的一项优异成就。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谢毓元辗转于南京求学,参加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
1957年,谢毓元先生由于业务拔尖,成绩卓著,被选拔到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施米亚京院士,开展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在三年多时间里,他日以继夜沉浸在实验工作中,发挥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探索精神,完成了一篇内容丰富的副博士论文,为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全合成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显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受到导师的高度赞扬。
1961年回中国后,他积极开展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先后完成了莲芯碱绝对构型的确定和全合成、甘草查尔结构的确定和全合成、补骨脂乙素合成以及灰黄霉素的新合成路线研究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机化学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对促进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留校,1951年转入中科院有机化学所药物研究室(该室于1953年扩充建立为中科院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1956年被推荐留学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1961年取得副博士学位。1984年任药物所第三任所长,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新药研发及科研基本设施建设,打开了药物所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卸任所长后,他又重新出山,主持“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1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国防和民用核科学的发展,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危害健康的机会日益增多。谢先生受命负责研究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开始了他科学工 作的又一个新阶段--为开发新一代医用合剂进行不懈的探索。他巧妙地提出了新型螯合剂分子结构的设计思路,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个相邻酚羟基的多胺多羧螯合剂。实验结果证实,这类螯合剂果然对目标放射核素都有较好的促排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双酚胺酸。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研 究发明了一种新型合剂--胺酸,并研究成功从野生植物中以较高收率提取左旋多巴的工艺,不仅解决了生产喹胺酸所需的原料问题,而且也同时解决了一直依赖进口的帕金森病症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问题。此外,他还在放射性促排解毒药物、口服医用螯合剂、骨质疏松症新药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其中一些研究工作,现还在继续深入发展。谢毓元在药物研究中成就卓著,建树良多,许多成果受到中原地区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和科学院的各种奖励。一位科学家能在一个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已属不易,而谢先生却能在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取得突出的成绩,实在令人赞叹。
在研究放射性核素促排解毒药物方面,研制成两种促排新药,得到卫生部和国防部门奖励。在研究过程中还创造了从野生植物黧豆中提取治疗帕金森病症药物左旋多巴的新方法。
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
在天然产物领域,全合成了绝对构型与天然产物一致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研究新螯合剂的合成,在多个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对、、锆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膦钙钠对放射性锶有促排作用,均超过中国国外报导的药物效用。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合物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
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多种期刊编委,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0名、硕士8名。
科研项目
( 1 )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点可行性及其抑制剂发现研究, 参与,市地级,2011-05--2013-05
( 2 ) 高选择性PARP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参与,国家级,2011-01--2013-12
( 3 ) pi3kmTOR双重/多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信号机制研究, 参与,省级,2009-09--2011-08
科研获奖
在天然有机化合物合成工作中,测定了莲心碱的绝对构型并全合成成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促排药“喹胺酸”获国防评委二等奖(1981);
2.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
3. 促排药“酰膦钙钠”获卫生部一等奖(1983);
4. 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
5.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
6. “表油菜内合成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998)。
发表论文
Solvent-free synthesis of δ-carbolines/carbazoles from 3-nitro-2-phenylpyridines/, Tetrahedron, 2011, 通讯作者
Conven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3-aryl-2H-chromene-4-carbonitriles via a tandem O-alkylation-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Heterocycles, 2011, 第 3 作者
Synthesis of 4-Azachromeno[2,3-b]indol-11(6H)-one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alogues of Ellipticine., Heterocycles, 2010, 第 3 作者
Synthesis of 8-aryl-substituted 4-(5-chloropyrido[4,3-d]嘧啶2-yl)morpholines as intermediates of potential PI3K inhibitors via selective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reaction., ARKIVOC, 2009, 第 3 作者
Facile Synthesis of 1,2,3,4-Tetrahydrobenzo[b][1,8]- naphthyridin-2-one via Baylis-Hillman Adducts., 汉语词类 Journal of 化学, 2009, 通讯作者
Novel process to 4,4-dialkyl-1,4-dihydro-6-methoxy-3-phenylcinnolines via Grignard reaction., Heterocycles, 2009, 第 3 作者
Synthesis of 4-(5-benzyl-2-phenylpyrimidin-4-yl)morpholines as novel pi3k inhibitors via acetates of Baylis-Hillman adducts and benzamidines., Letters in Organic 化学, 2009, 通讯作者
Direct PalladiumCatalyzed Arylations of Aryl Bromides with 2/9-Substituted Pyrimido[5,4-b]indolizine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2009, 通讯作者
人才培养
谢毓元曾如此勉励年轻科研人员:“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与年轻的学生们分享。首先,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大处讲,是对任何工作都锲而不舍,从小处讲,就是对每一个实验的锲而不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一个实验,假如设计路线事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应该有较大的成功把握。遇到失败,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不要轻易放弃原有设计。这样,大多数情况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我的很多实验,都是在多次失败后不懈坚持之下,才取得好结果的。信心、耐心、细心的缺乏往往是成功的绊脚石。”
其次,他建议,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也是非常重要的。导师虽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总还会有一些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判断都没有偏差。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导师,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迷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多一些主动,少一些依赖。
第三,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根据科研需要,有时候,实验连续24小时也是常事。不过,拼搏未必是苦行僧式的心无旁骛,隔绝尘世。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考虑问题容易精神不集中。实验多次失败的情况下,心力交,可能会钻牛角尖。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自我放松一下,找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者体育活动,调剂身心。
谢毓元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期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研究所的发展面临经费不足、竞争加剧等许多困难。他审时度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新药研发和科研基本条件建设,几年时间打开了研究所发展的新局面,如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包括引进400兆核磁在内的一些重要仪器设备等,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后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荣誉表彰
谢毓元参与的普鲁卡因合成于1965年,获中科院推广奖;
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4年获得200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
个人生活
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谢毓元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家。生于1924年。194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在许多药物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均超过国外报道的药物效用。
在苏联老师的眼里,此话是对这位聪明、勤奋的中国学生的褒奖。而谢毓元以此为动力,在中国的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战线上,默默奋斗了40多年,不知亲手做出了多少实验,发现了多少效果优良的新药,给多少患者送去了健康的福音。幸福的感受,在良药济世的一刹涌发。
无名英雄
研制药物,绝大多数的时候,只是一个搞后勤的无名英雄,很少会有直接与病人接触的机会。但有一次,谢毓元被请到了舞台前面,和被他救助的病人枣/FONT\u003e800个学生相见了。
1991年,郑州财会专科学校一女同学因被学校处分,产生报复 心理,把三钾砷放到学校食堂发好的面粉里,面粉做成馒头后,导致800个学生同时中毒。有关方面紧急向全国求援,谢毓元研制的二巯丁二酸,不仅挽救了所有中毒学生的生命,而且连一点后遗症都没有留下。
谢毓元这辈子不知研制了多少新药:降压药、抗生素……当国防急需他研制放射性同位素和重金属的促排和解毒药物时,他又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市场经济了,研究这类药物缺乏资金支持。但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他的手就是一杆衡量幸福的天平,满足他人,胜过满足自己。
日本泄露引起人员中毒,日本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慕名而来向谢毓元求援。谢毓元的名声传得更远了。
人物评价
谢毓元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一位杰出的组织者,也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在药物研究中成就卓著,建树良多,受到中原地区国内外高度评价 。(科普中国评)
谢毓元是中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他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硕果累累,为中国药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全国药学工作者和科学界的衷心爱戴和敬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评)
人物事件
苦读不辍 结缘化学
1924年,谢毓元出生于北京。其父谢镜第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曾任交通部路政司要职,其母徐墨蕾是苏州市豪门之后。因时局动荡,又因为人耿直难为新任上司所容,谢父于1928年携全家迁回苏州菉葭巷生活。
谢毓元自幼熟读古文经典,文学造诣颇深,兼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立身处事哲学,一辈子与人为善,不参与文人相轻,还和三哥谢毓寿一样酷爱阅读英文小说,就此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在中学和大学阶段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为避战乱,谢家先后避居洞庭东山、辗转上海租界,谢毓元先后就读于三所中学,他非常珍惜在烽火战乱与不断迁居中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异常刻苦。谢父秉承实业救国思想,认为学文、法科,走仕途,会永久受人气,所以只准子女学理、工、医、农,将来靠“本事”吃饭。因此,在1940年6月从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毕业并考入当时迁沪的私立东吴大学时,本来爱好文史的谢毓元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上海租界,东吴大学被迫停办,谢毓元无奈辍学4年之久。其间,他苦读不辍,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为日后书写论文、查阅外文文献、开展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也为他以后为学者、为人师、为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1946年5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分批北返重建,清华大学于1946年10月10日正式恢复教学。22岁的谢毓元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认真复习,于1946年考取清华大学,插班进入化学系二年级就读。
当时,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都是留学归国的,很多教授用英文授课,化学实验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用英文撰写报告,化学系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与齐全的专业期刊,化学系学生一路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毕业率只有6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谢毓元刻苦勤奋,成绩一路领先,基本功扎实,科研技能精湛,深得无机化学教授张青莲的信任与器重。1949年,谢毓元以化学系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后留校,先后任无机化合物、有机分析助教。
无心插柳 意外突破
因个人兴趣,1951年2月,谢毓元离开了学习和工作近5年的清华大学,来到上海市,成为当时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下的药物研究室的一员,跟随赵承嘏先生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及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当时,赵承嘏不断地在国内外招募合成化学、中药研究、药理学研究和抗菌素研究这4个领域的人才,截至1953年正式成立之际,药物所人才储备已可开展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两方面的研究。
在建所之初,药物所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发展制药工业,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通过开展系统研究指导国内流行疾病的新特效药合成。1951—1956年,谢毓元在这里先后参与了常山叶中常山碱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普鲁卡因合成工艺改进、抗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化学合成等多项研究工作,逐渐从一个药物研究的门外汉成长为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研究者,他也亲历了药物所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过程。
1951年,谢毓元采用简便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出色地完成了常山叶中抗疟疾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工作,最终发现常山叶中所含有效成分约占0.20%,是常山根所含有效成分的十倍,并建立起一套简单可行的常山叶中碱性物总含量的测定方法;次年,他又以曼陀罗及类似物为原料,选择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适当方法,制成医疗上必需的药品阿托品和后马托品,实现了这两种药品的国产化;1952—1953年间,谢毓元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将法国制药厂先进经验本土化,成功完成普鲁卡因的两个重要原料——对硝基苯甲酸和二乙胺的合成工作,解决了普鲁卡因和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生产原料的自给问题。
1953年,作为主要参与人员之一,谢毓元参加了由嵇汝运先生负责的抗血吸虫病药物的设计及合成工作。嵇汝运很是放手,让作为组内大弟子的谢毓元充分发挥才能。在详细文献调研基础上,谢毓元带领组内几个成员合成了若干含巯基的抗日本血吸虫化合物,其中有一个是二巯基丁二酸钠(又称二巯丁二钠),虽然最后二巯基丁二酸钠没有成为一个很好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但是无意插柳,二巯基丁二酸钠及其游离酸二巯基丁二酸却陆续被开发为享誉中外的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不仅可以解锑毒,还可以解汞、砷(三钾砷)、铅、铜等金属毒,并用于治疗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这次设计合成是谢毓元涉足医用螯合剂的开端,也为他10多年后从事另一项医用螯合剂的研究——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留学苏联 硕果累累
由于在药物所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谢毓元获得留苏预备生的资格,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机化学合成专业。
从1957年到1961年,谢毓元在位于莫斯科的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留学,师从苏联天然化合物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舍米亚金院士,开展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其间,谢毓元的学位论文《去二甲胺基去氧四环素合成方法研究》对于从氧化酮转向四环化合物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抗生素实验室进行的四环素化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为1966年该实验室完成四环素全合成工作作出了贡献。
1961年春,谢毓元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副博士学位。他出色的工作也得到舍米亚金的高度评价:“他有一双幸福的手,别人合成不了的东西交给他做,总是能很好地完成。”
对于谢毓元来说,他在苏联期间的收获,远不止一个副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如何做科研工作的完整训练,这正是他之前缺乏的。
1961年9月回到了阔别近5年的药物所之后,谢毓元凭借在苏联学习到的一套方法,在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完成了莲心碱绝对构型的确证及全合成、甘草查尔酮的结构确定及全合成、灰黄霉素的全合成、放线酮类物质化学成分的研究、抗菌素C-4826的化学结构测定、补骨脂乙素的全合成等工作。
谢毓元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痴迷于他的研究。在甘草查耳酮结构鉴定中,他曾连续奋战36个小时,只为确定一个羟基的位置。
这些天然产物全合成是我国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等技术,对我国传统中草药进行的系统研究,为探索新生物活性物质及原理提供了线索,对推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系列性和完整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然产物全合成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让谢毓元越发体会到文献调研的重要性。“我做任何工作都是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所有想要解决的问题都尽量从文献里面找到解决的方法。”谢毓元曾如此说。熟练运用英、德、俄、日四门外语进行文献调研,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锲而不舍地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谢毓元对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饱含深情。
重续前缘 再创辉煌
1966—1969年,谢毓元先后接到二机部(后来的核工业部)、上海跃龙化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字166部队等部门,委托给药物所的放射性核素239钚、234钍与95锆的促排药物化学合成的重大任务,这使得谢毓元重拾了十几年前进行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合成时涉足的医用螯合剂研究。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上级指派的3项重要军工任务,谢毓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搬砖头”工作——对美国《化学文摘》影印版及相关文献原文进行调研。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谢毓元发现这3个元素性质具有共通之处:3个元素外层电子排布有其相似性,钚为5f67s2,钍为 6d27s2,锆为 4d25s2,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这3种元素的化合价均有+3 和+4 价,当这3种元素的离子在与络合剂配位会表现出相似的性质。
谢毓元脑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一石三鸟”的策略——设计一种高效低毒的、具有多胺羧结构的苯二酚型螯合剂,毕其功于一役,将这3种核素的促排同时解决。按照这一思路,他研究出一套系统的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方法,设计合成了国际首创的促排药物——喹胺酸,并从豆中提取有效成分,实现了帕金森病症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该成果载入197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74年,海字166部队又将一个世界性的科研难题——放射性元素90锶促排药物的化学合成任务委托给了谢毓元。
锶是第二主族元素,与前述的钚、钍、锆性质相差较远,之前所有积累的设计与合成经验都不可借鉴。在新一轮的文献调研之后,谢毓元提出了利用积二磷酸化合物既可以进入骨骼又可以迅速排出的性质,来进行亲骨性锶的促排的设想。经过3年的努力,在合成的200多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了促排效果良好的酰膦钙钠。该首创性研究于1983年获中央卫生部甲级成果奖。
“文革”结束后,二机部对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不再投入,但谢毓元和当时药物所的同事并未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发现了目前国际上铀促排效果最好药物双酚胺酸。但由于临床病例少的原因,他研制的这几个药物都没有被正式批准成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内重视经济发展,核能的利用逐渐趋向于民用,国家停止了对放射性核素促排研究的资金资助。谢毓元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将自己多年来在医用螯合剂研究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民用开发,开展羟基乙叉二磷酸合成工艺改进及成果转化、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研究及偕二磷酸类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研究,并低成本大规模成功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天丰素——混表—油菜素内酯,对农作物产能与免疫力提高意义重大,为“科技兴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瞻远瞩 开拓局面
自1984 年起,谢毓元担任药物所第三任所长。任期内,谢毓元采取“自由报名和学术带头人选择相结合”与“自由结合和组织安排相结合”方法组建课题组,明确了研究室的学术领导与科研体系,改善了科研秩序。同时,他统筹兼顾了药物所学科发展与科研布局,主张保留了药物所自己的图书馆。
其间,谢毓元落实执行了中科院在全部研究所推行的所长负责制,显示了对药物所长远与全局发展的领导力。
当时,据国外统计,一个化合物从药理学初筛到最终发展成上市新药的平均几率仅为万分之一到八千分之一,研究周期为8到10年,平均耗资为0.8亿~1亿美元。而1984年中科院院部给予药物所全年的实际科研经费只有110万~120万元人民币,虽然药物所的课题组每年都会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内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但这些基金的资助金额很小,根本无法缓解经费紧张问题,满足新药开发的需求。
谢毓元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我国医药企业管理体制下,即使是大型和托拉斯型的国内制药企业,也没有投资新药研发的实力,再有远见的厂长也无力支持新药研究的前期工作,解决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只能依靠国际合作。
于是,他积极与国外药企接触,着力介绍药物所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强大的科研实力,吸引国外药企的投资愿望,同时也可以藉由开展国际合作,使药物所了解国外药企新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我国研制的药物身世界市场创造条件。
在谢毓元任期内,药物所先后与日本全药、山之内、津村顺天堂、昭和以及美国普强、罗氏制药、格拉苏等药企建立合作关系,为药物所争取到了约150万美元的经费,购置了400兆核磁等多台精密仪器,开拓出良性循环局面。药物所财政从他接任时的捉襟见肘,转变为卸任时的颇有盈余。
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创制新药造福我国人民,谢毓元于任期最后一年开始着手“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筹建工作,获得全所上下积极响应。
1987年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际银行合作的“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贷款项目”启动。逢此良机,已卸任所长之职的谢毓元重新出山,在已有“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基础上,主持筹建开放实验室,参与角逐贷款项目资格评审。严格的审批整整持续了一年,最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获得世界银行贷款资助,更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和采用先进管理模式的能力成为 7 个试点实验室之一,被列入试点实验室管理计划,谢毓元又一次展现了自己出色的领导能力。
人物影响
1998年,谢毓元和家人商议后把收藏多年的2035册古籍图书捐赠给苏州图书馆。
2004年4月19日,谢毓元院士八十寿诞庆祝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关领导、药物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研究所各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代表、研究生代表参加了庆祝会。
参考资料
谢毓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21-09-15
新民晚报 谢毓元: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中国科学院.2024-04-21
97岁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因病逝世|界面新闻 · 快讯.界面新闻 · 快讯.2021-03-27
谢毓元:本然化成.中国科学院.2021-11-16
谢毓元.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2021-11-16
【中国新闻网】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逝世 曾给年轻科研人员三条建议.中国科学院.2021-11-16
谢毓元.名人简历.2021-11-16
200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图).搜狐新闻.2021-11-16
谢毓元.科普中国.2021-11-17
药物所庆贺谢毓元院士八十寿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1-11-16
谢毓元: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