鲣鱼级攻击核潜艇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英文:Skipjack class SSN),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美国海军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水滴形壳体的核潜艇,将核动力和水滴形艇型结合,使潜艇的航速大大提高,第一次采用围壳舵,艇内的布置亦有较大的改进。该级艇的建成为以后建造高速艇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被称为美国高速型核潜艇的母型。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于1956年5月29日开工建造,1958年5月26日下水,1959年4月15日服役,最后一艘于1961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已全部退役。本级艇原2号艇“蝎子”号在建造过程中被改装成了美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而作为3号艇重建的新“蝎子”号则不幸于1968年5月22日沉没。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经战火考验的美国潜艇很快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而此时美苏冷战的帷幕已悄然打开,苏美间的军力竞 赛包括潜艇方面的角力业已开始。在深入研究、消化和吸收德国潜艇先进技术和设计思想的同时,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开展潜艇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加紧研制潜用核动力装置,以便建立一支精悍的水下舰队,适应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
为实现潜艇水下高航速,美国根据1950财政年度计划,决定建造具有水滴线型的“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该艇于1953年12月5日建成后,随即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尤其是水下33节的航速创造了美国海军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了使“大青花鱼”号的先进水滴线型尽快应用到作战潜艇上,美国决定在1956财政年度同时建造均具有水滴线型的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和设计编号为EB-269A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美国战后建造高速核潜艇的序幕由此拉开,并且一直持续。
建造沿革
1955年10月5日,鲣鱼级首艇“鲣鱼”号签订订货合同,1956年5月29日,“鲣鱼”号在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1957年11月1 日,鲣鱼级2号艇“蝎子”号(也称“天蝎座”号)正式开工,但建过程一波三折,由于美国海军打算尽快建造装备北极星潜射导弹的核潜艇,在2个月后把正在船台上建造的“蝎子”号改成了战略核潜艇,艇名改为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而美国海军并没有取消与电船分公司签订的建造“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的合同,因此新的“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又于1958年8月20日重新开工建造,并作为鲣鱼级的3号艇入役。
服役历程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中SS585,SS589和SS591是在美国大西洋舰队服役,其它三艘则在美国太平洋舰队服役“鲣鱼”号于1990年4月19日退役,“阔鼻鲈”号于1988年4月28日退役,“大头鱼”号和“鲨鱼”号分别于1990年8月3日和9月30日退役,“梭鱼”号于1986年10月8日退役。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采用典型的水滴线型外形,指挥台围壳更加偏靠艇,而且体积很大,其长宽高分别为 10.06米、1.83米、7.07米。指挥台围壳作为潜艇回转中心一侧的突起结构物,由于水流的作用会对潜艇形成一个偏转力矩。这个力矩产生的效应是使潜艇的艏部向上抬起,造成潜艇在水下的不利纵倾,潜艇在水下航速越高,水流作用于指挥台围壳所形成的偏转力矩就越大。因此鲣鱼级这种大尺寸围壳会对水下航行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指挥台围壳内部并排布置了穿透耐压艇体的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潜望深度19.5米。此外还布置有搜索雷达的升降装置、鞭状天线升降装置、电子对抗设备升降装置、柴油机通气管装置的进气管升降装置等。另外,在指挥台围壳里还布置有驱动围壳舵的液压机。
鲣鱼级具有流线型的球形艇艏,内部设有声呐,锚穴布置在艏部鱼雷发射管下方,内有一个1814千克的蘑菇型锚,收放后锚冠外表面与艇体外表面形成光滑的整体,减少了潜艇水下航行时的阻力。鲣鱼级为圆锥形艇,末端有一个呈十字形的尾翼。垂直舵虽然比较小,但整个舵面能够在左右各37°的范围内移动,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水滴型的采用,使鲣鱼级的长度在相同排水量的情况下减少了15.24米,潜艇长度减小意味着艇体湿表面积减少,加上采用了一个直径为4.88米(相当于艇体最大直径的一半)的5叶螺旋桨,使其水下航速提高了近6节。
艏水平舵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上首次将艏水平舵移装到指挥台围壳上,在此之前,美国海军的所有潜艇的艏水平舵都 是装设在艇艏两舷。围壳舵较之艏水平舵有许多优点,由于围壳舵是固定在指挥台围壳上的,不像艏水平舵那样需要设置舵板的收放、折叠机构,简化了舵的操作;因为围壳舵较首水平舵离艇艏声呐远,能够避免在靠近艇艏声呐处产生流体噪声,从而提高了艇艏声呐的工作效率;第三,围壳舵向两侧伸出的宽度没有超过潜艇的最大宽度,从而避免了与其他船只相遇或停靠码头时发生碰撞舵板的事故。
美国海军使用带有围壳舵潜艇的经验表明,围壳舵虽然面积较小,但它仍足以对水下航行的潜艇进行有效的控制,且可十分容易地做到无纵倾地使潜艇保持在潜望镜深度上。围壳舵的不足之处是,在有浮冰的海域中,一旦潜艇需要从水下破冰上浮时,围壳舵将会对潜艇的破冰上浮造成一些麻烦。尽管设计师们把围壳舵设计成可以转动90°的结构,防治破冰上浮时被撞受损,但是围壳舵的强度问题仍是必须要给与密切关注的问题。
结构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是美国首次使用HY-80型高强度钢材的潜艇,这种钢材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研制的新型 钢材,在美国潜艇上曾经得到广泛应用,冷战时期建造的各种型号的核潜艇上,基本上都用HY-80型钢材制造耐压艇体。
鲣鱼级采用了单双壳体混合结构,其中的大部分艇体采用单壳体结构,主压载水舱布置在双壳体结构的舱段以及首尾两端,耐压艇体分为5个舱室,从首至尾依次是艏鱼雷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反应堆舱、辅机舱和主机舱,这5个舱段之中只有艏鱼雷舱和辅机舱采用的是双壳体结构。
舱室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艏鱼雷舱有鱼雷发射管,备用鱼雷架可携带12枚备用鱼雷;鱼雷舱的上部有一个鱼雷装 载舱口,该舱口还兼做逃生舱口;鱼雷舱里还设有快速鱼雷装填系统,鱼雷舱的上部剩余空间被用作设有11个床位的艇员居住区、仓库以及各种器具室等。
鲣鱼级指挥控制兼居住舱是最大的一个舱室,最大外径为9.75米。该舱利用3层甲板把艇内空间分隔为4层。上甲板为指挥控制区,在这个区域里布置着2个潜望镜平台,2个采用舵轮和操纵杆方式的操纵台,注水排水控制板,指示控制器的配电盘,潜艇航迹自动记录仪、海图工作台,水下攻击指挥控制台以及巡航导弹制导装置等。在该舱中还独立设置了声呐工作室、轮机部门工作室,无线电通信室以及电子支援措施室等。中间层甲母质为生活区,有艇长室、军官寝室、军官会议室、配膳室、军官淋浴室和厕所等军官居住区,以及士兵艇员餐室、厨房、空调室以及二氧化碳处理室、食品冷冻室和低温蔬菜储藏室等。下层甲板是士兵的主要居住区,有居住舱、洗漱室、淋浴室、厕所、放射性检测室以及艇上的泵室等。在下层甲板下 面是蓄电池舱和各种液舱,这里有艇上的1号、2号和3号洗涤水舱、快潜水舱、由126个电池单元组成的蓄电池室,其两舷为淡水舱以及1号和2号辅助水舱等。
鲣鱼级的反应堆舱位于该级艇的最大直径部位上,除反应堆外,还有一回路排水管、主循环泵、稳压器以及蒸汽发生器等。屏蔽走廊布置在反应堆舱上部,供艇内人员安全穿越反应堆舱,是重要通道。屏蔽走廊两侧,各有一个一回路冷却水用的供水箱。除了一些海水管道的开口部分外,整个反应堆舱室全部用数层铅块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防辐射生物屏蔽层。反应堆舱的后面是辅机舱,由于这一舱段是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直径相对较小,因此仅用一层甲板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2层,下层是2台柴油发电机组。在辅机舱内还布置有造水装置、高压空气压缩机以及空调主机等设备。由于这一舱段是双壳体结构,所以轻外壳与耐压艇体之间用作主压载水舱,在主压载水舱里还布置了1361千克重的高压气瓶。鲣鱼级主机舱尺寸非常大,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布置一台两级齿轮减速式汽轮机,在靠近齿轮箱的主轴上方布置一台辅助推进电机,主机舱的下层布置有冷凝器,备用给水舱,供主机、螺旋桨轴以及柴油机用的润滑油舱,液压用油舱,尾部纵倾平衡水舱等。
动力系统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反应堆采用的是一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生产的尺寸较小的紧凑型的S5W型高可靠性压水反应堆,功率为15000马 力,该反应堆参考了S3W型或者S4W型反应堆的研制成果,因此S5W型反应堆没有制造陆上模拟堆,就直接装艇了。鲣鱼级的反应堆配套一台两级齿轮减速式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除首艇装备的主机时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汽轮机外,其他艇上装备的都是电船分公司制造的汽轮机。在靠近齿轮箱的主轴上方布置一台辅助推进电机,在任何情况下均能驱动与主推进装置脱开的螺旋桨轴。
鲣鱼级还设有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2000伏安,柴油机的排气管的走向经过了特别的设计,首先排气管在辅机舱力垂直向上,在穿过耐压艇体之后则沿着艇体表面转向指挥台围壳,当排气管进入指挥台围壳之后又垂直上升。从鲣鱼级核潜艇的外形上看,可以发现从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根部至辅机舱的上方这一段是脊翅状的突起结构,这一结构物的内部放置的就是通气管装置的排气管。
艇载武器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设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分两排布置,主要使用MK48鱼雷。除了鱼雷发射管内鱼雷之外,还可携带12枚备用鱼雷,共18枚鱼雷。鱼雷舱设有液压升降和装载鱼雷的台架,可以快速进行备用鱼雷的装填,这种快速鱼雷装填系统是美国海军首次在潜艇上采用的。
艇电系统
鲣鱼级球形艇艏的上部是AN/BQS-4主动声呐基阵,艇艏的下部则布置了AN/BQR-2被动声呐基阵。艇内 设有1部SS-2雷达,位于雷达升降桅杆之后设有1部电子对抗升降装置,使用了MKll2鱼雷火控系统,设有一组攻击潜望镜和搜索潜望镜。
鲣鱼级SS591“鲨鱼”号装备了快速接触式“科纳洛格”模拟船控系统,该系统利用显示屏上的画面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潜艇的航向、纵倾、尾倾以及航行深度等。除图像显示十分直观外,还可以利用自动模式进行工作,减轻了操舵人员的工作强度。自1961年初“鲨鱼”号开始航行试验,对该系统进行了长达4000多个小时的实用性试验,系统工作稳定。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61年夏末,“鲨鱼”号在地中海参加了3个多月的作战训练。
1962年,“大头鲤”号进行了一次连续70昼夜的水下远航,表明鲣鱼级具有水下远航能力。
1968年5月22日,鲣鱼级3号艇蝎子/天蝎座/锯鮋号参加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之后,在返回美国诺福克基地的途中,沉没于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西南400海里的水域,原因不明。
该级各艇
总体评价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从总技术特点来说在美国海军潜艇设计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核潜艇的 线型都是以刺尾鱼级潜艇为基本艇型的。自鲣鱼级问世之后,其后建造的核潜艇中,除了个别的之外,全部采用了水下阻力最小的水滴线型单推进轴的基本艇型。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大青花鱼号潜艇和鹦鹉螺号核潜艇为基础,把水滴线型与核动力推进技术结合,形成了具有空前性能的攻击型核潜艇,不仅对美国海军潜艇设计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而且推动了世界潜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英国的两位自身潜艇专家罗伊·伯切尔和路易斯·赖迪尔教授对现代潜艇进行分析时,曾把鲣鱼级誉为现代潜艇技术发展的第5个里程碑。(舰船知识,现代舰船)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在美国海军潜艇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主要特征是:1,鲣鱼级时世界上首次采用水滴线型的核潜艇,其设计、建造和实际运行经验表明水滴型的潜艇在使用相同功率的推进装置时确实能很大提高航速;2,鲣鱼级是美国海军中首次采用三层甲板分隔布置的核潜艇,是潜艇设计的突破性进步。这种把潜艇内部分隔成的四层空间,对于一个给定的潜艇外形,相同舱容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也减少了排水量和艇体表面积,从而降低了阻力,提高水下航速,世界各国潜艇后来采用的多层甲板设计基本上都受到了鲣鱼级的启示;3,鲣鱼级首次使用了HY-80型高强度钢材,为之后大量使用积累的重要的经验,为发展更高强度的HY-100型钢奠定了基础。4,鲣鱼级首次使用了围壳舵,是核潜艇的第一次,之后这成为美国海军核潜艇的标准模式,还成为世界各国海军潜艇的重要设计参考。5,鲣鱼级首次采用了S5W紧凑型压水堆,相同功率下,体积更小,研制经费低,周期较短,标志着美国的核反应堆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6,鲣鱼级的28.3节的水下高速,在1960年代初期,不仅是美国海军作战潜艇的最高记录,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海军潜艇不可完成的目标。(舰船知识)
参考资料
世界核潜艇发展回顾与展望.全球防务.2018-02-21
Skipjack class submarine.military.2017-12-23
美国冷战最神秘的“天蝎号”核潜艇沉没.头条军事.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