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蔡大权

蔡大权

蔡大权是泥人蔡第四代传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自幼酷爱家传技艺。其作品既继承又创新,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题材广泛,形象逼真,为中国一绝.多次参加国内展出和外事展演活动,多次获奖,深受各界好评。海内外多家媒体对蔡泥人和蔡大权先生作过报道。

简介

Cai Daquan-Successor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Clay Figurine Art

蔡氏泥塑早在清代便以"南蔡北张"闻名于世,其泥塑作品堪称中华一绝,他父亲的很多作品现在保存在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但蔡大权的工艺多数时间是“养在深闺”。

蔡大权家朴素而窄小的客厅里摆放着一盆盆景,里面种着一株灵芝,近看灵芝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只有用手摸上去才能感觉到泥土的冰冷和坚硬;书房里堆放着数十个人像,济公身着灰色僧衣,悠闲地跷着脚斜靠在石墩上,人物立体造型之准确,面容自然光线明暗之真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传神境界。

这是蔡氏泥塑的绝技之一,蔡氏泥人皮肤的颜色和真人的一样自然,不像其他泥塑都是后期涂上去的颜色,人物的头发、胡须和眉毛,都是用针一根根插进去的,选用的都是牦牛毛,因为这种毛柔软,与人的发质十分接近。

泥之传奇

曾经辉煌

看捏泥人的观众轧断大街

提起忠烈祠南街的“寿相阁”和“泥人蔡”,很多老成都人都还记忆犹新。“老顽童”车辐就曾回忆,当年他最喜欢隔着玻璃柜台看蔡缉武捏泥人;流沙河在《悲欢离合了无痕》中写道:忠烈祠南街最早名叫双桂堂,清光绪年间,改名为会府南街,据母亲的口述,这条街上有两位大名人,第一位即为蔡缉武,母亲对其赞不绝口,第二位尹都督,其母亲斥之曰“武棒槌儿”。

蔡氏泥塑发端于清代乾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到第五代了。蔡氏泥塑的创始人蔡思尊最初以塑造泥佛像起家;其子蔡廷庸延续家业,在塑造佛像的同时,开始塑造小型真人像,在忠烈祠南街开设了“寿相阁”,专门在病榻前为即将离世的老人塑像;而真正使得蔡氏泥塑名扬四海的是蔡氏泥塑的第三代传人蔡缉武

“当年‘泥人蔡’真的好风光哦!老看我父亲蔡缉武捏泥人的观众把整条街都轧断了,家里的钱都要用斗来装,”回忆起昔日的辉煌,蔡大权的妻子肖尔瞻眼中光芒四射,父亲有一门绝技令人叹为观止,他可以将手藏在衣服袖子里,一边和人谈笑一边捏造,转眼间便可捏出一颗大如鸡蛋的人头像,然后用油彩绘成彩色,再用布或丝绸做成衣服,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蔡缉武在继承家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戏剧人物、古代仕女和现代市井人物像等,受到市民的青睐,前来找父亲捏泥人的既有一般市井百姓,也有大富之家,居住在成都的老外更是非常喜爱,蔡氏泥塑的名气越来越大,与天津的张明山齐名,人称“南蔡北张”。

现在成都市遗留下不少蔡氏泥塑作品,据蔡大权介绍,文殊院里一尊高25厘米的“悟修方丈小像”就是父亲蔡缉武塑造的,至今都还保存完好;现在被当作文物存放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史诗堂内的杜甫、李白像也是其塑造的;现在武侯祠博物馆里中华民国40厘米高的诸葛亮塑像也出自其手;1971年蔡大权的母亲还指导修复了武侯祠博物馆里的刘备、诸葛亮大塑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也有蔡氏泥塑藏品,被列为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人物生平

离奇经历

从骨科医生到泥塑大师

蔡大权8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捏泥人,立志报考艺术院校,将蔡氏泥塑发扬光大。可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成都树德中学毕业后,父亲却执意让他报考了医学院校。他为此闷闷不乐了好几天,一天晚上父亲和他促膝长谈,父亲说捏泥人的要诀你都已经掌握了,但人物传神在细节,人的骨骼肌肉怎么长的,不同的面部表情有什么特征,搞清楚这些才能捏出更好的泥人。蔡大权恍然大悟,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一名骨科医生。1988年,蔡大权提前退休回家,钻研泥塑艺术,他明白对于自己的未来和蔡氏泥塑的发展,父亲比他看得更深、更远。果然,蔡大权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题材更广,更贴近生活:《白发老太》在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品交易博览会上获“金奖”; 《父亲》在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上获“金奖”; 《济公》在中国西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展获“银奖”,并编入初中美术教材。1991年蔡大权被评定为高级民间艺术家,并出任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今年还被评为了四川省十大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

“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掏钱买个泥巴坨坨回家当摆设?我改行做歌手也是迫不得已,”儿子蔡振宇无奈地说道。

“医生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三天两头抢救,还始终放心不下那些泥巴,竟然还让我把泥巴搬到医院来。”妻子含着泪说。

泥之困境

无人传承

含泪同意儿子改行当歌手

退休后,蔡大权先后在大慈寺和送仙桥开设工作室,重新打出了“泥人蔡”的招牌,准备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蔡大权还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招收了10余名弟子,希望能重振蔡氏泥人,可最终没有培养出一个学有所成的弟子。

“蔡老师一直主张民间艺术走出国门,”四川省剪纸大师龙玲说,不少民间艺人的家传绝技都消失了,蔡老师就一再告诫他们民间艺术要走出国门寻找出路,领着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和展出,这两年他们都逐步开辟了国际市场。

蔡大权用夫妻俩的退休金苦苦支撑着蔡氏泥塑工作室的运转,但他患有急性哮喘和尿毒症晚期,沉重的医疗负担使得蔡大权无力再为泥塑创作投入,2006年3月他不得不含泪关闭了蔡氏泥塑工作室

蔡大权的儿子蔡振宇今年33岁,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捏泥人,是“泥人蔡”的第五代传人,但他为了生计和父亲的治病需要,也不得已改行做了歌手。

临终遗憾

忧心蔡氏泥塑就此消亡

“住院这40多天他每天血液透析,医生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三天两头抢救,还始终放心不下那些泥巴,竟然还让我把泥巴搬到医院来,”老伴肖婆婆说,聊天时病友得知蔡大权是捏泥人的,便说等他病好了也找他捏个像,结果他就把这事放在心里了,请求妻子回家把泥揉好带到医院来,他在病床上给人捏像,被肖婆婆拒绝了,为此他还生了几天闷气。

“住院这段时间,爸爸虽然没有说,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蔡氏泥塑未来的担忧。”蔡振宇说,唱歌和泥塑都是他的爱好,相对唱歌他对泥塑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现在的放弃并不等于永远放弃。蔡振宇说,父亲过于注重艺术,导致入不敷出,他计划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一方面走精品路线继承家族传统,重点开辟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批量生产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纪念品,以此来解决经营问题,但经费是需要解决的首要困难,他表示不排除引入外资,但“泥人蔡”的招牌和品质不能变。

“蔡氏泥塑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去年我们就曾将其申报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缺乏继承人没能评上,今年我们又进行了申报,”成华区文化馆副馆长蒋松谷表示,政府对民间艺术越来越重视,将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确保奇人绝技不消失。

“蔡大权的离世是四川省民间泥塑的重大损失,他刚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还未来得及领奖就匆匆离去了,我们支持小蔡继承祖业,发扬蔡氏泥塑,”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孟燕表示,他们不会让“泥人蔡”绝技就此消亡。

在“泥人蔡”第四代传人蔡大权去世前三天,本报记者刚刚对他进行了一篇人物采访,没想到,这竟成了蔡老留给我们的最后纪念。

泥之对话

对”泥人蔡“最后的访问

9月11日,得知72岁的“泥人蔡”第四代传人蔡大权因尿毒症晚期住院,记者便到市二医院肾内科看望老人,遗憾的是两次老人都处在昏迷中。9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病房,病床上的老人很高兴,眉飞色舞地大谈“泥人蔡”艺术的种种绝妙之处。说到动情处老人情绪激动、呼吸困难,我们只好主动打断了老人的倾诉,老人显得有些失落。

记者:“泥人蔡”的绝妙之处在哪里呢?

蔡大权:蔡氏泥塑主要有三大特点,首先用料考究,塑像的不同部位使用专门炼制的泥土,使得蔡氏泥塑不但经久不退色,而且摔在地上不裂不碎;其次是做工精细,每尊塑像要经过30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精细,不能有丝毫的闪失;蔡氏泥塑很好地结合了西洋雕塑注重结构与中国民间泥塑讲究夸张、细腻的特点,造像更加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记者:您儿子为何没有继承家业,改行当了歌手呢?

蔡大权:哎!(长叹了一口气。)迫于生计啊,儿子跟我学了20余年,完全掌握了这门祖传绝技,但做泥人真的太难了,我能理解也支持他,如果以后挣了钱,多招些徒弟,再把“泥人蔡”振兴起来。

记者:您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吗?

蔡大权: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门艺术的传承,我真的不想它就这样消失了,但是我又没有能力来振兴它,除了儿子我甚至连个可以传承的弟子都没有。我对儿子的惟一嘱托就是希望他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这门艺术,有机会一定要重振家业,让“泥人蔡”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