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的胆囊慢性炎症。中国报道成人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0.78%~3.91%,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6.5%。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1.07~1.69)。中国胆囊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胆囊炎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的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饮食、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有右上腹隐痛,很少有发热。右上或中上腹腹痛反复发作合并胆囊结石者,应考虑慢性胆囊炎的诊断。疑似胆囊结石者可行超声检查。

对临床症状明显又伴胆囊结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既可解除症状又可防止癌变。对年迈体弱或伴有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脂肪饮食,口服胆汁酸和利胆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慢性胆囊炎应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限烟限酒,心情舒畅。适量摄入蛋白质糖类,丰富维生素,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昆虫和细菌感染,注意营养的均衡,规律饮食。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慢性胆囊炎早在《黄帝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慢性胆囊炎中医病名为“胆胀”。

病因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结石可导致胆囊管反复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症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

细菌感染

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时,则可能导致肠源性细菌感染。研究报道,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和非胆囊手术对照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2%、44%和16%,而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检出率高达90%以上。慢性胆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肠道,致病菌种类与肠道细菌基本一致,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4.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等。

其他

低纤维、高能量饮食可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利于结石形成;某些药物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如头孢曲松钠、避孕药等;体质量快速减少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能易导致胆囊结石形成。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感染

肠道细菌可经胆管至胆囊,亦可由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寄生虫、病毒感染是少数慢性胆囊炎的病因,如蛔虫、梨形鞭毛虫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胆囊排空障碍

胆囊排空障碍导致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增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

胆囊缺血

胆囊壁血管病变、大型非胆道手术,以及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等重症疾病,都可能造成长期的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症反应、坏死。

代谢因素

某些原因致胆汁酸代谢障碍时,胆盐长期的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亦可引起化学性慢性胆囊炎症。

流行病学

尚无中国慢性胆囊炎流行病学资料。中国报道成人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0.78%~3.91%,胆囊结石患病率为2.3%~6.5%。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1.07~1.69)。中国胆囊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国一项覆盖24个省市的针对体格检查人群的大型调查显示,20~29岁人群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1%,30~39岁患病率为2.6%,40~49岁患病率为4.4%,50~59岁患病率为8.0%,60~69岁患病率为8.3%,7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1.2%。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理

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常是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结果或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而造成黏膜慢性溃疡、修复、痕挛缩的结果。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胆囊也可萎缩变小,并可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称之为胆囊萎缩,当壶腹部或胆囊管有结石存在影响胆汁流入胆囊,胆囊体积缩小,称之为萎缩性胆囊。当胆管完全阻塞时,可造成胆囊积水。胆囊较大结石压迫胆囊壁致囊壁坏死、穿孔入邻近器官可引起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胆管瘘。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无症状者约占所有患者的70%。随着腹部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患者多于常规健康体格检查时发现胆囊结石,此时既无明显症状又无阳性体征,但部分患者未来可能会出现症状。

主要症状

慢性胆囊炎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痛,其发作常与油腻饮食、高蛋白饮食有关。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胆绞痛,系由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诱发胆囊、胆道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肌肉痉挛收缩而引起的绞痛,常在饱食或油腻饮食后发作,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如嵌顿结石因体位变动或解痉等药物解除梗阻,则绞痛即可缓解。

慢性胆囊炎患者常伴有胆源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嗳气、饭后饱胀、腹胀和恶心等症状。

并发症

检查诊断

诊断

右上或中上腹腹痛反复发作合并胆囊结石者,应考虑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检查

体格检查

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压痛或叩痛,墨菲(Murphy)征或呈阳性。

腹部超声

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Meta分析显示,腹部超声检查诊断胆囊结石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95%。慢性胆囊炎腹部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3 mm)、毛糙;如合并胆囊结石,则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若胆囊内出现层状分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方无声影时,则常是胆囊内胆汁淤积物的影像学表现。腹部超声检查时还需注意与息肉相鉴别,若表现为胆囊内不随体位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固定强回声团且后方不伴声影时,多诊断为胆囊息肉

内镜超声对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的胆囊微小结石有较高的检出率。研究报道,常规腹部超声检查阴性的胆绞痛患者再行内镜超声检查,52.4%可发现胆囊结石。

CT

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但不能显示X线检查阴性的结石。CT检查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与腹部超声检查相似,但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不具优势,meta分析报道CT检查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为89%。

MRI

MRI检查在评估胆囊纤维化、胆囊壁缺血、胆囊周围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均优于CT检查,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在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病变不清晰时,可选用MRI检查。此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发现腹部超声和CT检查不易检出的胆囊和胆总管小结石。

X线检查

普通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部分含钙较多的结石影。口服碘番酸等对比剂后行胆囊造影对胆囊结石诊断率仅为50%左右,虽有助于了解胆囊的大小和收缩功能,但目前已基本不再应用。

肝胆管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

肝胆管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cholecystokinin cholescintigraphy,CCK-HIDA)是评估胆囊排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鉴别是否存在胆囊排空障碍。如果无结石患者CCK-HIDA检查胆囊喷射指数(\u003c35%)降低,则高度提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但中国尚未开展CCK-HIDA,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鉴别诊断

胆囊管部分梗阻

是一种由于胆囊管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病变引起胆囊内胆汁淤滞和排空不畅的疾病,容易促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发作以及胆结石的生成。

正常人的胆囊及其Heister瓣并无控制胆汁流动方向的功能,后者主要是由胆囊和胆总管之间的压力所决定的。胆囊和Oddi括约肌之间也存在协调作用,其中自主神经和胆囊收缩素(CCK)对二者的运动起重要调节作用。如CCK分泌不足,支配肝外胆道的作用受损,胆囊与其邻近脏器粘连,胆囊管过长而扭曲,均可导致胆汁排空障碍,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管炎症、纤维性变和管腔狭窄,最终引起该病的发生。

在进食油腻物品或其他因素促使胆囊收缩时,加重胆汁排空不畅,即发生胆绞痛,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不伴发热或血免疫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体征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如腹痛加重或时间持续长应考虑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一般的胆囊B超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在口服碘番酸后36小时再行摄片,仍见胆囊显影,即可确定胆囊排空受阻,有胆囊部分性梗阻的可能。静脉注射CCK 1.5μg/kg,若10分钟内引起类似的症状即为阳性。核素99mTc-HIDA胆系扫描检查可见胆囊内核素放射物质的排空时间延长至5~6小时(正常为2小时),有助于诊断。对无胆囊结石而有类似胆绞痛病史者可进行上述检查。确诊后应行胆囊切除。

胆心综合征

首先由苏联Виноградов于1977年命名,是指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与心脏疾患之间存在的联系,如偶有胆道炎症、结石疾患者出现类似冠心病心绞痛样不典型表现,偶或也见胆道疾患的发作加重了原有心脏病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胆汁淤积、胆道压力升高和肝细胞损害导致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产生有关,同时伴发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可以引起心脏自动调节缺陷或心肌缺血等情况。患者多系老年,均有较长期的胆道疾病史。如经手术解除了胆道病变,心肌缺血等表现在短期内就得到改善者应考虑该综合征的可能性。

治疗

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目标为祛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饮食调整

胆囊结石及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与饮食及肥胖有关。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量、定时的规律饮食方式。

口服药物溶石治疗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不实施治疗;而有症状的患者如不宜手术,且经腹部超声检查评估为胆囊功能正常、X线检查阴性的胆固醇结石,可考虑口服溶石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UDCA是一种亲水的二羟胆汁酸,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水平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推荐UDCA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若服用12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或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即应停药。UDCA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非手术治疗胆石症的胆汁酸药物。

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嗳气、腹胀、脂肪餐不耐受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常见。对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宜补充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如复方阿米特肠溶片。因其含有利胆成分的阿嗪米特,可高效地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同时增强胰酶的活性,促进吸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3种胰酶及二甲硅油,能有效促进消化,快速消除腹胀。中国研究显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腹胀的总有效率为80%。亦可应用米曲菌胰酶片等其他消化酶类药物治疗,同时可结合茴三硫等利胆药物促进胆汁分泌。

对于合并有不同程度上腹部疼痛患者,可加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缓解症状。匹维溴铵为临床常用的消化道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胆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其直接作用于Oddi括约肌表面的钙离子通道,从而缓解Oddi括约肌肌肉痉挛,改善胆道系统的压力梯度。

缓解胆绞痛症状

胆绞痛急性发作期间应予禁食及有效的止痛治疗。来自国际的循证医学证据推荐治疗药物首选NSAID(如双氯芬酸和吲美辛)或镇痛剂(如替)。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共828例胆绞痛患者,发现NSAID较解痉药有更高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与阿片类药物相似。多项研究还表明,NSAID可降低胆绞痛患者发生急性胆囊炎的风险。但中国尚缺乏相关临床研究,临床上仍以解痉药更常用,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654-Ⅱ)和间苯三酚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并不能改变疾病转归,且可能掩盖病情,因此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无效或疼痛复发,应及时停药。因Morphine可能促使Oddi括约肌肌肉痉挛进而增加胆管内压力,故一般禁用。

抗感染治疗

慢性胆囊炎患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出现急性发作,建议首先采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在明确致病菌后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治疗。如病因为寄生虫或病毒感染,需进行驱虫或抗病毒治疗。

轻度常为单一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如果患者腹痛程度较轻,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示炎症反应不严重,可以口服抗菌药物治疗,甚至无需抗菌药物治疗。在解痉、止痛、利胆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需抗菌药物治疗,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首选第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替安等)或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由于肠道致病菌多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唑林钠耐药,推荐使用含β-内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

中度和重度应根据当地病原学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合并肝肾疾病选择抗菌药物。首先进行经验性治疗,在明确致病菌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治疗,并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避免不必要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对中度慢性胆囊炎,应静脉用药。经验性用药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二代头孢菌素或者氧头孢烯类药物。见表3。重度慢性胆囊炎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应静脉用药,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单环类药物。如果首选药物无效,可改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1.0~3.0g/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5~3.0g/d,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0~2.0g/d。慢性胆囊炎抗菌治疗3~5d后,如果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和免疫细胞计数正常可以考虑停药。需要强调的是,不适当地使用或过度使用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以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

尚缺乏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随机对照研究,鉴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未来较低的症状和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在充分评估胆囊壁的前提下对无症状患者随访观察,不推荐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出现以下表现,则需考虑外科治疗: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 mm及以上或胆囊壁局部增厚或不规则疑似胆囊癌者;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合并胆囊息肉的手术适应证

胆囊息肉患病率为1%~7%,最常见的良性息肉是腺瘤。研究表明,胆囊息肉越大,胆囊癌的发生率越高,直径≥1 cm的胆囊息肉癌变率高达50%。故直径≥1 cm的胆囊息肉伴或不伴胆囊结石的患者,不论有无症状,均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会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合并感染,如果感染未能及时控制,胆囊壁会出现坏,最终可导致胆囊穿孔,临床上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危及生命,此时应以外科治疗为主。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总管梗阻、胆管炎的患者,宜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或手术治疗。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患者,宜尽早行胆囊切除,防止急性胰腺炎复发。

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的解剖成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邻近胆囊壶腹(Hartmann袋)的结石压迫肝总管或胆总管,炎症反应反复发作可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结石性肠梗阻

结石性大肠梗阻约占所有肠梗阻的1%,是在胆囊与肠道间形成瘘管(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占68%),因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所致,多于回盲部发生肠梗阻。结石性肠梗阻的治疗以外科干预解除梗阻为主。

胆囊癌

胆囊癌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最为严重的并发症。除了临床表现(如右季肋区疼痛、包块、黄疸等)和实验室检查以外,胆囊癌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和内镜超声等。由于胆囊癌预后较差,高度怀疑胆囊癌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症状均应预防性切除胆囊。

中医、针灸治疗

传统中药在慢性胆囊炎治疗方面有悠久历史,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同时可配合中医其他疗法,如针灸、耳穴疗法、药物贴敷等。

预防

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限烟限酒,心情舒畅。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注意营养的均衡,规律饮食。

预后

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历史

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木乃伊中便发现了胆囊结石的踪影,中国湖南长沙的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公元前167年女尸中也检查发现胆囊中有混合性结石。

慢性胆囊炎早在《黄帝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慢性胆囊炎中医病名为“胆胀”。

1882年,德国外科医师卡尔·朗根布赫(Carl Langenbuch)在柏林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924年,沃伦·科尔(Warren Cole)和埃瓦茨·格雷厄姆(Evarts Graham)创造了口服法胆囊造影术;1968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医学中心首次报道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1987年,法国穆雷(Mouret)医师完成了全球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参考资料

..2024-03-03

K81.1 Chronic cholecystitis.ICD-10 Version:2019.2024-03-04

DC12.1 慢性胆囊炎.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2024-03-04

..2024-03-04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