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陈铁健著,是党史研究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卓越的科学成果。瞿秋白,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宣传家。
图书信息
书 名: 瞿秋白传
ISBN: 9787505117600
开本: 16开
定价: 50.00元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秀才,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瞿秋白。
作者简介
陈铁健,字石之,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安达,祖籍绍兴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以来,著有《瞿秋白传》、《蒋介石与中国文化》(合著)、《绿竹水南集》、《\u003c多余的话\u003e导读》等书。1978至1996年,与李新师共同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本)。发表过《重评\u003c多余的话\u003e》、《论西路军》、《代人受过的陈独秀》、《北伐漫议》、《西安事变简论》等论文。
图书目录
故乡与少年
中吴要辅
天香楼·家世
星聚堂·私塾
冠英小学
常州中学
一家星散飘零
贤庄环溪
荒祠冷烟
母亲之死
告别
苦闷求索斗争
武汉黄陂行
俄文专修馆
苦闷与彷徨
在五四运动中
文学翻译活动
改造社会的呼声
北京社会实进会
《新社会》旬刊
时代的强音
《人道》月刊
走向光明的使者
《晨报》特派记者
哈尔滨市五十天
从满洲到赤塔
寄希望于新俄
赤都心史
俄罗斯文化天地漫游
“世间的唯物主义”
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江南一燕
《新青年》、《前锋》主编
积极推动国共合作
上海大学教授
炽烈如火的爱情
击退右派反共逆流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风暴中(上)
黄仁事件前后
同志战友妻子
《热血日报》
反击戴季陶主义
大革命风暴中(下)
要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革命的北伐观
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中
支持毛泽东
“一切为革命的胜利!”
“第三国际。还是第零国际?”
转折关头
退让还是进攻?
从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
“左”倾盲动错误
《布尔塞维克》
第二次赴苏前后
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出席共产主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莫斯科的生活和工作
哀思和义愤
中山大学风潮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
圣洁的友谊
领导左派文化运动
“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
在鲁迅家中避难
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
重返文学园地
文艺理论家
文艺论战及杂文创作
大众化文艺倡导者和
语言学家
《斗争》事件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
主编《红色中华》
领导苏区文艺工作
最后的斗争
濯田镇被俘
上杭县狱
长汀县狱中斗争
《多余的话》
击破劝降阴谋
“英特纳雄奈尔”
流芳万代
附:瞿秋白生平活动年表
相关评述
陈铁健著《瞿秋白传》是党史研究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卓越的科学成果。在“四人帮”统治时期,瞿秋白曾因在牢里写了《多余的话》,道出了心中的委曲,大受污蔑。其意仿佛告诉人们,革命烈士只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口吐八股,不能说半句真话。陈铁健看不惯这一班专门欺负已死先烈的好汉。“四人帮”统治刚一结束,就撰写《重评〈多余的话〉》,对瞿秋白这个充满争议的遗篇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这是瞿秋白以文人卷入政治漩涡因不改本色产生的内心矛盾的自我解剖。这个分析与自有这个遗稿以来所有各方人士的看法大异其趣,不但思想新颖,而且非常合理,受到了茅盾、丁玲等前辈作家和党史学界的热烈称许,一时成为话题。中央专案组特邀陈铁健参加瞿秋白案的复查工作,并起草复查平反报告。他因此获有机会遍读公安部从1954~1964年十年间办理瞿案的全部审讯记录数十卷以及其他档案材料,访问了所有与瞿案有关的人员,并到长汀县察看了当年的囚室和刑场。在如此坚实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传记无疑是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建设,因为它恢复了瞿秋白作为共产党领袖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历史学家所应有的公平正直的态度,也是使党史研究成为科学跨出的大有意义的一步。
《多余的话》是陈铁健研究瞿秋白生平的起点,自然也是《瞿秋白传》的重点。本书对瞿秋白为什么要在死前留下这么一篇《多余的话》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了令人信服的思想、性格、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政治上的创伤使他感到不吐不快是最直接的原因。
相关人物
人物简介
瞿秋白 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瞿秋白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初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后以记者身份赴苏联采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任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6月,出席党的六大,随即参加共产主义国际六大,后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年起,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1931年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1934年初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都被他严辞拒绝。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到刑场后,高呼“中国共产党皇帝”、“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人物生平
常州市:败落的士绅之家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省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1903年,瞿赓甫死在湖北任上,从此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瞿赓甫的遗属开始瓜分财产时,瞿世玮作为瞿赓甫的侄儿被迫离开八桂堂,先后租住乌衣桥、星聚堂等处,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该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于日本,是同盟会会员。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瞿秋白从他那里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瞿秋白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市,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破五节,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泽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北京:俄文学生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
莫斯科:晨报记者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市《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上海:涉足政治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市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第一次担任中共领袖:危机时刻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维萨里昂·罗明纳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义。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莫斯科:中共代表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市,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市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再度担任中共领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市,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
江西省:最后时光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市(2月5日),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宋希濂的国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执行枪决。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主要著作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根据他临终前的自述,他只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
婚姻家庭
瞿秋白一共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湖南人,是上海大学的学生,1924年1月与瞿秋白结婚。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浙江萧山人,也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与前夫沈剑龙(沈定一之子)离婚后,1924年11月7日,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也亲临祝贺。1935年瞿秋白去世后,杨之华被安排去了苏联。1936年,杨之华在莫斯科被王明隔离审查,直到1938年才被平反,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边工作边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杨之华母女回国,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关押了四年。1949年以后,杨之华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党组成员及女工部部长,文革中杨之华受到批斗,被长期关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瞿独伊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女儿,生于1921年11月。1930年瞿秋白夫妇从苏联回国时,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上学,并委托米哈伊尔·鲍罗廷夫妇代为照管。1949年以后瞿独伊成为新华出版社记者,1950年前往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直到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