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由于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状况恶化,使生态平衡及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物质要素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经济损失、身体健康受威胁等方面。

污染源来自自然本身和人类活动,自然污染源包括火山活动、自然火灾等,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从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激增。20世纪20~4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内燃机在世界普遍得到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迅速增长,汽车和机动车辆大量增加,汽油、柴油耗量猛增,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50~7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灾难期。此期间,采矿、石油化工工业突飞猛进发展,有毒物质大量排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公害事件十分频繁,例如1956年、1964年日本水俣湾发生的水俣病,到1979年1月已确诊1004人,死亡206人。经济全球化时期,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频繁,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转移。研究发现,1995-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现象更加明显,且速率不断增加。

为了监测环境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协调应对世界环境挑战,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上对环境污染十分重视,很多国家也出台了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原地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以及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美国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强化环境科技支出等,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环保税体系等。

污染类型

环境污染类型多样,按污染的承受体划分可分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物质要素划分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按污染的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以及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前者产生SO2、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后者随所用原料和工艺不同面排出不同的有害气体和固体物质(粉尘),常见的有氟化物和各种金属及其化合物,此外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面降低了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价值的现象。水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循环,从而得到更替和获得自身净化,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恶化,达到了影响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即表明水被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向土壤中施用和排放物质,引起土壤质量恶化,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或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等现象。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向土壤施肥、施用农药、用污水灌溉、在地面上堆放废物、畜禽粪便,以及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来。

按污染的物质要素划分

化学污染

有机物污染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主要包括污水排放、废气、化肥、农药、固体污染等,它们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风蚀作用。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联苯醚的河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积死亡,泥鳅黄鳝绝迹。人体接触污染土壤后,手脚出现红色皮疹,并有恶心、头昏现象。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尽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其残留物却污染了土壤和食物链。进入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直接施用和叶面喷施,也有一部分来自回归土壤的动植物残体。

无机污染物有的是随着地壳变迁、火山爆发、岩石风化等天然过程进入土壤,有的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污染物,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生活垃圾中的煤渣,也是土壤无机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城市郊区长期、直接排放污染的结果造成了土壤环境质量的下降。

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指的是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重金属、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所造成的污染。因为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分化,并且可为微生物富集,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对人类有较大的潜在损害。对人类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铬、镉、铊、铅、铍、锑、、钴、铜、锌等。将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土壤的一条重要路径,重金属进入土壤的另一条路径是随大气沉降落入土壤。

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造成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进入土壤的病原体能在其中生存较长的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分枝杆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虫卵能生存315~420天。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些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还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例如,一些植物致病细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番茄、茄子、马铃薯等植物的青枯病;引起果树的细菌性溃疡根癌。某些致病真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结球白菜、油菜、双环45等多种栽培和野生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引起茄子、棉花、黄瓜、西瓜等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菜豆豇豆等的根腐病;以及小麦、大麦、燕麦、高粱、玉米、谷子的黑穗病等。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土壤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值。放射性污染物是指各种放射性核素,它的放射性与其化学状态无关。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有一定的半衰期,能放射具有一定能量的射线,除了在核反应条件下,任何化学、物理或生化处理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这一特性。

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放射性废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体废物埋藏处置在地下、核企业发生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会造成局部地区土壤的严重污染。大气中的放射性沉降,施用含有、镭等放射性核素的磷肥和用放射性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也会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虽然一般程度较轻,但污染的范围较大。

光污染

光污染是指干扰光或过量的光辐射(含可见光紫外线远红外线辐射)对人、生态环境天文观测等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总称,也泛指所有人造光产生的不良影响。光污染主要有光干扰和眩光。光干扰是指由于光的数量、方向或光谱特性,在特定场合产生引起人的不舒适、分散注意力或视觉能力下降的溢散光(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线中,照射被照目标范围外的光线被称为溢散光),多使用在对居民的影响的评价。干扰光一是来自泛光照明产生的逸出光,二是城市夜景照明中各种灯光通过建筑物墙面及地面产生的反射光。眩光是由于亮度分布不适当,或亮度变化的幅度太大,或空间、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或降低观察物体能力的现象,常使用在对车辆、行人造成的影响的评价。

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或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病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城市中的夜景灯光由于采用人工光源而非全光谱照射,会扰乱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规律,使人倦乏无力。用强光照射植物同样会破坏植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妨碍其正常生长,特别是夜里长时间、高辐射能量作用于植物,会使植物的叶和茎变色,甚至枯死。

噪声污染

噪声是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杂乱组合形成的,它是人所不需要的声音。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声环境为15~45分贝。6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干扰人的生活和工作,容易使大脑神经细胞老化或遭到损伤。因此,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源。

噪声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噪声还能引发噪声病,以神经系统的症状最为明显。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出现头量、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许多证据表明,噪声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噪声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如机场附近强大的噪声能使母鸡不下蛋,奶牛不产奶。

污染源

自然来源

火山活动是地下熔融岩浆等高温物质因压力变化而穿透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的过程。火山喷发时向大气喷发出大量气体和颗粒物,造成空气污染,并对发生地区的气象产生很大影响。

火山停止喷发后,还可能喷出有毒有害的气体,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86年,喀麦隆西北部的尼奥斯火山湖喷发毒气,至少造成2,000人死亡、300人受伤,并使火山湖周围10公里之内的地区受到了毒气的污染,许多火山还会喷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常常聚集在山谷中,人畜走到这种山谷里就会窒息而死亡,所以称这种山谷为死谷。

火山喷出的数量巨大的炽热、可燃有毒且在运动着(流动、飘浮或漂移)的物质、长期停留在环境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原生环境问题,也会加剧次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森林自然火灾排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气体,森林植物释放的萜烯碳氢化合物,以及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的海浪飞沫颗粒物等都属于自然污染源。在有些情况下,自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据相关统计,全球氨排放的93%和硫氧化物排放中的60%来自于自然源。

人类活动

工业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排放到环境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如杀虫脒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广泛长期的使用,造成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的农药残留,也可使环境受到污染。

生活中的垃圾、粪便、污水等处理不当,可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此外,室内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以及烹调所产生的油烟、装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均可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

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各种废气;船舶往来和水上交通事故还会造成水体的油污染。

电磁波通讯设备产生的微波电磁辐射污染;医用和军用核能放射性同位素机构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等。

污染历史

背景

环境污染普遍开始于工业革命,如1850年起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水生生物大量死亡、1873年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等。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环境污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随着工业发展、能源结构变化、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经历了发生、发展、灾难和转折等几个时期。

人为环境污染可追溯到七八百年燃煤开始的年代。早在公元1272~1307年爱德华一世时期,曾有对煤炭的“有害气味"进行抗议的记载。那时,英国女王每逢烟雾发生期间,她就从伦敦搬到纳兰气加姆居住。1306年,女王陛下政府曾颁布过在国会开会期间禁止伦敦的工匠和制造商烧煤的文告,有一人因违反此项命令而被处决。美国洛杉矶和朗比奇港在16世纪中叶就有“烟湾”之称。1661年英国出版《驱逐烟气》一书。

发生期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环境污染发生期。此时期,蒸气机的发明与应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生产力,同时也带来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上煤的年产量由五六百万吨猛增到三千万吨,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空气污染日本足尾铜矿的开采造成的污染使周围山林、村庄成为不毛之地,含毒废水殃及下游四县,使数万公顷田园荒芜,数十万人成为“环境难民”而流离失所。这一时期的化学工业也得到发展,化工厂和采矿废水大面积污染水体和土壤,成为后期的潜在危害。

发展期

20世纪20~4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内燃机在世界普遍得到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迅速增长,汽车和机动车辆大量增加,汽油、柴油耗量猛增,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事件。据20世纪40年代估算,在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硫(SO2)的年排放量达7000万吨。由于大气污染严重,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和1943、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相继出现了烟雾事件。

灾难期

从20世纪50~7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灾难期。这一时期由于环境污染在全世界泛滥,给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造成灾难性后果。此期间污染物猛增,如60年代的10年中,各国石油产量由10亿吨猛增至21亿吨;煤炭年产量由20亿吨增至25亿吨,每年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烟尘都超过了一亿吨。各国汽车产量每年超过2000万辆;石油的运输和海底石油的开采加剧了海洋污染,仅莱茵河上就有18000艘货轮来往行驶,每年排入河中的废油就有万余吨。

此期间,采矿、石油化工工业突飞猛进发展,有毒物质大量排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公害事件十分频繁。例如,1964年底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海岸,因赤潮杀死的绿海龟鱼虾铺满了30公里长的海岸。1967年9月,北爱尔兰约有120种共10余万只海鸟因多氯联苯中毒而死亡;贝尔加湖有1200多种水生生物已灭绝了一半。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及生命的事件不断发生,如1952年、1957年、1962年相继发生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比常年多死亡6150人。1956年、1964年日本水俣湾发生的水俣病,到1979年1月已确诊1004人,死亡206人。1971年11月底被确定患哮喘等公害病800人。1968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出现了镉污染的“痛痛病”。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因多氯联苯污染而出现的“米糠油事件”,中毒者5000人。1961~1962年核爆试验急增,达到337兆吨,由此给环境带来了放射性污染

转折期

转折期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遭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后果,目睹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许多生物资源灭绝。在民众的压力和科学家呼吁下,各国采取了一些防治污染的措施,例如建立环保机构,进行环保立法,培训环保专业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国际河流莱茵河经过西德、荷兰法国瑞士卢森堡等五国的治理,鱼种和水生生物逐渐多起来了,生态环境有了改善;英国再没有出现烟雾事件;日本环境绿化覆盖率大大提高,工厂采取消烟除尘、改革工艺的措施,使污染大大减轻。

经济全球化时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频繁。国际产业转移作为重要的经济现象,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其伴随的污染转移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国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同时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经营的途径,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转移。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1983年,纽约地方政府出于环保考虑关闭了一家产生有害物质的美国企业,企业老板随后将全套设备和原料以较低的价格卖到印度继续组织生产,在此后的18年里给印度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1984年印度的“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案例。1984年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几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至1984年底,该地区有2万多人死亡,20万人受到波及,附近的3000头牲畜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侥幸逃生的受害者中,有5万人可能永久失明或终生残疾。

研究发现,1995-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现象更加明显,且速率不断增加。其中,硫密集型产业转移份额为16.19%,碳密集型产业转移份额为18.11%,均高于全行业平均转移幅度11.36%。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硫密集型产业的差距始终大于碳密集型产业,前者2009年发达国家占总体的63%,后者为58%。硫密集型产业和碳密集型产业的转出最大国均为日本美国,转入最大国均为中国、印度,美国硫密集型产业、碳密集型产业的份额降低17.42%和15.08%,中国增加幅度则高达43.66%和47.80%。

各地标准

中国

中国的环境标准化工作是与我国环保事业同步发展的。中国已建立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标准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的范围涵盖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监测方法标准、基础标准标准样品标准以及各类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环境标准体系是指所有环境标准的总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按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给出了污水、排水量、排污单位和标准分级等的重新界定。

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排水量: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生产的水的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厂区锅炉、电站排水。

一切排污单位:指本标准适用范围所包括的一切排污单位。

其他排污单位:指在某一控制项目中,除所列行业外的一切排污单位。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又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土壤。标准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的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该标准共分三个级别。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日本

日本的环境基准是日本政府规定的保护人的健康及保全生活环境方面希望加以维持的标准。日本的环境基准是基于《环境基本法》而制定的。

空气污染环境标准

二氧化硫(SO2):1小时的平均日值为0.04ppm以下,且1小时均值为0.1ppm以下。

一氧化碳(CO):1小时的平均日值为10ppm以下,且1小时监测值的8小时平均值为20ppm以下。

悬浮颗粒物(SPM):1小时的平均日值为0.10mg/m3以下,且1小时值为0.20mg/m3以下。

二氧化氮(NO2):1小时的平均日值应在0.04ppm至0.06ppm的区域内。

光化学氧化剂(OX):1小时均值为0.06ppm以下。

水质、底部沉积物和土壤污染检测质量标准

水质(不含底泥):参考值在1pg-TEQ/g或更低,通过日本工业标准K0312规定的方法测量。

底部沉积物:参考值在150pg-TEQ/g以下,通过索格利特萃取水底沉淀物中所含二噁英的方法,并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

土壤:参考值在1000pg-TEQ/g以下,通过索氏提取土壤中二噁英的方法,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测量。

加拿大

环境审计标准

规范的环境审计标准奠定了环境审计基础。加拿大的审计标准除了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外,还有较为完备的、用于指导环境审计流程的标准,具体包括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审计管理系统指南》(ISO 19011-11),加拿大标准协会制定的《合规性审计标准》(CSAZ773-03)、《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标准》(ISO 14001)。这些标准包含EMS审计、合规性审计、尽职调查审计、质量审核、能源审计、废物审计、温室气体核查水和流程审核等审计类型。如在环境管理系统(EMS)的审计中,ISO 14001标准规定了范围,ISO 19011-11标准规定了方法。

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方面,加拿大环保部门除了制定限制标准外还对取样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和规范,统一了测量方法,让排放标准有了可测量的标准状态,有利于更好地统一和测算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除此之外,加拿大环境部还制定了《有毒物质清单》,明确列明了各项有毒物质,详细和规范地向各企业与公众发布。

监管和治理

国际组织

为了监测环境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协调应对世界环境挑战,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年1月该署正式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要活动包括环境评估:具体工作部门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料查询系统、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中心等;环境管理:包括人类住区的环境规划和人类健康与环境卫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能源、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环境法等。支持性措施:包括环境教育、培训、环境信息的技术协助等。该署定期召开理事会和特别理事会;此外,环境署和有关机构还经常举办同环境有关的各种专业会议。

绿色和平是一个致力于环境保护、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之一。绿色和平以促进实现一个更为绿色、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宗旨,主张秉承“积极行动带来改变”的理念,以和平、非暴力的直接行动方式提升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任务包括保护物种多样性,避免海洋、陆地、空气与淡水的污染及过度利用;应对原子弹威胁,促进世界和平、全球裁军及不使用暴力。为此,绿色和平采取议题研究、广泛游说甚至极端做法等途径来实现目标,绿色和平组织在禁止捕杀鲸、禁止倾倒、禁止流网捕鱼、禁止南极洲采矿、禁止石油钻探设备沉海、禁止南太平洋核试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法律政策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以及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组成。截至2016年初,中国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26件,行政法规32件,部门规章78件,合计136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等主要领域,从而使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拥有相当的立法数量和较大的覆盖面。

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对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支持。2001-2017年,美国联邦环保署预算资金基本保持在70亿~105亿美元。其中,环境科技预算占联邦环保署预算资金总额的4.2%~10.8%,最高比例发生在2007年和2009年。2017年,联邦环保署环境科技预算占其预算资金总额的比例为9.1%,较2001年(4.5%)提高了4.6个百分点据调查,2017年环境科技预算主要包括下述领域:可持续社区研究;化学品安全与可持续性研究;清洁空气与气候;安全与可持续的水资源研究;空气、气候与能源研究;作业与管理;国家安全;取证支持;室内空气与辐射;农药许可;水;信息安全与数据管理。其中,前五个领域的环境科技预算占环境科技总预算的80.1%。21世纪以来,联邦环保署总预算基本呈稳定状态,且不断强化环境科技支出。

在税收政策方面,美国对环境保护也提供了一定支持。美国政府逐步将征税手段引入整个环保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保税体系。这一领域的税种主要包括对损害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汽油税,以及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和费用。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包括汽油税、轮胎税、汽车使用税、汽车销售税和进口原油及其制品税等。汽油税最初并非作为环境税征收,但其实施对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美国的生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措施上,如对购买循环利用设备免征销售税。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对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环境污染债券的利息不计入应税所得范围,对净化水、气以及减少污染设施的建设援助款不计入所得税税基。同时规定,对用于防治污染的专项环保设备可在5年内加速折旧完毕,而且,对采用符合国家环保局规定的先进工艺,在建成5年内不征收财产税。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规定了环境损害的修复,提供了成员国进一步规定修复环境损害的法律框架。在《指令》的序言以及条文第3条、第12条规定,法律赋予相关自然人和法人向行为人请求环境损害或潜在损害威胁结果的赔偿请求权以及可以对当局的相关决定、作为或不作为提起复审的请求权。此外,《指令》鼓励促进环保的非政府组织采取行动,以推进该指令的有效执行。根据《指令》,有关主管机关通过自身或通过第三方代替造成损害的经营者采取环境修复措施的情况下,主管机关可以通过诉讼方式向经营者索赔因此而产生的费用。

参考资料

环境污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外交部网站.2024-06-11

环境保护法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8

光污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

噪声污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

绿色和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