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驿前村
管驿前村位于鄱阳镇西端,鄱江北岸,是一个有500多户2600多人口的专业渔村。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和好“水韵”,唱好“渔歌”,使这座古鄱阳县水路上的“管驿水栈”,成为远近闻名的“乌鱼村”、网箱十里长廊、鄱阳湖水产品集散地和渔钩生产基地,村民在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自然资源
管驿前的渔业生产曾经有过昔日的辉煌,但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工业“三废”的污染导致鄱阳湖水生资源的枯竭,渔村再也不见“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景象。
村里仅有200亩精养渔池,100亩铒料地,还有一个近千亩的“西口湖”和百余亩的“鸭蛋湖”,他们开始养起了鲢、、鲤、草“四大家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家鱼”价格低,经济效益差,再加上两个湖泊都在圩外,易遭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养殖专业户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要发展养殖业,必须走特种水产养殖之路。县委常委、镇党委书记徐裕兵将管驿前村作为“三培两带”示范村,亲自挂点服务。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干部专程前往江苏省考察了一趟,回来后就利用村里的6亩水塘,投放2万尾鱼种,尝试乌鱼养殖。村干部4人轮流日夜守护在鱼塘边,喂饵、消毒、换水,细心观察乌鱼子生长情况和生活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生产商品鱼24000斤,成活率达90%,产值近11万元,扣除成本费用,纯利达4万余元,6亩水面的效益相当于60亩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的效益。第二年,村支部决定扩养乌鱼,党员干部带头,投资6万元,将村里的100亩低洼湖田全部改建成乌鱼养殖池,村支部书记张洪生、村委会主任刘庚生等12人率先承包,建成乌鱼养殖示范基地。结果当年建池,当年收益,每户年均纯收入达3万元,人均超5000元。第三年,老党员王初发、戴官保、刘龙平、葛国根、朱秋生以及60名群众,将200亩精养渔池也改建成乌鱼池,他们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都取得了成功,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管驿前成了鄱阳湖地区闻名的“乌鱼子村”,县内外许多人都前往该村参观学习。
经济发展
村党支部在抓好基地示范的同时,为帮助群众致富,一手抓引导,一手抓服务,深受群众赞扬。
在抓引导方面,以“三培两带”活动为载体,带领群众走养殖致富之路。一是充分利用村里的党员电化教育设备,经常组织养鱼户观看乌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片;二是请省水产局的专家来村里讲课,与省专家建立长期咨询热线联系;三是开展“手拉手”活动,发动党员干部与养殖户结成帮扶对子。
村委会主任刘庚生养乌鱼子技术最好,他与养鱼户王光亮等10人结成对子,并经常主动关心村里其他养鱼户的生产情况,碰到问题向他请教,随叫随到。村里70多户乌鱼养殖户,家家户户都直接得到了刘庚生的技术指导。四是积极将一批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为带领群众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村里的水产品加工厂经理戴大量在村党支部培养下,由一个普通的渔民变成党员致富能手,并进入村党支部班子。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先后共捐款4万多元赞助村里的公益事业。全村被列入建党对象的致富能手有8人,被列为重点培养为致富能手的党员有8人,被列入村后备干部培养的有3人。
在服务方面,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发展养殖生产户的困难。乌鱼子基地投产后,为确保鱼池换水用电需要,村里投资2万多元,更新了电排线路,增加了变压器容量;通过“一事一议”形式,发动群众集资一部分,村里拿出一部分,共投入15万元,硬化了村里公路1000米,修建了沿河铁栏杆和沿河码头,安装了路灯,维修了公厕,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等。国家规定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为鄱阳湖区休渔期,为解决这3个月乌鱼吃的饵料鱼紧缺问题,村里及时牵头组织村民的禁鱼期之前大量收购并冷藏好足够的饵料鱼,保证在休鱼期间的乌鱼生产需要。
村党支部选准主导产业,不断扩大规模,集优成势,依托养殖优势,努力拓展“产、销、加工”的渔业生产布局。逐步形成了本村的乌鱼子基地、网箱长廊、水产品加工、渔钩生产等“四大品牌”,为群众广开了致富之门。许多村民看到了特种水产养殖的光明前景,有的到邻村去承包水面养乌鱼,有的在村前的大河里建起网箱。网箱养殖更开辟了水产养殖的新领域,不仅解决了村里水面“僧多粥少”问题,还节省了“换水”成本,降低了鱼发病率,增加了旱涝保收系数。养殖品种也更多样化了,不仅有乌鱼,还有鲈鱼、黄鳝、鳜鱼、红鲤、黄芽头、对虾等。全村已发展网箱800个,共计2.2平方米,形成网箱“十里长廊”,从村头一直向西延伸至双港,仅投放乌鱼苗就达100万尾。村民周国安等人以网箱养鲈鱼为主,投入100多万元,成立了“鄱阳湖生态水产公司”,集养殖、休闲、旅游、美食于一体,发展势头强劲,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和支持。
村民贩运水产品的历史悠久。近几年,淡水活鱼虾深受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许多省市欢迎,村民中踊现出戴大量、邱天生、陈小林等经纪能人。村党支部为搞好水产品流动秩序,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村里成立了水产品流通协会,进一步理顺了各种关系,疏通了销售渠道,提高了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每天外销的鲜活鱼虾约有100吨,每年上交国家税收4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每天直接或间接从事水产品养殖、加工、销售的村民有1000多人。共产党员戴大量经销的“鄱湖牌”水产品2003年获江西省著名商标。他经营的水产品冷冻加工厂,库容达600吨,固定资产达300万元,每天有30多人在厂里做工,旺季达500多人,其中他帮扶的5个固定工,年均收入达9000多元,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员服务示范基地”。
渔具生产也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之一。鄱阳镇渔钩厂改制后,管驿前村的渔钩生产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3家,安置本村和周边地区的劳动力900余人,人均月收入500多元,渔钩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种类齐全,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产量已占全国55%以上。党员占长松帮扶的5家贫困户,2003年人均收入都达6000元以上。
村党支部决心通过打好特色产业四张“牌”,完善“公司+基地+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力争把管驿前村打造成为鄱阳县500多个行政村中的“排头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