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指的是最初的人的来源及其后续的发展,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古人类的起源,指的是从古猿怎么演变成人的问题;二是现代人的起源,即早期人类如何演变成现代人的问题。
人类起源的研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古猿向人类演化的过程;二是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起源后的分布与发展,即现代人起源问题。现代人起源问题上存在两大派别:一种认为现代人是由某一地区的早期现代人侵入世界其他地区而形成的;另一种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演化而来的。1863年英国生物学家阿道司·赫胥黎发表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1871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的《人类的由来》,利用生物学事实论证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指出人猿共祖的事实,确立了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指出了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国际古人类学界认为人类是由古猿通过长期劳动而逐步进化来的,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
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对于引领现代研究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人类起源仍旧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正是这种争议的存在,人类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以及生物发展与进化的规律。
人类起源问题
定义
人类起源指的是最初的人的来源及其后续的发展,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古人类的起源,指的是从古猿怎么演变成人的问题;二是现代人的起源,即早期人类是如何演变成现代人的问题。
认识发展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宗教主义的激烈斗争。从古代起,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无论是希腊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或是美洲的土著人以及亚洲的印度人、中国人,各种人类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认为是神创造了人类。在19世纪之前,在欧洲和中东,《圣经》上关于雅威的“创世纪”以及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是解释人类起源的唯一体系,且不容有任何怀疑。同样在中国,盘古开天女娲捏土造人神话同样占据着人们的灵魂,而其他国家亦是如此。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驱散了长期以来弥漫于人类寻根之路上的神学迷雾,首次提出了人类起源的进化理论,开创了人类认识自身发展历史的新篇章。1863年英国生物学家阿道司·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赫胥黎指出,人与猿在身体构造上惊人的相似。人身上的每一块骨骼、肌肉、血管都可以在猿身上找到相应的结构,而在它们之间又都有差异。他对人、猿及其他灵长目的躯体和四肢比例、骨骼系统(特别是头骨)、牙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得出结论说:“在整体结构上和人类最近似的猿是黑猩猩或大猩猩属。”例如,“猩猩和大猩猩拇指的差异要比人和大猩猩的拇指差异大得多。不仅由于猩猩的拇指短,而且由于它缺少任何特有的长屈肌。猩猩的腕骨,正像大多数比它低等的猴类那样,有9块骨头,而大猩猩同人类和黑猩猩一样。都只有8块”。阿道司·赫胥黎认为,人是古代类人猿逐步变化而来。或者说从人和现生猿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1871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人类的由来》一书。达尔文指出:“在整个体架上有着同源结构这一事实,除非我们承认它们是从一个共同始祖传下来,而后来又因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各自起了一些变化。否则是无法理解的。”根据这个道理,达尔文推导出人的谱系。在大的视野里,从鱼类演化为两柄类,再进一步演化为爬行纲、哺乳纲、鸟类。在哺乳类内部,从单孔类一直到灵长目。而在人和猿的关系上,达尔文完全赞同阿道司·赫胥黎的观点,他也认为黑猩猩和大猩猩属是“人类最为近密的亲族”。他还进一步推断:“比起别的大洲来,非洲似乎更有可能是我们早期祖先的原居地。”查尔斯·达尔文丰富和深化了赫胥黎论点的内涵。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为猿人理论。这两部著作利用了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论证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指出入猿共祖的事实,确立了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
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指出了人具有双重属性,即人类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恩格斯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形成的三个科学概念, 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因此,根据恩格斯提出的科学概念,我们可以把从猿到人转变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攀树的猿群到形成中的人出现,其完结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和原始群的形成;第二阶段是人类形成和发展阶段,起点是工具的制造,终点是现代人的出现。 在第一阶段,即从攀树的猿群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出现,自然选择是人类起源的最初动力,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生理条件制约着人的肉体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即人的起源要受生物进化规律的一定制约。其他动物不能进化为人,而只有类人猿才能进化为人,那正是因为类人猿具有发展为人的自然生理特征,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植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二,直立行走是古猿适应环境的结果,这正是自然选择在起作用。从地质史上看,到第三纪的中新世,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森林逐渐减少, 出现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间空地,使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动。地面的活动促使了类人猿前后肢的分工,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第三,自然选择是杂食习性获得的根本推动力。古猿和其他动物一样,为了在生存竞争中不被淘汰,养成了杂食习性,这是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恩格斯指出:“动物的这种‘滥用资源’在物种的渐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逼迫着动物去适应和平常吃的不一样的食物,因此它们的血液就有了和过去不一样的化学成分,整个身体的结构也渐渐变得不同了,至于一下子固定下来的物种,那就灭绝了。毫无疑义,这种滥用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祖先转变成人。
国际古人类学界认为人类是由古猿通过长期劳动而逐步进化来的。人类的发展经过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考古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阿法南方古猿,包括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著名的“露西”和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系列脚印化石,人类学家将人类的祖先定为330多万年前出现的南方古猿。1994年和1995年莱斯利·怀特和米芙利基相继报道的南方古猿始祖种,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又延长到440万年前。第二阶段是能人。1960年起,人类学家陆续发现了眉脊突出而脑容量较大、薄壁头骨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其中,埃塞俄比亚发现的250万年前的石器指示人类进入进化中的第二阶段——能人阶段,一般认为能人生活在大约160万~250万年前。第三阶段是直立人。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直立人大约从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最早的直立人化石是1891年荷兰人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第四阶段是智人。智人是人科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物种,包括现代人种的所有种族。智人通常被又分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一般认为智人始于20万年前,从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为早期智人,从10余万年前开始为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智人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将智人称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起源过程
古人类的起源
起源概述
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和猿具有一定的近亲蟳关系。人和猿的共同远祖是3000万~3500万年前生活于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这个共同远祖的主干在后来的进化中又分成了两支:一支为猿科,另一支为人科。人科的这支古猿通过西瓦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等阶段的进化,最后演化为现代人。腊玛古猿经历漫长的岁月后才跨入了人类社会的“门槛”,因此,他被认为是“人类的前驱”,即“人类的直系祖先”。从地域上看,腊玛古猿化石主要集中在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三种学说
裂谷学说
有关资料表明,非洲中部在1500万年前森林茂密,猿猴成群,其中也有人和猿的共同祖先。在大约800万年前,随着地质构造变化,沿红海经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沉降为大裂谷,而上升作用则在大裂谷的西部边缘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峰。隆起的山脉改变了大气环流。裂谷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仍维持原湿润多雨的气候,而裂谷东部因山峰的阻挡及其他因素,气候变得十分干燥,植被也由森林演变为于燥的热带草原。分布在西部的人猿的共同祖先仍生活在树上,成为今天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分布在东部的人猿的共同祖先的后代因适应开阔的草原生活而逐渐变为“人科成员”。这就是法国人类学家伊夫·柯盘斯(Yvcs Coppens)提出的所谓人类起源的“东边的故事”,也是荷兰古人类学家科特兰特(A.Ko rtlandt)主张的人和猿在非洲分岐的“裂谷学说。
劳动创造学说
虽然在个别情况下,某些高等灵长目(如黑猩猩)也能利用工具进行劳动,但这种劳动属于低级的原始劳动,只有人类才能够从事复杂的高级劳动。人类在从事高级劳动中,不但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把劳动当作谋生的主要手段,使得劳动成为人类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方式。因此,劳动成为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选择因素。当人类远祖运用手和脑进行原始劳动时,手的灵巧程度以及脑的聪明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劳动效益密切相关,从而直接影响它们的适合度。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来自劳动方面的选择压力促进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劳动也是创造人类文化的一种动力。
突变选择学说
人猿的共同祖先的突变个体,由于体质、行为方面的选择优势,在生存竞争中也处于优势地位。经过长期的、一代一代的不断选择,使得人类终于从猿类中分化产生出来。来自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表明,人和黑猩猩分开的时间约在600万年前;猩猩分出的时间约在1300万年前;长臂猿属分出的时间约在1600万年前;狭鼻猴分出的时间约在2500万年前;阔鼻猴(新大陆猴)分出的时间约在4000万年前。人科动物自600万年前从人猿共同祖先中分化产生出来以后,就独立演化发展。在此期间分化出许多种。阿法南方古猿从始祖南猿中分化产生后,约在350万年前向两个方面演化发展,一支演化为南猿埃塞俄比亚种和南猿非洲种,南猿埃塞俄比亚种又分化出南猿鲍氏种和南猿粗壮种。南方古猿动物后来相继绝灭。由阿法南猿分化出的另外一支即人属。人属相继经历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智人最早出现于20万年前,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随后又有更广泛的分布。阶段。例如,欧洲人由当地的尼安德特人适应所处环境的结果,分布在各地区的智人(Neanderthals)发展而来,黄种人由亚洲当在体质、形态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大约在地的早期智人、甚至猿人发展而来。四大人种距今4.5万年前分化为今天的四大人种。
现代人的起源
起源概述
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学说:“非洲起源说(单地区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曾有过多种名称,如“诺亚方 舟说’’“伊甸园说’’“入侵说”“代替说”和“线料体夏娃说"。“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非洲撒哈拉以南是第一批现代人类最可能诞生的地方。这一学说的主要观点有四个:①现代人种在相对较近的时间内形成;②所有世界现代人种仅是来自较近代的非洲的一个祖先:③“多地区起源说"强调的有延续性的化石证据,仅是灭绝的旁支或进化上的死胡同,如北京猿人根本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尼安德特人也并非是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④现代人以前的人群没有进行杂交。“多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多个地区(有三地区说和四地区说), 这些地区的土著(原始居民,即直立人)经过百万年十分漫长的时间进化,即形成现代人类。如黄种人是由居住在东亚的北京猿人等的后代进化而来,白种人则是由居住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进化而来。该学说的优点在于能比较圆满地阐释不同地区的人种的差异以及与从当地发现的化石资料的相关联系。其缺点是不能证明这些不同时期的有关连续性的化石之间的直接亲缘(遗传)关系。
两种理论
“单地区起源说”
该理论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是亚洲西部,近年来则改为非洲南部。1987年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和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根据人体细胞中DNA突变的速度,计算出距今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是当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在大约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他们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现代的不同人种。
“多地区起源说”
该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或者猿人演化而来的。例如,美国学者魏敦瑞认为,中国周口店镇的北京猿人是现代黄色人种的祖先;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是棕色人种的祖先;黑色人种是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而来的;白色人种是西亚猿人的后代。
二种假说
系统说
系统说认为,现代人种由各自的祖先在已从非洲向外扩散,但最初的智人还是从非当地发展而来,这种祖先可以最早推至猿人阶段。例如,欧洲人由当地的尼安德特人发展而来,黄种人由亚洲当地的早期智人、甚至猿人发展而来。四大人种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不同人种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
迁徙说
迁徙说则认为,虽然200万年前的已从非洲向外扩散,但最初的智人还是从非洲起源的,随后迁徙到世界各地,并消灭当地的土著居民取而代之,发展成今天的人种。例如,的土著智人是,但现代欧洲白种人的身体结构却完全不象尼安德特人,认为现代的欧洲人是外地人侵入后消灭了土著尼安德特人而演化出来的。同样,侵入的外地人就演变为现代的黄种人。
人类起源研究中的争论
“进化论”与“特创论"
进化论与特创论的斗争是从18世纪开始的,直到现在仍在激烈地进行着,远未结束。进化论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而特创论认为人是由雅威或神为了特别的目的创造出来的。这场争论归结起来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宗教迷信的斗争。唯物主义者支持进化论,其理论来源是生物进化论。他们认为:人类是生物界进化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也历经了一个起源、发展、进化的过程。人类发展到现在,同样是对环境产生适应的结果,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唯心主义者支持特创论,其理论来源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们认为人是由“雅威”或“神”创造出来的,是一成不变的。十九世纪后半叶,经过查尔斯·达尔文等人的努力,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回答。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63年)、吉尔伯特·赖尔的《古人类的地质学考证》(1863年)、达尔文的《人类原始及类择》(1871年)以及恩斯特·海克尔的《人类的进化》(1874年)等著作,都以大量的事实科学地论证了人类是从动物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是由类人猿经过长期的进化而产生的。经过科学的论断,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动摇了神创论,颠覆了物种不变的思想,使赤裸裸的反科学的宗教主义市场日益缩小,然而神创论的支持者却不甘心失败,仍作垂死挣扎,采用把宗教和科学调和起来的手法,使宗教教义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继续鼓吹神创论。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创造论”与“选择论"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论文中,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于古猿"加以肯定和充实,提出了“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综合的、本质的特征,在人类起源中具有创造作用"。如果说达尔文把人类从雅威手里解放了出来,归还于动物界,那么恩格斯又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区别出来。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对“劳动"的解说,有两个前后衔接、相互连系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猿手"到“人手’’之间的使用天然工具的“几十万年的劳动气第二阶段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盼“真正的劳动”。根据现有的材料,前者是指迄今400万年前至200万~300万年前这100多万年间的南方古猿,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使用天然工具的劳动;后者是指自200万~300万年前早期猿人即能人的出现,直到10多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即“完全形成的人"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劳动。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围绕着“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命题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创造论”,其理论依据是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学说,将人类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创造”;另一种是“选择论",其理论依据是现代达尔文主义,强调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在于突变、选择、隔离等遗传学机制,将人类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选择或遗传。“选择论"明确表示“工具的制造标志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创造论”与“选择论”间的分歧集中体现在:第一阶段的劳动对人类起源是否有意义。“创造论”与“选择论"归结起来就是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争,辩证历史观与机械历史观之争。“选择论"将人类起源的讨论限定在“非人”阶段,只谈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不谈社会起源和社会进化。而“创造论”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又指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是目前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的理论。
“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和“人与猿同祖论”
关于人与猿的关系,先后出现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和“人与猿同祖论”三种不同理论。“人与猿同类论’’是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提出的。林耐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发现人和猿具有许多相似特征:①都有二心耳、二心室;②都是胎生;③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④胸前都有一对乳房。根据这些相似特征,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目,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动物,客观地反映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为人类起源理论的发展从分类学上提供了有力证据。“猿变人论"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在研究现代猿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时提出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史前人类化石作为生命的留存,为古猿变人的历程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证据。根据史前人类化石的特征,可以了解史前人类各个阶段的具体状况。拉马克的“古猿变人论”比“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为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但由于受当眄宗教界压迫,再加上拉马克进化学说本身的缺陷,使得“古猿变人论’’未能真正解释人类与古猿的真正关系。“人与猿同祖论’’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阿道司·赫胥黎在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提出的。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专门讨论了人类起源问题。他用丰富的证据论证了人类跟动物的关系,指出人类是由古代的一种类人猿——古猿逐渐发展而成的。赫胥黎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对前人发现的人类颅骨化石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提出了: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比古猿变人论又前进了一大步,是对人类起源认识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不同时期人类化石的陆续发现,分子生物学、胚胎学及免疫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大量应用,在解释人与古猿关系上,人猿同祖论得到了古人类化石、分子生物学、胚胎学及免疫学等研究结果的支持,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人类起源理论。
“非洲说"与“亚洲说”
人类起源的地点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根据现在生存的与人类关系最近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属都生活在非洲,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点。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古人类化石绝大部分都发现于亚、非两洲,证明南极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都不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欧洲的可能性也甚微,剩下值得考虑的,只有非洲和亚洲。“非洲说”认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东部,最早是由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1871年)一书中推测得出的;“亚洲说"认为古人类起源于亚洲南部,最早是由德国著名进化论者恩斯特·海克尔在《自然创造史》(1868年)中推测得出的。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难以断言古人类起源在什么地方,但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古人类的起源地点最可能是在非洲,因为最早的人类化石都是在在非洲发现的。
起源地
亚洲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镇发现了中国猿人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亚洲说提供了重要证据,并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 1932年,美国古人类学家刘易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发现了一件中新世晚 期的灵长目化石,将其称为“拉玛古猿”,并根据其复原的抛物线形齿弓,认为它是人类最早的祖先。由于其生存时代约距今1400万年前,直到1970年,拉玛古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早远祖的代表。亚洲自然也成为人类起源的一个中心地区。人类亚洲起源说在世界上居统治地位达30年之久。
非洲
最早用科学的态度论述人类起源的科学家是查尔斯·达尔文。他在1871年出版的论著《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他认为H在世界上每一 个大的区域里,现存的哺乳动物都与在同一区域产生出来的物种关系密切。非洲现在生存有大猩猩属和黑猩猩两种猿。因此,非洲过去可能生存有与它们密切相关的绝灭的猿类,而现存的两种非洲猿是人类最近的亲属,因而我们早期的祖先更可能是生活在非洲,而不是其他地方。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和玛丽· 利基夫妇于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找到了一具几近完整的灵长目颅骨,头骨形态原始、牙齿硕大。由于地层中离化石不远处发现了石器和破碎的动物碎骨。利基认为这种生物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屠宰动物,将其称为鲍氏傍人。后来几年中,在东非入地点附近又发现了一些人科动物的头骨、下颌 骨和肢骨等。这种灵长类动物的脑量要比东非人大出50%,利基将其称为“能人”,并认为这个地点的石器应该是能人制作的。鲍氏东非人从此改名为南方古猿鲍氏种。能人才是人属的最早代表。钾一法测定的年龄为距今175万年。 自20世纪中叶开始.从南非和东非出土了大量南方古猿和人属的化石,特别是最近两年在东非发现了许多400万一700万年之间的人科化石,这些大量化石证据为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
美洲
查尔斯·达尔文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一问世,带有殖民主义思想的一些人类学家就提出了质疑。黑暗的热带非洲大陆绝不能是如此高贵的智人起源的合适的地方。阿根廷古生物学家费洛伦蒂诺·阿梅吉诺对达尔文的这种观点更是不屑一顾,1910年,他提出人类的起源地是美洲,其他洲均不是。根据他的观点,美洲可能是所有哺乳动物的进化中心;在缺少任何树状植物的阿根廷平原上,某些平原动物为了开阔视野#不得不用它们后来的下肢站立起来;可能就是从它们中间产生出了人类真正的祖先。这样,美洲就成了人类的摇篮,移民从这个中心向外扩散,使地球布满了哺乳动物和人类。
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
根据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据,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大约700万年前。按照化石形态和生存年代,古人类学界一般将人类演化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迄今为止,人猿过渡、南方古猿、能人阶段的化石只发现于非洲。古人类学界对上述人类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年代范围有不同认识,如有学者将人类演化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4个阶段。前述的人猿过渡、南方古猿、能人一般被归入早期猿人阶段。由于存在这些不同认识,古人类学界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关注点或争议,并提出了一些假说。
相关著名化石
“南方古猿露西”
1974年11月,露西(Lucy)在埃塞俄比亚出土,她的年龄约20岁,生活年代约320万年前。 露西属于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露西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鄂尔多斯牙齿”
20 世纪初,桑志华(Emile Licent)和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于 1921—1922年对中国华北、西部各省(区) 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河岸边出露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 1 枚7~8 岁儿童的左上颌侧门齿,步达生(Davidson Black)将其称为“鄂尔多斯牙齿” (Ordos tooth),裴文中将其译为“河套平原人” 。
“ 中国猿人北京种”
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猿人,产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第一地点),由安特生( J. Anders-son)、古兰阶(W. Granger)和师丹斯基(O. Zdansky)于1921年在周口店地区考察时共同发现。1921—1923年,师丹斯基在该地点进行了2次挖掘工作。1926年,在整理化石标本时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并于1927年将这2枚化石归于人属。 1927年起,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曾在该地点开展化石挖掘工作,发现了1枚保存完好的人类牙齿化石(左下颌第 1 臼齿),步达生研究了此枚牙齿化石及师丹斯基发现的2枚牙齿化石,确认这3枚牙齿是古人类的牙齿,并将其命名为“ 北京猿人”。 1927—193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又在周口店地区进行了为期10年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工作。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首次在周口店地区发现了1件保存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即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研究现状
2022年10月3日,万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揭晓,获奖者是瑞典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 · 佩博 ( Svante Pääbo)。 由于他在“关于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脱颖而出,获得该奖。 这也是百余年来诺贝尔奖首次授予专门从事进化研究的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