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榆关抗战

榆关抗战

榆关抗战是1932年12月发生在河北山海关区的战事。

事件背景

日本占领东北之后,深知山海关(古称榆关)是连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咽喉要地。此外,山海关是关内援助东北义勇军主要通道,日军为消灭义勇军正欲“夺之而后快”。为此日军不断在山海关东罗城、东关校场等地建设营房、构筑工事、设置岗哨,与中原地区驻军呈犬牙交错之势,并严密监视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榆关正面的四千日军虎视眈,东部日军炮兵阵地居高临下,海面上有11艘日军驱逐舰停泊。

1933年1月1日中午,山海关区的日本侨民忽然接到日本宪兵队的通知,立刻迁往“南海”——即八国联军营盘所在地。日侨纷纷动身,中国百姓见状,知道要有大事发生,也收拾细软乘车出城逃难。

下午,日本守备军突然收缴了我南关警察的枪械,并扣押了南关公安分局局长。晚21时许,日本守备队儿玉中尉派人在日本宪兵队车站分驻所和伪满洲国国境警察厅门前各扔了一枚假手榴弹,制造爆炸事件,早就在车站附近等待的日本兵闻声开枪,形势大乱。大批日军从关外开来,一部日军占领南关并向南门城上的守军密集射击,另一队日军则在东南城角攀登城墙,同时日军的铁甲车开进了车站并向城内开炮。至此隐忍多时的中国军队终于打响了榆关抗战的第一枪。在历时三天的山海关区抗战中,日军不断从东北地区增加兵力,集中陆海空三军从地面、天空、海上向榆关城内发起猛烈进攻。

靠着先进的武器,日军步步紧逼,先后占领了南门、北门、西门。面对兵力和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守城的中国军队抱着必死的决心,几次夺回失地;城门被攻破后又与日军展开巷战,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事件始末

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山海关、秦皇岛市等地就允许帝国主义屯兵驻扎。所谓“榆关天险”,在不平等条约束缚下,早已门户洞开,尤其日军营盘(地名四炮台)南距山海关区城不过2公里,南门外火车站驻有日本守备队,东门外不远就是关东军驻地。南门、东门都在日军监视下,我方只能出入北门和西门。关城东北1公里的威远城至吴家岭一线,都掌握在日本关东军手中。这一线地势高于山海关附近长城,居高临下,足可以控制全城。

1933年1月的山海关战争阴云密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把伪满洲国的边界推到了山海关,1932年12月8日,锦州日本第八师团1列铁甲年,以追击义勇军为名,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发炮38发。炮声隆隆全城惊骇。9日早晨6点,日机两架在城内低空盘旋,铁甲车仍停在车站示威。日本母舰1艘、驱逐舰2艘开抵秦皇岛市。晚7时许,日军3000名进入那道台坟阵地,向我军开枪射击。10日晨,日军仍在东罗城外的威远城线构筑工事。山海关区驻军将领何柱国赶往北平市汇报。张学良主持召开军事秘密会议,并以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名义,做了军事部署,榆战爆发后,由张学良主持的北平军分会,向榆关前线及东驻军提出作战方针:“滦东驻军,以掩护华北地区集中之目的,对滦东地区,务努力保持,以迟滞敌之西侵。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并向全军发布《告士兵书》:“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地区民众沦亡之惨。”并提出战斗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当时中日双方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相差悬殊,日军调动了关东军精锐第8师团3000多名步兵攻打山海关区,出动飞机8架,军舰2艘,铁甲车3列,坦克20辆,野战炮40门从陆海空进攻山海关。而当时驻守山海关的只有东北军第九旅626团1346人,没有任何重型武器,最先进的武器是机关枪,战士们用手榴弹、步枪甚至大刀片和敌军对抗。但是日军没有料到在兵力和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山海关遭遇到如此顽强而惨烈的抵抗。东南城角及南门大街内县公署一带,所受炮火最烈。

榆关失陷后,城内外大火,燃烧3昼夜,到处残墙焦土,死尸狼藉。京奉铁路3名警察不肯投降,日军强在其背上插上“欢迎大日本帝国”旗帜,游街绕全城,然后押往南关枪决。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为首的东路军4000余人避开山海关区,绕道九门口,速向锦州市沈阳市挺进。与苏联红军会师后,1945年8月30日,中苏两军赶往山海关。下午5点左右,部队开到山海关东山坡,各团按照指定位置,从东、南、北3面把山海关包围起来,并积极制作软梯,擦拭武器,作攻城准备,等待攻击命令。傍晚6点多钟,我军炸开了南门,苏军用炮轰开了东门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两军联手一举解放山海关。

纪念

现在,经历过榆关战役的人都渐渐故去,当年位于东南城墙的魁星楼被战火摧毁,80年代在这里重修了靖边楼,南门的望洋楼也在那场战斗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后山海关区古城改造又重建了望洋楼,但是南门城墙上大大小小的弹孔依然见证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介绍,通用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也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