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睽卦

睽卦

睽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第三十八卦,帛书本第五十三卦。卦名“睽”,今本《周易》作“睽”,帛书本《周易风水》作“乖”,秦简《归藏》作“䂂”,今本《归藏》作“瞿”。卦辞曰:“小事吉”,象征“乖背睽违”。

睽卦下兑上离,兑为主,离为客。“离”为火,象征火焰;“兑”为泽,象征水流;火焰上炎,泽水下流,两者互相背离。睽卦虽象征背离相异,但其卦旨却是强调如何化解这种背离相异的道理,即化“睽”为“合”。其一方面揭示背离互异的事物之间在总体上必有其相同本质的“异而同”之理,另一方面主张在大同之中认识到事物间互异现象的“同而异”本质。告诫人们于乖睽之时,要通过做小事或以小心柔顺之道的处事方式来“避异求同”,从而化睽为合。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其中对于睽卦卦辞“小事吉”的解释通常有两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其一认为“做小事可获吉利”,另一说法认为“以柔为事可获吉利”。又如睽卦初九爻“见恶人”之“见”,或解释为遇见、会面、接触之意,或解释为谦逊地拜见、接待之意。

卦名

睽,卦名,今本《周易》作“睽”,帛书《易经》作“乖”,秦简《归藏》作“䂂”,今本《归藏》作“瞿”,为《周易》通行本第三十八卦,帛书本第五十三卦。下兑上离,由于上卦离为火,而下卦兑为泽,所以《序卦传》称“睽,乖也”,即像水与火一样,相反、相背离之义。《说文》中对“睽”字的解释为“目不相听”,指两目相背,也同样是“乖违”之意。因此,睽卦的意旨即象征着乖背睽违(乖异背离)。

此外,南梁《昭明语言选·鲁灵光殿赋》注中解释“睽”为瞪着眼睛看视;唐朝一切经音义》中表示“睽”为目无精采之义;《归藏》中将“睽”作“瞿”,二字相通,而“瞿”为惊顾无守之义。根据以上文献解释,再加上睽卦爻辞的内容,“睽”即为惊视所遇见之事的意思。而对于“所遇之事”能做出“惊视”反应,那所惊顾的事必为相背离的乖违之事,故卦名“睽”用为“乖”(违背),帛书即作“乖”,二字音义相通。

卦辞

原文及译文

睽:小事吉

译文:睽卦象征着乖异背离:小心处事可获吉利。

哲学解读

睽卦上离下兑,志不同行,蕴涵着“求同存异”的世界观方法论。其虽互为乖睽,却同居一卦之中,就如居一室之内一样,此为“异”中之“同”。同样的道理,同居一室之中,但各秉其性,上下乖离,这就是“同”中之“异”。古之君子观此卦象而悟“同异”之理,即同而异、异而同本来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情况和必然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君子既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处世方针,更要具备善于存异的“和同”胸襟和雅量,因为只有“和”其不同,才能“大同”。

睽卦六爻同形一卦,同居一室,此为“同”象,而动则乖离,“志不同行”,此为“异”理,就像《彖传》中所比喻的那样“两个女的同处一室,但她们心志与处事方法都不同”。所以睽卦除初爻之外,其他爻都阴阳相错且不当位(阴居阳位或阳居阴位),此其一“睽”;二女同室,其志不同,此其二“睽”;泽(下卦兑为泽)性润下,火(上卦离为火)性炎上,其质不同,此其三“睽”。睽则不和,所以“不可大事”,而“小事吉”。也因此,卦中多无凶、无咎。此外,睽卦亦讲乖违之时有所疑见、有所梦见(幻觉)。因此六三、上九乖睽至极之时,才会见到“刑人”“鬼怪”等,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因疑梦而起的幻觉。疑心生于内,乖违现于外,因此疑惑乖违之时,应小行行事,且不可以做那些需要众人同心才能达成之大事。“睽”虽有异质、异志,却不失其求合之心,故六爻中以遇合之爻为吉,最终化睽为合,终得其“吉”。

彖传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睽卦乖背睽违,指上卦离为火,火焰跳动向上燃烧;而下卦兑为泽,泽水流动向下润泽。就如两个女人虽同居一室,但她们的心志不同,行事方法也不同。此时应当和悦附丽于光明,用柔顺之道求进才能向上直行,还要处事适中而应合于阳刚者,这样轻柔小心地处事可获吉利。天地万物皆乖异不同,但是却有相同的生长过程。男女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但是他们也有志气相投的时候。天下万物的形态和特性千差万别,但他们在生长过程中禀受天地阴阳气质的情状却有着类似的地方。由此看来,对于事物演变过程中的乖异背离,睽卦因时而用的道理是很伟大的。

解读:《彖传》中对睽卦立意于“乖睽”的解读角度主要体现为“异而同”,即相异事物之间却又在总体上存在统一。其指出,天地上下、男女阴阳等天地万物虽有乖睽背离,但它们在化育万物事理、交感求合之心志等禀受天地阴阳气质之情状方面一定是相似相同的,也就是说背离互异的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必有其相同性与可调和性。所以睽卦提示的是,对于志向不同且行为背离的事,应当小心地以柔顺之道加以调和、用适中之处事方法来应对冲突,这样就可以获得助益,化睽为合。

象传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译文:上卦离为火,火的特性本就是跳动着往上燃烧;下卦泽为水,水的特性则是向下流动。这二者不相交合、互为乖睽之意。因此,君子应当善于求大同而存小异,就是要把看起来想异的事统一起来,于“异”中看到“同”,同时也要把看起来相同的事物区别开,于“同”中发现“异”。

解读:《象传》主要从“同而异”的角度来解读睽卦“乖睽”之意,其基于背离互异的事物在总体上必有其相同本质之理,主张于大同之中同时又认识、明白事物间的互异现象。对此,北宋理学家程颐于《礼记·中庸》中所说的“和而不流”,即强调“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保持和谐,又要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的“同而异”之理,非常契合《象传》对睽卦的解读。而且,针对《象传》“同而异”的说法,清末民初学者马其昶曾论说“持一说建立一宗教,必强人之同于己,徒党怨怒攻击,甚且酿成兵祸:是皆不知‘君子以同而异’之理”。在此基础上,马其昶还以孔子为例从反面阐述了“同而异”的重要性,他对于南郭惠子曾质问端木赐“孔子的门徒为什么那么繁杂”一事发出感概,马其昶指出这正是孔子伟大厉害的地方,因为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授徒方针,与《大象传》中睽卦“同而异”思想在义理上是相通的。而且,《象传》所明“求大同存小异”的旨趣,更是对“小心处睽”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发挥,从而使睽卦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因素进一步显露出应有的色彩。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译文:  初九,悔恨消逝。马匹走失,不用追逐,静候它自己归来。谦逊地接待与礼遇与自己对立的恶人,不会导致灾祸。《象传》说:“逊接与己对立的恶人”,是为了避免乖睽激化。

解读:初九处睽之初,能够得以“无咎”之果的关键就在于“丧马勿逐”与“见恶勿激”,这样才能“悔亡”,即悔恨消逝(无悔恨)。因为,马匹走失,如果追逐的话则越逐越远;对恶人激刺相向的话,则越激越睽。所以不要追逐(走失的马匹)而待其自己回来,逊接(与自己对立的恶人)而可以免咎,初九处睽之初,就应如此行事,否则的话,睽将终于睽。

九二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译文:  九二,在巷道中不期而遇地碰到主人,必无灾害。《象传》说:“在巷道中不期而遇地碰到主人”,这说明九二并未迷失正道、未曾违失处睽之道,无灾害。

解读:这里的“主”即对应的是六五。形容九二处“睽”之时,失位不安,本有灾害;但阳居阴位,只需守谦顺时、处于中道,终能于不期然间与其所应合的六五遇于巷道,因此必无灾害。九二不期然间“遇主”,失位于睽而不“失道”,这是其善于处世的真实体现。这说明失位于睽中的二(九二)与五(六五),相应求同,各求各需,相得同趣。因此虽不当位,但未失正道、处事得宜,必有应合,无咎。

六三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译文:  六三,看见大车被吃力地拖曳着,拉车的牛被牵来拉去,难以前进,就如同一个人从上面受了“刺额涂墨”之刑后,又受到割鼻的醢刑,这是因为六三刚开始失位受困,而最终却有一个好的结果。《象传》说:“看见大车被吃力地拖曳着”,这是因为六三所处的位置不当所致;“没有好的开始,却有一个好的结果”,这说明六三因坚守心志,最终能得到上九阳刚的应合。

解读:由于六三处于睽卦下卦的最后一爻,居位不当,属睽违至极,下有九二对其制裁,又被夹在二阳(九二与九四)之中,有受辱之象,与上九相应却睽违难合,处境艰难,所以连用“车难行”“牛吃力”“人受刑”三种情况来喻象,以突显睽违之艰难。不过尽管六三睽违不堪,但坚持心志,其与上九相应合的初衷并没有发生动摇,所以最终与上九相应合得“遇刚”之助,终而欢合。此外,从六三遭遇的刑罚来看,在睽卦六爻中,六三异中求合的意志最为坚定。

九四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译文:  九四,乖异背离的时运使自己子然孤立,这时遇到了刚强的大丈夫,二人秉持诚信,相互交流,虽然有危险也不会产生灾祸。《象传》说:“相互之间以诚信交流就没有过错”,那么,异中求合的志向就能得以实行。

解读:这里的“元夫”,指初九,因阳大称“元”,所以又称“大丈夫”。九四最先因乖睽的时运而处于孤立之境,但后来遇到初九(元夫),二者诚信交流、相应合,这所形容的是九四在睽之时的经历。九四与六三相比,六三为两阳(九二与九四)所逼迫,而九四则为两阴(六三与六五)所挟持,二者均不能安身。好在,“遇元夫”而“交孚”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也是一件时来运转的事。

六五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译文:  六五,悔恨消失。与之相应合的宗亲犹如噬柔咬脆一样容易亲和,就此前往有什么祸害呢。《象传》说:“与之相应的宗亲(九二)犹如噬柔咬脆一样容易亲合(以和顺之道期待遇合)”,这样(六五)前往则必有吉庆。

解读:这里的“宗”指九二,其应合六五,犹如“宗亲”。六五居睽上离卦之中,即阴在离中,从离之卦象解释“阴为肤”。离之义,附丽、附着,附着于外的东西就是“肤”,因此噬肤指咬噬柔脆的皮肤。噬肤之所以容易且亲和,就在于“肤”之柔,这里用来比喻柔顺平易的“济睽”途径。其说明六五不当位,本有悔;但居尊柔顺,下应九二,二正以和顺适中的“噬肤”之道期待遇合,因此前往必然没有灾祸。正如《周易折中》所言“如食物然,噬其体骨则难,而噬其肤则易,九二遇主(六五)于巷,正是‘宗亲’之来‘噬肤’也;六五前往而与之(九二)应合,睽者不睽矣。这正是其之所以悔恨消失的原因,又怎么会有祸事”。睽违之时,当以柔顺委曲为求全之道,六五以阴居阳位,顺乎常情,所以因“噬肤”之亲而得“有庆”之功。

上九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译文:  上九,乖睽至极,孤独狐疑,恍惚看见猪背上沾着一身污泥,又仿佛看见一辆大车满载着鬼怪奔驰,先张开弓箭欲射,后来又放下了弓矢;原来那不是强寇,而是来与己婚配的人;若前往遇到雨天就会吉祥。《象传》说:“前往遇到雨天就会吉祥”,这是因为上九所有疑团会因此消失。

解读:在这里,上九以阳处睽卦之极,与六三违离至久,孤独烦躁,妄生猜疑,于是酿成种种负面幻觉,如猪背上的污泥、奔驰的鬼怪大车等,当举弓欲射之际,才发现一切都为幻觉,而实际上却是与自己婚配的佳丽。因上九与六三相应,阴阳相应,有婚媾之象,故爻中“婚媾”,喻象上九与六三两爻的正应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婚姻存在于“睽之时”,就有了一种多疑之心,再加上中间还有九四、六五的隔离,就有了第二种多疑之心。所谓“疑心生暗鬼”,多疑则心生恍惚,因而出现消极幻觉。不过,雨,在古人看来是阴阳交合之物,因此“遇雨”即遇到天降甘雨,其预示着一切疑团都被洗得一干二净,最终上九、六三相合而睽终,故“遇雨”获“吉”。

总论

睽卦取名“乖背睽违”,即背离相异,但其卦旨却是要提示如何化解这种背离相异的道理,即要化“睽”为“合”。卦辞“小事吉”,亦表明事物虽“睽”,但也必存在有可同、可合的方面,因此只需要小心柔和细致的处理、对事物顺势利导,那么乖背能消、睽违终合。而且从爻上看,卦中六爻虽均在“睽”时,但未尝一爻久睽不合,对此清代李光地曾在《周易折中》中引用宋代学者冯时行的分析“内卦(下卦)皆睽而有所待,外卦(上卦)皆反而有所应:初(初九)‘马走失,不要追逐’,至四(九四)‘遇到阳刚之人,能免遭咎害’时,初九与九四化睽为合;二(九二)‘委曲以求遇主’,至五(六五)‘前往并无祸害’,九二与六五化睽为合;三(六三)‘车牛吃力,难以前进’,至上(上九)‘遇下甘雨,能获吉祥’,六三与上九化睽为合。天下万物运行之理,没有永远睽背的”。也就是说,睽卦诸爻就是要以“小心”“委婉”之道,并收“济(渡过)睽”“合睽”之功,其各爻义理均体现了《周易》对于事物“同”与“异”、“睽”与“合”之辩证关系的认识。

争议

睽卦辞

对于卦辞“小事吉”的解释,通常有两种比较通行的说法。

其一认为,“小事”指细小之事,即做小事可以获得吉利,此解读以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为代表,认为“物情乖异,不可大事,大事指的是那些兴师动众、需要动用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办成之事,这样的事必须于大同之世方可办成(所以乖睽背离之时不宜办大事);小事则指常人的衣食住行等、不需要兴师动众、不需要兴师动众就能办成之事,正因为小事不需要众人齐心,所以虽乖睽而可行”。

另一种解读认为,“小事”指“以柔为事”(小心、柔顺行事),小,阴柔之称,在这里含有“小心”之义。凡物相睽,必须以柔顺的方法,小心寻求其中可合之处,才能转“乖睽”为“谐和”;若刚断强合,必难“济睽”。此解读以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为代表,因卦中六五以柔得中应刚(六五居上卦之中以柔顺之道与上卦九二相应),所以其引用三国时期孙吴学者虞翻之言表示“小谓五,阴称小,得中应刚故吉”。此外,清康熙帝李光地主持撰写的《周易折中》中亦引用明代学者何楷的解读认为“对于已经乖睽背离之情形,不可以忿怒(憎恶)之心去急切地强行驱迫或改变(乖睽的状况);惟有适可而止、不能过分的处理,将(乖睽)徐徐转移,此‘合睽’之善术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犹言以柔为事;非大事不吉,而小事吉之谓。”

睽初九

睽卦初九爻,以阳爻处卦下初位,爻辞为“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其中“见恶人,无咎”的直译意思为“遇见恶人,没有祸害”。其中,见为遇见、会面、接触之意,然而孔颖达《周易正义》却注解“谓逊接之也”,他认为“见”为“逊接”,即谦逊地拜见、接待之意。对此,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却指出,“见”本身并无“逊接”的意思,就只是相见之意。他认为本爻“见恶人”之所以“无咎”,虽然确实是因为能够做到“逊接”,但这个“逊接”之义却并不蕴含于“见”义之中,而是隐于本卦卦义与爻义之中。因为卦义与爻义有“逊”(谦逊、柔顺)义,所以占得本卦本爻之人自然有“逊德”,故其“见恶人”时,自然能做到“逊接”。其认为孔颖达对本卦卦义并未有很清晰的认识。

出处

睽卦出自《周易》通行本第三十八卦,帛书本第五十三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周易风水》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

..2024-06-19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