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风诗类钞

风诗类钞

闻一多先生研究《诗经》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风诗类钞》中可以看到闻先生研究《诗经》的思想、方法的深和缜密。其中许多新颖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读后令人叹服不已。闻先生力图用唯物史观为指导,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古代“圣人们”胡乱点化《诗经》的臼,他不仅要从经学、历史学、文学的角度研究《诗经》,而且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略依社会组织的纲目将国风重新编次,使《诗经》既可当作文学作品读,又可当作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读。目录:

简析

《诗·唐风·葛生》中写道:“角枕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我们的角枕和锦衾依然鲜亮美丽,而你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谁能和你在一起?你只有自己等待天亮。夏日与冬夜是如此漫长难捱,你等着我,等到我死,我们就团聚了……

1.

《诗·唐风·葛生》中写道:“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我们的角枕和锦衾依然鲜亮美丽,而你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谁能和你在一起?你只有自己等待天亮。夏日与冬夜是如此漫长难捱,你等着我,等到我死,我们就团聚了……

葛生

题解:悼亡诗。

【原文】

葛生蒙楚,①蔓于野。②予美亡此,③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④蔹蔓于域。⑤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⑥锦衾烂兮。⑦予美亡此,谁与独旦!⑧

夏之日,⑨ 冬之夜。⑨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⑩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⑩

【注释】

①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

②蔹(liǎn 敛):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③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④棘:酸枣树,有棘刺的灌木。

⑤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域,古为葬地之称。《说之解字》:‘茔,墓地也’是也。"

⑥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⑦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

⑧独旦: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旦,天亮。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⑨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⑩其居、其室:亡夫的墓穴。

【译文】

食用葛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食用葛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小戎   作者:庐夫整理   『咀华庐』整理   题解:妇人思念征夫。   【原文】小戎收1,五梁2。游环胁驱3,阴续4。文茵畅毂5,驾我骐6。言念君子7,温其如玉8。在其板屋9,乱我心曲10。四牡孔阜11,六在手12。骐是中13,骊是14。龙盾之合15,鋈以16。言念君子,温其在邑17。方何为期18?胡然我念之19!俴驷孔群20,厹矛鋈錞21。蒙伐有苑22,虎镂23。交韔二弓24,竹闭绲25。言念君子,载寝载兴26。厌厌良人27,秩秩德音28。   【译文】轻型战车浅车厢,五条皮带扎辕上。马背有环胁有扣,引车带环白铜镶。虎皮褥子长车毂,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他去从军住板屋,使我心乱真惆怅。四匹公马壮又高,手中缰绳攥六条。青马红马中间驾,黄马黑马两边跑。龙纹盾牌双合起,内侧辔绳铜环套。思念夫君人品好,温馨但恨边邑遥。几时才能回家来?怎能想他不心焦?   四马合群披甲轻,三棱矛柄套铜镦。盾牌上面绘鸟羽,虎皮弓囊雕花纹。两弓相交插囊中,竹制弓架缠紧绳。思念夫君人品好,睡下坐起心不定。温良文静我夫君,明慧有礼传美名。   【注释】   1.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俴(jiàn剑)收:浅的车厢。俴,浅;收,。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   2.五楘(mù木):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文言文作X。梁辀(zhōu周):曲辕。   3.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   4.靷(yìn印):引车前行的皮革。鋈(wù误)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   5.文茵:虎皮坐垫。畅毂(ɡǔ古):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馵(zhù住):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7.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   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   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省一带)。   10.心曲:心灵深处。   11.牡:公马。孔:甚。阜:肥大。   12.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13.骝(líu留):赤身黑的马,即枣骝马。   14.騧(ɡuā瓜):黄马黑嘴。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15.龙盾:画龙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   16.觼(jué决):有舌的环。軜(nà纳):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17.邑:秦国的属邑。   18.方:将。期:指归期。   19.胡然:为什么。   20.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孔群:群马很协调。   21.厹(qíu求)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錞(duì队):矛柄下端金属套。    22.蒙:画杂乱的羽纹。伐:盾。苑(yūn晕):花纹。   23.虎韔(chànɡ唱):虎皮弓囊。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   24.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   25.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绲(ɡǔn滚):绳。縢(滕):缠束。   26.载寝载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   27.厌厌:安静柔和貌。良人:指女子的丈夫。   28.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德音:好声誉。   【赏析】关于本诗的主题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赞美秦襄公说(《毛诗序》等),二、赞美秦庄公说(魏源诗古微》),三、慰劳征戎大夫说(丰坊《诗传》),四、伤王政衰微说(朱谋.《诗故》),五、出军乐歌说(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六、爱国思想说(陈铁《诗经解说》),七、怀念征夫说(刘《诗经恒解》等)。以怀念征夫说较为合理。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但不等于说本诗就是直接赞美秦襄公,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本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也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即如今人朱守亮所说,“不肯作此败兴语”(《诗经评释》)。本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写车制,第二章写驾车,第三章写兵器。再看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征夫安静柔顺。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即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多么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殷光熹)   【注】:玮,左王旁换土旁。

1.

小戎   作者:庐夫整理   『咀华庐』整理   题解:妇人思念征夫。   【原文】小戎俴收1,五楘梁辀2。游环胁驱3,阴靷鋈续4。文茵畅毂5,驾我骐馵6。言念君子7,温其如玉8。在其板屋9,乱我心曲10。四牡孔阜11,六辔在手12。骐骝是中13,騧骊是骖14。龙盾之合15,鋈以觼軜16。言念君子,温其在邑17。方何为期18?胡然我念之19!俴驷孔群20,厹矛鋈錞21。蒙伐有苑22,虎韔镂膺23。交韔二弓24,竹闭绲縢25。言念君子,载寝载兴26。厌厌良人27,秩秩德音28。   【译文】轻型战车浅车厢,五条皮带扎辕上。马背有环胁有扣,引车带环白铜镶。虎皮褥子长车毂,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他去从军住板屋,使我心乱真惆怅。四匹公马壮又高,手中缰绳攥六条。青马红马中间驾,黄马黑马两边跑。龙纹盾牌双合起,内侧辔绳铜环套。思念夫君人品好,温馨但恨边邑遥。几时才能回家来?怎能想他不心焦?   四马合群披甲轻,三棱矛柄套铜镦。盾牌上面绘鸟羽,虎皮弓囊雕花纹。两弓相交插囊中,竹制弓架缠紧绳。思念夫君人品好,睡下坐起心不定。温良文静我夫君,明慧有礼传美名。   【注释】   1.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俴(jiàn剑)收:浅的车厢。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   2.五楘(mù木):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文言文作X。梁辀(zhōu周):曲辕。   3.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   4.靷(yìn印):引车前行的皮革。鋈(wù误)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   5.文茵:虎皮坐垫。畅毂(ɡǔ古):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馵(zhù住):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7.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   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   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省一带)。   10.心曲:心灵深处。   11.牡:公马。孔:甚。阜:肥大。   12.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13.骝(líu留):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   14.騧(ɡuā瓜):黄马黑嘴。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15.龙盾:画龙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   16.觼(jué决):有舌的环。軜(nà纳):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17.邑:秦国的属邑。   18.方:将。期:指归期。   19.胡然:为什么。   20.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孔群:群马很协调。   21.厹(qíu求)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錞(duì队):矛柄下端金属套。    22.蒙:画杂乱的羽纹。伐:盾。苑(yūn晕):花纹。   23.虎韔(chànɡ唱):虎皮弓囊。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   24.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   25.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绲(ɡǔn滚):绳。縢(滕):缠束。   26.载寝载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   27.厌厌:安静柔和貌。良人:指女子的丈夫。   28.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德音:好声誉。   【赏析】关于本诗的主题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赞美秦襄公说(《毛诗序》等),二、赞美秦庄公说(魏源诗古微》),三、慰劳征戎大夫说(丰坊《诗传》),四、伤王政衰微说(朱谋.《诗故》),五、出军乐歌说(吴清《毛诗复古录》),六、爱国思想说(陈铁镔《诗经解说》),七、怀念征夫说(刘沅《诗经恒解》等)。以怀念征夫说较为合理。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但不等于说本诗就是直接赞美秦襄公,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本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也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即如今人朱守亮所说,“不肯作此败兴语”(《诗经评释》)。本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写车制,第二章写驾车,第三章写兵器。再看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征夫安静柔顺。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即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多么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殷光熹)   【注】:玮,左王旁换土旁。

目录

目录:《诗经·国风》概述1.1国风·周南。关1.2国风·周南。葛覃1.3国风·周南。卷耳1.4国风·周南。木1.5国风·周南。螽斯科1.6国风·周南。桃夭1.7国风·周南。兔1.8国风·周南。芣苢1.9国风·周南。汉广1.10国风·周南。汝坟1.11国风·周南。麟之趾

2.1国风·召南。鹊巢2.2国风·召南。采2.3国风·召南。草虫2.4国风·召南。采蘋2.5国风·召南。甘棠2.6国风·召南。行露2.7国风·召南。羔羊2.8国风·召南·殷其雷2.9国风。召南。摽有梅2.10国风。召南。小星2.11国风。召南。江有汜2.12国风。召南。野有死麕2.13国风·召南·何彼矣2.14国风。召南。驺虞

3.1国风·风。柏舟3.2国风·邶风。绿衣3.3国风·邶风。燕燕3.4国风·邶风。日月3.5国风·邶风·终风3.6国风·邶风。击鼓3.7国风·邶风。凯风3.8国风·邶风。雄雉3.9国风·邶风。有苦叶3.10国风·邶风。谷风3.11国风·邶风。式微3.12国风·邶风·旄丘3.13国风·邶风。简兮3.14国风·邶风。泉水3.15国风·邶风。北门3.16国风·邶风·北风3.17国风·邶风。静女3.18国风·邶风·新台3.19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4.1国风·风。柏舟4.2国风·鄘风。墙有茨4.3国风·鄘风。君子偕老4.4国风·鄘风。桑中4.5国风·鄘风。鹑之奔奔4.6国风·鄘风。定之方中4.7国风·鄘风。蝃蝀4.8国风·鄘风。相鼠4.9国风·鄘风。干旄4.10国风·鄘风。载驰

5.1国风·卫风。淇奥5.2国风·卫风。考磐5.3国风·卫风。硕人5.4国风·卫风。氓5.5国风·卫风。竹竿5.6国风·卫风。兰5.7国风·卫风。河广5.8国风·卫风。伯兮5.9国风·卫风。有狐5.10国风·卫风。木瓜

6.1国风·王风。黍离6.2国风·王风。君子于役6.3国风·王风。君子阳阳6.4国风·王风。扬之水6.5国风·王风。中谷有6.6国风·王风。兔爰6.7国风·王风。葛藟6.8国风·王风。采葛6.9国风·王风。大车6.10国风·王风。丘中有麻

7.1国风·郑风。缁衣7.2国风·郑风。将仲子7.3国风·郑风。叔于田7.4国风·郑风。大叔于田7.5国风·郑风。清人7.6国风·郑风。羔裘7.7国风·郑风。遵大路7.8国风·郑风。女日鸡鸣7.9国风·郑风。有女同车7.10国风·郑风。山有扶苏7.11国风·郑风。蘀兮7.12国风·郑风。狡童7.13国风·郑风。裳7.14国风·郑风。丰7.15国风·郑风。东门之墠7.16国风·郑风。风雨7.17国风·郑风。子衿7.18国风·郑风。扬之水7.19国风·郑风。出其东门7.20国风·郑风。野有蔓草7.21国风·郑风。溱

8.1国风·齐风。鸡鸣8.2国风·齐风。还8.3国风·齐风。着8.4国风·齐风。东方之日8.5国风·齐风。东方未明8.6国风·齐风。南山8.7国风·齐风。甫田8.8国风·齐风。黄鹰8.9国风·齐风。敝8.10国风·齐风。载驱8.11国风·齐风。猗嗟

9.1国风·魏风。葛屦9.2国风·魏风。汾沮9.3国风·魏风。园有桃9.4国风·魏风。陟9.5国风·魏风。十亩之间9.6国风·魏风。伐檀9.7国风·魏风。硕鼠

10.1国风·唐风。蟋蟀科10.2国风·唐风。山有枢10.3国风·唐风。扬之水10.4国风·唐风。椒聊10.5国风·唐风。绸缪10.6国风·唐风。杕杜10.7国风·唐风。羔裘10.8国风·唐风。鸨羽10.9国风·唐风。无衣10.10国风·唐风。有杕之杜10.11国风·唐风。葛生10.12国风·唐风。采苓

11.1国风·秦风。车邻11.2国风·秦风。驷11.3国风·秦风。小戎11.4国风·秦风。蒹葭11.5国风·秦风。终南11.6国风·秦风。黄雀11.7国风·秦风。晨风11.8国风·秦风。无衣11.9国风·秦风。渭阳11.10国风·秦风。权舆

12.1国风·陈风。宛丘12.2国风·陈风。东门之12.3国风·陈风。衡门12.4国风·陈风。东门之池12.5国风·陈风。东门之杨12.6国风·陈风。墓门12.7国风·陈风。防有鹊巢12.8国风·陈风。月出12.9国风·陈风。株林12.10国风·陈风。泽陂

13.1国风·桧风。羔裘13.2国风·桧风。素冠13.3国风·桧风。隰有苌楚13.4国风·桧风。匪风

14.1国风·曹风。蜉14.2国风·曹风。候人14.3国风·曹风。鳲鸠14.4国风·曹风。下泉

15.1国风·豳风。七月15.2国风·豳风。15.3国风·豳风。东山15.4国风·豳风。破斧15.5国风·豳风。伐柯15.6国风·豳风。九15.7国风·豳风。狼跋

国风概述1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俗音乐;“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聂氏宗祠祭祀的乐歌。

目录

1 概述

2 地区年代

3 主要内容

4 徭役诗

5 婚姻爱情

6 艺术特色

7 地位影响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朝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

《诗经·国风》-概述

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洛阳市,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昆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

《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姬奭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市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13国风,“邶”、“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省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可以看出,《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省山西省、湖北,而多集中于河南,各地的风俗习尚,在诗里多有反映。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多桑间上之音,投桃报李之作。郑诗共21篇,情歌就占了大半。卫诗10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又如秦国地接戎狄,常相争斗,《驷》、《小戎》等篇描述车马田狩之盛,《无衣》叙写战士的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的尚武之风。又如陈国巫风盛行,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丘》、《东门之行》等篇里有生动的描绘。所以《汉书地理志》也多引《诗经》以说明各地的风尚。

秦风·蒹葭

《诗经·国风》产生的时间,考之于《诗经》各篇《小序》所说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数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较可靠,能够据以确定《风》诗大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

西周初的作品有《豳风·破斧》。《小序》说:“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诗中三章都写及“周公东征”事,时在姬诵初年(公元前1140左右)。此诗当是《国风》中最早的作品。东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诗中有“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句。朱熹诗集传》引“或说”,认为平王即平王姬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可见此诗作年。此外,《卫风·硕人》也是东周初期作品。《小序》说:“闵庄姜也。”《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前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句,可证《小序》之说是可信的。

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风·黄鸟》。《小序》说:“哀三良也。”《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子车奄息、仲行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些记载与诗篇内容相合,则此诗为秦穆公死(公元前621)后,秦人为哀悼三良所作,当无疑义。此外,《陈风·株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小序》说:“刺灵公也。”陈灵公因淫乱被杀,事见《左传》陈宣公九年、十年记载,《史记·陈世家》也载及。此诗当作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为《诗经·国风》诗中年代最晚的一首。

《诗经·国风》-主要内容

《诗经·国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其主要内容: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诗经书法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诗经·国风》-徭役诗

如果说《诗经》的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经·国风》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唐风·鸨羽》第一章:

国风·东山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由于“王事靡盬”,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经·国风》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诗经·国风》-婚姻爱情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国风》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在河之洲

《诗经·国风》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周南·关睢》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国风》中还有不少。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女美。自牧归荑,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衣巾,聊乐我员。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

正是由于《诗经·国风》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诗经·国风》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这样温情缱绻。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诗经·国风》-艺术特色

诗经·国风》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中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国风》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国风》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国风概述2

监本诗经

《诗经·国风》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国风》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国风》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之。采采芣苡,薄言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国风》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东山,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等。

《东山》

《诗经·国风》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中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国风》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国风》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国风》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国风》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国风》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国风》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国风》-地位影响

《诗经·国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国风》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国风》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国风》开始,就显示出中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中国诗歌沿着《诗经·国风》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国风》

《诗经·国风》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国风》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朝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安东·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国风》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中原地区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国风》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国风》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国风》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国风》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国风》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战争诗绘本

《诗经·国风》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集解》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国风》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国风》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安东·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国风》对中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国风》的四言句式。《诗经·国风》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国风》。总之,《诗经·国风》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