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岸晋宁县昆阳镇的月山,距昆明市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250余亩林园中,松林,柏林,果林郁郁葱葱;登高远望,景象开阔。

简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公元1371年生于叶县。郑和的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幼小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闻。明初,入宫做宦官,后在北京服侍朱棣

在燕王朱棣起兵与朱允炆朱允火熙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有功,成为明成祖身旁要人。

公园内主要景观有“望海楼”;高8.5米的郑和全身塑像;展示大量文献、实物、复制模型、图表等的郑和纪念馆;仿郑和七下西洋的大宝船而建的三保楼;被誉为云南省碑刻第一林的郑和碑林共64块;郑和古里亭;以及郑和之父马哈只的陵墓。

公园景色

层峦叠嶂如神龙探江,清澈河水似玉带缠绕,别致建筑参差错落,浓郁草木生机勃勃,郑和铜像、宝船、纪念馆、异域风情区等再现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近日,记者来到郑和公园采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瑰奇秀丽的滨江公园,600多名能工巧匠正在给公园梳妆打扮,准备盛妆迎接2008年中国航海日活动。

永恒的航海辉煌

郑和公园原名“港城之星”,因郑和七下西洋启锚太仓市和郑和文化元素多而更名,总面积122公顷,是一个以郑和为主题的“多元一体化”、“体验式”新型综合性滨江公园。为承办2008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现在主要实施11座山体、主入口广场、音乐喷泉、郑和铜像、宝船郑和纪念馆、七下西洋历经的异域风情区等十个工程。

在中央景观广场,记者向河中心望去,郑和铜像高大典雅,宏伟凝重。铜像全部用锡青铜铸造而成,高18米,底座高2.8米,喻为郑和身高1.8米,航海28年。

郑和铜像南面是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馆是郑和公园内最醒目、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整个建筑看上去就像千帆竞发,不仅还原了郑和船队远航的历史形象,而且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风范。目前,这一建筑的土建已经完成,进入了内部设计和布展阶段。

沿中央景观广场西行百米,宝船赫然入目。郑和宝船仿明代郑和宝船建造,船身长71.1米,宽14.05米,喻为郑和1405年7月11日首次出航。

郑和纪念馆东侧是郑和林,第一排栽种的是来自郑和故乡——云南省晋宁县的7棵桧柏,后面7排分别是银杏、杨梅蜜柚、雪松、桂花、枇杷和山杜英,每排也是7棵。据介绍,像郑和林这样的高档次高水平的绿地,郑和公园有30万平方米,占到整个公园40%面积。

醉人的异域风情

郑和纪念馆沿河南省行,一座“假山”映入眼帘。据了解,那不是假山,是巨石桥,通过这座桥,可乘游船进入异域风情区,感受郑和历史遗迹的现代缩影。

游船东行,河道两岸分别是马六甲和爪哇的民居,看上去古朴原始。民居的尽头,是横跨河两岸的塔桥,栏杆上装有城堡一样的装饰件,看上去富丽堂皇。穿过塔桥,眼前豁然开朗,各种建筑豪华气派,古里、斯里兰卡、噜莫斯、麦加和麻林的宫廷建筑环岛而建。异域风情区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将来还可以体验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民俗风情,品尝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美食。

设计异域风情区并不轻松。景观设计师幺贵鹏说,郑和船队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它们的标志性建筑全部搬进来,不太现实。讨论再三,设计组决定选择郑和船队故事性较强的7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性建筑。由于时间太紧,必须尽快拿出设计方案,所以只能借助网络搜寻相关资料。

资料有了,幺贵鹏又犯难了:7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多,全部搬过来,互相冲突,缺少整体美。怎么办呢?他参照北京欢乐园、香港迪士尼公司、杭州休闲博物馆和苏州乐园的相关建筑,详细分析异域风情区的地形地貌。最后以塔桥为界,桥西狭长地带建造民居,以木色为主色调,屋顶用浅褐色瓦,局部用草顶;桥东建造宫廷建筑,以偏红偏蓝偏黄的暖色调为主,屋顶选择层次感强、色彩好的油毡瓦。

人造山脉创三项第一

郑和公园的最南端,是连绵1.5公里绿意盎然的人造山脉。远远看去,像一条神龙游向浩渺的长江。走进细看,整个人造山脉由11座山体组成,特别是46米高的主峰更为壮观。郑和公园项目技术负责人要彦波说,等山体停止沉降了,上面将建造潮音阁,游客可以登高远眺长江。

山体还在沉降?看着记者一脸的疑惑,要彦波笑着说,人工造山存在山体外移、地表沉降和土方运输等三大难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建造高楼的技术难度。郑和公园人造山脉创造了三项国内第一:一是山体堆集地基处理方式国内首创,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宰金珉刘加才等人引进了美国的成熟技术;二是在冲积平原上堆山体的高度国内第一,在长江冲积平原上造山,不少地方堆集到30米高,山体就塌了;三是首家考虑环保和生态因素,这里需要160万方土,大多是用隧道股份的废弃土和电厂的废煤渣,浅表层是郑和公园开挖河道的废土,表层是郑和公园开挖河道的根植土。

主峰山体最难堆集。要彦波说,他们先打入25米和30米规格的塑料排水管,把地下水排到砂垫层,然后在砂垫层上填上8米深的泥土和砂石,压实后打入管桩,浇铸混凝土筏板。关键部位完成后,他们开始连续堆土。山体逐渐增高,他们就铺设500米长的便道运土。刚开始造山时,地基每天沉降5至6厘米,现在已经很少沉降,即将停止。

建园背景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公元1371年生于叶县。现公园内立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发现民房建筑遗迹。郑和的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幼小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闻。明初,入宫做宦官,后在北京服侍朱棣。在燕王朱棣起兵与朱允炆朱允火熙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有功,累太监”,(《明史·郑和传》)成为明成祖身旁要人。

在优裕安定的生活中,他想起了亡故的父亲,便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但郑和幼小离家,父亲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只依稀记得乡里间呼父亲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哈只原是对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的人的尊称。碑文在北京写好,带回云南省刻石立碑。这个碑现立于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高1.6米,宽0.93米,砂石,额呈半月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字迹间有剥蚀。原文如下: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寡无依者,恒保护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仪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时)永乐三年端午节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在碑的背面右上角,另浅刻有楷书三行,文云: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祖家坟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十二日吉日还记耳。郑和家世,《明史》仅说他是“云南人”,《马公墓志铭》提供了籍贯、身世、任职、赐姓等确切的资料;郑和成了显贵之后,是否回乡,史书阙载,碑阴的三行题记,反映了郑和在第二、三次远航之间曾回乡扫祭的事实。因而,此碑成了研究郑和的珍贵文物,今已建碑亭保护。在马公墓志铭两侧还立有石碑二方,一是师范(荔扉)录的《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均为民国24年所立。对了解郑和及碑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在郑和请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的那一年,朱棣派郑和带队,以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他们于1405年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8──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03──1433年出海远航,前后28年,7次远航,历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所乘的船只,最大的长约148米宽约60米,可容10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的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远远超过了他们。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丝绸、瓷器、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的特产,“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原地区耗费亦不(不可计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派使者随船来到中国,促进了国际间的交往。三保太监下西洋,是世界远航史上的创举,传为“明初盛事”。

郑和公园的建立,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航海家的怀念。公园入口处高大的门楣上雕刻着千帆竞发,乘风破浪,向前挺进的图案,正象征着郑和不畏艰难险阻,为国家民族创功立业的精神。公园内还建有“望海楼”;以巨船形为底,楼设三层,其中陈列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省《天妃应灵之碑》及有关史籍等文物,登上这座“楼船”,可望五百里滇池,睹物思故,怀念郑和的感情油然而生……不必讳言,郑和回云南、下西洋,也与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有关。

建文自被朱棣赶下台后,有的说他死于宫中,有的说他从暗道逃跑,削发为僧,往来于滇黔巴蜀间。明成祖始终心不下,多次派心腹之臣,以各种名义,四出查访,郑和回云南省祭扫祖茔,也还负有此使命;派他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刘盈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史》)。这一点,后人也看得很明白,清代雍乾之际的诗人孙髯,就曾写道:“楼船西洋岸,意在捕蛟龙”(《春日登狮山》),但建文行踪不定,未能如愿。郑和卒于何时何地,今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其中一说是,他于公元1430年最后一次出海,至1433年于返航途中卒于故里。相传,郑和墓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之三保市,至今,三保垅市有三保洞,供有郑和塑像,三保洞前之土墩,传为“三保大人埋骨之地”(郑健吾《南洋三月记》)。国内,牛首山有郑和墓(疑为衣冠冢)。为纪念这位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航海事业,为发展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的人物,郑和公园内,还立有“郑和纪念碑亭”和“郑和纪念馆”。郑和身为太监,无子,相传以其兄长子为后嗣,家住南京马府街,自称“马府郑”;其兄次子后迁往玉溪市,两支子孙繁衍,至今已是近20代数百人。多年来,他们一直分别到牛首山和昆阳月山扫墓。

参考资料

昆明郑和公园.shaoer.cntv.cn.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