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韩世忠墓

韩世忠墓

韩世忠墓位于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西南麓。墓地约2亩,封土高出地面3米,是韩世忠梁红玉等四位夫人的合葬墓。

概况

墓园由掩映于苍翠之中的韩蕲王祠、神道碑及韩世忠墓组成,其中墓碑之巨大为江南之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县(今属陕西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因愤于朝廷腐败,屈膝求和,郁忧而死。赵昚即位,追封为蕲王,建筑陵墓、享堂,并书写碑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长达1.39万多字,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碑高3丈。碑石分现尚存石龟一只,高近一人,长约丈余,其镌刻极为精细。蕲王庙为宋代建造,经明清两代修缮,现在藏书乡灵岩小学内。

被称为“天下第一碑”的韩世忠神道碑位于韩世忠墓的东侧,坐东朝西面对神道。碑的右半部刻“中兴佐命定国元勋”几个大字,为宋孝宗皇帝亲书。1939年5月,碑为飓风吹倒,碑石断裂十余段,龟首尾分离。1946年5月,灵岩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及韩世忠后裔,网罗资金,召工将神道碑断块分两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铁胶结,重新竖立于原处,受制于资金与技术手段的局限,这次修整未能将神道碑重立于龟趺之上,重现昔日神碑雄姿。碑原高三丈,现为一丈三尺(4米多)。据介绍,石碑未倒之前,已进行了拓片,碑刻全文现保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此碑石之巨、碑文之长,堪称“天下之最”,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韩世忠墓本身。

1956年,韩世忠墓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世忠生平

韩世忠,官居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公元1130年3月,宋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黄天荡水战(位于今天镇江市长江江面)。决战当日,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双双披挂上阵,诸将士见状,无不奋勇争先,以一敌十。“是役也,完颜宗弼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韩世忠采纳梁红玉建议,引敌深入黄天荡死港,围困金兵主力达48天之久。一时间金朝朝野闻韩丧胆,“梁红玉擂鼓战金兵”也传为千古佳话。胜局在望,夫妻俩在战船俩上拔剑起舞,歌曰: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后来秦桧岳飞韩世忠质问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韩没有遭到岳飞那样的迫害一是因为他曾经对赵构有救驾平叛之功,皇帝手书“忠勇”二字赠之,故秦桧不能动他。二是韩世忠的军事才能有限,无力北伐却自保有余,符合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的需要。最终韩世忠的兵权被夺,退隐在家,空抱救国之心,郁郁而终。

韩蕲王墓重修记

在韩世忠墓园,树立着一块石碑,记载了2008年重新墓地的经过。碑文如下:

中吴之灵岩,历为名胜之地也。其山之南有坡岭怀抱,为障为凭,若几若椅,左右卫,气象非常。蕲王韩世忠墓巍然屹立其中焉,距今已八百逾年矣。

韩世忠(一0八九年-一一五一年)字良臣,绥德县(今属陕西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卒后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韩世忠生于赵煦朝,事于北宋徽、钦和南宋赵构朝。时值西夏侵扰金兵南下国土沦丧多事之秋。面对外族入侵,韩世忠一西陲布衣,仗剑从戎,金戈铁马转战大江南北,“平全闽,夷江西省,湖湘,歼苗刘,摧完颜宗弼,大仪,拓东海,扬楚,震淮阳”。为挽救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八月四日,韩世忠卒。同年十月庚子,朝廷遣敕使徐坤护葬,“大葬于平江府胥台乡灵岩山之原”。爱新觉罗·旻宁间筑罗城四十五丈,辟甬道百三十丈。树拜台并修碑亭“。然八百多年来,沧桑变幻,战乱频仍,风雨几多。墓地荒,罗城塌,所幸宝城墓冢尚在,未遭劫乱。

今年来,当地文物部门多次整修韩墓,惜资金短缺,未能如愿。戊子仲春,苏城民营企业家吴炯先生发愿弘施,捐资六十余万元。文物部门特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按文物规则编制方案,由江苏省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承建,鸠工修缮,历时四个月,七月夏告竣。

工程首期乃以旧制恢复了罗城、宝城与墓冢,修整了甬道。墓地遍植松柏,修后之墓,广二十五米,深八十五米。中宝城,周罗城,岿然耸立,气势非凡。石砌甬道拾级而上,望柱、栏板分列东西,规制井然。墓地苍柏郁郁,林木苍翠,古墓幽幽,萧然肃穆,供人瞻之仰之,于以见一代名将之不朽矣。

呜呼,昔时韩世忠之丰功光照古今,而今企业家之善举实可彰显。其人其事,古今相际,而功绩相辉,同为炎黄子孙之精神也。故特为之记。

二00八年戊子夏

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撰

交通

韩世忠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灵岩山西南麓,苏州到灵岩山有专门的旅游车线路游4路,也可以在体育中心乘坐312路公交车至韩世忠墓站,均可以到达。

争论

民国初年,有人提出灵岩山韩墓仅是衣冠冢,其真墓当在湖州市一带。争论由此而起。到了八十年代初,历史学工作者经过多方查考,认为韩墓当在浙江湖州市西南金鸡山东麓的菁山坞,并例举了南宋《嘉泰吴兴志》等多种文献资料为凭,至于何真何伪,看来还需进一步考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