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939年8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之初,国文系即为独立设置的系科之一。1950年12月改称中国语文系。1959年1月院系调整,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全体教师并入中文系。1977年后,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完善,中文系的面貌也焕然一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设文秘教育、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新专业。2000年9月,为了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中文系与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合并,成立文学院。
自1942年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搬迁至兰州市以后,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先后在中文系和文学院任教,几代人辛勤耕耘,老中青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健求实、锐意进取的学术传统,将学院建成为独树一帜的“陇上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早在1945年黎锦熙先生主持国文系时就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硕士授权单位。新时期以来,在赵逵夫教授的带领下,1996年创建了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2003年建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学院将高举师范教育大旗,紧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秉持学院“国学基础、人文情怀、文化创新、价值引领”的办学理念,力争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学科。
历史沿革
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有“中国文学门”;
1939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离出来,独立设置,黎锦熙先生任国文系主任;
1950年12月,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国文系改称中国语文系;
1959年1月,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全体教师并入中文系;
1977年后,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完善,中文系的面貌焕然一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开设文秘教育(1993年招生、2000年设立秘书学系)、新闻学(2002年招生、2012年并入新闻传媒学院)、对外汉语教学(1993年设立“教学中心”,1994年招生,2007年成立对外汉语系、2012年整合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三个新专业;
2000年9月,为了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中文系与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合并,成立文学院;
2008年6月改称文史学院;
2012年6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专业调整,以中文系、文秘系为教学主体,以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古籍所、国学中心等为科研平台重新组建了文学院。历史系及相关研究所从文史学院分出,整合成立了历史文化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学术传承和研究积累,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特色最为鲜明的是以赵逵夫教授为代表的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下设古代神话与先秦文学研究、先秦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先秦诸子与古代文化研究、考古与先秦史研究和民俗与旅游文化资源研究等5个研究方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以西部文学与文化为中心的地域文学与文化、少数民族文学与民俗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研究方向的明确,文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赵逵夫教授主持“《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实现了西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一来,文学院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教社等高层次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获得省级以上学术研究成果奖励27项。
科研平台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设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文化研究所、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西部文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国学中心等6个学术研究中心;中原地区古代文学研究所(含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所(含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部文学、民间文学等四个研究方向)、文艺学研究所(含文艺美学、文学批评、影视美学、西方文论等四个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含古代汉语、中古及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等四个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含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对外汉语等两个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含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两个研究方向)、写作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其中,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研究机构,以“揭示甘肃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弘扬甘肃人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兼容、善于创新的精神”为宗旨。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直属研究所,形成了“文献整理与研究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相结合、地方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特色,含有先秦至南北朝文学文献、唐宋文学文献、明清文学文献、敦煌文献等四个研究方向。
学术交流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资助教师参加各类重要的学术会议,并主办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注重特色学科的建设,先秦文学和西北文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文学院现下设中文系和秘书学系2个系。
学科体系
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卓著,中国语言文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汉语言文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
历代名师
自1942年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搬迁至兰州市以后,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先后在中文系和文学院任教,等先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已退休的李鼎文、叶萌、陈涌、霍旭东、蹇长春、万嵩、乔先知、李树凯、季成家、胡大浚、张明廉等先生仍然关注着文学院的进步,为文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
部分名师简况如下:
师资概况
截止到2018年,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3人,博士在读6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333”“555”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5人,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8人任国家级或省级学会会长或副会长,1人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人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省“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
人才培养
中文专业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早在1945年,黎锦熙先生主持下的国文系就已经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49年因故停止招生。1961年,彭铎教授任系主任期间恢复招生。新时期以来,在赵逵夫教授的带领下,于1996年创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2003年建立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文学院于2010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同时拥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上述八个二级方向,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到2013年,文学院已建成《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美学》、《写作》、《古代汉语》、《新时期文学研究》等6门甘肃省精品课程,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辐射选修课程的精品课程体系。与精品课程建设相伴随,文学院也及时推进教学改革。由邵宁宁、郭国昌、龚喜平等人完成的《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于2011年获得了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文学院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截止到2018年,学院有学生1684人,其中本科生1056人、研究生348人(硕士生324,博士生24)、继续教育学生280人。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文化传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风朴实远大,校园文化异彩纷呈。话剧节、读书节、金秋文艺汇演、影视评论等学生社团活动在甘肃省高校中享有盛誉。2011年,以文学院学生为主体创作的话剧《男生禁入》获得2011“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文学院具有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由学生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每年都会得到公开出版。
获得荣誉
中文系曾被评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1年7月,文学院分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04-23
(二十大受权发布)中共二十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新华网.2023-03-15
(时政)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新华社-今日头条.2023-03-15
领导之窗.甘肃省人民政府.2023-03-15
省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