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索锦蛇

三索锦蛇

三索锦蛇(学名:Coelognathus radiatus),又称三索颌腔蛇,俗名为白花锦蛇、白花蛇,是游蛇科锦蛇属的一种蛇,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爬行纲双孔亚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其背面灰色或黄褐色,无毒。

三索锦蛇体型较大的无毒蛇,全长超过1米。头部及身体背面灰褐色,眼下及眼后有三条放射状黑纹,头后有一条黑色横纹。身体前段两侧各有三条黑色纵纹,靠近背中央的一条最粗,体侧中间的一条较细,靠近腹部的一条最细且不连续呈虚线状。腹部灰白色。白天活动,行动迅速,善攀援。性情较凶猛,能将身体前部抬起,收缩呈“S”形弯曲,身体侧扁扩张,并张口伸出舌进行恐吓。三索锦蛇生活于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带。主要捕食鼠类,也捕食蜥蜴、蛙类及鸟类,甚至取食蚯蚓。产卵于灌木丛的落叶下,卵数6-12枚,雌蛇伏于卵上保护。

2000年8月1日,三索锦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因其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成份,常作为食物被捕猎,三索锦蛇已被列为濒危动物。

形态特征

体形大,全长1 590(1 320+270)mm。颊鳞l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2)枚。上唇鳞9枚,4—2—3式;下唇鳞10枚,前四枚至前六枚与前颏片相接。背鳞中央数行起棱,19—19一17行;腹鳞231枚: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93对。

生活时,背面棕黄色;头侧眼后向下有3条放射状黑色纹;枕后有一黑色横斑;身体前段有4条断续的黑色纵纹,靠近背中央的一条较粗,纵纹在体后段逐渐模糊直至不清。腹面色淡,浅灰色2。体全长1~2 ITI,雄性104~138+29~32 cm,雌性116~137.5+28~31.7 Cm。背面浅棕色、黄棕或灰棕色,在眼后及眼下方有3条放射状黑26 1纹而得名;顶鳞后缘有一黑横斑纹,两端止于两口角;体前段有宽窄不等的黑索,背侧1条较宽,中间1条较窄,腹侧1条不完全连续,此黑索向体后延伸时,色变淡,至体中段渐消失。腹面淡棕色,散有淡灰色细斑,腹鳞两端密布灰色点斑。眶前鳞1枚,眶后鳞2(3)枚;颞鳞2(3,1)+2(3)枚;上唇鳞9(3—3—3或4—2—3)枚,8(3—2—3)、10(4—3—3,5~2—3)枚式。颊鳞1枚;背鳞2l(19)一19—1 7(15)行{j}歹1,除中段5~11行起具弱棱外,均光滑;腹鳞200~246枚;肛鳞1枚完整;尾下鳞72~101对。腹鳞雄性225~241枚,雌性86~101对3。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海拔700m以下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带,多见于土坡、田基和路边,有时也闯进居民点内。11月至次年3月为冬眠期,冬眠主要是在田基或墓地向南德鼠洞内,单一或成群,有时并和其他种类的蛇在一起。冬眠初醒时,常伏地等待阳光照射。行动敏捷,性较凶猛,遇人则攻击状。常见于田野、山坡、草丛、石堆、路边、池塘边。昼夜活动。受惊时可似COBRA那样竖起体前部,并能发出咝咝声响。食性:主要捕食鼠类,也食蜥蜴、蛙类及鸟类,甚至取食蚯蚓。

繁殖方式

卵生,4月至10月活动,5~6月于的落叶下,卵数6~12枚,呈圆柱状,两端稍尖,卵壳革质乳白色,以胶质互相粘连成团,雌蛇伏于其上保护之。

分布范围

三索锦蛇在中国分布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贵州省云南省。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缅甸、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新加坡、印度、不丹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参考资料

三索蛇(三索锦蛇).物种2000.2024-08-07

广西大明山西燕护林防火管护站自然观察物种记录系列(19)..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2

野生动植物在深圳(二十五 ) .微信公众号.2024-08-02

三索锦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4-08-02

【COP15|生物多样性百科 • 动物篇】三索锦蛇​.澎湃新闻.2024-08-02

三索锦蛇.科普中国.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