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麓师范
黄麓师范学校(Huanglu Normal School)是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师范名校,由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于1928年创办。学校是全国首批师范学校之一,曾与南京晓庄师范齐名,被誉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楷模。黄麓师范是国家幼儿教育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合肥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合肥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重点学校,安徽省学前教育专业联盟成员单位,合肥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学校荣获多项荣誉,包括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市平安校园、花园式学校、教学质量优秀等级学校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黄麓师范学校的发展备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合肥市委市政府正投资数亿元扩建校园。截至2020年7月,学校拥有148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教师占24%,研究生学历占31%,"双师型"教师占78%。学校图书馆藏书达10.8万册。
基本介绍
秉持“教育兴国”美好理想,张治中先生于1928年至1929年先后创立黄师附小一部和黄师附小二部;1932年创立幼稚园,从而形成了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中等师范的完整乡村教育体系,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实属创举。
1934年,张治中将学校移交省教育厅直辖,1935年经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推荐,聘请师承陶行知的杨效春任校长,他到任后,又在省内外聘请了一批有声望的教师,聚集在这偏远的乡村学校,立志要把黄麓师范办成一所乡村学校基地。然而期间,因抗日战争等历史原因,他的理想没能实现,而学校也几经停办、复办等艰难过程,终于在1949年元旦,巢县解放,黄麓师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而迎来了这所乡村学校辉煌的春天。
建校以来,黄麓师范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如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王惠德,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吕济民等,还有大批优秀毕业生任合肥地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管理干部,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民族振兴、国家教育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学子知恩图报,心系母校,1993年黄师学子、旅美华侨徐经方捐资兴建“思源堂”,作为校图书馆,如今民国风的思源堂也是校内代表性的古建筑。
拥有厚重悠久历史底蕴、辉煌灿烂办学成就的黄麓师范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省、市领导的重视,多次莅临指导,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不辜负张治中先生建校之初的殷切期盼,更要以现代化名校的高标准,以百年精品的高要求将其建设成巢湖岸边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合肥市投资7亿元对黄麓师范进行修缮和改扩建,一方面恢复黄麓师范校园内4栋历史建筑(市级文保单位);另一方面对校园进行改扩建,按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建设,拟打造成现代文明、历史文化和自然景区融为一体的幼儿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成后总建筑面积11.28万平方米,届时这所现代化的百年名校将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校园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当前学校教职工总数104人,专任教师91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14人。
创始人——爱国将领张治中 翻开现代中国史,张治中始终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以天下为己任,识大体,顾大局,光明磊落;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真诚合作。由于他为谋求国共合作、避免内战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因而被人们誉为“和平将军”。作为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张治中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他亲手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与著名的晓庄师范并肩驰名于大江南北,被视为乡村教育的楷模。兴 教 办 学 安徽黄麓师范是张治中于1933年夏筹备成立的。在这之前,1928年至1929年先创立黄师附小一部(在洪家村)和黄师附小二部(在张家洼村);1932年创立幼稚园。从而在巢湖之滨、黄山(西黄山,又称小黄山)之麓,形成了从幼稚园到小学到中等师范的完整乡村教育体系。张治中之所以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解私囊,多捐私田,兴教办学,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这个时期是张治中兴教办学的兴趣最浓厚、情感最炽烈的时期。 1928年夏秋之交,广州国民政府改组,设立军政部。原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的张治中,婉言谢绝蒋介石要他到军政部任职的要求,主动申请“如果让我回军校,情愿当一名队长”。蒋介石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回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服务。张治中说:“我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从此,开始了他“服务黄埔、十年执教”时期。在这十年中,“每天黎明起来,便把学生带出去,跑步,练操,一天到晚忙不休。但精神上只感觉着快乐”。 1930年春,晋绥军与西北军联合反蒋。张治中奉蒋介石命率教导第二师北上参战。12月,胜利回师之后,蒋介石已不预备让张治中回军校,而要他担任军职,为蒋服务。但张治中仍坚辞教导二师师长职务,回军校任原职。他对蒋介石说;“现在师长入选比较容易找,至于教育长这一职务,还是我来吧!”当时,很多人对张治中一心从教的思想十分不理解。教导二师是当时一个编制最大、装备最新的师,谁都渴望能当这个师的师长。有人曾奇怪地问:为什么薄师长而不为,只想做一个教书匠?后来,在另一个场合,张治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从我的个性看起来,是适宜于办教育;我的兴趣,也是侧重在教育方面。” 1932年,湘沪抗战爆发。张治中主动请缨,抵沪抗日,浴血苦战了3个月。战事一结束,他再次向蒋介石恳辞军职,回到中央军校任教育长。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平时在学校里,也是这样鼓吹:当一个教官比当一个旅团长还重要得多。所以我不能不言行相顾,提倡一种重视教育的风气。”张治中为什么如此热爱教育、推崇教育,致力于兴教办学?考察起来,至少有以下3个方面因素。首先,取决于张治中的个人志向和抱负。张治中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始终拼搏在一条坎坷崎岖的求学道路上。他在回忆录中用“艰苦的历程”来概述他这段生涯,是十分逼真的。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知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要想获取一个求学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同时作为过来人,他痛恨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他曾严厉斥责:用教育经费的70%,在大中城市建学校、办教育,而对边远农村则不闻不问,造成一种“畸型状态”,“一个不太合理的现象”。他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在痛恨之外,立志要改变这种状态。他要在他的家乡兴教办学。他在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段让家乡父老永远难忘的话:“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设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实验乡的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炯场,西至长临,筑起环乡的乡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其他切按地方自治原则办理。我曾和黄麓乡师的杨效春校长多次商量,想把乡师逐渐扩大,成为大学,附设一所中学,若干小学。此外如科学馆、天文台、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安徽黄麓师范的创建就是这幅美丽的图画中的一大景观。其次,最直接的推动力是他在小游欧美之后所前发的“富国强兵”之道。1927年11月,张治中制订了一个5年留学计划。他首先来到德国,但不到5个月,在蒋介石“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途经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回国。长达8个月的欧美之行的所见所闻,对张治中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使他认识到:“国家不能富强,不能自由平等,那就没办法在世界上争生存,那就没办法在国际间找地位。”那么,怎样求国家富强?张治中认为:“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而尤应重视农村教育。”后来他在一次讲话中,把这一思想发挥得十分透彻。他说:“如果教育的作用,不能从少数大城市推动到边远的县份,如果文化的光辉不能从城市普照到广大的乡村,其影响是决不止于教育上的失败。”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治中才在服务中央军校造就军事人才之余,十分卷念桑梓,决心在家乡兴教办学以教育民众,并以此为实验示范。推而广大,走出一条富国强兵之道。第三,不能不说与在20年代至30年代颇为盛行的“教育救国”论有很大关系。就在张治中创办黄麓师范前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等等,搞得十分火热,也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有两个人对张治中影响最大,一是陶行知,二是梁漱溟。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晓庄师范。决心从这里开始试验,作为“全中国农民之解放”的出发点。并提出“四个一百万”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即“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此后,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在他们的影响下,较有影响的乡村师范在江苏省的栖霞区、黄渡,浙江省的湘湘先后建立。安徽黄麓师范也紧随其后诞生了。
参考资料
黄麓师范学校.http://sfdot.ouchn.edu.cn.2023-12-16
百年名校再超越 一路辉煌一路歌——合肥黄麓师范学校“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纪实.中国教育在线.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