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至镇

中至镇

中至镇,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地处五莲县中西部,东临洪凝镇,南靠莒县桑园镇,西与五莲县于里镇相倚,北与高泽街道接壤,区域面积99.02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26037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属莒北县中至区。

1949年,莒北县撤销,划归五莲县,设中至区。

1950年,按序数为第九区。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划为中至、学庄2乡。

1958年9月,设立中至公社。

1984年4月,撤销公社,建立中至乡。

1994年12月,撤乡,设中至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至镇地处五莲县中西部,东临洪凝镇,南靠莒县桑园镇,西与五莲县于里镇相倚,北与高泽街道接壤,区域面积99.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至镇地处鲁东低山丘陵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衔接地带,境内大部分为山区丘陵,有少部分平地。南高北低,最高峰位于上何家沟西山,海拔284米;最低点位于庙后村东,海拔100米。

水文

中至镇境内河道属潍河、沐河等2大流域。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中至河,北流市25.2千米,至庙后村出境入墙乔水库,流域面积12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中至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砂岩页岩等。其中砂岩地下储量1.6亿立方,页岩地下储量2.5亿立方。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中至镇辖36个行政村;下设11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中至镇下辖3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中至村远望路7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中至镇辖区总人口27041人。

2017年,中至镇常住人口23809人。

2018年,中至镇户籍人口2603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中至镇财政总收入674.29万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8.67万元,同比增长32.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36.06万元,增值税83.38万元,企业所得税6.32万元,个人所得税2.1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4.6%、155%、296%。人均财政收入245元,比上年增长8%。

农业

中至镇农业耕地面积5.3万亩,人均1.19亩。林地面积2.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1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1.69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143吨,人均486千克,其中小麦4640吨,玉米7373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生姜、桑茧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7500亩,其中花生27000亩,产量5500吨;大豆500亩,产量80吨。黄烟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160吨。大姜种植面积600亩,产量2000吨。桑园种植面积60亩,产茧7吨。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700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扁豆等,其中白菜3500吨,萝卜3000吨,扁豆120吨。

中至镇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羊饲养量5万只,年末存栏2.8万只;牛饲养量0.37万头,年末存栏0.27万头;家禽饲养量100万羽,年末上市80万羽。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

截至2011年末,中至镇累计造林3.52万亩,其中防护林1.8万亩,经济林1.72万亩,竹林10亩,农民住宅四旁植树12.8万株,森林覆盖率32%,活立木蓄积量10.2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72万亩,以桃为主的杂果园1.2万亩,品种已达20余个,产量5000吨。年产各类杂果3万吨,产值1500万元。

中至镇渔业产量5000吨,以家鱼为主,淡水水面600亩,养殖草鱼、鲤鱼等;2011年,鱼塘养殖40公顷,产量135吨,水产品产量11吨;渔业总产值26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

2011年末,中至镇有大型农业机械12台;名优特农产品有蜜桃、桑姜、花生。农民人均纯收入7337元。

工业

2011年,中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的62%。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职工731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

2018年,中至镇有工业企业31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

商业

2011年末,中至镇有商业网点78个,职工156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00万元,同比增长20%; 集市贸易成交额7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2018年,中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个。

金融

2011年,中至镇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税收26万元。各类存款余额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储蓄8025元;各项贷款余额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

文化

文物古迹

董家营遗址

董家营遗址位于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西,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0.2—1.5米。共挖掘墓葬45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7座、龙山文化3座、周汉时期5座、灰坑151座,龙山文化房址5座。表面耕土层暴露的遗迹有陶片、残石器等。该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竟15件,单耳壶(杯)20件,豆10件,杯8件,小罐30件,大罐2件,背壶7件,盆4件,器盖6件,玉石器22件,青铜器、铁器8件。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56年曾在大将沟村发掘出陶罐、青铜剑、花杆戟等,据考为春秋战国时文物;1944年在滨北专署支持下该镇的陡峨村曾建枪厂,生产的枪支大部分供给解放区地方武装使用,俗称“陡峨枪”。

春节元宵节杂耍

抬灯官。抬灯官的节目,多在迎新春、闹元宵时杂于高跷、旱船、龙灯行列中。灯官既是高跷队中的独角戏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总指挥,他塑造的是与民同乐、朴实可爱的小官形象。灯官面涂小丑脸谱,身穿县官袍服,头戴丑角幞头,帽子顶部装有精制的小灯笼。其配角是扮作壮汉的两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颤动的腊杆或竹杆,杆的两端装有美观的彩调剧;灯官伏于杆上,时骑、时坐、时蹲,在高跷、旱船行进中指挥队形变换;在街头场地演出时,灯官在杆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诙谐,可笑可爱;其瑞安鼓词多是讽时笑世的数板,或是地方小调。此角色非经专门训练者不能充当。1945年前后,莒县城关、夏庄、招贤、峤山等地尚见,后因传人老化,渐绝。当今吕剧《龙凤面》中的四老爷、《逼婚记》中的历城区县令等角色的塔轿舞姿,皆吸取了“抬灯官”不少精华。

刘二姐赶会。“刘二姐赶会”是昔时莒地高跷队中最显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强、勇敢、健壮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篮,篮盖彩巾,脚踩高跷,作赶会状大方庄重行进;其侧、其后有数“无赖”(举鸟龙者等)行轻狂、挑逗之态;刘二姐应势反击——或鄙视,或不睬,或怒目而视,或呸之一痰,高潮时,从篮中掏出装有灰粉之类的纸包,抛击群丑,使其“狼狈不堪”,塑造了一个正派、刚强、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节目,至民国十年前后,同乐会与驻莒旧军,扮杂耍时,为惹人发笑,竟将这正派村姑粉成招风惹草的野丫头,用低级下流的行动勾引、挑逗纨绔群丑。因此,1957年以后,此节目被当做毒草淘汰。

王大娘。王大娘是莒地高跷队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间熟知的泼妇形象,以她的举止动作来揭露、讽刺民间此类村婆。在高跷随歌舞行进时,王大娘以其泼荡之姿逗人发笑,引人联想。在街头驻足演唱时,多以此角色演唱《锯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骂鸡》中的王婆。

交通

中至镇境内有胶新铁路线过境,境内长10千米。334省道过境,境内长8.5千米。

2011年末,中至镇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2条,运营总里程达26千米,公交运营车辆17辆,其中汽车17辆,万人拥有量5台,出租车15辆,万人拥有量4台。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中至镇有幼儿园(所)3所,在园幼儿351人,专任教师17人;小学4所,在校生1129人,专任教师10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68人,专任教师7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中至镇教育经费达0.1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17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16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0.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7.9%、8.4%、8.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94.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1958年10月,中至镇开通有线广播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通村率100%,有线电视用户4402户,通视率45%,有线电视光缆60.47千米,县乡13杆千米,乡村8.95杆千米。

2011年末,中至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专业户38个;公共图书馆(室)1个,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藏书2.6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2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4人。

2011年末,中至镇有体育场地3处,体育社团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6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乒乓球、篮球。2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中至镇有邮政支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83千米,投递点186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37540件,国内汇票(存兑)业务1.55万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3812件,征订报纸9540份、期刊2508册,业务收入80万元。

2011年末,中至镇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72门,固定电话用户2510户,比上年增加500户,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25%;移动电话用户9800人,比上年增加75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36%;宽带接入用户410户,比上年增加12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95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至镇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甲级卫生院1所;病床5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张,固定资产总值0.146亿元。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执业(助理)医师0.6人、注册护士0.3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万人次,住院手术278台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5万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中至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2户,人数988人,支出106.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90元,比上年增长10%;医疗救助3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988人次,共支出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2%;省二级敬老院1处,床位11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9人,支出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8人,支出39万元,农村临时救济300人次,支出1.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5人。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网.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