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子祠

朱子祠

朱子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庐山市白鹿乡的交界处,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在礼圣殿之右,是专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间,朱熹知南康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白鹿洞书院,功绩卓著,当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为他立生祠,朱熹知道此事后很生气,即修书致白鹿洞主撤除,宋开禧元年(1205)诸生又以周濂溪,程颐程颢和朱熹合祀于讲堂,称三贤祠。

简介

宋宝庆二年(1226)赠朱熹为大师,封信国公。绍定二年(1229)改封徽国公。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区知府翟溥福亦建三贤祠于大成殿之左,祀周濂溪、朱熹和李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据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府知府张象文申覆为朱熹建立专祠。张象文提到:“丁卯,我皇颁赐‘学达性天’扁额,初与大成殿‘孔子’同悬,夫‘万世师表’尊宣圣也,‘学达性天’崇紫阳也,今以紫阳之匾加宣圣之堂,于义弗宜,……余乃与博学熊君士伯言,……特建祠一所,前后一进,专祀朱子,东西位原以鹿洞从事者十四人,额其门白鹿洞紫阳书院。”这样,朱熹就成了朱子祠的主人,其他人作为配祀了。

组成

现朱子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 ,右有 《白鹿洞书院教条》 碑刻。室内陈列 《朱熹生平事迹》 ,共分九部分:①朱熹画像;②朱熹生平事迹简介;③朱熹简明年谱;④朱熹行迹图;⑤朱熹道学的形成和他所处的时代;⑥朱熹的哲学思想;⑦朱熹的教育思想;⑧朱熹与当代的哲学流派;⑨朱熹道学对后世的影响。

上悬清康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厅内柱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此联原在礼圣门,由江西省提学事高贲书,现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李铎补书。李铎还为“朱子祠”题门额匾。祠内原来还有二联。一联为明代周相书:“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全成造化。”

另一联为:“裁成天地,造端于中唐,毕力以晚宋;绍述圣贤,许元公由嘿契,晦老集大成”。历代游人瞻卿朱子祠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歌颂朱熹办学的功绩。清代的吴文诗云:“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草野夺师道,规模俨宫。水流春树净,云散讲堂空;遥想读书日,落花溪面红。”

另一首为:“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空山尚祠宇,大道岂荆榛。红鹳属有时去,青松终古春;庐山初识面,唯觉此间真。”即写景:“水流春树净”,“青松终古春”;又写书院教学的重要:“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还写对朱熹的崇敬:“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

建筑结构

朱子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墙,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三面为墙,前以木板门窗栏护,门上段格心为九何图形,下部褶板饰以方框,窗门长3.10—3.30米,宽0.58—0.64。外有走廊,长16.30米,宽11.30米。

地理分布

八闽大地,拥有崇祀朱熹的祠宇、书院及纪念馆就有数十座之多,举起要者,有尤溪朱子故里、武夷山朱熹纪念馆以及建阳考亭书院。

尤溪县是朱熹诞生地,这里拥有朱子遗迹甚多,南溪书院:朱熹诞生于此,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祀朱熹及其父朱松,宝元年(1253)理宗帝赐额御题“南溪书院”。元代至正年间褒题“海滨邹鲁”;明弘治十一年(1498)又予以扩大浚深。书院一似祀祠,临为华表大门,正中有“活水亭”,边上有“半亩方塘”,右侧为“秀亭”,亭上有康熙帝御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毓哲”匾额。

建阳考亭书院,今,只存有“考亭书院”石牌坊一座,造型雄伟,雕镂精工,庄严屹立于广平畴之上,供后人瞻仰凭吊。武夷山市既是道教名山,同时也是一座理学名山,北宋末年,杨时游酢洛阳市师事二程归来,入武夷,授传讲学,开启一代学风,武夷山遂为闽学发源地之一。传至朱熹,乃集大成,在山中筑有武夷精舍,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此后,朱熹就在这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如蔡元定游九言、刘、黄干、真德秀叶味道等,都曾受业于朱熹门下。有些人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相继在九曲沿岸择地筑室,读书讲学,诸如游九言“水云”、刘“云庄山房”、“徐几“静可书堂”、熊禾“洪源书堂”等等山中多有朱熹等人的铭刻手迹,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文化名山,后人将之比于孔子庙泰山,谓之“道南理窟”。精舍于南宋末重修后改名为“紫阳书院”,设“山长”教职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明正统十三年(1448)朱熹八世孙朱、朱澍出资重建,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并以黄干、蔡元定、刘、真德秀配祀。清康熙,又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加创修。今存旧址,乃康熙五十六年(1708)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背景人物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晦翁,晚号遁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赵构建炎四年(1130)生于尤溪县赵扩庆元六年(1200)卒于建阳考亭。

朱熹自幼聪颖,庄重,曾先后师从刘子、李侗胡宪等儒学名家,深得其奥,学业大有进益,尤其是他四度从学李侗,渐以儒学统一佛、老之学,其学术已初具“以经为本”之理学规模。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朱熹以养亲请祠,差监南岳庙以后,便专意从事著作和讲学,并有意于干政议政,先后知南康军、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有“兴举南康”、“浙东荒政”之举,颇有建树,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应用、体现。淳熙间又任江西省提刑,授朝奉郎,直室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十六年(1189)知漳州市,力主“正经界”,整顿吏治,免赋税,并尊儒排佛,宣扬“礼教”,首次刊刻四经(《书》、《易》、《诗》、《春秋》)与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提倡经世致用。绍熙三年(1192)知潭州,次年抵任,受到士民盛大欢迎,朱熹干政多年,由于力主经学,痛砭弊端,为人耿直,故屡为朝权所忌,至庆元三年(1197)落职,其学说亦被诬之为“伪学”遭到查禁。然朱熹处变不惊,坚持讲论,足迹遍及南平市各地及古田县霞浦县、连江、闽清县福州市等地。

朱熹平生研学不辍,即使干政,亦不废学术。曾创“寒泉精舍”,建“白鹿洞书院”、立学宫,筑室“竹林精舍”于考亭,后改为“沧州精舍”等等,孜孜研学,侃侃讲论,从学者不绝如缕。因其长期讲学治论多在闽北,他也曾自谓“建人”。

朱熹生平著作十分丰富,计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等三十几种;朱熹编次之书《二程遗书》、《近思录》等十八种;注释之书如《周易参同契异考》、《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十五种;朱熹著述而经后人编次成书者有《朱子五经大全》、《朱子语类》等六十四种,总计其生平著述达一百四十二种之多,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朱熹辞世时,千名学者齐集建阳西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为之送葬。嘉定二年(1209),庆元党禁解驰,朱熹被去一切罪名,赐谥“文”,自此被尊为“朱熹”,历代数朝,其地位亦屡受升,绵延七个世纪。

嘉定五年(12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国学必读教本;淳元年(1241),赵昀下诏学官将朱熹从祀庙堂;元至元元年(1335),惠宗下诏建朱熹文庙,次年封为齐国公;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朱棣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于天下,并把它为科举取士之制;景泰嘉靖二朝,朝廷推行祭朱制度,一如祭孔一般,每年享春秋二祀;清康熙五十年(1712),下诏升朱熹配祀孔子庙“十哲”之列,入大成殿立牌,继之,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并亲自作序,颁行全国。

朱熹的学说,不仅成为中国的国学,而且从十四世纪始,就已相继传布于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国从德川幕府时代起,就以朱熹的学说为官学了。如今,朱熹的学说已为国际学者所重视。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这两疗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朱子学”成为国际学术上所关注的课题,研究朱熹已从地区性,发展到全国性、世界性。

祠楹联

昔贤教学地;

古洞闷淳风。

清·吴爚文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

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

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

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朱熹“为官勤政,凡事躬行”,“莅政纤悉必亲苟利于民,虽劳无惮但赋税出入之簿,逐日检阅,以防吏胥之弊”(酆一相《隆庆元年建县官题名碑记》)。他生活俭朴,居住简陋,“端居托穷巷,食守微官”(朱熹《再至同安寄民舍居》)。他任职期满,代者未至,便借陈良杰之馆居住,“终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门人庚桑楚居畏垒之典故,称其名为“畏垒庵”(朱熹《畏垒庵记》),后来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属搬回崇安老家。

福州丹阳朱子祠

位于连江县丹阳街北,今丹阳中心小学内。宋时原为祠庙,明末改建为朱子祠。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祠院落式布局,由前厅、庑廊和殿堂三个部分组成,木结构,正殿坐南偏西,宽22米,六扇门,进深七柱,12.5米,建筑面积275平方米,歇山屋顶,正面两边翘角下,各透雕一童子,背面两边斗拱上透雕有如意。顶托屋面挑檐,结构独特。殿中两根大木柱,直径0.70米,殿中祀朱子像,前设横案,供祭祀用。

殿前设有方形祭台,祭台正面斜铺青石制的龙陛浮雕。祭台下是花岗石条铺设的天井,东西两庑,各7米宽,14.5米长。大殿、庑廊、前厅、均有迥廊相通。大门在左前方,临街巷有坊,上镶嵌“朱子祠”青石坚匾,门坊两边立一对青石狮。1986年失火仅存门坊竖匾、石狮。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

详情

朱子祠为祭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之祠堂,座落于今日金门县金城镇珠蒲北路三十五号江书院内,祠堂经“内政部”公告指定为台闽地区第二级古迹。朱子祠虽与浯江书院同属一建筑群体,但从上述的整修历程中可以发现,除了朱子祠尚能保有原来的传统形制与木构建体外,其它的建筑皆已改建为现代楼房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致不具历史价值了。因此内政部仅将原建筑群中的朱子祠选列为古迹。

历史

朱熹任职同安县主簿,更且一度视学金门县,影响日后金门学风甚巨。金门之绅因而对朱熹怀有一份尊崇,亲近的特殊感情。朱熹祠建筑年代最早可以追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间。依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浯江书院碑记》记载浯江书院始建,乾隆四十一年书院又被徵收为县署,于是地方商、绅倡议就县丞署(原金沙书院址)西方之义学原址,辟地新建书院。新建书院规划:前为仪门、大门;中为讲堂,祀文昌帝君;左右东西廊各有学舍八间;外为大庭、照墙;后为朱子祠,翼以围墙,将诸神像自县署迁入,书院与朱子祠遂合而为一的建筑郡,此即今日浯江书院和朱子祠之基础规模。

沿革

1964年,金城镇公所驻用朱子祠,将右厢改建为办公室。

1971年右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建筑,为社教馆办公室。

1977年将前仪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再增建为二层楼房,作为儿童阅览室。

1978年讲堂木结构损坏,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部份依原样保留。

1984年朱子祠进行整修维护,讲堂、屋顶同时翻修,右厢一列拨与中正国小建为教室,社教馆迁出,原址让与“救国团”支队部使用。

参考资料

中国台湾网,朱子(朱熹)祠楹联,2008-09-22.www.chinataiwan.org.20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