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承基
连承基(1878-1913),字绍先,生于奉天省复州城东四平市前进村(今普兰店区市四平镇牌坊屯)。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任吉林省警察署署长。1912年1月,他参与了光复登州的行动。1913年,连承基因策划反对袁世凯的行动而被捕并遭杀害,享年35岁。
人物经历
教育与早期生涯
连承基自幼聪明,8岁时进入私塾学习,后来就读于复州横山书院。19岁时,他考入吉林巡警学堂。受到戊戌变法影响,他决心投身改革事业。1901年春天,他从巡警学堂毕业后,选择前往日本深造。在日本期间,他接受了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1903年春季,他毕业于日本东京警官学校。归国后,他曾任教于奉天宪政学堂。
政治生涯
日俄战争期间,连承基对国家命运感到担忧,他认为只有推翻清代的专制统治,才能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因此,他放弃了教师职务,转而在吉林省担任自治筹备处委员,并最终成为了吉林省警察署的署长。1907年,他结识了正在吉林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和会员徐镜心。他们在共同探讨反清救国之道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08年,由于同盟会成员遭到追捕,连承基帮助宋教仁和徐镜心逃脱危险。此后,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在沈阳市、营口市、瓦房店市等地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连承基获悉后积极行动。同年11月下旬,他抵达大连市并与同盟会大连机关总部取得了联系。他还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弹药,并招募了一支民间武装。1912年1月14日,连承基与徐镜心等人率领约500名士兵,乘坐两艘日本船只从大连出发,前往山东半岛。他们的行动迫使清军投降,登州得以光复。随后,连承基继续推进革命进程,相继解放了龙口市等地。这些行动不仅牵制了袁世凯对南方革命力量的镇压,也为清帝退位创造了压力,促进了南北议和。为了支援连承基的行动,孙中山派遣军队北伐。1月25日,连承基与北伐军合作,击败了清军。然而,由于财政困难,北伐军不得不撤离,连承基只得留守黄县。在此期间,他被任命为山东革命军总司令,授予少将军衔,并享有中将军衔待遇。
烟台兵变
南北战事结束后,烟台市的山东省军政府解散,北京政府任命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并委派曲同丰处理烟台的军队整顿和善后事务。烟台驻军来自不同派系和地区,包括北洋政府系统的军队、中国同盟会的军队以及南方的军队。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烟台这个小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军队,给地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尽管北京政府下令裁军,但由于各种原因,裁军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关外军,因其战斗力强,态度强硬,与当局谈判条件。山东都督周自齐担心强制裁军会引起骚乱,建议将关外军调往边境地区。然而,袁世凯并未采纳这一建议。1912年秋季,陆军部派出顾问陈干监督烟台市的裁军工作。陈干到达烟台后,发现散兵游勇不愿离开,他提出了多项建议,但在实施之前,烟台发生了兵变。兵变前夕,商震向陆军总长段祺瑞汇报了关外军的遣散情况,表示一切正常。然而,周自齐和靳云鹏根据烟台的报告,认为局势紧张,可能即将发生暴动。他们向段祺瑞请求迅速向遣散的士兵支付军饷,以防延误。周自齐还要求陆军部迅速拨付军饷,以防止事态恶化。曲同丰作为烟台本地人,负责整顿军事和处理善后事宜,但他面临着协调各方利益和完成遣散任务的巨大挑战。山东都督府对他的表现不满意,驻烟各军也不服从他的命令,这反映了民国初期地方军政的混乱局面。正式遣散关外军的工作始于1913年1月2日,并在4日内完成了第一营、第三营和第二营的遣散。其中,第一营和第三营领取了遣散费,而第二营在缴械后因军饷未到位而引发了兵变。第二营的士兵在司令部集合,要求立即发放遣散费。商震无力支付,士兵们自行打开了军械库,拿走了已经上缴的武器。此外,一些已经被遣散的士兵也参加了兵变。在直鲁联军和海军的压力下,一些变兵撤到了烟台朝阳街一带,设置了路障,与鲁军和海军对峙。还有一些零散的变兵被抓获或击毙。第二天,陆军部向济南市的靳云鹏、烟台市的曲同丰、连承基、陈干、商震和王潜刚发送了电报,指示处理方法。段祺瑞要求靳云鹏通知烟台附近的所有军队,全力支持连承基平息兵变。对于海军,由于陆军部缺乏指挥权,段祺瑞通过海军部命令烟台的海军配合连承基的行动。陆军部采用了先安抚后打击的高压政策,这是与北京政府对待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兵变一致的做法。连承基等人对兵变人员采取了三个步骤:首先,包围而不攻打,施加威慑;其次,耐心劝降,提供条件;最后,强迫他们缴械,并监视他们离开烟台市。朝阳街是烟台的一个商业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破坏,连承基在周围布置了重兵,并与陈干协商,由陈干与商震一起对关外军士兵进行心理攻势。直鲁联军和海军严密防守,使得被困在朝阳街的变兵难以突破防线。直到兵变的第二天早上,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1月6日,商震紧急筹款,分发遣散费,安抚变兵情绪。当天下午4点左右,关外军在海岸放下武器后登上了驶往大连市的船只。商震亲自武装押送变兵前往大连,在那里进行了遣散。连承基在平息兵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陆军部为了鼓励和安慰他的部队,特别拨发了一万元军饷。烟台兵变平息后,鲁军的裁撤也被提上了日程。周自齐和靳云鹏在1月7日致电袁世凯和陆军部,询问直鲁联军的遣散问题。曲同丰对兵变的原因做了一番分析,指出一是军饷未到,导致解甲士兵抱怨不断,二是退伍士兵在市井中争吵,甚至互相争抢已经上缴的枪支。这场集体变乱引发了暴力流血事件,但曲同丰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小规模的冲突。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他对发生的严重事件如此敷衍了事,显示了袁世凯统治时期的腐败和权力混乱。虽然平息了兵变,但连承基不知道鲁军的裁撤已经迫在眉睫。尽管鲁军也在遣散计划之中,连承基仍然抱有一线希望,多次恳请收回裁撤的决定,但北京政府不予理会。
二次革命
不久,袁世凯邀请连承基进京讨论政务。连承基不知道这是袁世凯的调虎离山之计,当他到达天津市时,得知驻烟鲁军已被遣散。他对此感到悲愤,并对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保持警惕,决定留在天津观察事态发展。1913年3月20日,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的刺客暗杀,连承基认识到袁世凯的真实面目,秘密邀请国民党天津交通部长邹耀廷及任重、郑天楚、侯振东等人,联络已被遣散的直鲁联军、关外民军和津军,购买武器装备,重新组织武装,准备再次发动起义,讨伐袁世凯。不幸的是,他的计划泄露了,1913年8月在天津被捕。在军法处,连承基遭受酷刑,但他坚贞不屈,痛斥袁世凯为独夫民贼,决心铲除这个国贼,拯救共和。1913年9月18日凌晨,连承基在北京城外的小河沿英勇就义,当时他才35岁。
后世纪念
连承基牺牲后,他的部下将他的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在牌坊屯。孙中山先生发去了唁电和抚恤金,以悼念这位烈士,并慰问了他的家属。1993年,连承基先生的墓地在原址上重建后,被大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连承基树立了雕像,以表彰他在中国民主革命中英勇战斗的爱国精神。
史料记载
《奉天省复州城东四平街前进村》
参考资料
连承基.辛亥革命纪念馆.2024-09-14
山东革命斗争(1911年11月13日-1912年中旬).辛亥革命纪念馆.2024-09-14
山东同盟会主盟人徐镜心在1912年撰写的辛亥革命中《光复登黄战事纪实》手稿.烟台市博物馆.2024-09-14
二次革命.个人图书馆.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