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玺印

玺印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玺、印是一物为格言玺。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

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但通称仍称印。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文言文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发展经过

散制作期

传世的出土格言玺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山西省、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

形制统一期

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长方等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朝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 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

发展变化期

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变化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清宫的二十五宝玺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专用于国事的传国宝,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质,体积硕大,作各式龙纽,为前世所无,玺文有满文、满汉篆书合文。其它大小宝玺多为石质,乃御笔和赏鉴所用,其性质属私印闲章,惟石料、制纽皆极精美,具庄重珍贵的特点。

继往开来期

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建筑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原地区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关人物

昌乐县阎氏刻铜艺术,源于清代康熙康熙帝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1633——1706)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之孙阎廷(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十国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之后近百年刻铜工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末,阎志超整理阎氏遗著,重新发现了阎氏刻铜艺术的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方幸续传承。

阎志超(后改名阎少璞1903—1941)昌乐县城西门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中共地下党员。他出生在文化艺术经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创新思想启蒙,所创作的仿古铜工艺作品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长子阎光崇。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 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第三代掌门传人阎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表面处理无坑无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又其将铜印印纽多样化,有各类生灵、仙灵亦有抽象、象形等类,一改前人铜印清一色呆板无味的外态风格,并精雕细刻加以抛光,所成之印皆灵气萦绕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可誉铜印制作史之大手笔。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吕振羽著名的山东大学刘乐一教授联手攻关,多次为中国领导人铸刻铜印玺,并为韩国总统金泳三,孔子嫡传后裔,台湾著名学者孔德成等诸多港澳台及大陆名流铸刻过铜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五千余方,乃以求者所需为本,定做各类金银之印,因经济实惠,求印以铜质居多,世人皆称其作品精美非凡。随着社会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思想精神和内容,阎氏工艺在精进的同时不断创作出“龟”“兔”“母子情”,“中华魂”“华人万岁”“无与伦比”等京字印系列,情侣印系列,十二生肖印系列,瑞兽系列,祝福语系列,成语印,人名印等无不使新一代年轻人深感好奇与喜爱。

清后期社会皆用石质印章,铜印制法从此失传。阎氏刻铜艺术三百年历史,锦华无数,其续传为之家幸,更亦为国幸。自此中原地区金属印制法在“石章时代”不但幸运的保存下来,而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历史沿革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为格言玺。秦秦灭六国之战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中原地区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 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人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文言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品种

战国格言玺

战国格言玺是战国玺印中的一类,是研究战国思想观念的一项重要资料,战国玺印,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 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称"章"。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文。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文言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珍视的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朝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中原地区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 印、子母 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穿带印(又名"两面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 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 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

又名"急就章"。

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纹文 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印材和印泥

印材指制作玺印的原材料,有金、银、铜、铁、铅、水晶、玉、石、陶土琥珀玛瑙翡翠、骨角、木、牙、竹根、砖瓦,瓷等多种。它在各个历史时期,使用中有所侧重。先秦时期“等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

象为方寸玺”(东汉卫宏《汉旧仪》),但从传世文物来看,当时的官、私之印,绝大多数为铜质,间有玉印和石印,数量很少,犀、象印尚未见有实物。秦汉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玺印,仍广泛用于封泥上,其制作材料最常见的依然是铜,但是也有少量金、银、玉、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材料制作的玺印。隋唐以后,一般官员的印章仍为铜质(宋代曾有用瓷作印材的官印),但私印的材料,品种就十分丰富了,如玉、牙、角、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花乳石等。总的来说,元代以前的私印材料,以玉、牙、角为主,而明代以后则以花乳为主。历代官印的印材均有一定的制度,不得越,其卑等级,以玉为贵,金次之,银又次之,普通官员则为铜质。私印的印材,在文献资料中未发现有何种规定。用花乳石作印材,是篆刻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广泛应用,与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花乳石用作印材,始于元代。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古有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郡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朱彝尊《王冕传》中也有“始用花乳石治印”的记载。花乳石是篆刻用石材的总称,质地柔、脆、腻且硬度适中,颇得明清以来治印者的青睐。花乳石的产地较多,品目繁杂,所产石质也各有差异。

青田石产于青田县,以刘山产量最丰。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颜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多种。其中尤以石质呈半透明状的“冻石”最为珍贵。冻石有“灯光冻”“鱼脑冻”“密蜡冻”“封门青”等多种名称。一般青田石虽不及冻石佳妙,亦不失为印材佳品,是理想的篆刻材料。

相关条目

漆艺

金属工艺

汉朝书法

魏晋书法

南北朝书法

隋唐五代十国书法

宋朝书法

明朝书法

清代书法

玺印(网页游戏)

雷霆之怒玺印介绍

玩家可以前往荒漠土城的“神炉”处,可消耗玺印碎片打造各种玺印,助您更加强力。

玺印碎片获取途径如下:

1、完成日常副本获得玺印碎片。

2、开启宝藏,用宝藏积分在“福利官”处兑换玺印碎片。

(注:玩家、幻神均可佩戴玺印,玺印为绑定状态)。

玺印装备详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