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行镇

中行镇

中行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4公里,206国道贯穿其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北纬24°40′,东邻河头镇,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丹溪乡,北靠八尺镇,南连大柘镇,面积74平方公里。辖良、仲石、儒地、中行、官坑、快湖6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2020年末全镇总人口数为5061人。镇干部编制数68人(其中公务员编制30人,事业人员编制38人),实有镇干部45人(其中公务员26人,事业人员19人)。全镇有耕地面积6644亩,山地面积104211亩,山林面积83569亩,活立木蓄积108890m3,森林覆盖率74%。

地理环境

中行镇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三面高山环抱,中间低的地形,北有高子岌,西有柑子嶂,南有黄坑嶂。境内的中行河发源于江西省,经中行、河头汇入柚树河。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霜期只有6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1.1℃,年均降水量为1642毫米。地层结构主要有泥盆纪生石灰系等,均作带状呈南北向展。

自然资源

中行镇历史悠久,境内各类资源丰富。

地下资源主要有:、铜、碳酸钙、瓷土、硅石花岗石、稀土等。

地表资源主要有:①水力资源。2000年底全镇建有小水电站11间,装机3550千瓦/19台,年平均发电量达1384万千瓦时。②森林资源。主要有杉木松树、荷树、槭属绿竹、苗竹、麻竹油茶油桐、食用茶、南岭黄檀等用材林和经济林。③水果资源。主要有沙田柚、杂柚、柑、桔、橙、三华李、水柿、犁、香蕉、龙眼、枇杷等。④旅游资源。主要有仲石大河背风景区及横水水库等。

建置沿革

中行,旧称“中坑”,因南北是山丘,河流自山间谷地(俗称坑)流过,故名,后谐音俗成现名。镇以驻地而得名。明清及建国前属河头乡,清代时已有圩市,1949年属河八区,1958年属八尺公社,1961年析中行公社,1963年并入河头公社,1974年复设中行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4年改镇建制至今。现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良畲、仲石、儒地、中行、官坑、快湖),51个村民小组。

区域所辖

下辖村庄:

合畲村、快湖村、官坑村、儒地村、仲石村、中行村、良畲村

良畲村

良畲村属中行镇。在中行圩东南五公里处。东邻河头双溪村,南接大镇伯公坳,西邻仲石村,北接快湖村。面积约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6亩,山地面积12630亩。322户共1246人,良畲村包括另五个自然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黄泥排、下街、上街、张排上、良畲坳、船形、梧良畲、新茶亭、田螺纽。村委会建在大窝里门口的206国道旁。农业人口平均年收入3286元。村的地形为“竹管道”狭长山坑,206国道自北向南从村中心穿过,民房依国道两旁或依国道两旁的山脚而建,村头至村尾沿国道线有7公里长。

仲石村

仲石村属中行镇,在中行街西南7公里。东邻良畲村,南邻江西杨,西邻江西彭溪,北邻儒地村和江西彭溪。面积约1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8亩,农业人口年均收入3716元。山地面积15765亩,总人口1400多,304户,仲石村有如下2个自然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上营子、子尾、南山圹、东方队、对背、招子畲、唐背、楼下,

儒地村

儒地村属中行镇,在中行街西5公里,东接中行村,北接江西大狼山,西接江西彭溪,南接仲石村和江西丹溪。面积约­­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5亩,山地面积10515亩。总人口1078人,268户,农业人口平均收入3198元。下辖七个村民小组:洋西岗、圳下、上仙塘、下仙塘、乱石岗、坳下、茶园下。

中行村

中行村是中行街和中行镇政府所在地,属中行镇。东接官坑村,南接下村,西接儒地村,北接江西上黄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1亩,山地面积17505亩,下辖10个村民小组:黄坑、河背、马坪、干七、上新、街下、坑子尾、坳背、合华、矮地。农业人口平均年收入3318元。全村450户2005人。

官坑村

官坑村属中行镇,在中行街北面4公里处。东接快湖番坑里,北接八尺甜畲,南接下村珠宝圹,西接中行干七、合华。面积约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多亩,山地面积9585亩。下辖6个村民小组:石苑、平安畲、昂天湖、上官坑、下官坑、银岭。6个村民小组分别有6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为一个村民小组,共有4个居民点。每个自然村为一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平均年收入3279元。

快湖村

快湖村属中行镇,在中行圩东面1公里。东接河头镇,南连良畲村,西连官坑、中行两村,北与八尺镇樟田交界。面积约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2多亩、山地面积17520亩。401户共1594人,农业人口年均收入3879元。2004年9月,下村村委和快湖村委会合并,成为快湖村委会。村委会下辖12个村民小组:称勾水、青招角、务子地、社上、社下底背、杉树、大士宫、下村、友谊、盐布潭、平安畲。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行镇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了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132万元,对比1979年的204.69万元增长9.41倍,其中工业总产值697万元,对比1979年的38.55万元增长17.08倍;农业总产值1435万元,对比1979年的166.14万元增长7.64倍,财政收入达377万元,对比1979年的50万元增长6.54倍,农村人平纯收入达3385元,对比1979年的141.23元增长22.96倍。

2007年末有2194户8522人,其中非农230户442人。2007年末,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487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3316万元,比增3%;工业总产值3430万元,比增20%;镇级财政收入6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农村人平收入4154元。

[农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秋,中行乡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全面推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稳步增长。90年代初始,中行镇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镇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粮食、经济作物方面。2000年底,全镇粮食种植面积为12607亩,亩产达409公斤,总产5161吨,比1979年的亩产231公斤增长77%,比1979年的总产3066.05吨增长68.3%。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有:黄豆、花生、烤烟、西瓜、木薯等。2000年,全镇黄豆的种植面积为1015亩,亩产157公斤,总产160吨;花生种植面积1057亩,亩产174公斤,总产184吨;烤烟种植面积117亩,亩产145公斤,总产17吨;西瓜种植面积1185亩,亩产2521公斤,总产2987吨;木薯种植面积459亩,亩产276公斤,总产127吨。水果主要芦柑、橙、桔、沙田柚、水柿、三华李等。2000年底,全镇各类水果种植面积3521亩,收获面积1737亩,总产达903吨,商品率达98%。多年来,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中行镇的村民对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一改过去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高值经济作物的种植。2000年,全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为6:4,粮经比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林业方面。自80年代初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后,中行乡党委、政府加强引导,全乡群众利用山地多的优势,大办“小五园”(杉、油茶、茶叶、水果、竹),特别是198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年绿化广东省大地”号召后,中行结合自身实际,大搞荒山绿化,大办林果基地,同时,切实加强对山林的封、管、造,并严格执行林木限额砍伐等制度,全镇初步呈现林茂果丰的景象。2000年底,全镇山林面积达74451亩,森林覆盖率为74%,

畜牧水产方面。畜牧主要品种有猪、牛、鸡、鸭、鹅、羊、兔等。2000年底,全镇牛的存栏量为716头,对比1979年的376头增长90.4%,出栏量为115头,对比1979年的38头增长2倍;生猪存栏量为5015头,对比1979年的1667头增长2倍,出栏量为6663头,对比1979年的1067头增长5.2倍;三鸟存栏量为79864只,出栏量为68293只;羊的存栏量为122头,出栏量为89头;兔的存栏量为2450只,出栏量为2940只。水产品主要是池塘放养鱼。2000年底,全镇放养鱼面积266亩,对比1979年的55亩增长3.8倍,总产151吨,对比1979年的5吨增长29.2倍。

[工业] 改革开放之前,中行的工业门类甚少,设施小型简陋,主要有铁器加工、木器厂、粮食加工厂、水电站等工业。1979年,全镇共有工业13间,从业人员114人,工业总产值为38.55万元。改革开放后,中行党委、政府重视本地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雨量充沛,河流落差大、水电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小水电企业。我镇的小水电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时至今日,小水电企业已经成为了中行镇的支柱产业。中行的电力史始于1969年,当时中行村、儒地村等两村分别各兴建了一间小水力发电站,装机均为12千瓦/台,白天用于农户粮食加工,夜间则发电供部分村民照明。1975年冬筹划兴建中国银行二级电站,1978年10月建成投产发电,该电站是我镇水电企业的始祖。为向县电力公司输送电能,当时特架设了中行二级至河头双溪的第一条12KM、10KV的高压供电线路。1979年筹划兴建中行一级电站,1980年11月建成投产发电。1981年筹划兴建黄河背电站,1984年4月第一台320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发电,该电站亦架设了8KM、10KV的高压送网线路。此后,中行镇党委、政府对镇属集体电站多次进行更新扩容改造,进一步挖掘小水电企业的潜力,不断提高水电企业的效益。在水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带动下,中行镇的其它工业发展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0年底,全镇四级工业共有461间(其中水电企业11间),比1979增长34倍,从业人数达710人,比1979年增长5.2倍,工业总产值达410万元(其中水电工业总产值388万元),比1979年增长9.6倍。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行第三产业的发展亦逐步兴旺活跃。1995年投入资金重新规划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集商贸、住宅、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市场,逢农历三、六、九日为中行圩日,圩日人流量达5000多人次。圩镇街道两旁、商店、饭店、金融等服务行业单位大楼拔地而起,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市场兴旺,流通活跃,商品购销两旺。2000年底,全镇共有商、饮、服务业网点85个,从业人员有285人,第三产业总产值达700万元。

[小水电企业] 中行镇山林占地面积较大,植被较好,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642毫米,河流落差较大,为发展我镇的小水电事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69年中行村、儒地村等两村分别兴建一间小水力发电站始,在1975年冬开始筹建,1978年10月建成投产发电的中行二级电站后,中行的小水电企业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时至2000年底,全镇共有电站11间(其中镇办电站5间,村办电站4间,个体办电站2间,总装机容量为3550万千瓦/19台,年均发电量为1384万千瓦时。小水电企业在中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0年底,小水电企业的总产值达388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14.1%。

[无籽西瓜] 1992年,中行镇政府与县科技局合作,引进无籽西瓜这一项目,并在良畲村和官坑村试种成功,当年全镇共种植无籽西瓜750亩,亩产达2300公斤,总产值172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210元,由此,无籽西瓜种植农户开始尝到了甜头。此后,无籽西瓜逐渐成为中行镇广大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主要项目之一。1996年,中行镇成立了无籽西瓜生产协会,以加强对种植无籽西瓜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帮助农户开拓无籽西瓜的销售渠道。随着广大无籽西瓜种植户对种植无籽西瓜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户种植无籽西瓜的热情亦不断高涨,无籽西瓜的种植面积每年亦不断扩大,从1996年始至2000年,全镇无籽西瓜种植面积年均达600亩以上。通过种植无籽西瓜,调整了农业结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0年底,全镇共种植无籽西瓜1185亩,亩产2521公斤,总产2987吨,总产值达298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增收354元。

人口

2021年6月3日,平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行镇人口数为5061人。

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银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行的社会各项事业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交通邮电通信

改革开放之初,中行的交通、邮电事业有所发展,至1990年底,全镇主要公路有2条,总长为12.2公里,分别是6.2公里的良丹乡道及6公里的中儒林业公路,自行本邮路有2条共75公里。此后,中行镇党委、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扩建公路,改建桥梁,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2000年,乘“两大会战”之东风,兴建了官坑至石燕等长3.5公里的公路,至此,全镇7个村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网络日臻完善。2000年底,全镇共有公路12条,总长47公里。1998年,邮电实行分家,邮政、电信事业突飞猛进,至2000年底,全镇共有电话2340部,手机50部,上网户3户。

文化、教育、卫生

1980年,中行公社设立了文化站,尔后,逐渐开辟文化活动场所,购置各种文化活动器材,全镇7个村亦相续建起了文化室,并以此为阵地,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88年,儒地村文化室被市评为“先进文化室”的称号。至2000年底,中行镇已建起了一个露天剧场,镇文化活动中心大楼的主体工程也已竣工。中国银行虽地僻民贫,但历来重视教育。1979年,全镇设有初级中学1间,完全小学7间,教学点4个。中学在校学生295人,教职工19人;小学在校学生958人,教职工45人。中学于1991年迁至新校,新校占地面积为22000平方米。从1982年始,中行设幼儿教育班,2000年底在校幼儿有168人。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指导下,中行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1994年始至2000年底,中行镇先后投入150多万元,全面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1994年,对5间完全小学进行全面改建,新建校舍面积3600平方米,1997年新建跃层式教师住房10套,接着,建设了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标准运动场。全镇中小学各校、场室齐全,中学教仪教具已达二类标准,中心小学教仪教具则达到一类标准,中学和中心小学生均拥有图书20册以上,中小学各校的电话、电视、音响等设备全部齐配。中心小学于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的称号。中行镇于1995年5月被评为广东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1996年被评为“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的称号。在学校的教学、教育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亦得到不断提高。中心小学于1995年底被评为全县小学中首批县一级学校,中学在1999年被评为全县初中系列教学优胜单位,中心小学则从1998年开始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小学系列教学优胜单位。2000年底,中行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学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2000年,全镇设有初级中学1间,完全小学5间,教学点4个,教师共101人,幼儿园1所,中学在校学生351人,教职工34人,小学在校学生1098人,教职工67人,幼儿园小朋友168人。1979年,中行有卫生院1间,乡村卫生站点7个,全镇拥有病床2张,医务人员4人,之后,中行的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进步,至2000年底,全镇有卫生院1间,乡村卫生站点8个,全镇拥有病床12张,医务人员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人。

体育、科技、广播电视、计划生育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县委亦向全县发布文件,提出了发展体育事业的规划,同年,中国银行乡下设了体育小组,此后,中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运动蓬勃开展。从90年代初起,每逢春节,在镇政府的牵头组织下,以村为单位组成的篮球队在中学篮球场进行篮球友谊比赛,常常引来许多群众的驻足观看。学校的体育活动亦开展得有声有色,中学、小学校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同时组织专门的田径队进行训练,参加县田径运动会。1989年1月,中行中学的张荣华同学在参加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铅球(5公斤)的比赛中,以10.86米的成绩打破了初中男子组的铅球县纪录。1984年,中国银行乡成立了科普协会,此后,镇科普协会加强与上级科技单位及镇农业站等部门的合作,定期对农户在种植无籽西瓜脐橙甜玉米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推广普及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种田、调整农业结构的意识和能力。1992年,镇科普协会与县科技局合作,引进无籽西瓜这一项目,并在中行试种成功。1980年底,中行公社实现了广播专线化,1986年则实现了直接用调频收音机收听、转播县电台节目。1983年前,中行境内尚无电视转播设施,已购买电视机的单位和个人仅能直接收看八乡山镇粤东电视台转播的省电视台节目,由于距离远、信号弱、电视音像质量差,1988年1月,中国银行乡在洋刁岌兴建了全乡第一座电视差转台,该电视差转台发射功率为10瓦,可接收6个频道节目。从1996年冬始,中行镇开通了有线电视节目,由此,中行群众购买和拥有的电视机台量也相应地增加。2000年底,全镇拥有电视户1928户,占总户数的88.2%,安装有线电视户率达90%。改革开放之初,中行农村群众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给中行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力。1980年,《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后,历届中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计生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三为主”、“三落实”,层层落实人口责任制,并认真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转变群众陈旧的思想观念,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向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2000年底,全镇人口出生率为9.02‰,计划生育率90.91%,自然增长率3.16‰,全面实现了县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

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银行党委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中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行镇党委坚持不懈地认真抓好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内容的理论教育学习,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学生品德建设“四德”内容为主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从1984年始,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的活动,至2000年底,全镇文明村有5个,占村总数的71.4%,文明户1800户,占总农户的90%。

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行全面推进依法治镇,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镇政府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做好人大议案、人民代表建议。认真抓好“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教育工作,增强公职人员的依法办事能力和公民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中行镇的社会治安稳定。

党建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行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县有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中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一是加强镇党委班子的建设,努力提高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驾驭农村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镇党委班子建设“六个好”的目标。二是按中央确定的农村党支部建设要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坚持“三不变”,加强基层政务、财务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中国银行村党支部,从1990年始连续十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98、99年还被评为市级“五好”支部。三是扎实抓好对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重视发展新党员工作,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2000年,中行镇共举办党员培训班10期,培训农村党员820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6人(其中农村10人),发展新党员11人(其中农村3人)。2000年底,全镇共有党员26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1%。严格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做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全面推进全镇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

重大事项

1、1982年7月,中行公社成立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至1982年7月1日零时统计,中行总人口为7530人,1369户。

2、为解决中国银行乡大量小水电出路问题,1984年7月动工兴建中行变电站,翌年7月建成并开始运行。该变电站为35千伏,有主变1台,容量2500千伏安,有35千伏出线1回,10千伏出线2回。

3、1985年5月开始兴建中行横水水库,该水库集雨面积14.25平方公里,坝高39.5m,库容705万立方米。1990年7月6日,中行横水水库工程竣工。

4、1987年8月2日18时零8分,江西省寻邬县发生5.5级构造性地震,波及本县,先后发生有感地震十多次,中行乡震感较明显,地震烈度为5级左右,损失轻微。

5、1990年7月1日,中行乡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全乡共有1705户,总人口8004人。

6、1990年8月2日,中行普降大暴雨,日降雨量达

350毫米,全乡的道路、桥梁、房屋、通讯、水田等受损严重,因山体滑坡,造成中行村合华村民小组6名村民和儒地村一名村民死亡。

7、1992年8月,丰顺县徐旭亮老板投资88万元兴建中行铸轧钢厂。

8、1995年1月,中行镇中行管理区村民饶德昌等私人联办的“富昌电站”投产,装机为275千瓦,年发电量110万千瓦时。

9、1995年7月1日,206国道平远段全线贯通,其中中行境内路段长17公里。

10、1995年8月,因受“四号”、“五号”两次强台风影响,中行镇平均降雨28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水利设施破坏,农田受淹,房屋倒塌,桥梁道路毁损和供电、通讯设施损坏严重。

11、1997年9月26日,中行镇动工兴建大士宫至中行老墟长2.5公里的国家二级水泥硬底化公路工程,该公路工程于同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中行镇的交通状况。

12、1997年11月,中行镇举行了镇党委、政府办公大楼、中行教师村、中行有线电视等三项工程落成剪彩仪式。

13、1998年7月8日进场施工中行镇计育站(林业站)大楼,该大楼于1998年底竣工。

14、1998年7月底进场施工中行镇敬老院大楼,该工程于1999年初竣工。

15、2000年9月,中行镇全面开展“两大会战”工作,动工兴建了官坑—石燕茅全长3.5公里的公路,该公路于同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至此,中行镇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人事任命

黄新生

书记、人大主席

主持党委、人大全面工作

凌征新

副书记、镇长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吴可兴

副书记

协助党委书记工作,分管党群、政法、综治、信访、侨统、残联、民政、党政办公室、镇机关后勤和政务公开工作

张学平

党委委员

常务副镇长

分管农业、林业、经管、农机、统计、扶贫、农村合作医疗、科技、劳动保障、畜牧兽医、村务公开和依法治镇工作

韩垂访

副镇长

分管企业、财贸、招商引资、国土、安全生产、村镇建设和环保工作

韩 立

副镇长

分管计划生育、卫生、水利工作

林昭通

党委委员

纪委书记

分管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工作

王友兴

党委委员

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工作

张添珍

党委委员

武装部部长

分管武装、地方武装、旅游开发工作

钟金红

党委宣传委员

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教育、卫生、体育工作

徐 琼

党委组织委员

分管组织、人事、老干部工作

郭南祥

党委委员

挂职期间不分工具体工作

杜 斌

党委委员

挂职期间不分工具体工作

名胜古迹

1、舟行凤石谷

“山如碧玉簪,水似青罗带”,这是被誉为粤东绿色明珠的平远县凤石谷自然风光的真实描写。

凤石谷位于县城北郊十里的中行镇仲石村内。亿万年来,中行河汇百翠之水,冲过南台山余脉丹霞山峡谷,经仲石过县城,到梅江韩江,直至奔流到海。仲石村原名为凤石村,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写作为“仲石”,就一直流传至今。凤石谷上游被称为黄河背,因为整个河床均由石板石槽构成,吸引了文人墨客、寻芳游人前来游玩,成为中行河的一个风景线。凤石谷,当地人称为“泅潭缝”,其名称外人不易读懂。一批喜爱摄影的采风者,从仲石村古名凤石村得到启发,就擅作主张,美称为“凤石谷”。

凤石谷,为丹霞地貌的峡谷。原来只是小河床而已,两岩对峙、石崖高耸。八年前因修水库,险要处筑了大坝,提升了水位, “小小三峡”风景从此而生,成为体验式旅游的胜地。

破旧的渔筏、苍老的渔夫,带我们走过十公里长的峡谷。

首先展现的是“桂林山水”画卷:只见高低不平的石山,在蓝天碧水间一字排开,小舟缓缓而行,涟漪层层,由近至远,将水中山峦摇曳不定、变幻莫测。仰观绝壁,深黛的翠竹与浅色的水迹,崖壁因而生机勃勃:绿竹,根扎石缝,张扬生命;水斑,形成画图,深藏玄机。只要你有心观察,崖壁上颜色深浅、石质表面的形状各异,便可以揣摩出“九马画山”之类的天然山水画来。边行边猜,让人别有一番情趣。

“天门中断长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说话间,同行的松子吟诵起了唐诗来。原来我们的渔舟进入了最狭处,崖高十米,水面宽仅三、四米。尽管时值“大暑”,迎面清风阵阵,天然的“空调”让我们暑气全消,在享受自然中领略大自然的奇妙,爽快无比。

石壁、石洞,丹霞地貌造就了无数的给人以想像空间的物体。凤石谷里,最为壮观的就是崖上的“天龟石”了,它雄踞崖顶东望下山状,仿佛试探着水的深浅,欲跳到峡谷里畅游一番。在谷的最狭窄处,崖的约二十米高处,有一个直径约五米的洞天,石洞幽深、宽敞如厅。每一个石崖都有大大小小的石洞或石窝,原因是在造山运动中岩层从海底升起,历经亿万年风化而成。因此,凤石谷又是一段丹霞地质结构的天然走廊。

2、黄河

坐落在梅州市平远县中行镇仲石村西南方,群峰突兀,岩崖峻峭,方圆10平方公里。九届全国丹霞地貌开发学术研讨会上,大河背被确认为全国第680处丹霞地貌风景区。该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经过几万年时间形成的冰臼群、悬崖峭壁上的红棺材,其中太平天国期间康王的摩悬石刻于1985年12月,被县政府确认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镇镇属大河背电站亦座落在此,该电站装机890千瓦时/3台,年均发电量达300万千瓦时。

大河背风景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交通优势。206国道贯穿中行全境,中行距县城12公里,而从县城到大河背仅有8公里,从中行驱车到大河背则有7公里的路程;二是区位优势。大河背风景区处于梅州市至差干镇五指石省级旅游风景区路线的中间,可作为五指石旅游路线的中转站;三是前景优势。除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尚待开发,且大河背至紫林山长5.6公里的河道,沿河两岸风光秀丽,可开发大河背水上漂流项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大河背风景区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距县城不足8公里的路程,正满足了广大市民在工作之余寻芳探古之需求。但大河背风景区“养在深闺无人识”,急需加大投入完善不少设施加予进一步开发。

名人

王字龙、玉字穴

明(1368-1644)刘江东

沐皇庄上一支龙,

天上麒鳞难认踪,

堂前恰似蔡花照,

坟下现出一明弓。

三台三柱播盖穴,

天马旗鼓响咚咚,

铁扇关门献珠宝,

状元文艺笔在云中。

有福之人葬得着,

儿孙世代在朝中。

参考资料

平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平远县统计局.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