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迁徙

大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跟随着一次次地迁徙蔓延远播。十三集系列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以中原为起点,确立了较为纵深的拍摄路线。在这张全新的拍摄地图上,从漠北草原到岭南大地、从西域古镇到南洋岛国,追寻先祖的脚步,摄制组跨越25省、100多个市县及东南亚各地,行程10多万公里。用镜头解读中原人与闽南人、客家人、东北人,以及各地迁徙汉民的血缘关系和精神层面的联系,揭示中华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播迁历程。结合情景再现和纪录片纪实的拍摄手法,真实客观地还原中国版图,深究“我从哪儿来”的问题。

简介

十三集系列纪录片《大迁徙》用镜头解读中原人与闽南人、客家人、东北人,以及各地迁徙汉民的血缘关系和精神层面的联系,揭示中华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播迁历程。

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原文化,一千多年来,中原先民不断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原地区和海外各地。根据历史脉络和中原先民的迁徙足迹,《大迁徙》摄制组以中原为起点,确立了较为纵深的拍摄路线。在这张全新的拍摄地图上,从漠北草原到岭南大地、从西域古镇到南洋岛国,追寻先祖的脚步,摄制组跨越河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江西省山西省、台湾等25省、100多个市县及东南亚各地,行程10多万公里,阶段性进行了为期约240天的拍摄,历时四年。为完成该片,纪录片首次组建由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历史学、心理学,军事学,气象学和交通史学等多门类专家研究小组,结合情景再现和纪录片纪实的拍摄手法,真实客观的还原中国版图,以及海外曾经发生过的关于汉族迁徙的历史。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跟随着一次次地迁徙蔓延远播。无论战争、瘟疫、灾害造成的被动迁徙,还是趋利避害、寻找更适宜生存条件的主定性迁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孕育了坚韧的民族,也催生过伟大的国家。反映汉民族迁徙的纪录片不多,即使有,也大都是反映迁徙者们今天生活面貌的,对于迁徙的历史背景和迁徙原因探究极少,呈现不够。该片从先秦时代的移民开始切入调查,以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唐初“避地孙吴”,宋代”一迁再迁”,还有近代移民史上的“渡海赴台”,以及三次著名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考古线索,将汉族一路迁徙播迁的史实公诸于世。很好地解答了作为汉族分支的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东北人,及世界各地华人一直深究地“我从哪儿来”的问题。

剧情介绍

第一集迁徙之源

他们来自何方?

不同的体貌特征和语言如何帮助他们寻找祖先的身影?

当专家学者把现代遗传学对准中华民族的起源时,

往事被一一呈现。

中原,中原地区大地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有史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众多帝王将相觊觎的对象。从商代开始,这里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古语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战乱的频繁,导致原本密集的中原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今天,迁徙者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尽管经过千年巨变,他们的外貌、语言等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通过古语音学家、人类学基因等专家的科学确定,分布各地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原。

本片主人公—世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青年夫妇一家,作为寓意符号若隐若现,其中包含着心酸的艰苦历程和创业者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同许多南下迁民一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那红布包裹的故乡泥土和祖先牌位,代代相传,饱含着对先祖和故土的敬畏与眷恋

第二集南迁先祖

中原纷争拉开了迁徙的序幕,

炎黄子孙迈开了迁徙的脚步。

翻过深山,穿过密林。

跨越历史长河,寻找祖先南迁足迹。

长期以来,中原人的南迁源于何时,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专家发现,秦朝之前的史料几乎一片空白。本集试图寻找南迁先祖们的神态和面容,尝试把真相还给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成了有史记载的最早、最大规模的南下迁徙活动。出生河北石家庄市赵佗就是在此时随秦朝大军进入南方地区。然而秦军五十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超过百越部落军队。赵佗的副将小江是此次南征的亲身经历者。由于当时的岭南傣族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环境恶劣,使得赵陀和小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和压力。最终,秦始皇派来的50万大军再也没有返回中原。

2000多年后,南方迁徙的土地上孕育了客家、闽南地区、广府等众多民系,而他们们都把“赵佗”当作是自己的祖先。

第三集衣冠南渡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原胡汉民第一次南迁的秘密。

昔日的峨冠博带?是跋涉中的负担?

还是故土中原文明灯火的传递?

西晋末年,司马炽永嘉五年,匈奴军队于平城杀晋绥军十万,六月又攻陷京师洛阳市,在俘获晋怀帝后纵兵屠城,王公士民被杀者无数,史称“永嘉之祸”。西晋灭亡后,大批中原官家及百姓南迁,被称为“衣冠南渡”。

这是一次由战争导致的全民大溃逃。老官员一家三口曾锦衣玉食,过着朝廷赐予的贵族生活。但在异族的入侵下,不得不举家南迁。经南阳市,进入襄阳市,沿汉江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省一带;而后又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甚至福建省。历尽艰辛,小儿子被追兵乱箭射死,母亲悲痛欲绝,积劳忧郁成疾,最终病倒在迁徙途中……晚年,始终珍存着阮的老官员只能依靠回忆患难与共的妻子和风华正茂的孩子慰藉自己。

然而,正是这批士官贵族的“衣冠南渡”,促成了历史上中原人口和文化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第四集四方内聚

他们在岭南生活了700多年,

然而他们曾经是大兴安岭的主人!

一个第一次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一个从北到南历经坎坷的姓氏。

这年的冬天是近千年以来最寒冷的季节。开春的草场刚刚萌动,西北方游牧族拓拔氏一家便开始了转场的跋涉。冬去春来,寒冷依旧,牧民们无法像以前那样找到像样的水源。无奈,他们只能向南越走越远。五年后,已是雕石匠的拓跋姓氏带着祖传装有石刻工具的箱子来到中原。在这里,他被同样南下的鲜卑王派去洛阳市制作大型石雕。而就是这个石刻艺术,几乎耗费了他的一生。几百年后,当拓拔氏的后代们在中原繁华都市展现精湛手艺时,要不是他们祖传的工具箱包和同族贵族留下的墓碑作为凭证,谁也不会知道他们竟来自寒冷的北方。

西晋末年的战乱,加上西北出现的气候异常,致使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周边少数民族开始了大批移民内地的浪潮,直至隋唐形成了空前的内迁运动,促成了历史上空前的民族融合大趋势。移民运动如汹涌的波涛冲刷着中华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本集围绕魏晋以后直至隋唐时期的内聚性移民史实,探索少数民族内迁而又消失的全过程,展现汉族发展壮大的历程,揭示民族融合的实质即是文化的融合。

第五集避地江南

这是中国南方发展崛起的开端。

这一切来自于一个强大王朝的倾覆,

还有富庶大地上消失的千万子民。

从北方的迷醉和消亡,到南部的发展与崛起,

中原子民又将展开一段怎样的迁徙故事?

安史之乱黄巾军起义又一次把中原陷入战乱中心。不堪忍受战争摧残的中原百姓再次掀起了南迁移民浪潮。重新回顾这段往事,许多问题依然在拷问着专家、学者和关心这次大迁徙的人们。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了战乱,从而导致人口向南转移?南迁的移民究竟去了哪里?弥合岁月的创伤,我们看到的,是跨江过河的移民战乱后一部分返回家园、甚至迁往更南边的史实。这是一次持续百年的移民历史。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画家崔氏决定逃生,他带着心爱的画品开始经华北平原进入淮南、江南,而后又进入江西省。虽然京城的繁华景致不在,但江南别有韵味的风土人情成为了画家捕捉的新素材。但是,画家眼中的平静生活在几十年后的黄巢农民军起义中毁于一旦。画家被迫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旅途,而这次他的目标是岭南。画家溯赣江而上,在赣州市以东折入章水河谷,从而进入福建汀州。

多年过去,像画家崔氏一样南迁的移民后代家中摆放着祖先牌位,每年清明节时分后代们都要祭祖上香,从不间断。

第六集一迁再迁

他们是宋皇朝的后代,

他们居住在高山之巅。

追寻皇帝的脚步,

再现举国南迁的是非曲直。

1127年,北方金人在突降的气候灾难的催发下,大举南下,北宋灭亡,皇帝被掠到北方。之后,北宋皇朝仅剩的皇子建立南宋,在金兵的追赶下开始了漫长的南迁路途。100多年后,在蒙古的铁骑下,南宋覆灭。两次战乱引发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涌入江淮以南及闽粤赣山区,大批百姓追随王室向南迁徙。

本集主人公-教书先生,进士出身,妻子早逝,他恪守封建礼教,为富家子弟教书。北宋时期,北宋人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然而随着北方崛起的金朝举兵南下,昏庸的政府不思抵抗,顷刻间洛阳城被金兵洗劫一空。战乱中,少年学子家人遇难被俘,先生带着张珙开始了逃难生涯。起先,他们想跟随南逃的大宋朝廷一路南下,但腐败的朝廷为了甩开金兵的追击,不许百姓跟随。无奈,他们随众多迁民爬山越岭,走过布满荆棘的古道到达杭州市

世事多变,百年过后,当蒙古族大举南下时,朝廷覆灭,那些南下的百姓又将如何?繁华如梦,东京梁园依旧?河山疮,临安真正能安?本篇以大宋朝廷南迁为故事线,通过进一步探索中原汉族一迁再迁的史实,揭示中华大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南转移的历史变迁。

第七集落地生根

这是中华民族迁徙历史的分水岭,

这是华夏文明在南方的落地生根。

千年迁徙路,

家园与心灵如何重建?

文明与希望怎样传承?

千年的中原纷争,拉开了中原汉民大迁徙的序幕。衣冠南渡、避地孙吴到一迁再迁,他们一次又一次向南迁徙,不仅是为生存寻找新的家园,还为中原文明在南方大地播撒新的火种。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战火连绵,贫民出生的老谢加入了迁徙的队伍,他带上稻穗和祖先牌位,踏上南下的船只、一路向南,直到在南方山区有了一个新的家。老谢将祖先牌位供奉在家中,并把种子种植在新的家园……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中原汉民饱受苦难,无奈,先民再次踏上南迁的道路。中原建筑设计师老郑带着作品,随南迁胡汉民一起也来到了南方地区。安定封闭的环境成为了逃难者的逃难所,但老郑所能够感受到的却是潜意识当中不断闪现的“自己是外乡人”的事实。凭借千百年来汲取的中原文化,老郑决心重建家园。最终,他和中原移民、当地人一起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土堡。

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息,随着南宋迁都杭州市,中国文化、经济中心也首度南迁,中原先民的南迁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本集通过不同朝代不同中原迁民的迁徙故事,讲述从晋朝到南宋的数百年中,中原汉民大迁徙的心酸历程,再现中原迁民一步步将中原文化带入南方地区的历史。

第八集槐荫九州

一个脍炙人口的移民传说,

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千年古树,见证波澜壮阔的迁徙。

口传历史,述说大槐树移民的辛酸。

13世纪初,随着蒙古军团开始在亚欧大陆镌刻自己的版图,世界文明格局随后便进入到一个巨变的时代。到了14世纪中叶,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并建立大明王朝,而此时冀、鲁、豫、皖诸地深受战争之害,几成无人之地。国家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新生的明王朝。恢复中原经济成了当务之急。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重大措施,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洪武大移民开始了。

大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颁发迁民诏书,要求山西省一带的居民迁徙到燕京、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一带。而当时“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一颗汉代古槐,成了各地移民的集聚之地。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由政府编排队伍,分赴各地。菏泽市曹县魏刘氏的祖先就是这个时期离开故土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魏刘氏和被迁民众来到大槐树以后才发现被政府欺骗,所有人都被官兵用绳索捆绑上路。移民们难舍故园之情,纷纷聚集在大槐树下,痛哭失声,他们互相折柳相赠,将槐树苗木带上迁徙的道路。

如今,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

第九集湖广入蜀

一个今天不存在的地名,

却是百万移民心中的故乡。

再现民间最早的邮局,

揭示移民大省的由来。

明末清初,各地的农民军起义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公元1630年起,四川省经历了长达30年的战乱。直到康熙,经历过兵荒马乱、战争浩劫的天府之国才终于平息下来,而此时的巴蜀大地已经满目疮痍、千疮百孔。鉴于此,顺治十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招民垦荒。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移民潮就此拉开序幕。

何氏是湖北人,此时的两湖地区人多为患,生活艰难。清政府的移民诏书让老何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之前也听移民的老乡说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更让那个老何下定了迁徙巴蜀之地的决心。。老何,祖籍江西省,明朝初期,两湖地区是红巾军和元军厮杀拉锯的战场,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便强令人多地少的江西人搬迁到湖广安家落户,老何的祖父在此时从江西迁徙到湖北。经历几代的繁衍生息之后,到了老何这一代又不得不再次踏上迁徙之路。

在交通工具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年代,移民巴蜀盆地的过程无疑是一部悲壮的移民史。1866年,重庆江本地人陈洪义创办了“大帮信轿行”。由于陈本人面生火麻仁,因而民信局被称为“麻乡约”。

第十集渡海赴台

走到陆路尽头的人们决心跨越凶险的海域!

然而,九死一回头,成功的人极少。

从禁海迁界到迁海复界,

渡海赴台的历程险象环生。

1996年,台湾林氏后裔回祖籍福建漳州祭祖,同乡民们回忆祖上功德,大家欢宴一堂。福建漳州某村大部分姓林,清朝初年开始许多村民渡海到台湾谋生。据林氏家族叙述,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人多地少,为了对台郑氏开战,清政府实行的苛捐杂税繁多,并且在沿海驱赶百姓到内地。许多人不堪忍受压榨开始渡海赴台。

林氏祖上率先卖掉房产和田地准备渡海。但没曾想,通往台湾海峡的区域凶险异常,漩涡和海浪将一同前往的弟弟和父亲吞噬。林氏先祖只身来到台湾。勤奋的他起先在台南市开垦荒地,荒地在被成片开垦后,林开始组织来台人员成立垦荒机构;之后,林以垦荒得来的资金到台北市一带种植橡胶。橡胶生意越做越大,林氏祖先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地主和富商。

清朝初年,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迁界政策”,意在断绝大陆与台湾岛上郑成功的联系,但政策下达后渡海赴台者屡禁不止。清末随着对台政策的放宽,大批沿海居民冒险赴台,来到台湾后,经过几代人的开发,海岛发生了巨变化。这是一段跨海迁徙的艰辛历程。

第十一集闯东走西

一条戒备森严的封禁界限,

见证移民勇闯关东的豪迈。

一座享誉中华的西口关隘,

目睹移民远走西口的辛酸。

公元1644年,来自白山黑水的金戈铁马覆灭了大明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皇室政权的发祥地,清政府颁布“禁关令”,禁止汉族进入这片“龙兴之地”。清代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历经34年修建的长达1300千米的防御性建筑。此时,整个华北地区一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区,特别是水灾和旱灾,给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再一次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原人又一次踏上了迁徙之路,这一次他们将要闯入大清的龙兴之地。

位于山东省蓬莱区的周德纯、周德新兄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远赴关外。周氏兄弟来到蓬莱港口,苦口婆心说服船老大,让他们渡海。最终,兄弟二人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志踏上舢板船,而他们并不知道海洋的那头究竟是天堂还是另一个人间炼狱。

康熙帝三十六年春,一个叫张昌美的山西省人和同伴从口内初出口外。第一天,行四十里,他们经忻州令归村到了涧河铺;第二天,又行四十里他们抵达了原平市;第三天,再行四十里,第四天,第五天……行走的艰辛超出了张昌美和移民们的想象,为让后人了解这段经历,张昌美边走边记载行程。第六天起,他们将每天的路程从三十里减至二十里、十里。从右玉县至杀虎口的20里路,他们又足足走了一天。然而,穿过杀虎口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他们心里都没底。最终,张昌美一行穿过茫茫戈壁,到达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始了经商的新生活。

第十二集远涉南洋

一个偷渡者,在异国他乡创建世界第一个共和国;

一个仔猪,在海外披荆斩棘,开埠建业;

异域的土地上,渐行渐远的移民身影。

跟随远行者的脚步,

追述“下南洋”背后的故事。

清代中后期国人向东南沿海一带的移民数量逐渐增多,至清末民初时期形成高潮,其间也有少量前往美洲、欧洲,史称“下南洋”。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迫于生计,青年罗方伯从广东虎门码头渡海到印度尼西亚,然而传说中遍地黄金之地却原来是满目荒凉的草石地。天生爱创业的他开始在乱石中开矿,并组织华人与荷兰军队展开了血战。经过斗争,罗成立了海外华人的第一个“共和国”。在海外华人创业开埠业绩中,叶亚莱渡海出洋的经历更为传奇。清末,华人劳工作为“仔猪”被卖到南洋做苦力。他们被装进船上“闲人免进”的狭小箱子里,或颠簸生病致死扔进大海,或奄奄一息勉强到达目的地。叶亚莱就是侥幸活着抵达马来西亚的华工之一。令人惊奇的是,几十年后,凭借叶亚来吉隆坡叛乱中的英勇表现,他被国王授予了国家级勋章

本集追述在长达270多年的下南洋历程中,难以计数的中国人历经磨难后,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最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艰辛创业史,揭示下南洋大迁徙运动是世界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集大迁时代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它发生在中国每年春节的40天前后。

认祖归宗、回归故里的浪潮愈演愈烈。

但这并非是逢山开路,做客他乡的迁徙活动。

人们发现,在当下愈演愈烈的迁徙浪潮下,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浪。那些背井离乡、远走他乡,追求新生活的先祖们,将自己留在了新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回去。时光荏苒,衣冠南渡到一迁再迁,从槐荫九州到闯东走西,如今,中原先民的后代开始在大迁时代下,寻找追溯自己祖先的足迹,回归祖先故里。

本集青年是个代表,现代人,他代表移民后裔以及当下大迁时代寻根问祖的人群。和现代青年不同,周纯官是辽宁大连市人,他的祖先是当年跟随闯关东移民潮来到大连定居,如今祖先建立的村庄已经从最初的两户人家,变成了现在有两千多人的大村。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村里已经鲜有人知道自己祖辈当年闯关东的事迹,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周纯官传承了12代的分家书。周纯官带着祖先传下来的稍有泛黄的分家书开始了寻亲之路。最终,他在蓬莱区大柳门的门楼村找到了自己的祖先故里。

周纯官与故土的同族兄弟的相聚恍然隔世,似乎是前世的重逢,两百多年的时光,并未停止移民后裔寻亲的步伐。在当下的大迁时代下,无论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下南洋的移民,他们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挥之不去、欲说还休的情绪在涌动,这股深深的乡愁酝酿了一股又一股的回归潮,曾经远赴他乡的移民们悄然回流中国。

参考资料

十三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大迁徙》 7月14日起在BTV纪实频道播出.中央新影集团.2014-12-22